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家倫精選集》
羅家倫先生是文學家、教育家、史學家,一生留下了數量可觀、內容豐富的詩文和著述,已由國史館等單位編成《羅家倫先生文存》及附編、補編、補遺等十
五冊。「羅家倫精選集」係以文存等為主,並核以各單行本,從文學角度,精選散文、新詩、舊詩各乙卷而成,旨在呈現羅氏在不同生命階段,如何以詩文回應時空的召喚?而不同的文類,又如何互見創作主體的心心繫念?各卷皆有編者所撰長篇導言,沿波討源,直探文心。
《新詩卷》
羅家倫現存新詩大約九十首。依寫作時間可以分成以下幾個部分:一,在北大讀書,參與學生運動時期;二,赴美、歐留學期間;三,從留學返國到來臺 ; 四,在臺灣時期。各期產量極不平均,其中以第二階
段作品最多,本卷再分美、歐二輯。羅家倫曾說他之寫詩,是真感覺到心靈動蕩,脈息加強的時候,便把真實的感覺用文字記下來。他的新詩,多關乎時局與國難的憂思,域外寫作則在詠史懷古或情景雙寫中,表達愛與自由的主題,值得閱讀。
作者介紹
編者簡介
李瑞騰
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人文研究中心 主任、出版中心總編輯。研究領域為中國 古典詩、晚淸文學、臺灣現代文學、東南 亞華文文學、出版學。長期通過媒體和社 團推動文藝公共事務,著有文學論著、散 文集、詩集多種。
李瑞騰
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人文研究中心 主任、出版中心總編輯。研究領域為中國 古典詩、晚淸文學、臺灣現代文學、東南 亞華文文學、出版學。長期通過媒體和社 團推動文藝公共事務,著有文學論著、散 文集、詩集多種。
目錄
序一/ 周景揚 2
序二/ 羅久芳 4
編例 7
導言/ 李瑞騰 13
輯一 ︱在中國 ︱五四前後
雪 32
「除夕」入香山 33
天安門前的冬夜 34
往前門車站送楚僧赴法 35
自嘲 37
輯二 ︱赴美國 ︱1920–1922
理想 40
赫貞江上游的兩岸 42
「友呵!敵呵!」 43
普林斯頓的秋夜 45
戰場的自由女神 46
哀白特爾教授 49
登世界最高建築紐約吳華士樓放歌 51
深林中的大雨 55
凱約湖中的雨後 57
桑勒第(Sonnet) 60
深秋傍晚獨遊綺色佳墓地 61
龍拉瀑前的虹 62
輯三 ︱遊歐洲 ︱1922–1926
大西洋舟中的憑眺 64
大西洋中的雜興 66
杜靈根森林中的大霧 69
愛的回音 71
秋原 72
愛敦園中的一瞬 73
生命 74
一個柏林的冬曉 75
病院前的玫瑰 77
寂寥半夜的星光 78
未棲的雁 80
華特堡夜眺 82
巫蘭德街的夜月 84
大風雨登夏滋山最高峰博樂鏗(Brocken) 85
登愛爾伯河旁故堡 86
荷蘭道中 88
麥根島的漁家 89
牛津太晤士河發源處搖船的黃昏 91
海邊的夜別 92
忘記我罷 94
追憶出亡的一夜 96
孤島中守燈塔的人 98
中心的自我 99
輯四 ︱返中國 ︱1926–1950
攀登五老峰 102
焦山曉望 104
孩子的哭聲 105
宛平的居民 108
敵機炸後的南京 109
人間的悲劇――獻給偽軍中反正的同胞 110
春恨 114
偕亡 117
血雨 118
大江東去曲 119
青島晚景 120
悲痛的呼聲 121
來吧 朋友 122
為印度自由而高歌(附:尼赫魯函) 124
輯五 ︱到臺灣 ︱1950–1969
送給適之先生 128
天鵝湖冰上舞劇 131
交響樂的震盪 132
夢幻在雨後黃昏的西螺橋上 134
道可道歌――賀張道藩六十壽辰 137
聽琴 139
聽雷其小提琴獨奏時發生的夢境 141
海邊的凝望 143
︱附錄 ︱
一、 歌詞
玉門出塞歌 146
童子軍團歌 147
新疆歌 148
青海歌 151
臺灣好 153
二、 譯詩
當我死了最親愛的 155
愛的哲學 157
媚孃 158
沙拉煞斯查的夜歌 161
遠處 163
三、羅家倫生平簡表 164
序二/ 羅久芳 4
編例 7
導言/ 李瑞騰 13
輯一 ︱在中國 ︱五四前後
雪 32
「除夕」入香山 33
