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女人與皇權
「男人透過征服世界來征服女人,女人透過征服男人來征服世界。」這句話是當年美國著名總統甘迺迪夫人賈桂琳的經典名言。對於在男權社會統治中國長達四十八年之久的中國女人慈禧而言,後一句話用來闡釋她具有超人控制力的深刻原因是再恰當不過了。一個四品道員的女兒,在佳麗如雲的後宮中脫穎而出,三度垂簾聽政,兩決皇儲,獨斷乾綱,運大清國脈於股掌之中,除了洞悉人性、工於心計、敢作敢為的帝王素質之外,一群讓她棲息在自己肩膀上的男人是必不可少的生命線。
棲息在皇權上的女人
皇權是至高無上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一旦皇權在握,生殺予奪便在一念之間。皇權戰爭精彩紛呈,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之間,往往暗藏殺機。一個女人一旦與皇權糾纏在一起,便永遠失去了寧靜的生活;一個聰明絕頂且嗜權如命的女人一旦遭遇皇權,當纖手撼動天下時,主導歷史的並不都是男人。
中國人對后妃干政向來十分忌憚,周武王時期便有「牝雞司晨,國之禍也」的警誡。西漢武帝時,為了立幼子弗陵為皇帝,漢武帝無故幽閉弗陵的母親鉤弋夫人,理由是「母壯子幼,國之禍也」。明太祖朱元璋更是留下了「後宮不得干政,違者斬」的祖訓。清朝皇帝十分忌諱后妃干政,清朝的后妃制度規定:「後宮眾女上至太后、皇后,下至常在、答應一律不得處理前朝大臣官員事務,不得私入南書房、上書房等處,不得私下議論朝政為談資,否則視作干政。」然而,事與願違,清朝曾數度女主臨朝,更有人說清朝興盛於一個女人而結束於另一個女人。入關之初,孝莊聰穎睿智,兩次幕後輔佐幼主安邦定國,聲望極高,不少朝臣上奏請太后垂簾聽政都被婉拒。在光緒朝,后妃不得干政的祖訓依然執行不誤,因為瑾、珍二妃「有乞請干預種種劣跡」,被降為貴人,並在一次懲處中被剝衣廷杖,打得神志不清,而下令嚴懲二妃的正是衝破祖制、三度垂簾聽政的慈禧。在男權至上的社會,女主當政往往要衝破無數急流險灘、暗礁巨浪才能一償夙願,沒有大智慧的女子是難得善終的,而有大智慧的女子在中國男權社會兩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屈指可數,其中就包括慈禧。
儘管中國文學、戲劇一再用刻板的既定形象描繪慈禧是一個蛇蠍心腸的醜女子,但現實上,她一定長得花容月貌、美貌動人,因為美貌是一個四品官員的女兒接近皇權的一張通行證。關於她姣好的容貌正史記載不多,但眾所周知的是,她是後宮選秀的佼佼者。慈禧的女侍官德齡在描寫慈禧的書中說:「太后當伊在妙齡時,真是一位丰姿綽約、明媚鮮麗的少女,這是宮人中所時常稱道的。」慈禧年近七旬的時候,宮裡來了位美國女畫家卡爾,她在《慈禧寫照記》中也說,「慈禧太后身體各部分極為相稱,美麗的面容與其柔嫩修美的手、苗條的身材和烏黑發亮的頭髮,和諧地組合在一起」、「嫣然一笑,姿態橫生,令人自然欣悅」。美貌女人笑在最初,智慧女人笑在最後,美貌與智慧並存的女人才能獲得一生的福氣。
如果說美貌賦予她機會,智慧便賦予她能力。朝廷是君臣鬥法的場所;後宮則是嬪妃爭寵的地方。一旦得寵,榮華富貴接踵而至;一旦失寵,輕則孤老終生,重則危及性命。漢初的「人彘案」、宋光宗時的「砍手案」、明朝的「狸貓換太子案」,無不顯示後宮殺機四伏、危機重重。所以,后妃們都要使出渾身解數爭寵奪愛,靜則潛流暗湧,動則血雨腥風。慈禧靜如處子,動若脫兔,忍辱負重,必要時便有奇謀異技、毒心辣手。如一曲江南小調唱動聖心,讓她從眾多美人中脫穎而出;一汪眼淚牽動咸豐帝愛子之情,讓她避免了鉤弋夫人之禍;關鍵時刻暗傳訊息,叔嫂聯盟剷除輔政八大臣;略施苦肉計,計謀慈安性命;嚴懲珍妃,震懾光緒帝等等都顯示了她有超人的謀略和過人的心計,而這些正是一個大國帝王所應有的素質。
