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家譽為「韓國的卡夫卡」
●韓國王牌製作人羅PD《懂也沒用的神祕雜學詞典》節目固定嘉賓
韓國熱銷520,000冊
金英夏最新散文集,上市後連續 14 周穩坐冠軍寶座!
儘管旅行令人疲倦且耗費金錢,為什麼人類還是喜歡旅行?
旅行是為了吃美食看美景,體驗不同文化,還是為了逃離一成不變的日常?
在越無法旅行的時刻,我們更該思考「旅行的理由」
我首先是作家,其次是旅人。
多年來,我最努力做的兩件事就是寫作和旅行。――金英夏
關於旅行,他這樣說
★如果說黑暗是缺失了光亮,那麼旅行就是缺失了日常。
★在暫時居住的飯店,我們可以徹底從家裡「看似吸收了所有傷痛的物品」中獲得自由。
★對我而言,寫小說就是旅行,是被陌生的世界和人物接受的體驗(雖然這世界是我創造出來的)。
★對於必須移動才能謀求生存的人類而言,旅行或許是保留至今的進化痕跡和文化。
★旅行的時間長了,便會覺得這是在生活。同樣的,如果不能確實感到安定,也會覺得生活像是在流浪。
★奧德修斯漫長的返鄉故事,其實是荷馬在暗示旅行時應該避免虛榮和傲慢,要感激他人的款待。
人類為什麼要旅行?本書是小說家金英夏以旅行為中心,藉由文字來梳理旅行對自己的意義,並從而思考其人生和寫作的作品。他將旅行的所見所聞和關於旅行的所思所想,都融會在這本散文裡,引領讀者思考起旅行的意義和目的。不單可以看到這些年來金英夏在旅行中的領悟和心得,還可以看到小說家寫作的歷程,以及他對創作的想法。
精采舉隅:
◎我非常喜歡旅行的理由之一是,可以通過旅行擺脫威脅現在的兩大陰影:對於過去的後悔和對於未來的不安。旅行的過程中,我們會處在一種危機狀況,在陌生的地方和陌生的人之間,必須確保有吃有住、謀求安全。唯有當下是最重要的、存在意義的。正如斯多葛主義學派的哲學家反覆強調的那樣,只有當減少對於未來的擔憂和對於過去的後悔,著眼於現在時,人類才能接近毫無動搖的平穩狀態。旅行讓我們駐足於現在,促使我們從日常生活中的擔憂、後悔和留戀獲得解放。
◎長期居住的家裡存在著傷痕,如同抹不掉的牆紙上的污漬一樣,每個角落都附著著各種記憶。來自家人的痛苦,那些從我口中道出的,或是從家人口中聽來的傷人的話都不曾消失,它隱藏在家裡的每一個角落。家(應該)是休息的空間,但也是傷口的櫥窗。因此那些描寫家庭根深蒂固的矛盾的小說,都會以長年居住的家為背景展開敘事。大衛.席爾 (David
Shields)在《文學是如何拯救了我的人生》中這樣寫道:痛苦常常與人們居住的場所有關,因此人們能夠感受到旅行的必要性,但那不是為了尋找幸福,而是為了逃離看似吸收了所有傷痛的物品。在暫時居住的飯店,我們可以徹底從「看似吸收了所有傷痛的物品」中獲得自由。
◎如果像席爾凡.戴松說的那樣,旅行是一場掠奪的話,那麼我們都是為了尋找日常生活中缺失的什麼而踏上路途的。假如那是周圍觸手可及的東西,我們又有什麼必要到遠方去呢?在旅行地點,我們別無選擇的體驗著成為「無名小卒」的瞬間。或許,旅行就是為了變成「無名小卒」。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賦予自己的社會性身分,很多時候會像監獄一樣令人透不過氣。正因為這樣,出門旅行才漸漸成了不是為了去確認自己是誰,而是想要暫時忘記自己是誰的過程。
◎為什麼人類要去旅行呢?這和讀者為什麼總是找來新的小說看是一樣的。旅行是艱苦的、危險的,還需要很多花銷的苦差事。躺在家裡的沙發上,一邊吃洋芋片一邊看電視,既不花錢也不危險。但我們還是希望脫離安全、無聊的日常出門旅行。身在他鄉,我們的身體會重新感受世界,並且把所有的經驗連結、統一起來,讓精神獲得最大限度的興奮,然後我們會保持興奮的精神狀態回歸到雜亂無序的日常生活中。這也可以說成,我們是從日常生活中獲得了出門旅行的力量。
得獎紀錄
李箱文學獎、東仁文學獎、黃順元文學獎、萬海文學獎、現代文學獎、文學村作家獎得主
得獎紀錄
李箱文學獎、東仁文學獎、黃順元文學獎、萬海文學獎、現代文學獎、文學村作家獎得主
好評推薦
林聖甯(《閱讀探戈:書富比鑑賞會》創辦人)、張維中(旅日作家)、詹宏志(作家)、褚士瑩(公益旅行家/作家)、蔣亞妮(散文家)、盧建彰(廣告導演)、謝哲青(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蘑菇(羅PD台灣後援會「羅羅食堂」創辦人) (姓名排列依筆劃順序)
讀者好評
●身為小說家兼旅行家的金英夏,他所敘述的人與人、人與世界的故事,總能給人一種既樸實誠懇,又風趣幽默的感覺。就算是不能實現旅行的目的,但也能找尋到旅行本身的意義;旅行時的失敗不是失敗,反倒成了珍貴的經驗。讀完這本書,讓我覺得多少可以輕鬆出門去旅行了。
●說到旅行散文,很多作者會寫關於風景的感想,旅行時經歷的事,而這本書卻寫出了旅行的理由。作者客觀且坦承的口氣,不由得激發我思考起了何為旅行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