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風一樣的人:政藝少女的日本地方創生官僚見習

抓住風一樣的人:政藝少女的日本地方創生官僚見習
定價:332
NT $ 332
  • 出版社:斑馬線文庫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20-11-17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9921019
  • ISBN13:9789869921015
  • 裝訂:平裝 / 180頁 / 16k / 19 x 26 x 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Design for Population這是一本日本在地解方靈感手札

  本書與大家分享地方創生議題最重要KOL謝子涵,在日本做議題研究以及實習的心得。將分為三部分,一是「地方始終那麼精彩」來看在日本地方創生國家戰略下,不同市町村的發展心法。第二部分「你要如何回到地方」記錄下子涵在實習與研修的篇章,包括參與第一線活化研修的課程內容與活動紀錄。第三部分則是「在地方之外的努力」探究國家在制度上如何完善地方創生生態系,讓地方的精彩與人都能在更友善的環境中成長卓越。

  本書作者透過實際參訪與訪談,深入淺出的書寫出日本不同市町村與政府部門人才培育的創新作為與創生眉角,另透過案例提出反省內容,引導閱讀者看見邁向成功的關鍵法則,同時窺見潛藏的挑戰課題。

  當然,畢竟台日兩國的文化、民族性、城鄉的問題皆不同,日本的經驗不見得可以複製到台灣,但絕對可以提供台灣學習。這本被評為「最具參考價值地方創生書籍」。希望讀者也能在書中獲得養分。

名人推薦

  國家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  龔明鑫
  日本政策研究大學教授  高田寬文
  生態綠創辦人 余宛如
  甘樂文創董事長  林峻丞
  玖樓創辦人柯伯麟
  暨南大學助理教授  張力亞
  台灣大學助理教授  張正衡
  台南藝術大學教授  曾旭正
  台灣觀光地方創生協會副理事長  蔡文宜
  專文推薦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謝子涵


  1991年生,台中東勢人,大學唸的是日文、研究所唸國際政治,現為斜槓政治工作者。在2018年參加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的短期交流後,種下對日本公眾外交的研究燃點,最近的興趣是研究議題策展以及政治藝術家的可能性。

  曾獲選第一屆日本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Young Leader Program,擔任過國會法案助理、政策雜誌編輯、客家委員會諮詢委員。文章散見於關鍵評論網、地方創生way、天下換日線、眼底城事、社區力點線面等網路平台。

  一個國家的強盛,不代表一億人都幸福,因此日本希望打造一億人都活躍的社會。政治家口號很漂亮,但要做好事情真的更不容易,希望藉由我的觀察與體悟,認真感受日本的每一道浪與風,或許某一天我們也可以一起乘風造浪。
 

目錄

推薦序
從日本地方創生的例子啟程/龔明鑫
推薦序/高田寬文
用日本地方創生作為一面鏡子/余宛如
最具參考價值地方創生書籍/林俊丞
每個人都需要的地方領路指南/柯伯麟
一本引導閱讀者看見地方創生成功法則、窺見潛藏課題的書籍/張力亞
推薦序/張正衡
推薦序/曾旭正
振興地方需要的不只是返鄉青年,更需要符合時代潮流與貼近在地需求的政策制度!/蔡文宜

第一篇 地方始終那麼精彩
找尋在地認同DNA:
看山形縣米澤市如何推動「以人為本」的城鎮品牌戰略計畫
找尋產業DNA:
從人口以及產業數據圖看新潟縣燕市的產業政策
找尋永續發展計畫:
日本的西粟倉村百年村落與「代幣經濟」
找尋永續觀光哲學:
長野縣小布施町社造、觀光哲學與地方創生
找尋出生的感動:
地方創生先進案例,北海道寫真甲子園-東川町
成功與批判:
到周南市的人都可以成為一隻貓咪

