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神話與古代地理知識

淮南子神話與古代地理知識
定價:250
NT $ 175 ~ 198
  • 作者:高麗珍
  • 出版社:白象文化
  • 出版日期:2020-08-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5526441
  • ISBN13:9789865526443
  • 裝訂:平裝 / 168頁 / 14.8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以「人文主義地理學」為橋梁,跨接科學與人文,解讀古代神話所隱含的世界意象。
 
  ◎藉《淮南子》神話,管窺古人的「環境識覺」。
  ◎以「人文主義地理學」的視角,整合自然與人文兩大知識領域,重新審視上古典籍中的材料。
  ◎有系統的梳理與詮釋「古地理知識學」,交融科學與神話的理性與感性。
 
  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淮南子‧天文訓》
 
  「共工」、「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先民以神話故事的形式保留了他們對於上古自然現象、地理樣貌的認識,雖然這些透過幻想加工後的史料藝術化成了天馬行空的故事,儘管它們不符合當代「科學的」思考邏輯,但事實上並無損作為「知識」的價值。以「神話」作為研究素材,除了可以就其指涉的內容,推論遠古地理環境的變遷之外,更可以將神話視為古老的地理知識的一部分,理解其素樸原貌。
 
  地理學博士高麗珍教授,以把注意力集中在人及其處境的方式,重新梳爬古人時空系絡中的神話隱喻和地理知識學。 
 
  本書透過討論《淮南子》神話的「解釋功能」及其所傳衍的「世界意象」:首先,以「共工」、「女媧」神話為例,探討神話的「解釋功能」;其次,以「時間與空間」概念,理解古代神話所隱含的世界意象,並且藉助地形學與氣候學知識,詮釋古代神話所指涉的環境變遷;再則,從人文主義地理學觀點,探討古代神話所隱喻的時空,描摹古人的世界觀,勾勒古代地理知識的古樸風貌。期使現代科學所傳述的具象世界,與古代神話所隱喻的世界圖象相互輝映。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5526443.pdf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高麗珍
 
  己亥年「八七水災」後,出生於雲林縣古坑鄉荷苞山下。自幼喜愛穿梭鄉間田野,探索生活世界,卻因聯考制度而長年負笈北漂;在經濟起飛的洪流中載浮載沉,深刻感受「離根」的困頓,從而反思人與土地的關係,是一步一腳印蹣跚學步一甲子的「資深地理學子」。
 
  學經歷
  ˙雲林縣立斗六鎮東國小(1965-1971);斗六國中(1971-1974)。
  ˙臺北市立第一女中(1974-1977)。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學士(1977-1981)、碩士(1986-1988)、博士(2003-2010)。
  ˙雲林縣私立正心中學專任地理教師(1981-1983);
  ˙臺中縣私立立人高中專任地理教師(1983-1985);
  ˙私立新埔工專專任講師(1988-1990);
  ˙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專任講師(1990-1993)、副教授(1993-2006);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副教授(2006-2020)。
 

目錄

初版自序――代謝辭 
再版自序 

第壹章 關於「地理知識」的反思
「地理」緣起於古人的直觀經驗 
《淮南子》神話的隱喻 
神話中的「地理知識學」 

第貳章 「共工觸山」與「女媧補天」的地理涵義
共工與女媧神話概覽 
共工――關於水與洪患的隱喻 
女媧――人類文明起源的象徵 
共工與女媧神話的時空脈絡 
共工、景風與華北型季風氣候 
從「新構造運動」解讀神話 
「天柱折,地維絕」、「四極廢,九州裂」與地震所指涉的地理現象 
「火爁炎而不滅」與火山活動 
古冀州在哪裡? 
古代冀州「水浩洋」現象的理解 
「積蘆灰以止淫水」――化滄海為桑田的作用歷程 
「不周山」與「崑崙」之地理想像 
小結 

第參章 《淮南子》神話的時空概念
「天圓地方」的宇宙觀 
「氣」的宇宙觀 
「陰陽之氣」創生萬物萬象 
擬人化的宇宙觀 
封建式的星空組織 
二十八宿、四象與五星的時空意義 
天體神話與古人的「生活世界」 
太陽與古代的天文時間 
北斗七星與二十四節氣 
小結 

