★錢穆珍藏精裝系列附贈典雅藏書票
「孔子一生重在教,孔子之教重在學。孔子之教人以學,重在學為人之道。」
自西漢獨尊儒術以來,《論語》便是中國歷代學者必讀之作,諸儒為之注釋不絕,習《論語》者亦必兼讀其注。然而,學者往往囿於門戶之見而刻意立異,眾說多歧,未歸一是,致使讀者如入大海,汗漫而不知所歸。
賓四先生因此為之新解。「新解」之新,乃方法、觀念、語言之新,非欲破棄舊注以為新。一則備采眾說,折衷於是,以廣開讀者之思路,見《論語》義理之無窮;二則兼顧文言頗析之平易,與白話語譯之通暢,以求擺脫俗套,收今古相濟之效。讀者藉由本書之助,庶幾能得《論語》之真義。
【全新設計藏書票】
以精緻線條與圖騰拼貼的山河,呈現國學大家錢穆之文人氣質,而其思想之影響源遠流長、綿綿不絕。
「人之生命乃天地大生命中一小生命,如川流中一水滴,故其生命實在孤獨處。」──錢穆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錢穆(1895~1990年)
字賓四,江蘇無錫人。年十八即任小學教師,歷中學而至大學。先後於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師範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雲南大學、江南大學等校任教。1949年,赴港創辦新亞書院。曾先後獲香港大學、美國耶魯大學頒贈名譽博士。1967年,來臺定居,膺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並任中國文化學院史學研究所教授。1986年,受聘為總統府資政。
賓四先生治學,大抵以史學為核心,廣涉諸經諸子之學,從而擴及中華學術與思想文化諸多領域;其中又以理學最為深刻,自云「得力最深者莫如宋明儒」。其成就,直接反映了中國近代學術史之變遷。畢生心力鑽研中國古典文獻,即使晚年苦於眼疾,仍著作不輟,冀以喚醒中華民族文化之靈魂,儼然為晚清以來,力抗西方文化洪流之中流砥柱。所著《先秦諸子繫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秦漢史》、《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朱子新學案》等八十餘種,具享譽中外學術界。
錢穆(1895~1990年)
字賓四,江蘇無錫人。年十八即任小學教師,歷中學而至大學。先後於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師範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雲南大學、江南大學等校任教。1949年,赴港創辦新亞書院。曾先後獲香港大學、美國耶魯大學頒贈名譽博士。1967年,來臺定居,膺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並任中國文化學院史學研究所教授。1986年,受聘為總統府資政。
賓四先生治學,大抵以史學為核心,廣涉諸經諸子之學,從而擴及中華學術與思想文化諸多領域;其中又以理學最為深刻,自云「得力最深者莫如宋明儒」。其成就,直接反映了中國近代學術史之變遷。畢生心力鑽研中國古典文獻,即使晚年苦於眼疾,仍著作不輟,冀以喚醒中華民族文化之靈魂,儼然為晚清以來,力抗西方文化洪流之中流砥柱。所著《先秦諸子繫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秦漢史》、《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朱子新學案》等八十餘種,具享譽中外學術界。
目錄
再版序
原序
上編
學而篇第一
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長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鄉黨篇第十
下編
先進篇第十一
顏淵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憲問篇第十四
衛靈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陽貨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張篇第十九
堯曰篇第二十
附孔子年表
原序
上編
學而篇第一
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長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鄉黨篇第十
下編
先進篇第十一
顏淵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憲問篇第十四
衛靈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陽貨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張篇第十九
堯曰篇第二十
附孔子年表
序
再版序
論語二十篇,開始即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一生為人,即在悅於學而樂於教。人之不知,亦當指不知此上兩端言。故又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又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則孔子之自居,在學在教,不在求為一聖人。論語書中豈不已明言之。