第二篇 你要如何回到地方
跨區跨域行政交流:
從GRIPS公務人員的短期進修課程,看「公務員社群」
地方的創新種籽:
在東京首都看見地方-培育鄉鎮創意人才的「地域活性化中心」
從關鍵公務員看地方創生:
地域活性化的精神、地域振興協力隊之父:椎川忍理事長訪談
東京鐵打下的角落微光:
從「芝的家」找尋都市型交流據點的光
防災產業品牌:
高知縣黑潮町如何建立自主防災文化,進行「防災創生」總體戰
海島教育翻轉:
什麼都有的離島海士町的挑戰「自肅、產業、教育」
生活感商圈:
高松丸龜町商店街再開發「民間主導、玩真的、社群」
在地產業與教育:
當廢棄小學遇上玩具美術館,看「木育」交織的在地國際
街角社區營造:
從都市社區營造看 一場街區創生的新實驗「喫茶洗衣店」
移居本位主義:
探訪東京移居諮詢中心及故鄉情報手冊
地表最強營隊:
替冷清的世界文化遺產製作一個整合地方媒體行銷

第三篇 在地方之外的努力
國家制度創生:
日本地方行政活化政策與三支箭
資訊情報創生的價值:
用空間與數字談政策說故事-RESAS地方經濟分析系統
在地人才培養與延攬:
日本地方創生學校、人才生態系,首都之外的人才
地方粉絲與投資人:
從日本「地方創生」人口目標看「關係人口」的推力與拉力
政策與氛圍的行銷戰:
日本政府如何做地方創生政策宣傳
後記
關於那些初見與再訪
 

推薦序

從日本地方創生的例子啟程
龔明鑫 (國家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


  這幾年,日本啟動的地方創生風潮席捲了台灣。

  和台灣有著類似困擾的日本,近十幾年來,面臨著人口高齡化加少子化,及非都市地區不斷人口外流情況。隨之而來,考驗著許多非都市地區的國土利用、城鄉差距、地方產業等面向,需要有所調整。經過多年的反思和努力,前首相安倍晉三於2014年提出了「地方創生三支箭」政策(情報支援、人才支援、財政支援),並且特別設立「地方創生擔當大臣」,以統籌地方創生各項政策和資源。

  日本的地方創生看起來是已經成功的上了軌道,無論是隨之創造的觀光人潮、就業人數和生活環境的改善,就實質反映了政策成功的成果。本書提供了非常多的先例,讓台灣的讀者,無論是自己正在實踐或是正在關心地方創生,都能夠藉由本書,了解更多元的資訊。

  相較於諸多敘述自己「成功故事」的地方創生書籍,這本書讀起來其實不輕鬆(light),甚至還有許多圖表和圖解。

  比起許多「說故事的人」,子涵無疑是個更嚴肅的地方創生「政策研究者」。她透過一年的時間,實地走訪或訪談重要推動者。她採取「研究案例」的書寫方式,透過不同角度和故事類型的分析,試圖呈現出這些人的如何思考和盤算,而不只說出當地的故事。

  這是我認為很有價值的一件事。

  國發會作為地方創生的主管機關,希望把過去中央或地方公部門較為主導的關係翻轉,讓各方參與。「地方」和「青年」才是重點,他們得是一個強韌的、存在的個體或群體,而政府進場去協助。無論是行政支持、外部資源媒合,都是要以當地作為主體。

  許多人把「地方創生」談成返鄉創業大賽,或是熱血青年拯救家鄉。這可能是一個面向,但我更希望著重「公共性」。青年返鄉所帶動的整體改變,和創生團體所營造的「共同體」的氛圍,帶動在地的關懷和提升,成為真正的「地方創生」。

  日本作為一個推動的先行者,透過作者講出「日本版的地方創生」;然而,什麼是「台灣版的地方創生」?這個期待和大家一起創造。

推薦序

高田寬文(日本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教授)


