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英雄‧智者:男性自性追尋的五個階段

男人‧英雄‧智者:男性自性追尋的五個階段
定價:380
NT $ 300
  • 作者:莫瑞.史丹
  • 原文作者:Murray Stein
  • 譯者:王浩威
  • 出版社:心靈工坊
  • 出版日期:2021-02-03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3572039
  • ISBN13:9789863572039
  • 裝訂:平裝 / 208頁 / 14.8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個人內在發展的終極目的,是盡可能從限制中獲得自由,全面釋放自己內在的潛力。在通往自由的路上,陷阱、誘惑和錯覺,幾乎是無窮無盡的……──莫瑞‧史丹/本書作者
 
  男人的一生是一場走向社會,返回心靈的旅程,途中種種艱難挑戰,時常令人停下成長腳步,含怨受挫。這本書理解、撫慰了男人的不滿與不安,不僅攸關人生的心靈去向──即所謂個體化歷程,更為身處父權崩解中的當代男性,提出如何立足、自處的重要啟示。
 
  本書作者莫瑞‧史丹為知名榮格分析師,他將男人一生的心理發展歷程分為五分個階段:
  一、母親的男孩
  二、父親的兒子
  三、拯救阿妮瑪的英雄
  四、實踐自性的傳道人
  五、探詢終極存有的智者
 
  這是一段從發展自我到連結自性的歷程,每個階段都有相應的成長課題,也都滿是危機陷阱。整個人生歷程中,我們必然一次次涉入當中的種種挑戰,但「……每次的通過都可以讓我們在意識上、自由上或整合上稍有斬穫……每一次過關都會讓我們多意識到一點真正的自我……」
 
  本書共分為兩部。第一部陸續完成於八○、九○年代,除描繪了男性心理發展的五個階段,並延伸討論了男人間的友誼、父職的姿態等議題。第二部,則獨家收錄2020年史丹以「打造中的男人」為題,於台灣榮格心理學會的線上演講實錄。這兩部同樣主題、先後橫跨三十年的文本,不僅讓史丹觀點的跨時代價值不證自明,也令人看見他隨著歲月而愈加深邃的人生智慧。
 
本書特色
 
  ◎於當今榮格心理學界執牛耳的學者莫瑞‧史丹,以榮格觀點詮釋男性心理發展歷程,有警惕,有鼓舞,感動人心。
 
  ◎有別於一般線性、聚焦前半生的心理發展理論,本書提出螺旋式發展觀,貼切描繪全人生的心理歷程,讓年輕人滿懷希望,讓中老年人感動莫名。
 
  ◎獨家收錄2020年作者為台灣榮格社群作的線上演講實錄,精彩、鮮活又深入。

好評推薦

  這本書的重要性相當不可思議……莫瑞以忠於榮格的觀點來討論男人如何面對當代的困境──一方面是如何面對自己的個體化問題;另一方面,也是如何面對包括女性運動等等的許多挑戰帶來的當代正義處境難題。──王浩威/作家、心理治療師;本書譯者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莫瑞.史丹(Murray Stein, Ph.D.)
 
  專長於靈性與心理治療、榮格心理分析治療及個體化歷程。1943年出生於加拿大,耶魯大學英文系畢業後,先後取得耶魯大學神學院神學碩士及芝加哥大學宗教與心理研究博士學位,後於瑞士榮格學院完成榮格分析師訓練。史丹博士是芝加哥榮格學院的創始成員之一,1976到2003年擔任培訓分析師,1980至1985年同時擔任董事及校長。1989年加入國際分析心理學會(IAAP)的行政委員會並擔任名譽秘書,並於2001至2004年出任理事長。
 
  2003年起移居於瑞士,於蘇黎世的國際分析心理學院擔任培訓與督導,並於2008年到2012年擔任該院主席。史丹博士的著作相當豐富,其中《榮格心靈地圖》(立緒)一直是華文世界研讀榮格心理學重要的入門書籍之一。史丹另著有《英雄之旅:個體化原則概論》、《轉化之旅:自性的追尋》、《中年之旅:自性的轉機》、《靈性之旅:追尋失落的靈魂》等書(心靈工坊出版)。
 
校閱者簡介
 
徐碧貞
 
  國際分析心理學會榮格分析師、諮商心理師,加州整合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Integral Studies)臨床心理博士。譯有《與內在對話:夢境‧積極想像‧自我轉化》、《永恆少年:以榮格觀點探討拒絕長大》、《童話中的影與邪惡: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我的榮格人生路:一位心理分析師的生命敘說》等書。
 
譯者簡介
 
策劃/王浩威
 
  國際分析心理學會榮格分析師、精神科專科醫師、作家。1960年生,南投竹山人。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曾任台大醫院、和信醫院及花蓮慈濟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島嶼邊緣》、《醫望》雜誌總編輯。目前為專任心理治療師、臺大醫院精神部兼任主治醫師、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心靈工坊文化公司發行人。著有《獻給雨季的歌》、《台灣查甫人》、《憂鬱的醫生,想飛》、《生命的十二堂情緒課》、《我的青春,施工中》、《好父母是後天學來的》、《晚熟世代》等書。
 

