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
這本書是我們這群學健康心理學的人送給臺灣社會的一個禮物與祝福!
在本書中介紹了:健康不只是沒有生病,而是身心靈社會的全面完美安適的狀態;壓力的定義、來源、與壓力管理的方法;健康生活型態的樣貌、以及如何維持健康生活;還有一旦生病了該如何調適,並從其中復原。希望您們閱讀後,可以用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維持健康、恢復健康!
1998年吳英璋老師自美國將健康心理學帶回國內,並在台大授課,本書譯者即為吳老師健康心理學課堂中的學生。在近三十年的日子裡,吳老師帶領我們將健康心理學帶進各大學的講堂上;將健康心理應用在一些大醫院的家庭醫學科、戒菸與減重門診、復健科、心臟科、遺傳諮詢、腫瘤科、與安寧病房……;帶進地震、風災、還有各災難的心理復健工作中;還有SARS期間之防疫研究與服務中。這麼多年裡在許多領域開枝散葉,應用並協助有需要、有緣的民眾。
然而,雖然有以上領域的擴展,但應還有許多努力的空間。仍要繼續培養更多對健康心理學有興趣的學者,讓更多人參與服務與研究;我們覺得應該將健康心理學推廣於社區醫療與健康促進領域,讓更多醫護人員與民眾認識到生病可能產生壓力、而長期處在壓力中也可能導致個人發生身心症狀或者罹患疾病,在這兩種情況下都可以求助於臨床心理師;同時,將健康心理學推廣於醫院中更多科別,並讓更多醫事人員,各科醫師、中醫師、牙醫師、護理師、營養師、藥師、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語言治療師、社工師、醫檢師、放射師、呼吸治療師、驗光師、聽力師……認識健康心理學。有機會的話更該讓醫院管理階層、以及政府管掌衛生福利官員們認識健康心理學,瞭解我們可以帶給民眾更好的生病調適與復原。
期待有更多人投入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飲食、運動、壓力管理……等的初級預防工作,對民眾宣導更健康的生活型態並避免生病;還可以與更多民間的健康保健團體、病友團體合作,使更多人能保持健康、與疾病共處;還可以與臺灣各地的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結合,讓服務的對象除了自我傷害、藥酒癮、精神障礙者外,可擴及更多民眾的健康生活型態與壓力管理;也可以與企業合作,讓健康心理學協助員工有更好的健康生活型態,減肥、戒菸、健康飲食、運動習慣、以及適當的壓力調適;也可推及各級學校,讓學子們瞭解健康的積極性:不僅是沒有病,而是身心靈社會的美好安適狀態,而且是不論現在狀況如何都努力地使自己活得更好;還有老年化社會來臨,政府大力推動長期照顧計畫,我們也不能缺席,讓健康心理學幫助更多人可以獲得優質老化。
2020年開年以來,臺灣與全世界籠罩在新冠病毒(COVID-19)的威脅下,筆者此刻寫下這段文字時,全球有一百三十四萬人確診,近七萬五千人喪失寶貴生命。此病毒與肺炎造成的生命威脅、以及許多生活上的影響:如戴口罩、洗手、社交距離,有些人要自主健康管理,有人則是居家隔離或居家檢疫……在在都影響了我們每個人的生理—心理—與社交層面、以及我們的行為、認知、與情緒。
我們一直在應用我們所學的健康心理學,於:
1.理解我們的行為—如以健康信念模式中的,我們所接受的環境訊息(媒體的、周圍親友的)、罹病威脅(罹病可能性與罹病嚴重度)、執行行為的獲益與阻礙,解釋人們為何戴或不戴口罩、以及是否執行各種健康行為;
2.或者,試圖找出有用提升對於疫情控制感的方法—如,藉由訊息的、行為的、認知的各方面的控制來使自己找到安心;
3.以及當我們很焦慮時,可以做些什麼,如,我們建議大家學習放鬆方法,使自己的身心得到一些舒緩。也就是說,應用健康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使我們在疫情中—有實質的威脅下—可活得平安自在些!
我們大都能接受「月有陰晴圓缺」是很自然的現象。而人有悲歡離合、生老病死,其實也是自然的,但是我們認為除了做「但願人長久」的祈禱之外,還可以用健康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讓人生活得更健康些、更有活力些!
現在就請大家來接受這群健康心理學者的祝福和禮物,接受我們的邀請一起來應用健康心理學的方法,活出健康來吧!
蕭仁釗暨全體譯者 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