  聽到作者說「我要寫一本和日本地方創生有關的書」這件事是我在2019年秋天造訪台灣,和她經過半年再相見的時候。作者曾在日本針對日本地方創生和日本地域活化的制度和執行等層面進行深入且廣泛的研究,而我則有幸擔任作者在這段期間的指導老師。作者回台後的一年間,我看到她積極地將在日所獲得的研究成果和經驗透過講座和各式媒體與台灣各界分享。對作者能將這段期間內的所見所聞化成文字、甚至出版成書,我感到相當高興,也相當期待。如今我能為這本即將問世的書寫推薦序,深感榮幸,也希望台灣的朋友們能多多閱讀。

  作者是在2018年的4月到9月間,和另外三名台灣的年輕人參加我任教的「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GRIPS)」所舉辦的「台灣青年人才育成計畫」而來到日本。這個計畫的宗旨是為了促進日本與台灣的關係,邀請40歲以下,對政治、行政、學術等各界有興趣並有志成為領導人才之台灣青年,到日本對自己有興趣的研究主題進行為期半年的研究並撰寫研究報告。除了研究成果的書面報告和發表外,學員尚需前往與自己研究領域相關的團體或組織實習。我們期待透過這樣的研究計畫,能讓學員們不只進行理論研究,更能透過實作,理解政策從產出到執行的實際過程。

  話題回到地方創生。日本於2019年結束為期五年的第一期地方創生政策計畫,經過政策效果評估,於2020年4月開啟第二期的五年計畫。日本推動地方創生的主要法源是「城鎮、人口、工作創生法」,它的立法目的有三:期待減緩非都會地區的人口減少、改善東京首都圈的人口過度集中現象,並希望能藉此確保不同地區都能擁有良好的生活居住環境。其實在這部法立法之前,日本政府已經針對「地區活化」採取了不少措施,並獲致一定的成果;但在2014年5月公布的「增田報告」1中卻指出,根據統計推估,約半數的日本二級地方自治單位(市、町、村)將因人口持續減少而面臨消失的危機。這樣的發展也促使日本政府必須用更積極的手段,以法律方式明定推動地方創生應該採取的具體政策作為。

  作者在日本進行研究的2018年是第一期日本地方創生計畫的後半期。相當遺憾的是,也正好就是在這段期間,日本政府研判第一期計畫所欲達成的重要指標「改善東京首都圈人口過度集中現象」已幾乎確定無法達成(具體目標為在2020年實現移入、移出人口均衡)。但是我們同時觀察到「城鎮、人口、工作創生法」的另一項立法目的「確保不同地區都能擁有良好的生活居住環境」卻在第一期計畫的五年裡,得以在延續各地實施的「地區活化」政策基礎上加深、加廣。本書所列舉的幾個案例,正是在這部法案立法後推動地方創生的幾個實例,具體而微地敘述這些地區如何站在日本地方創生的第一線,計畫性地推動地區活化、跨越執行過程中的障礙、所達到的成果和後續的作為等等。

  我認為作者在研究日本的地方創生政策上有三個特別值得稱許的地方:首先是針對各地方創生實例的研究,不論在質與量上都相當出色。本書雖然只列出作者研究中的一部分案例,卻已涵蓋從東京都心到各地方的城鎮中心區,甚至包含人口大量減少的「過疏地區」及離島,地理範圍十分寬廣;內容方面更涵括地方產業、觀光、防災、移居、社區集會空間創造等各個面向。我對作者在僅僅半年的研究期間內能走過這麼多地方、蒐集這麼多案例的用心程度感到由衷欽佩。

  其次是書裡舉出的每一個生動且鮮明的實例,都是作者親自前往當地進行研究,或是和當地主導地方創生政策的關鍵人物對談而得到的第一手資料。本書的案例中,有一部分是我或GRIPS的學生與作者一起前往的地區,或是作者在財團法人地域活性化中心實習時實習單位所介紹的案例;另一部分則是作者自己積極地前往各地區,用心深入觀察並體會的成果。透過這樣的親身經驗,相信作者更能掌握各種政策和措施的核心和精髓。

