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工作窮則變,變則通
我們寫了一本書。
不是這本,是另外一本。或許你讀過,或許沒有。我們在那本書教大家用設計思考來設計人生,向許多人示範如何起身離開沙發,打造原型,思考不同版本的人生與職業生涯。我們依據那本書開設工作坊,也有成千上萬的讀者跑來找我們,或者寫信告訴我們,他們的人生因此變得更美好。他們與我們分享自己的故事,於是每個人的故事如今也成為我們的故事。許多人讀了《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Designing
Your Life),覺得很受用,因為他們恰巧碰上變動期,進人生的轉捩點,需要協助,不知該如何選擇下一步──究竟該朝哪個方向前進,到底該做什麼比較好,有時還會思考想當什麼樣的人。大家努力想像出不同的未來,想辦法實現尚未實踐的夢想。
上一本書談想像。
這本書要讓事情成真。
大家也告訴我們,上一本書談的「奧德賽計畫」,確實是很好的概念,但他們不太可能真的拋下一切,跑去碧海藍天的比米尼(Bimini)小島,當起潛水教練,因為你知道,什麼保險、房貸、水電費啦,家裡的孩子還在念書呢。
那些人問,有沒有別本書可以參考。
他們希望有本書能談論他們目前的人生階段,提供一些工具與點子,讓他們在工作上發光發熱。
你也曉得,今日的職場瞬息萬變,市場變幻莫測。企業為求跟上,愈趨靈活,求變的速度加快,職場益發難以預測。外在環境不斷在變,愈來愈得靠工作者自行定義快樂與成功。也得有聰明的管理者和公司配合員工的需求,提供資源(例如本書),協助創造出文化,讓一直在變的工作者適應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然而,最重要的一點在於,人們需要有工具創造自身的成功──一遍又一遍地打造,因為人類原本就會不斷改變,不斷成長(今日成為自雇者的比率攀至新高,自雇者更是得精益求精)。此外,一九八○年代與一九九五年後出生的千禧世代與Z世代工作者,更是明顯要求工作體驗要有意義,那樣他們才會覺得自己對世界產生影響。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日子充滿意義,發揮個人影響力。
大部分的人,一整天的時間都在工作,也難怪我們尋找意義與影響力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從工作著手。然而,大部分的工作都繞著不得不做完與處理的業務打轉,你叫管理者談意義與影響力,大部分的主管會渾身不自在。如果你自己來當你的工作設計師,你將能協助老闆與公司,讓你的工作變成你想要的工作。如果你擁有個人事業,更是可以一遍又一遍重新打造,直到工作帶來意義與影響力。不論你是員工還是老闆,你都可以設計自己的工作生活。不管你是領薪水或是發薪水的人,設計思考都適合你。本書提供大量的概念與工具,不只能幫助你在生命中創造更多意義,還能在每一個工作天帶來更多喜悅。
不只是職場在改變──整個世界都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零工經濟、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與機器人,不只正要問世,而是蓄勢待發,即將重塑我們對工作的一切認知。聰明的工作者必須做好準備,即便在新的科技現實中,也能過得風生水起。本書提供大量的實用工具,協助你以創意設計師的腦袋,回應未來的職場。
如果你讀過《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不論你的奧德賽計畫內容是什麼,本書添加了新的設計思考心態,將帶給你有趣的工作生活。如果你還沒讀過我們的第一本書(或是讀了,但沒做練習),這第二本書也能協助你運用設計思考,設計工作場所──讓你每週花在工作的四十、五十、六十個小時,都能更快樂、更充實──除非真有必要,不然不必換工作,也不必轉行。如果真的不得不換環境,我們也能協助你辦到。
好了,從沙發上站起來,別再陷在工作的泥淖中。最重要的是,從現在起,該讓工作為你所用,而不是你為工作所用!
反正就是哪裡不對勁
邦妮今年三十歲,大學畢業後做過五份工作,每次的劇情發展都一樣──她感到樂觀,興奮不已,對新工作充滿期待,這次的工作絕對很適合自己,但最後都幻滅。這次的工作、每一份工作都令她失望,邦妮也不曉得為什麼會這樣。每次她都得向父母借錢繳房租,理由是「反正這份工作,就是做不下去」。邦妮也知道她離職的理由很模糊,但真要追究生活究竟出了什麼問題,講來講去都是「反正怪怪的,但我不知道哪裡不對勁」。
路易斯是中階主管,在一間中型公司待了十五年,每天搭火車上班,準時在早上八點十五分進辦公室。路易斯領導的銷售團隊,坐在整整齊齊的小方格座位裡,做起事來卻亂七八糟。理論上,路易斯應該管理團隊、激勵團隊,但路易斯日復一日走進銷售樓層,看了看四周,好像抵達了陌生的外星球。
反正也不是我的公司。
沒差啦。
路易斯準時搭上傍晚五點十五分的火車回家,家裡兩個孩子還在念中學,房貸才繳完三分之一。路易斯在搭火車回家的路上,頭靠在玻璃窗上,看著世界呼嘯而過,「臉部特寫樂團」(Talking Heads)的歌,一遍又一遍在他腦中播放:
啊,你問自己,
到底怎麼淪落到今天這個地步?
