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看見公共生活的盼望
巴默爾在本書中著力指出基督信仰與公共生活之間的關聯,在一般人自以為知道什麼叫做公共生活中,作者透過對公共生活觀念的重新反思、例證的說明、信仰生活的對照,為我們重塑一個帶著公共本質的教會生活應有的基本面貌。本書作者雖然是以美國社會作為處境例子來說明,然而在原則參照與應用上仍然能夠對我們華人文化社會激發出信仰的反思。
作者一開始在論述中就提出重要的問題意識:如果公共生活不是抽象哲學概念,而是指在生活中與陌生人共享一切,包含思想與情感的交流等,那麼問題是我們現在有過這種生活嗎?作者深感我們目前對公共生活的願景幾已丟棄,隨著公共生活的經驗不斷減少,基督信仰者如何參與並塑造真正的公共生活便成了關鍵問題。
作者在第二章闡述在公共生活中與陌生人互動能產生的十個令人激勵的生命經驗,並且透過公共的空間、心理與神話象徵這三個角度,來為我們鋪陳與思考當教會要傳講公共神學的時候應有之關聯。作者過往不只長期關注社會、教育與群體等議題,他更是一位靈性關顧者,作者在第三章為讀者說明陌生人所帶來的靈性觀點與體驗,透過聖經的敘事與應許的詮釋,很有說服力地提醒我們:陌生人對我們的公共生活是一份來自神的禮物,信仰群體對殷勤款待的操練正是在此培育出來。
我個人觀察到全書最精彩的部分應算是第七章,作者在本章論述教會會眾如何實踐成為一個共同生活的社群。作者小心翼翼地批判了教會被一種「理想化家庭」的意識形態所形塑,無形中正是限制了並失去創意的方式,去理解公共社會中的衝突與權力應用的張力,作者非常擔心這樣的情況發展下去,信仰群體很容易變得自我中心,甚至把「他者」排除在外,並破壞了真正的社會多元性,最終無法服事公共社會生活之人。作者建議我們必須重新定義教會,不是將其塑造為與大眾社會抗衡的團體,而是成就公眾生活的應許。
根據筆者多年來在教會牧養的現場觀察,這種美化與和諧式的教會生活有時候反而是充滿著試探,因為會讓人看不見或忽視信仰群體的真貌。如此害怕差異與衝突的信徒心理在當今的教會界實在非常流行,一旦教會失去在上帝面前操練面對差異與衝突的機會,我們又怎能學習說話、聆聽與互相理解呢?當教會被塑造成為一個單面向的群體,就必然無法也無力去面對公共生活;正如作者在結語中期盼因著神的應許、公義、與愛的烈火,我們將有勇氣面對衝突與分裂,如此我們才能看見公共生活的盼望!我衷心期盼各位讀者透過本書開啟基督信仰對公共生活的思考與實踐。
王文基/基督教宣道會天母堂主任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