第肆章 《淮南子.墜形訓》神話的世界觀
圜形的世界圖式 
九州、八、八紘與八極 
九山、九塞、九藪與「我族中心」的呈現 
中國與海外三十六國 
「五位」――中央與四方的地理認知 
「氣」與「天—地—人」生態系 
「氣」的涵義 
「氣」的宇宙圖式 
「五氣」的循環環境觀 
小結 

第伍章 結論
 

初版自序──代謝辭
 
  「時間使事物在既定的基礎上不斷的延續」(time as a locational and co-locational continuum)──澳洲地理學家Don Parkes & Nigel Thrift(1980)如是說。我想,那似乎意味著:在時間的縱軸上,許多事物(或者現象)的演替,都是「因」與「果」的「互為因果」吧!?
 
  回顧作為地理學子的這一段歲月,似乎就是一段繁複的因果循環軌跡:1977年,以第二志願考上臺灣師大地理系,是一種淵源甚遠的因緣使然;大二~大三,對地形學發生濃厚的興趣,以致被同學戲稱為「小張老師」(一笑),也是因緣。大三追隨鄭勝華老師學習養蜂業的調查,又蒙施添福老師啟蒙,習作鄉土地理的探討;大四,同時選修陳國章老師的「人文地理研究法」以及石再添老師的「自然地理研究法」兩門課程,並且立志以一篇「畢業論文」(〈雲林縣古坑鄉的血緣聚落〉)來作為日後回憶,更是不可思議的因緣。
 
  1 9 8 5 年, 僥倖考上碩士班, 卻因為一個「無妄之災」而未能如願;次年「失而復得」,歷經些許波折之後,以「臺灣地區玄天上帝的祭祀活動」作為研究主題……箇中「因果」自非三言兩語所能道盡。而後,為了碩論的「後續研究」,學著翻閱古籍,從而發現古代典籍中所隱藏的地理知識,以致有本文的撰寫,這一段自學軌跡,事實上也都未曾脫離「因與果的磁場」!
 
  當然,在這個因與果所交織的「時空系絡」中,最幸運也最應感謝的是所有關照、教誨和包容我的師長以及同儕們。尤其是為我奠立自然地理知識基礎的「地形研究群」諸位師長,以及引導我走上「研究之路」的鄭老師勝華和施老師添福。
 
  向來,地理研究所的學生才一入學便馬上會面臨「研究甚麼論題?」(自然?或人文?)的抉擇。彷彿「二元論的地理學」是一個根深蒂固的窠臼;「自然」與「人文」之間,好像存在著一個難以逾越的鴻溝似的。面對這樣的窘境,首倡人文主義地理學的學界前輩──段義孚先生,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把注意力集中在人及其處境」(focus on human and their conditions)。事實上,只有整合自然與人文兩大知識領域的力量,共同關注「人類地球村」的種種現象,地理學科的遠景才會更璀璨,不是嗎?本文正是基於上述心路,而採「人文主義地理學」為研究途徑的。
 
  本文撰寫期間,承蒙臺灣師大歷史系王主任仲孚,地理系鄭老師勝華、楊老師萬全、潘老師朝陽、潘老師桂成,文化大學地理系陳老師文尚,本校歐老師慶亨、李老師文獻等多位前輩在百忙中撥冗斧正文稿,並且提供寶貴的資料與意見;又承本校江碧貞老師、劉俊琅先生,以及吾妹慈敏、妹婿永鐘、弟弟瑞陽,還有「撰坊」徐君臨「準伉儷」協助電腦文書處理工作。謹藉此一隅,敬表誠摯之謝忱!
 
  最後,在本書即將完稿之際,我要對我的家人說:「謝謝」和「對不起」!要謝的是,在這一段不算短的日子裡,大家總是以「媽媽在寫論文」為念,時時不忘和我「共體時艱」。而抱歉的是,在忙亂的日子哩,常常因為我的「失職」而讓全家「三餐不繼」。因此,如果此書有「獻給某人」的價值的話,我想把它獻給我的家人──外子明煌,還有我的小孩宜珊、智遠。
 
高麗珍 謹識於林口僑大
一九九三年四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電子書
    7
    $175
  2. 新書
    79
    $198
  3. 新書
    79
    $198
  4. 新書
    79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