目錄

【台灣版序】描繪心靈深處跨越文化的共通性
簡短的前言
 
第一部 男性心理發展歷程與重要議題
第一章 男人心理發展的五個階段
【第一圈】母親:男孩的時代
【第二圈】父親:兒子的時代
【第三圈】阿妮瑪:英雄的時代
【第四圈】自性:成熟男人的時代
【第五圈】上帝:聖人的時代
第二章 男人之間的友誼
第三章 父職的姿態
 
第二部 打造中的男人
第四章 上半場人生:母親與父親的孩子
第五章 下半場人生:成為英雄,邁向智者的自性旅程
 

台灣版序
 
描繪心靈深處跨越文化的共通性
 
  這本書《男人.英雄.智者:男性自性追尋的五個階段》,描述了這些年日益引人興趣的心理發展議題,出版後受到一度的歡迎。這書很快有了中文譯本,又一次證明了心理發展與各種極其不同的歷史和傳統,都是有一定程度關聯的。在這一頁又一頁的書寫裡,我試著所勾勒與男性的心理和靈性相關的發展模式,根據的是這五十多年來我作為榮格心理分析家在臨床實務中的個人觀察,以及榮格一切開創性的發現。書中描述的發展模式超越了文化差異,無論讀者是成長於中國文化中,還是像我自己一樣成長於歐洲文化中,這對於我們想要理解的個體化過程並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個體化對所有人都是普遍存在的,是不分種族或國籍的,因為個體化是原型的。
 
  這並不是要否認文化差異的重要性。榮格心理分析師注意到這一點,迄今已經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並且有相當詳細的著作,譬如托瑪斯.辛格(Thomas Singer)和塞繆爾.秦柏斯(Samuel Kimbles)所編輯的《文化情結》(Cultural Complex,2004)一書中所指出的,文化歷史已深深植根於人們的無意識之內,以許多方法影響著人們的意識態度。有些偏見是顯而易見的,有些則是極其細微,需要仔細的內省和分析才能引起覺察。文化可以矇蔽人們的視野,造成人們只能以被設定的方式來讓自己觀看和思考。存在於世界諸多人口間的眾多文化差異,因為有了全球新聞媒體、便捷的旅行、全球化的商業網絡,以及當今的許多跨文化教育計劃,對大多數有文化修養的人來說,都是已經越來越顯而易見的了。但在全球化的時代裡,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目睹了過去尖銳的差異現在也逐漸腐蝕消失,也目睹了逐漸且不可避免的移動,朝向了共享的意象和心態。這並不代表所有問題都已達成了共識,其中還是有許多問題現在依然經常引發激烈的辯論甚至暴力,但這確實意味著我們越來越能理解彼此分歧了,我們的心智也越來越相近了。逐漸地,原來存在於歷史文化中的巨大差異逐漸消失,共享意識中新的特徵正逐一浮現出來。像本書翻譯的這類工作,就有助於這樣的發展。
 
  如今,我們越來越可能瞭解人類最深層的共同特性。心理學家逐漸發現了共有的相同特徵,例如基本情感、原型意象和認知模式,以及所謂人類密碼的這些內在的發展程式。這些人格裡普遍的特徵是嵌在榮格所謂的集體無意識裡的。這是心靈的基石。心靈裡的許多內容、許多原型,成為人類心靈的建築石塊。除了這些結構性的內容,還有著原型的歷程,而這些成長歷程的程式,也是人性共同遺產的一部分。
 
  這本書的目的是討論這些舉世皆然的歷程中的其中一種,也就是男性的個體化過程。這裡要討論的問題是,在心理的發展中,男人是如何從出生到青年、到成年,到進入老年。我相信這些篇章所敘述的一切,對中文的讀者來說,將會是和英文的讀者一樣的。將自己與生俱來的潛在人格,從出生以後在成長過程中慢慢展現開來,這樣的基本模式是在所有文化中都是相近的。在這一本書當中,我著重的是男性的發展;但這些基本的模式其實也適用於女性,只是多了點陰性風格。
 
  我要感謝王浩威醫師及其台灣同事,他們的翻譯讓了這書在中文的讀者面前問世。
 
莫瑞.史丹
戈爾迪維爾(Goldiwil),瑞士
2021年1月10日

自序
 
簡短的前言
 
  我初中於北達科他州的大福克斯縣就讀。當時有一件事很幸運,就是學校有一位教科學的女老師,經常以幽默感來鼓舞學生。學生們都很愛她。可惜我不記得她的名字了。但我記得她的模樣:三十多歲,高個子,一位結實的女人,未婚,全力投入於教學志業。從她那裡,我們探見了現代的物理學和天文學;她同時也為我們打開了視野,讓我們一窺二十世紀中許多令人驚奇的科學發現。有一天在課堂上,她說起自己週末發生的事。她開車行駛在北達科他州某一條漫長而無聊的高速公路上,決定休息一下喝杯咖啡。當車駛入休息站,她看到一輛有著軍隊標誌的汽車,車後頭貼有一個標語:「美國海軍陸戰隊:我們打造男人」。她走進咖啡館,環顧四周,看到那部車的海軍陸戰隊軍人。她大膽地走了過去,對他們大聲喊道:「給我打造個男人!」當她說起這個故事時,我們所有人都笑了。而且因為某種原因,我從未忘記這事。
 