  最後一點則是上述兩點的整合:作者能從不同的角度和視野觀察地方創生的各項作為。每個地方的實例自然有其差異性,但明白這些案例背後共通的架構卻是研究這門學問的基本功。本書針對日本安倍政府「三支箭」的經濟政策,以及先前提到的地域活性化中心均有詳細的闡述,而對這些政策和機構的理解也是作者能深入分析日本地方創生案例的原因之一。在一開始我曾說到,作者在2018年訪日進行研究後回台已一年有餘,而我與作者則在2019年年底時「相隔半年」再度在台灣相會。其實作者也曾於2019年4月「台灣青年人才育成計畫」第二期研習開始的時候再訪日本,除了與我見面外,作者更藉這個機會前往日本政府「城鎮、人口、工作創生本部事務局」參訪,取得日本政府針對地方創生政策宣傳策略的最新資料,並在本書中呈現。這是令我非常高興的一件事。

  去(2019)年開始台灣也邁入地方創生元年,往後將會需要中央、地方政府的通力合作,將政策更具體地帶入地方創生。我衷心希望台灣能參考日本地方創生政策執行到目前為止的相關經驗,將適合台灣的部分截長補短,適當地導入各個地方的地方創生政策中。我也誠摯希望這本作者相關研究的集大成能夠成為台灣不論中央或地方、行政或立法,產官學各界,甚至當地居民在推動地方創生時,一本有意義的參考書籍。

2020年春 高田寬文 

  ※ 感謝周輿達翻譯。
  1 譯者注:為時任「日本創成會議、人口減少問題檢討分科會」主席、東京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增田寬也發布之研究報告及建言。該報告提及若青年人口持續外移,將導致非都會區之生育率急遽下降,最終使不具人口拉力之自治單位消失。

推薦序

用日本地方創生作為一面鏡子
余宛如(生態綠創辦人)


  2019年,台灣國發會喊出地方創生元年,有趣的是,同一年的年底就有成果展。這也點明了台灣地方創生從來不是元年才有。當我擔任不分區立委的第一年,就經常安排行程走訪各地蹲點社區發展協會的青年、返鄉創業的二代、青農組織、動手解決社區問題的社會企業…家鄉對他們來說,是美好的、是充滿機會的。因為跟上一代不一樣的價值觀,他們要挑戰的是這些傳統價值觀下的文化、法規與社會束縛。

  我一直在思考,該如何用政策或是法治的創新,來釋放這群被壓抑的活力,畢竟不是他們需要地方,而是地方需要他們。2017年,子涵擔任我的助理,一股熱血下,我們搞了一個「青年返鄉×地方創生」座談會,思瑤、文智、素月、佳濱與巧慧等委員共同來關心,上百位來自台灣各地的創生青年擠滿座談會,跟政府十二個部會直接對話。這是第一次以台灣民意殿堂的高度,帶起地方創生政策的擾動。

  會後我花了幾乎兩年的時間,飽受相關利益團體責難,終於讓國發會對箝制社區小旅行的發展觀光條例做出不一樣的釋例,為部落文化保存、生態體驗與職人研習課程等,開出了一條小路,除此之外,座談會還促成了一對佳偶,我還不小心變成媒人(笑)。當然,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看到子涵在離開我辦公室後,遠赴日本繼續探索地方創生的議題,回台後成為重要的發聲者。
 
  有人說,台灣跟日本社會問題只差五年。意思是,日本出現的社會問題,可能在五年後台灣也會發生。今年(2020〇年)台灣第一年出現人口負成長,除了六都外的地方將會感受到更大的壓力,子涵這本書的問世,也顯得格外重要,透過日本這面鏡子看清楚我們的需要。但是我們也不要先妄自菲薄,因為這幾年我走訪地方,台灣創生的能量,是會讓日本人驚羨的:就像我們的國會隨時可以成為年輕人改變政治的平台,變成別人的鏡子!