天安門前的冬夜 34
往前門車站送楚僧赴法 35
自嘲 37
輯二 ︱赴美國 ︱1920–1922
理想 40
赫貞江上游的兩岸 42
「友呵!敵呵!」 43
普林斯頓的秋夜 45
戰場的自由女神 46
哀白特爾教授 49
登世界最高建築紐約吳華士樓放歌 51
深林中的大雨 55
凱約湖中的雨後 57
桑勒第(Sonnet) 60
深秋傍晚獨遊綺色佳墓地 61
龍拉瀑前的虹 62
輯三 ︱遊歐洲 ︱1922–1926
大西洋舟中的憑眺 64
大西洋中的雜興 66
杜靈根森林中的大霧 69
愛的回音 71
秋原 72
愛敦園中的一瞬 73
生命 74
一個柏林的冬曉 75
病院前的玫瑰 77
寂寥半夜的星光 78
未棲的雁 80
華特堡夜眺 82
巫蘭德街的夜月 84
大風雨登夏滋山最高峰博樂鏗(Brocken) 85
登愛爾伯河旁故堡 86
荷蘭道中 88
麥根島的漁家 89
牛津太晤士河發源處搖船的黃昏 91
海邊的夜別 92
忘記我罷 94
追憶出亡的一夜 96
孤島中守燈塔的人 98
中心的自我 99
輯四 ︱返中國 ︱1926–1950
攀登五老峰 102
焦山曉望 104
孩子的哭聲 105
宛平的居民 108
敵機炸後的南京 109
人間的悲劇――獻給偽軍中反正的同胞 110
春恨 114
偕亡 117
血雨 118
大江東去曲 119
青島晚景 120
悲痛的呼聲 121
來吧 朋友 122
為印度自由而高歌(附:尼赫魯函) 124
輯五 ︱到臺灣 ︱1950–1969
送給適之先生 128
天鵝湖冰上舞劇 131
交響樂的震盪 132
夢幻在雨後黃昏的西螺橋上 134
道可道歌――賀張道藩六十壽辰 137
聽琴 139
聽雷其小提琴獨奏時發生的夢境 141
海邊的凝望 143
︱附錄 ︱
一、 歌詞
玉門出塞歌 146
童子軍團歌 147
新疆歌 148
青海歌 151
臺灣好 153
二、 譯詩
當我死了最親愛的 155
愛的哲學 157
媚孃 158
沙拉煞斯查的夜歌 161
遠處 163
三、羅家倫生平簡表 164
序
序一
周景揚
羅家倫以其儁才,因緣聚會成了五四健將,但大學一畢業 即選擇出國,先後在美、歐諸國六年,於各著名大學學習,除了文史,對於教育也有許多觀察。1926年返國以後,他進入高校,先後主持過清華大學、中央政治學校及中央大學,推動國 家高等教育的現代化,影響極為深遠。
我常覺得,校園人文深耕是大學經營的要務,學生在這裡生活與學習,度過他們人生中一段美好歲月。作為一個生活與學習空間,所謂的人文涵養,最好是在俯仰之間,經由耳聞目見,自然育成。但這樣一個空間必須營造,如建築、景觀及各種學習場的建設;相關人文,甚至於人文與科技對話的課程和活動之規畫等,且必須有其整體而永續的思維。
每思及此,我都會想到當年羅家倫校長在烽火連天之際講 給中大學子聽的十六場演講,後來整理結集成的《新人生觀》一書,流傳久遠。以今天的角度來看,那是既深且廣的通識人文課,是生命哲學教育,期待青年要建立力行、創造、大我的人生觀;我們今天說,要勇於實踐、要創造性轉化、要認同群體,其實只是另一種說法。時代不一樣了,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物質條件、生活習慣、社會風氣等都改變了,但人之所以為人,要有什麼樣的人生?會期待一個什麼樣的人間?都是人的核心問題,不分古今。
羅校長自己的人生,真是波瀾壯闊啊!近十年的中大歲月之後,他的滇黔之旅、大西北之行,乃至於出使印度,他一步一腳印,做的都是關乎家國的大事,而且,足跡所至必有詩有文,一字一句寫下了他的聞見思感,多難得的文學!多珍貴的史料!到臺灣以後,他一方面沉潛入近代國史的瀚海中,另一方面,他以新舊體詩紀錄了他的臺灣歲月。我們可以這麼說,在教育家、史學家之外,他澈澈底底是文學家。
羅校長留下龐大的文字資料,沒有受到文學史家應有的重視,全集式的《文存》太大,不易流通,中央大學人文研究中心因此提出了《羅家倫精選集》的出版計畫,由中文系教授組成的編輯小組,決定從文學角度,依散文、新詩、舊詩三文類分卷,編成此套書,並撰長篇導言,剖情析采,看詩文如何相應於他壯闊的人生?