如果只是為了計謀後宮,慈禧也成不了清朝唯一垂簾聽政的女人,她嗜權如命的性格,不斷膨脹的政治野心,把她從後宮推上了歷史舞臺。按照清朝慣例,皇帝十四歲便可以親政,可同治帝十八歲才親政、光緒帝十九歲才親政,推遲親政的原因表面上是皇帝不諳世事,仍需輔政,實際上是慈禧攬權不放、愚弄萬民百姓的結果。光緒帝親政不久,因政見不同,慈禧再度垂簾,也只為一個「權」字。慈禧一生兩立皇帝,光緒帝和宣統帝,都不超過四歲,目的是為延續她千秋萬代的「權力夢」。親情誠可貴,權力價更高。她自私、冷漠,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攬權的慾望超越一切。
慈禧對帝王之術駕輕就熟,能在晚清四十八年的政治漩渦中屹立不倒,但對世界發展潮流卻不甚瞭解,不少人認為慈禧「精於治術而昧於世界大勢」。在一系列中外事件中,其判斷及決策一錯再錯,結果讓中國在半殖民地的泥沼中越陷越深。甲午戰爭激戰正烈時,慈禧罷朝三日,正在頤和園大肆慶生,一句「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將令彼終生不歡」,令前方戰事節節敗退;八國聯軍侵華後,一句「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暴露了她賣國求榮的決心。令中國人汗顏的「馬拉火車事件」、向八國聯軍宣戰的草率決定、被俄國人屢屢出賣的外交挫折令慈禧成為千古罪人。這實在是國家的悲劇,也是慈禧個人的悲劇!人們對此痛恨過,謾罵過,然而,試想如果慈禧沒有沾上皇權,那事情又會怎樣呢?或許在中國歷史上,女人與皇權實在是一個解不開的謎題。
俯首太后的男人
她是一個亂權干政、毀壞祖宗基業的亡國太后,她的身後背負種種罵名,可相對咸豐帝的懦弱、同治帝的狂躁、光緒帝的獨斷、載灃的無能,她是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唯一具有決斷力、凝聚力的無冕女皇。她能在政變的驚濤駭浪中化險為夷,能在內憂外患的風浪中暫保平安,也能在權力爭奪的狂風惡浪中穩操勝券。當然她不是一個人在戰鬥,無論形勢多麼險惡,她的身邊總有謀臣能將為她出生入死。
咸豐帝在熱河駕崩,八位輔政大臣之首的肅順飛揚跋扈,隻手遮天,急於奪權的兩宮太后勢單力薄。關鍵時刻,安德海巧遞「橄欖枝」,恭親王奕訢冒險奔喪,醇親王奕譞星夜斬肅順,一場驚心動魄的最高權力之爭短短六天內以慈禧的勝利而落下帷幕。
慈禧掌權之初,太平軍已擁有東南半壁江山,並直逼京師,形勢萬分危急,滿蒙權貴人心惶惶。曾國藩、左宗棠等率湘軍在數年後直搗太平軍京都,太平軍之患化為烏有,大清統治轉危為安。太平軍被滅之際,活動於北方的捻軍勢力坐大,京畿統治再度陷入危局。慈禧派李鴻章率淮軍前往會攻,給淮軍將領加官晉爵,四品以上的淮軍將領竟達兩千多人。四年後,李鴻章等淮軍將領以捻軍的全軍覆沒回報了慈禧的提攜之恩。
戊戌政變前,銳意改革的年輕皇帝光緒意圖借助維新派的力量剷除后黨勢力,甚至定下了兵圍頤和園的詳細計畫,母子關係勢同水火。在劍拔弩張的政治鬥爭面前,袁世凱見風使舵,密告榮祿,慈禧太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囚禁光緒帝,重掌大權。
八國聯軍攻入京師,兩宮倉皇「西狩」,一向穩居後宮的慈禧在西逃中受盡煎熬,心膽俱喪。甘肅布政使岑春煊聞訊,第一個率軍護駕,從蘭州啟程,日夜兼程到北京郊外,護送兩宮人馬到西安。岑春煊率兵「勤王」有功,很快被提拔為陝西巡撫、兩廣總督,成為清末重臣,後能與袁世凱勢力抗衡,史稱「南岑北袁」。遠在山東的袁世凱也趕緊派人送去金銀財寶做盤纏,並派部下張勳等率新建陸軍隨駕護衛,而張勳在護駕中捨生忘死,深得西太后慈禧的稱讚,說他「忠勇可嘉」。兩宮回鑾時護駕有功的張勳於光緒二十七年(一九○一)調北京,多次擔任慈禧太后、光緒的扈從,宣統元年(一九○九)溥儀即位後,歷任江南提督,率巡防營駐南京。除此之外,還有懷來縣令吳永寒夜獻被,已告病歸鄉的御前侍衛李永吉星夜馳往西安護駕等,這些人鞍前馬後,為慈禧出生入死。