推薦序

最具參考價值地方創生書籍
林峻丞(甘樂文創志業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在三峽蹲點十多年,從社區營造到地方創生,努力在家鄉建構「社區支持系統」,十年來逐漸驗證了我的理論,地方創生絕對不是只有投資創生事業,更需要從政策的盤點與制定、建構人才培育系統、投資創生事業…等,全面建構一個「地方創生系統」,才有可能真正讓一個鄉鎮創生。其中人才培育更是重要,我在許多演講都會提到,過去我們都在號召青年返鄉,但我們更應該去思考,我們故鄉到底需要什麼樣的人才?要如何培養人才?未來地方創生我們不是談返鄉,而是培養留鄉能力。

  在台灣地方創生才剛萌芽,許多鄉鎮都還在探索如何創生?

  古人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見學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式,但若要走訪完全日本的創生團隊可是要花上非常長的時間及資源,緩不濟急。作者謝子涵走訪日本各地,將日本創生案例記錄下來並加以解析,讓讀者能清楚知道這些案例的成功因子。

  當然,畢竟台日兩國的文化、民族性、城鄉的問題皆不同,日本的經驗不見得可以複製到台灣,但絕對可以提供台灣學習。看過這麼多關於地方創生的書籍,少有如此詳盡的提供大量創生案例及分析,因此我把本書評鑑為「最具參考價值地方創生書籍」。希望你也能跟我一樣,在書中獲得養分。

推薦序

每個人都需要的地方領路指南
柯伯麟(玖樓創辦人)


  我們都知道為什麼要地方創生(城鄉發展不均、人口外移、首都減壓⋯⋯),也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但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要如何做。子涵的書寫,就是一本詳盡的領路指南,讓我們的「如何做」,不再迷霧裡找不到方向,能更有底氣往地方出發。

  跟子涵認識以來,每次都發現他出沒在大大小小的地方現場,我相信身為一個地方系筆耕者,理論與實務的在地交陪絕對是重要的工作。看見子涵在台日之間的好人緣,就知道他把這份工作做得相當出色。如今子涵把他的洞見跟體驗變成專書,兼具感性與理性的實地觀察,讓我們這些麻瓜得以一窺日本地方的現場,進而在自己的土地上萌發屬於台灣地方的芽。有幸早各位讀者一步拜讀此書,想跟各位分享,從側面偷偷觀察,要成為擾動地方的工作者,從子涵身上的特質無非是,坦誠相待與長期陪伴以及不把所有事情當作理所當然。

  日本的地方創生案例早已百花齊放,成功的多,失敗也不在少數。從都內到離島,每個地方都有獨特的人設,經過子涵三年的書寫熟成,地方日常與生活風格躍然紙上,地方再也不是城市的外圍,而是通往內心的大門。

  生活淡淡全是流水,
  有了像風一樣的人,
  所到之處皆是波光粼粼。
  但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成為日常的漣漪。
  感動自己也感動別人的靈魂。

  再次謝謝子涵的書寫,不論你在路上、或是還沒出發,我誠摯推薦大家帶上本書,滋養你跟地方的關係,相信會有更寬廣的視野、更深切的思考,能在大時代中無懼地擁抱變化與未來。

推薦序

一本引導閱讀者看見地方創生成功法則、窺見潛藏課題的書籍
張力亞(國立暨南國際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兼社會組組長、水沙連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協力治理組組長)


  「地方創生」是一項計畫?還是一個社會發展現象?前者,我們看見的可能只有因這計畫而來的經費補助;如果是社會現象,那麼它就涉及多元的社會問題。舉例而言:地方人口流失,難道只有地方就業的產業力課題嗎?其實也涉及鄉鎮治理能力、地方環境力、地方教育力、地方衛生福利力、地方自我認同感等綜合性課題。如何突破結構困境,不同利害關係人必須勇於對話並且嘗試導入各項社會設計方案,方能為地方找尋到各種可能的創生路徑。