看到羅校長的精選集編印完成,我很高興,希望經由此書,世人能夠重新認識羅家倫;通過他,進一步看五四百年的歷史滄桑。
序二
羅久芳
受父親影響,我們姊妹自幼喜歡文、史、音樂等,保有相對柔軟的人文心靈,並以之面向複雜的人間世情;但我在密西根大學研究院主修近代史,其後也從事中國歷史教學的工作,一九七○年代起整理父親的遺物、遺稿等,處理的比較多的是近現代史料,對父親的詩文,主要還是藉以了解父親的人格與情感,在文史互證中映照父親巨大的形像。
但我確信,父親「豪放熱情的詩人氣質,從未消失過」。 這是我在〈追念我的父親〉一文中說的。他從小培養了傳統 五七言律體和絕句的能力,五四以後雖強調新詩寫作,但終其一生不廢傳統詩筆,甚至於到臺灣以後,將六十歲以前的舊體詩,用亦雄亦秀的小楷,花一年多時間,手抄成《心影遊蹤集》(二冊),有的地方小修,必要之處也新加註記。他珍惜自己的舊詩,因為那全是他「生命過程中之片影」。
至於新詩,五四時期的作品不多,但極具時代意義;赴美、歐那幾年,寫的主要是新詩,量還不少,滿眼域外風情,史地雙寫;來臺灣以後也寫,寫西螺大橋、陽明山,寫胡適、張道藩,寫看表演、聽音樂彈奏等。我曾在寫父親的篇章中引了一些,像〈父親與五四運動〉中引〈往前門車站送楚僧赴 法〉、〈追憶出亡的一夜〉,沒作太多的文學性分析,於前首只說「真切的描述」,於後首只說「滿懷深情」。在〈父親在留美的日子裡〉,我引〈普林斯頓的秋夜〉說:「寫出他早期心情的寧靜」;引〈深林中的大雨〉說:「雖寫綺色佳,象徵的卻是遊子心中直奉戰爭後的祖國」;引〈理想〉說這是一首「寓意詩」:「訴出他對『理想』的渴望」;引〈世界最高建築紐約登吳華士樓放歌〉說:「發出的是對樓下芸芸眾生的悲憫」;也提及〈友呵!敵呵!〉、〈戰場的自由女神〉、〈深秋傍晚獨遊綺色佳墓地〉三首詩說:「是父親25歲時對戰爭與死亡的沉思」。
新舊詩以外,父親一生寫了大量的文字,理性的論述居多,但也不乏兼具感性之作,感懷時局、想念師友的篇章,更是至情至性,當然就是散文了。這些作品除可當歷史文獻,畢竟很有時代性,但也是文學作品,語言流動自在,承轉之間隱藏易感心靈的震盪,情感相對節制。
父親曾任中央大學校長將近十年,我曾有〈父親在中央大學〉記其事,因緣既深,情誼長存,在臺復校以後,臺灣中大校園既有「志希館」紀念老校長,今又設「羅家倫講堂」以彰德澤,我姊妹不勝感念。去歲適逢五四運動一百週年,中大人文研究中心編成《羅家倫與五四運動》之「史料篇」,辦理同名研討會後又出版「論述篇」,和歷史對話,發潛德之幽光,令人激賞。
今年,在李瑞騰教授策畫下,人文研究中心將出版《羅家 倫精選集》,新詩、舊詩、散文各一冊,編輯團隊由中文系古今文學專業教師組成,看他們編得那麼用心,八千字以上的長篇導言,說明他們有向現當代文學史挑戰的學術企圖,我很高興應邀寫下這篇序文,說些想法,以為讀此書者參考,也藉此表達我和久華對中大的感謝。
周景揚
羅家倫以其儁才,因緣聚會成了五四健將,但大學一畢業 即選擇出國,先後在美、歐諸國六年,於各著名大學學習,除了文史,對於教育也有許多觀察。1926年返國以後,他進入高校,先後主持過清華大學、中央政治學校及中央大學,推動國 家高等教育的現代化,影響極為深遠。
我常覺得,校園人文深耕是大學經營的要務,學生在這裡生活與學習,度過他們人生中一段美好歲月。作為一個生活與學習空間,所謂的人文涵養,最好是在俯仰之間,經由耳聞目見,自然育成。但這樣一個空間必須營造,如建築、景觀及各種學習場的建設;相關人文,甚至於人文與科技對話的課程和活動之規畫等,且必須有其整體而永續的思維。
每思及此,我都會想到當年羅家倫校長在烽火連天之際講 給中大學子聽的十六場演講,後來整理結集成的《新人生觀》一書,流傳久遠。以今天的角度來看,那是既深且廣的通識人文課,是生命哲學教育,期待青年要建立力行、創造、大我的人生觀;我們今天說,要勇於實踐、要創造性轉化、要認同群體,其實只是另一種說法。時代不一樣了,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物質條件、生活習慣、社會風氣等都改變了,但人之所以為人,要有什麼樣的人生?會期待一個什麼樣的人間?都是人的核心問題,不分古今。
羅校長自己的人生,真是波瀾壯闊啊!近十年的中大歲月之後,他的滇黔之旅、大西北之行,乃至於出使印度,他一步一腳印,做的都是關乎家國的大事,而且,足跡所至必有詩有文,一字一句寫下了他的聞見思感,多難得的文學!多珍貴的史料!到臺灣以後,他一方面沉潛入近代國史的瀚海中,另一方面,他以新舊體詩紀錄了他的臺灣歲月。我們可以這麼說,在教育家、史學家之外,他澈澈底底是文學家。
羅校長留下龐大的文字資料,沒有受到文學史家應有的重視,全集式的《文存》太大,不易流通,中央大學人文研究中心因此提出了《羅家倫精選集》的出版計畫,由中文系教授組成的編輯小組,決定從文學角度,依散文、新詩、舊詩三文類分卷,編成此套書,並撰長篇導言,剖情析采,看詩文如何相應於他壯闊的人生?