梅莉是成功的內科醫師,在自家領域是第一把交椅。她雖然感到工作是雞肋,但醫生當得好好的,誰會放棄啊。拉吉夫做的工作是自己喜歡的,但事情真的太多,時間壓力實在太大,他連要崩潰都沒力氣崩潰。布魯斯是靠app接案的計程車司機,另外還接了一些零工;他很喜歡這種自由的工作時間,但不喜歡收入不穩定,感覺沒有明天,沒有一份「真正的工作」。珍妮佛是高科技公司的人資長,她心知肚明員工離心離德、做事沒效率,但她接受過的訓練,無法以任何方式幫上大家的忙,只能將一份又一份績效不彰的報告歸檔。
上述這些工作不快樂的人,我們全都認識。每個人講起自己的工作,都有各自的不幸。我待不下去了,這份工作不適合我。要改變太難了,問題不可能解決,但我也不曉得要留下,還是該離職。到底接下來該怎麼辦?
───
◎無效的想法:這裡不適合我。
◎重擬問題:不管去到哪,總是有辦法搞定(幾乎啦)。
───
無心工作
如果你一年工作五十週(有兩週不必工作,因為你獲得有夠大方的美國休假),每週工作四十小時,工作四十年後──你一輩子就工作了八萬個小時以上。許多正在讀這段話的人,甚至一星期工作平均超過五十小時,有五十年以上的工作歲月正等著你──也就是一生超過十二萬五千小時的工時。這輩子耗去你最多時間與精力的事,排名第一的八成是工作。
然而,一份又一份的蓋洛普民意調查顯示,六九%左右的美國勞工無心工作(包括單純的「得過且過」與怨天尤人的「抗拒工作」)。人們生命中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工作,但全球不開心的勞工數目,更是高達驚人的八五%。這些人工作時臉上沒笑容,經常抱怨工作「討厭又無聊」。而且這裡指的,不只是做一般辦公室工作的工作者、做重複性體力活的藍領勞工,也不只是你家附近工作內容千篇一律的漢堡連鎖店員工。我們在全美各地舉辦「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演講與工作坊,包括老師、執行長、教練、醫生、牙醫、農夫、銀行人員、理髮師、私募股權專家、圖書館員、軍方直升機駕駛、物理治療師、貨運司機、公務員、律師(律師尤其多到驚人),不論是男性、女性,年輕人、中年人、老人,單身、已婚、離婚──各行各業的男女老少,全講著一模一樣的話。
我不喜歡我的工作!
就像剛才所講的,對工作提不起勁已是全球議題,情況在美國以外的國家甚至更糟。九三%的日本工作者說自己屬於「無心工作」的類型。日本人甚至用五花八門的詞彙形容糟糕的工作,例如:「社畜」(公司的奴隸)或「会社の犬」(公司的狗),甚至創造了「過勞死」這種字眼。有好幾樁引發外界關注的自殺案件,起因就是工作者再也受不了高工時與嚴苛的工作環境。
所以說,美國人該知足了,因為一慘還有一慘慘。我是說,誰想要感覺像公司的牲畜啊?
人們工作不開心的理由很多:
我的工作好討厭,有夠無聊……
我老闆超豬頭,什麼事都要插手……
公司真是的,都不給意見回饋,我根本不曉得自己做得好不好……
我的生涯有問題,我想我入錯行了……
我們聽見大家的心聲了,我們可以在這裡告訴你,事情可能沒有想像中那麼糟。如果你目前有一份工作,那是一個起點,已經算幸運了,至少你有一點小小的保障、一點小小的收入、一個可以重新設計的起點。很多人只能打零工,有的人則屬於勞工統計資料中的「長期未就業」,那種情況可難熬了。幸好不論是什麼情境,本書提供的概念與工具都有辦法幫上每個人的忙。
如果你還沒找到工作,這本書有大量的好工具幫助你找到好工作,也能協助你在未來的工作地點學習並貢獻所長,成為你接下來想成為的人。
我們的理念是你,你是自身生命與工作的設計師。只要從設計思考著手,生命與工作都能大大加分。你可以改變上司對你的反應,連帶改變你的工作體驗,說不定還能影響公司文化。我們深信所有人都能學著設計出方法,在工作中發光發熱,創造對每個人來說都更理想的職場。好消息是,這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
───
◎無效的想法:我不過是機器裡的小齒輪。
◎重擬問題:我是能影響機器的槓桿。
◎A+重擬問題:我是人,不是機器。我可以做能夠發揮創意的有趣工作。
───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