  台灣與日本相近,近年國家發展面臨少子女化、高齡化而導致的地方人口減少、地方經濟圈衰敗之持續性衝擊。相較台灣,日本首相安倍晉三2014年即提出《城鎮、人、工作創生法》,並設置專責組織、框列相關經費,透過「情報網站建置、為地方創生培育人才、財政支援」三支箭積極協助地方發展。雖然歷經多年努力仍舊無法扭轉東京的人口磁吸效應,但卻在各地方藉由產官學研社的社群協力合作,發展出許多提升地方發展活力、減緩人口快速流失的行動策略、理論知識。

  本書作者透過實際參訪與訪談,深入淺出的書寫出日本不同市町村與政府部門人才培育的創新作為與創生眉角,另透過案例提出反省內容,引導閱讀者看見邁向成功的關鍵法則,同時窺見潛藏的挑戰課題。筆者深信本書內容深具閱讀價值,衷心推薦給予大家共學成長。

推薦序

張正衡(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助理教授)

 
  聽聞謝子涵關於日本地方創生的調查成果即將出版成書,著實感到高興。近年來,子涵對於地方創生政策的內涵精神以及實行成果,都以大量閱讀加上實地走訪調查的方式,用本土語言進行了翔實而廣泛的記述。但這並不是說子涵的工作只是有效率地在翻譯日本各級政府的政策說帖與文宣而已。因為「地方創生」其實只是個定義模糊的概念,實際所指涉的會是一個政策、法規、資金與人員的複雜叢集,並且在日本各地的獨特脈絡中激起全然不同的反應。因此,要能夠在諸多的案例中精確選取調查地點,並且進入各自的執行細節中加以理解與描述,這樣的調查過程所需要的絕不僅僅只是文字翻譯的能力而已。

  更加令人讚許的是,子涵不僅悉心將這些政策運作的經驗成果整理成公開的篇章發表,還積極地透過演講與工作坊的形式將之帶到台灣社會的許多角落。不是以一個哈日族或政府宣道師的姿態,而是藉由分享與對話,讓各地的社區實務工作者能夠得到具有參考價值的一手資訊。如此不但有助於跳脫形式主義的窠臼,帶來更為精準的政策批判觀點,也可能藉以發展出相應的行動策略。

  作為一個同樣關心這個主題的研究者,在提前拜讀這本《抓住風一樣的人》的內容之後,更加相信此書的出版將可以給國內的相關實務領域帶來一定程度的刺激與能量。

自序

起心動念
謝子涵


  2018年的4月1日,抵達春季的東京。未及數日,4月6日便迎來櫻前線結束,見證了從櫻花滿開轉瞬至落華繽紛,以秒速5公分的速度落下。之後在日本為期的半年研修,也經歷了綺麗而目不暇給的創生旅程,4320小時,就如同櫻花短暫的美麗及哀愁,轉眼間就到了結束之時。

  花さそふ嵐の庭の雪ならで ふりゆくものはわが身なりけり—百人一首96入道前太政大臣
  花は散りその色となくながむればむなしき空に春雨ぞ降る-新古今和歌集149 式子内親王-

  還記得年少時期人生第一次踏上日本土地,是高一那年,因為學校舉辦修學旅行而前往福島高校交流。第二次在日本久待,則是我升大三的暑假,獲得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的獎學金,到大阪國際交流中心研習45天。那一次走訪了廣島原爆紀念館、關西防災中心、神戶的JICA國際協力等機構。

  也是在那一年,有機會首次前往日本瀨戶內海上的小豆島。當時是為了朝聖木下惠介編導、高峰秀子主演的〈24個眼睛(二十四の瞳)〉場景,意外路過第二屆瀨戶內藝術祭。大概是在島上吃著醬油牛奶霜淇淋時,這裡所體驗的一切於內心埋下了種子,種下了與日本地方的不解之緣。也是在那45天後,種下了我對研究日本公眾外交的啟蒙,「為什麼日本海島能?台灣海島呢?」決心研究日本的政府政策。

