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譯者序
本書主要是在之前所翻譯的《健康經濟學》的基礎上,進行內容的增修與刪減,並將書名更改為《醫療經濟學》。由於醫療經濟所討論的議題大部分較為在地化,也為避免篇幅過於允長,因此書中大幅減少了某些只與美國有關的醫療照護議題與討論,以及刪除之前版本中論述較為繁複的部分,並加入該領域較新或與臺灣相關的文獻與議題討論。
有鑑於許多醫療經濟學的文獻是採用量化分析,因此在第1章介紹了目前在該領域最常用的因果推論數量方法,如差異中差異法、工具變數法與斷點迴歸設計等方法。此外,行為經濟學的崛起,提供了研究健康行為新的切入角度,因此在第2章也簡要地介紹了行為經濟學的主要理論與相關應用。
前一版第2章有關健康資本衡量的部分移到第13章,以結合有關效性衡量的討論。為使書中內容能夠符合臺灣讀者的需求,第3章與第6章增加並更新了臺灣及東亞國家的相關文獻,第9章則加入了臺灣藥價差議題的討論。此外,本書有別於坊間其他中英文醫療經濟學教科書的內容是在第7至第9章的醫療糾紛、護士市場與製藥產業的討論;以及第10至12章以公私部門醫療籌資與照護提供比例的不同為架構,來探討不同國家的醫療體制。由這次席捲全球的COVID-19可以發現,一個國家醫療照護體制公私部門分佈的特性,與是否能夠有效防控疫情似乎存在一定程度的關聯性。
本書前半部內容主要在討論健康照護在需求面與供給面的傳統相關議題,如健康與健康行為、健康保險市場、醫療品質與醫療事故、醫師、醫院、護士與藥品市場等。後半部內容則是以主題性的方式,透過公私部門籌資與提供不同組合的框架,討論各國醫療體系的特性與關係、並探討衡量醫療部門表現的經濟評估方法,以及從總體面討論醫療照護部門的角色。
原書內容為顧及涵蓋內容的全面性與不同背景讀者的需要,某些章節內容對研究所課程較為適合。若使用該書於大學部課程,建議可以針對各章節的內容,選擇適合的部分來做為教材。本書也製作投影片提供給授課老師參考,以利教學。
著譯者特別要感謝助理陳藝慧、黃榆真、林晏如、與黃藍葶在著譯稿初步校閱與圖表更新上所提供的幫助。最後,內容若有任何不妥與疏誤之處,悉為著譯者之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