  這帶出一個問題:男孩長大自然就會成為成熟的男人,還是必須加以打造?男人是自然的產物,還是文化的產物?換句話說,在自性化/個體化(individuation)中,有多大的比例是對抗自然的工作(opus contra naturam),也就是來自文化和個人意志的人工製品?在男性特質的發展過程中,集體無意識內的原型究竟扮演了什麼角色?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部分取決於人們究竟是將原型視為人性的一部分,還是文化的影響。我是傾向於前者,也就是人性,但我也認識到文化對全人類的強大影響,尤其是在生命的前半階段。
 
  我們如果從跨文化或歷史的角度來觀察,會發現男性的發展階段是十分相似的。儘管男性的發展會因為文化和地理的因素而產生某些不同的詮釋,但一般來說,男人都是從嬰兒期和童年期開始進展,經過了青春期和青年期,一路邁向成年期和老年期。這些確定而明顯相同的階段就顯示有某些內在的本質支配著從男孩到男人階段的發展。但是,這樣的發展模式也必然受助於來自社會和文化的影響和壓力。因此,也許海軍陸戰隊確實打造了男人(文化),但這打造必然遵循著內在的模式和傾向(自然),讓上述的男人發展模式成為可能。
 
  當然,如果你認為原型模式主要是文化的產物,而非人性本質固有的,那麼發展的多數特徵就都被歸因為文化影響,自然力量的作用就變得微小。只是,我們終究還是有個屬於生理範疇的身體,而無庸置疑的,這部分是自然和物種演化的貢獻。
 
  我自己的看法則是,不論是男人或女人,所謂個體化是身體、心理和文化因素的複雜交織。一個人如何發展或如何變得成熟,也就是如何個體化,是取決於琳瑯滿目的多方面力量。每個因素對這個動態過程都有其貢獻,而且每個因素對最終的結果都有著本質的影響。透過這本書的內容,我將試著對所有的這些因素都給予應有的重視;然而,最主要的重點還是在心理方面。我所認識的個人心靈,絕非獨立於身體之外,它同時也是它所寓居的文化的一部分。
 
  但是我們常因為看重身體和文化因素而忽略了心理;而我希望能做出一些貢獻,來為這個情況重新帶來平衡。因此,我也將本著這精神進行相關的反思。
 
  這本書的內容(註),主要是八○年代和九○年代在芝加哥榮格學院的講座。我重新看過原先的手稿,並且做了一些小小的更動,但大部分還是保留演講當時的內容。我當然十分清楚後現代文化對男性和女性身分認同的形成和發展已經帶來相當程度的改變。在一九八○年代,LGBT 議題仍未獲得廣泛的瞭解;至於性別的差異,儘管因當時女性主義的挑戰而有所檢視,但仍然還是相對穩定的狀態。如今,這種基於生物性別的刻板印象已經軟化,開始可以流動起來了。對當下的年輕人來說,性別選擇被認為應該是任意的,而性別則是社會的建構,而非生物學的決定。而本質和必然的概念,一般來說被認為是退步且過時的。如果我是今天才要寫這些講稿,勢必要對這樣的文化狀況充分考慮。但我不認為我會改變我的基本立場。文化會隨著風格喜好的不同而變動,但個體化歷程底層的原型結構即使有變化,也不會和文化變化速度相同。即使在今天,大多數人也只能觀察到這些起伏,同時無意識地且自發地沿著原型的路徑朝自性化前進。基本模式仍然得到保留,因為它們是鑲嵌在你我的人類遺傳中、鑲嵌在集體無意識中,同時在文化變遷與諸多風格的迷霧中仍然得以得到區辨。
 
  我十分感謝凱龍(Chiron)出版社提供的機會,在這個特定的時間點將這些講座帶入了現實,因為在我看來,相較於以往的任何時刻,去瞭解男人成長的可能方式在今日顯得更加重要。常見的狀況是男人的成長會中斷在英雄自我發展的階段,其餘的一切被認為是不足或多餘的。我一直試圖遵循榮格的思路—個體化乃是個人終其一生持續的發展歷程,同時個體化的目標遠遠超出美國海軍陸戰隊所努力要打造出的樣貌。
 
  註:此處指的是原英文版,即本譯本第一部的內容,第二部為本中譯本特別收錄,其內容為作者於 2020 年 9 月透過線上會議方式為台灣榮格心理學會進行的演講之實錄。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