  在那三年後,我帶了家人前往第三屆瀨戶內藝術祭,在直島上的蒙古包外仰望滿天星斗、在安藤忠雄建築師的南寺裡領悟見與不見、在豐島美術館裡與小水滴們遊樂、在小豆島之夢中與家父長談,感受大自然萬神萬物的生命力量,以自然為師、以環境為家,用藝術的表現手法,讓我對「體、驗、人生」有新的嚮往。

  之後,國際政治研究所畢業,學習如何用戰略角度來看國際政策的運作,論文題目寫的是安倍晉三政權做國防政策的決策過程。接著到了立法院擔任法案助理,在國會中我負責研究台灣的青年政策與創新創業生態系相關配套措施,整體政策的問題意識是台灣的年輕人無論在家鄉或都市,邁向創業舞台的路途遙遙,往往受限於行政法規、風氣氛圍、家庭與學校教育甚至地方政治。

  在討論各個國家的創新創業生態系時,要檢討的領域包括:資金、政策、市場、人力資本、文化,以及可支持的環境。因此在立法院開了多場公聽會及國際座談會,希望透過「創新」這個主題來檢討既有的政策與法規,希望能擴大「創新創業的認同支持」、「落實總體創新的價值」並「開創國際連結」。就在那一段時間,我看到日本的內閣府有一個地方創生國家戰略(まち・ひと・しごと創生戦略),總體性地檢討日本的地方治理方式,回溯地方問題的本源,釜底抽薪,回應需求,解決地方人口減少的課題。

  「2017年的7月,在立法院,台灣一名36歲的余宛如立法委員召開一場『青年×地方創生』的公聽會,邀請全台灣各地不同領域的青年佼佼者,進到國會殿堂,向政府十二個部會單位發聲,分享在台灣各地青年第一線打拚的經驗,並提出政策建議,希望打造台灣更適合創業的環境。」這是我在日本向官員、組織團體介紹台灣地方創新創業發展政策時一定會提到的,此時對方往往會露出深感興趣的意象,因為政治或政策通常不是日本年輕人熱衷參與討論的議題,而且地方創生談的是每一個地方的未來可能性。

  想當然爾,由下而上找年輕人直接談最有意義,且只要不斷討論政策計畫,並提出改善建議,那麼對我來說也算是小小參與了政策制定,即使溝通協調的過程還需要時間,但也讓我了解理念價值、現實需求、行政治理、媒體、中央和地方如何繼續進步下去。

  很幸運的,2018年的4月開始,我獲選至日本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National Graduate Institute for Policy Studies, GRIPS)參加為期半年的訪問研修(台湾若手人材育成プログラム)。日本這所「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的「學生」,絕大多數都是來自日本與各國的官員、公務人員,以及政策研究者,同時也多具有至少3年以上的工作經驗,可說是日本公共政策體系專屬的「進階人才養成班」。不只如此,這學校也成為日本與世界各國聯繫交流的產官學交流平台,例如學校於2013年底成立的「政策研究院」(GRIPS ALLIANCE),除了是日本最知名的國立智庫之一外,也承接日本政府「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的經濟影響分析任務。

  這個「台湾若手人材育成プログラム」是由日本菸酒公司(JT)贊助而成,為了推動國際交流而與GRIPS合作,不同於僅只舉辦國際研討會就結束的計畫,希望研修者能夠藉由自主提案的題目,在半年的時間內與日本國內相關機構交流。研修內容包含:

  1.自由選修三堂課程:GRIPS所有課程都是由理論與實務經驗豐富的教授授課。我在申請研究計畫時是提出「日本地方創生戰略決策經驗」一題,選修了橫道清孝副校長的行政學、北岡伸一教授的「日本政治與外交」,以及有本建男教授的「日本科學技術創新政策史」,這三堂課象徵著我對於日本地方創生的切入觀點,也就是日本內政與外交連動的革新。

  2.政府單位實習:GRIPS在一開始會媒合一位指導教授給每一位研修生,我的指導教授是高田寬文教授。此外也會依照研究計畫所需媒合訪談及實習的單位。研究電影產業政策到橫濱電影資料館,研究亞洲高等教育交流就到GRIPS的國際交流室,而也有研修生是到福島縣政府觀光課。我則是到一般財團法人地域活性化中心實習。