此猶言:「但問耕耘,莫問收穫。」抑且秋收冬藏之後,豈能不復有春耕夏耘。而且耕耘仗己力,而收穫則不盡在己力。固亦有既盡耕耘之力,而復遇荒歉之來臨者。孔子生前其道不行,又豈孔子之過。孔子五十而知天命,此即天命之所在矣。人之為學,又豈能超乎其天之所命。此惟西方人戰勝自然克復自然有此想。中國人則不作此法。知天法天之道,其要乃在此。
顏子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矣。」孔門七十二弟子,師弟子間,莫不尊顏子為好學。後世有孟子,其時群言並興,而楊、墨之言盈天下。孟子則曰:「乃我所願,則學孔子。」又曰:「能言拒楊、墨者,皆聖人之徒也。」又曰:「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特以為聖人勉當時之學者,後世以孔、孟並稱,而每引孟子語以堯舜自勉。則其為學趨嚮,有時與孔子有相異。
宋代 朱子定論、孟、學、庸為四書,朱子又曾有「顏子細,孟子則較粗」之辨。而學者每喜讀孟子書,時若有踰於論語。即如朱子同時陸象山已然。而明代王陽明則益見其為然。陽明求為聖人,及其龍場驛自悟乃曰,「聖人處此,更有何道?」則豈不先世之孔子,亦當學後代之陽明。此乃禪宗一悟成佛,己身成佛,立地成佛之餘意。此語實易引人入歧途,而其流弊有不可勝言者。
朱子為學,則學其前賢如周、張、二程。濂溪教二程尋孔顏樂處,所樂何事?則所學即學其樂,所樂亦樂其學,此與孔子教學尚無大相異。惟橫渠則學之所長,乃在其苦學處。故伊川與橫渠書有云:「觀吾叔之見,志正而謹嚴,深探遠賾,豈後世學者所嘗慮及。然以大概氣象言之,則有苦心極力之象,而無寬裕溫和之氣。非明睿所照,而考索至此。故意屢偏而言多窒,小出入時有之。更望完養思慮,涵泳義理,他日當自條暢。」可見橫渠為學,實有似西方哲學家,所學對象多在外,少在己。如其論易即然。易象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此亦與孔子意相近。而橫渠之努力,則有引人入歧途處。
余年六十五,赴美任教於耶魯大學。余不能英語,課務輕簡,乃草為此注,自遣時日。余非敢於朱注爭異同,乃朱子以下八百年,解說論語者屢有其人,故求為之折衷。及近年來,兩目成疾,不能見字。偶囑內人讀此舊注,於文字上略有修改,惟義理則一任舊注。事隔一月,忽悟此序以上所陳之大義,乃作為此書之後序。
中華民國七十六年雙十節錢穆識於臺北外雙溪之素書樓時年九十有三
論語二十篇,開始即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一生為人,即在悅於學而樂於教。人之不知,亦當指不知此上兩端言。故又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又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則孔子之自居,在學在教,不在求為一聖人。論語書中豈不已明言之。
此猶言:「但問耕耘,莫問收穫。」抑且秋收冬藏之後,豈能不復有春耕夏耘。而且耕耘仗己力,而收穫則不盡在己力。固亦有既盡耕耘之力,而復遇荒歉之來臨者。孔子生前其道不行,又豈孔子之過。孔子五十而知天命,此即天命之所在矣。人之為學,又豈能超乎其天之所命。此惟西方人戰勝自然克復自然有此想。中國人則不作此法。知天法天之道,其要乃在此。
顏子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矣。」孔門七十二弟子,師弟子間,莫不尊顏子為好學。後世有孟子,其時群言並興,而楊、墨之言盈天下。孟子則曰:「乃我所願,則學孔子。」又曰:「能言拒楊、墨者,皆聖人之徒也。」又曰:「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特以為聖人勉當時之學者,後世以孔、孟並稱,而每引孟子語以堯舜自勉。則其為學趨嚮,有時與孔子有相異。
宋代 朱子定論、孟、學、庸為四書,朱子又曾有「顏子細,孟子則較粗」之辨。而學者每喜讀孟子書,時若有踰於論語。即如朱子同時陸象山已然。而明代王陽明則益見其為然。陽明求為聖人,及其龍場驛自悟乃曰,「聖人處此,更有何道?」則豈不先世之孔子,亦當學後代之陽明。此乃禪宗一悟成佛,己身成佛,立地成佛之餘意。此語實易引人入歧途,而其流弊有不可勝言者。
朱子為學,則學其前賢如周、張、二程。濂溪教二程尋孔顏樂處,所樂何事?則所學即學其樂,所樂亦樂其學,此與孔子教學尚無大相異。惟橫渠則學之所長,乃在其苦學處。故伊川與橫渠書有云:「觀吾叔之見,志正而謹嚴,深探遠賾,豈後世學者所嘗慮及。然以大概氣象言之,則有苦心極力之象,而無寬裕溫和之氣。非明睿所照,而考索至此。故意屢偏而言多窒,小出入時有之。更望完養思慮,涵泳義理,他日當自條暢。」可見橫渠為學,實有似西方哲學家,所學對象多在外,少在己。如其論易即然。易象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此亦與孔子意相近。而橫渠之努力,則有引人入歧途處。
余年六十五,赴美任教於耶魯大學。余不能英語,課務輕簡,乃草為此注,自遣時日。余非敢於朱注爭異同,乃朱子以下八百年,解說論語者屢有其人,故求為之折衷。及近年來,兩目成疾,不能見字。偶囑內人讀此舊注,於文字上略有修改,惟義理則一任舊注。事隔一月,忽悟此序以上所陳之大義,乃作為此書之後序。
中華民國七十六年雙十節錢穆識於臺北外雙溪之素書樓時年九十有三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79折$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