縱觀慈禧一生,主政大清四十八年,在她的麾下,能誓死效忠的能臣不可謂不多,內政有恭親王奕訢,外交得力於能臣李鴻章,軍事交給親信榮祿,另有文祥、勝保、桂良、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等權臣幹將多方輔佐。但權力的競逐上沒有永恆的敵人,也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所以,一個鐵腕女皇的發跡史,不可能處處是歌舞昇平的君臣之樂。慈禧雖著意籠絡群臣,讓他們為己效力,但一旦利益攸關時,她就變成了陰冷、殘酷的血腥太后,她有「三必殺」—功高震主,殺;臣強主弱,殺;臣眾主寡,殺。功勳蓋世的曾國藩在湘軍攻入天京之後,不得不面臨「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結局,故為求自保,只得自剪羽翼,裁撤湘軍;幾乎同時陷入危險境地的還有恭親王奕訢,他被頌揚為定亂安邦的賢王,一度形成了「只知有恭親王,不知有大清朝」的局面,光彩遠超慈禧。臣強主弱,禍亂相隨,慈禧借機打擊,奕訢幾經蹉跎,銳意全失;為晚清扛起軍事、外交、洋務重任的肱股重臣李鴻章幾番起伏,只因滿漢有別,功高欺主。
「主賣官爵,臣賣智識。」群臣只有屈尊在一個收放自如、恩威並用,令所有男人為之顫抖、為之傾倒的無冕女皇身後,才能安心一展才智。
太后石榴裙下的男人
慈禧是一位風華正茂的寡婦,也是一位唯我獨尊的皇太后,一生演繹了「一鳳戲雙龍」的至尊人生,情感世界卻一敗塗地。康有為稱她為一個「墮落的宮妃」,她的一生青年喪夫、中年喪子,獨守空閨近五十年,在後宮正史中,她的情感世界一片荒漠,但在民間戲劇和野史的傳說中卻是異彩紛呈,從皇帝、大臣到太監,與她有關的情事盛傳不衰,並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她嬌媚得寵、外通權臣、內寵豎宦、偷歡民間等等成為市井之夫的噱頭、小說評書的主題。
咸豐帝的後宮粉黛三千、美女如雲,慈禧獻媚邀寵,深得聖眷,機關算盡,可三千寵愛集一身的幸福時光也僅僅曇花一現的淒美瞬間。慈安手上的一紙密詔,揭秘夫妻情感原是漏洞百出。
她是氣吞山河的至尊,雖然兒子是她內心最軟弱的部分,可惜她是一位徹底失敗的母親。在她眼裡,親子同治帝頑劣不堪,處處與她較勁;在同治帝眼裡,她專橫霸道,不近人情。在她眼裡,繼子光緒帝過分懦弱,不聽號令;在繼子光緒帝眼裡,她嗜權如命,冷酷無情。母子關係勢同火水,雖有子在側卻難享天倫之樂。
稗官野史傳言,她與奕訢、榮祿等重臣不時暗度陳倉,情意綿綿,用肉色生香的愛換來操諸己手的權利。慈禧入宮做秀女時,便與奕訢相好,私密偷歡,因而辛酉政變時奕訢死心塌地追隨慈禧。大權在握後,慈禧專寵榮祿,這位慈禧的初戀情人一再升遷,兩人私通穢亂春宮。
後宮寂寞,半男太監貼身護衛,往往是傳說中後宮戲鳳的主角。傳言她與安德海、李蓮英等內宦香豔度春宵,事洩朝野。安德海在太后榻上肆意獻媚,惹惱了年輕的皇帝同治帝,引來殺身之禍。稗史有傳,八面玲瓏的李蓮英不僅是史上最貼心的奴才,還是太后的枕邊紅人,幾十年鳳眷不衰。
皇宮禁院,厚牆高簷,太后召見重臣必須有一簾之隔,永世難得一見;太監貼心,已非男身,私通多是牆外猜疑。面首(古代專供貴婦玩弄的美男子)卻是後宮寡婦鴛夢重溫的奇貨。正史有載,秦時趙姬有呂不韋、嫪毐;南北朝時山陰公主有面首三十多名;唐時武則天則有薛懷義、張易之、張宗昌。據傳慈禧也是此中高手,她獵採四方,葷素不棄,中外兼有,床榻之歡奇聞迭出。清文廷式的《聞塵偶記》載,慈禧曾臨幸琉璃廠一位姓白的古董商;民間不同版本傳,李蓮英推薦北京金華飯店的史姓夥計與慈禧晝夜宣淫;北京琉璃廠琴師張春圃狷介有志節,不願屈節侍太后,貧困而死;更為傳奇的是,英國年輕作家巴克斯在報上撰文稱,自己是慈禧生命的最後歲月一直廝守的秘密情人。
正史未必不是經過皇家包裝的野史,野史未必都是偽史。後院宮禁森嚴,妃嬪紅杏出牆卻不是奇聞軼事,只是不可能在正史中找到記載。坊間有傳聞,戲劇有演繹,電影有創作,宮闈禁事,在嚴肅呆板的正史中更多了一份輕鬆和活潑的氛圍,何嘗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