  3.學校的「Summer Program」和田野調查:由學校的國際學生會和日本學生會企劃舉辦的「Summer Program」,會透過校友和學生的政商人脈,舉辦日本企業及各國駐日大使館參訪活動。此外,學校也為研修生舉辦地方政府考察體驗。讓我們能善用學校的資源完成研究報告。

  在研習的最後繳交一份報告書,期許研修成員成為台日間政策交流的橋梁。這也反映了日本政府不遺餘力地推動國際交流,小至學校教育旅行、大至日語教師研修、政策田野參訪及出版、甚至還有與亞洲與世界的國際合作。

  我的題目,原先設定是日本地方創生戰略的政策決策過程、國家戰略特區的法規鬆綁過程、地方創生補助金制度以及人才培育制度。在第一次與我的日本師長討論時,「這計畫只有半年,一個外國人要針對國家戰略特區作訪談應該不大能得到太完整的回答,這題目太大了。」因此,我便聚焦在補助金制度和人才育成這兩塊議題上,這議題就成了我所有訪談及與日本公務員同學交流時的話題。

  針對地方創生戰略這題目,從地方政府拜會訪談面來看,GRIPS的高田寬文教授引薦我到很多地方政府採訪,包括內閣官房地方創生事務局、總務省地方振興組、山形縣米澤市、北海道東川町。也很感謝GRIPS的副校長、校友、同學們的連結協助參訪北海道廳、長野縣小布施町、山口縣周南市、伊豆的長照機構。從觀光面我走訪了新潟縣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季、宮城仙台觀光協會、宮城地震建築毀壞最嚴重的女川町、傷亡人數最多的石卷市,以及明治維新的胎動地萩市。

  而公民團體面,我參加不少活動,像是日本的《食通信(食べる通信)》大阪年會,探討社會企業的非營利組織ETIC舉辦的地方人才年會(ETIC地域仕掛け人大会)、日本Jalan(じゃらん)旅行網站的東北旅遊展品設計會、日本經濟新聞舉辦的SDGs年會,以及東京醫療創新研討等活動。

  更特別的是GRIPS每年八月中會舉辦很多密集的政策研習課程,有針對內政與外交(理解日本研修)的密集班,對象是全國的公務人員。我便參加了為期兩星期的地方社群創新政策鏈結(地域コミュニティの政策イノベーション能力、つなぐ力)集中研習,與來自日本全國各地的公務員們一起上課,學習日本的地方創生(防災、農業、醫療、觀光、商業產業、政策法案、中央地方合作、長照等)理論與實踐經驗。

  最後一個月9月,則是到日本一般財團法人地域活性化中心實習,這個法人的成員為來自日本全國地方政府有領導力的公務員,派遣到東京一至兩年,向全國跨領域人才交流,學習地方創生人才養成理論、實際執行協助地方政府創新實踐的專案、國內外地方創生調查研究、全國故鄉觀光宣傳等專案。實習項目包括了解地方公務員人才進修制度、參訪全國移居諮詢機構、參與地方創生實踐塾(群馬富岡紡織世界遺產媒體宣傳專案)、拜訪東京廢校活化玩具美術館、參與地方創生大學人才講堂、地方政府人才育成簽約(靜岡牧之原市)、學習人口/地方經濟循環研究室課程。

  本書與大家分享我在日本做議題研究以及實習的心得。將分為三部分,一是「地方始終那麼精彩」來看在日本地方創生國家戰略下,不同市町村的發展心法。第二部分「你要如何回到地方」記錄下我在實習與研修的篇章,包括參與第一線活化研修的課程內容與活動紀錄。第三部分則是「在地方之外的努力」探究國家在制度上如何完善地方創生生態系,讓地方的精彩與人都能在更友善的環境中成長卓越。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