看到羅校長的精選集編印完成,我很高興,希望經由此書,世人能夠重新認識羅家倫;通過他,進一步看五四百年的歷史滄桑。
序二
羅久芳
受父親影響,我們姊妹自幼喜歡文、史、音樂等,保有相對柔軟的人文心靈,並以之面向複雜的人間世情;但我在密西根大學研究院主修近代史,其後也從事中國歷史教學的工作,一九七○年代起整理父親的遺物、遺稿等,處理的比較多的是近現代史料,對父親的詩文,主要還是藉以了解父親的人格與情感,在文史互證中映照父親巨大的形像。
但我確信,父親「豪放熱情的詩人氣質,從未消失過」。 這是我在〈追念我的父親〉一文中說的。他從小培養了傳統 五七言律體和絕句的能力,五四以後雖強調新詩寫作,但終其一生不廢傳統詩筆,甚至於到臺灣以後,將六十歲以前的舊體詩,用亦雄亦秀的小楷,花一年多時間,手抄成《心影遊蹤集》(二冊),有的地方小修,必要之處也新加註記。他珍惜自己的舊詩,因為那全是他「生命過程中之片影」。
至於新詩,五四時期的作品不多,但極具時代意義;赴美、歐那幾年,寫的主要是新詩,量還不少,滿眼域外風情,史地雙寫;來臺灣以後也寫,寫西螺大橋、陽明山,寫胡適、張道藩,寫看表演、聽音樂彈奏等。我曾在寫父親的篇章中引了一些,像〈父親與五四運動〉中引〈往前門車站送楚僧赴 法〉、〈追憶出亡的一夜〉,沒作太多的文學性分析,於前首只說「真切的描述」,於後首只說「滿懷深情」。在〈父親在留美的日子裡〉,我引〈普林斯頓的秋夜〉說:「寫出他早期心情的寧靜」;引〈深林中的大雨〉說:「雖寫綺色佳,象徵的卻是遊子心中直奉戰爭後的祖國」;引〈理想〉說這是一首「寓意詩」:「訴出他對『理想』的渴望」;引〈世界最高建築紐約登吳華士樓放歌〉說:「發出的是對樓下芸芸眾生的悲憫」;也提及〈友呵!敵呵!〉、〈戰場的自由女神〉、〈深秋傍晚獨遊綺色佳墓地〉三首詩說:「是父親25歲時對戰爭與死亡的沉思」。
新舊詩以外,父親一生寫了大量的文字,理性的論述居多,但也不乏兼具感性之作,感懷時局、想念師友的篇章,更是至情至性,當然就是散文了。這些作品除可當歷史文獻,畢竟很有時代性,但也是文學作品,語言流動自在,承轉之間隱藏易感心靈的震盪,情感相對節制。
父親曾任中央大學校長將近十年,我曾有〈父親在中央大學〉記其事,因緣既深,情誼長存,在臺復校以後,臺灣中大校園既有「志希館」紀念老校長,今又設「羅家倫講堂」以彰德澤,我姊妹不勝感念。去歲適逢五四運動一百週年,中大人文研究中心編成《羅家倫與五四運動》之「史料篇」,辦理同名研討會後又出版「論述篇」,和歷史對話,發潛德之幽光,令人激賞。
今年,在李瑞騰教授策畫下,人文研究中心將出版《羅家 倫精選集》,新詩、舊詩、散文各一冊,編輯團隊由中文系古今文學專業教師組成,看他們編得那麼用心,八千字以上的長篇導言,說明他們有向現當代文學史挑戰的學術企圖,我很高興應邀寫下這篇序文,說些想法,以為讀此書者參考,也藉此表達我和久華對中大的感謝。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95折$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