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為學長寫序,誠惶誠恐。
初識天星,他是一位而立之年的博士,嶄露頭角的青年學者領軍人物,才華橫溢,風華正茂。如今,已是知天命之年,兩鬢霜華,雍容大度,儼然大將之風。雖然其崗位已不在學界,但本色不改,因此仍被學者視為同人,引為知己。
本書所收錄的,就是天星治學從政近三十年來的部分學術成果,以論文為主。最早發表的論文是一九八六年《中國農史》刊發的〈乾隆時期湖南關於推廣雙季稻的一場大論戰〉,那是他在碩士研究生時期鑽研經濟史的成果;博士生時期,師從北大許大齡教授專攻政治史,其學位論文〈明代内閣政治〉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付梓面世,一九九〇年代初期出書是極不容易的,畢業後轉向華僑史,由此一發不可收拾。這一學術路徑,施堅雅、王賡武等前輩曾篳路藍縷,獲得了傑出成就。王賡武教授治唐史起家,曾與費正清等合作中國歷史研究,後來主要在華僑華人研究領域耕耘,曾任香港大學校長,被視為泰斗;施堅雅曾在四川從事農村市場的人類學考察,隨後轉到泰國作華人社會的田野調查,其成果分別形成傳世之作。
中國傳統經濟社會以其自身的模式延綿數千年,在世界歷史上幾乎絕無僅有。然而,二十世紀接連不斷的革命打碎了傳統經濟與文化,既有的運行軌道在近代斷裂了;所幸,在唐人街與海外華人社會,能夠發現中華傳統的連綿賡續,找到活生生的歷史,或者說海外版的中華文化。古今相通,中外相融,學術激情油然而生,引發不一樣視角的思考,這應該是他們成果豐碩的動因之一吧。我的研究領域與思路也和他們頗為類似,因此深有同感。而天星是少年大學生,在學界出道也早,我們以他為學長。
天星頗低調,對過去的論文進行整理出版有些顧慮,但學界與僑界的朋友認為,將他近三十年的論文彙編成冊,仍獨具價值。首先,不少論文雖然發表已有年頭,但因為相當部分是史學類或理論性論文,考證嚴密,論述精當,其學術價值不減,甚至歷久彌珍。實際上,不少論文至今仍被引用和參考,譬如其專著《崇禎皇帝大傳》由遼寧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出版之後,二〇〇八年改編為《孤獨的崇禎》,收入「中國歷史知識小叢書」,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繼而,中國廣播電視大學二〇一〇年以《帝國中興的悲歌:崇禎皇帝七講》出版,再饗讀者;其次,最近的論文現實感很強,而且具有原創性,給文集帶來鮮活的氣息。最後,細心的讀者,還可從文集中去感受一個學人成長的心路歷程。
「學而優則仕」,天星也走上了這一條傳統文人的成功之路。當然這讓學界頗覺遺憾。僑史界前輩肖崗先生,不止一次地為天星離開中國華僑歷史研究所而扼腕痛惜。北京大學資深教授周南京先生,多次當面「痛批」天星離開學術界,認為這是僑學界的一大損失。愛之深,責之切,此之謂也。事實上,天星雖然轉入政界,但並沒有放棄學術研究。雖然寫的論文不像其高峰期那樣多,可能「文膽」也小了些,批判精神收斂了些,但在使領館和僑界的領導工作,使之將另一種視野和高度融入其思考之中,形之於筆端。
尤為可貴的是,身居廟堂之高,仍關注學術之野,並試圖將學術力量引入政府思維,將政府視角導入學術探索之中。整合學界與政界力量,恰合一種新的發展趨勢。事實上,在歐美,出將入相,在學界與政界之間游弋,司空見慣。天星仍然與僑界和學界有所交往,並以其思考繼續發揮影響和引領作用。清華大學華商研究中心,就是其倡導和推動下的產物。我個人也從中受益良多,本書又給我帶來教益,略舉二三如下:
其一,言由心生,文如其人。天星的研究工作開始於家鄉歷史上經濟現象的追根溯源,此乃發乎内心的興趣與愛好。由本土而海外,天星從中國人移民海外的歷史出發,貫通古今,考察從華僑文化到華人文化的變異與繼承,到當今華人社會的形態與特徵,形成一系列的論文,如本書第一部分所示。在駐美使館期間,及後來的出國考察與國内接待海外僑胞的工作中,天星以誠相待,以心交往,傾注其愛心。不少僑領事隔十餘年後,仍對那次交談記憶猶新,津津樂道。對研究對象的情感,對研究領域的志趣,既是其成果豐碩的原動力,也是其成果高水準的源泉,情感流於筆端。學術研究需要坐冷板凳,沒有強烈的興趣推動,沒有學術激情與衝動,很難想像能獲得高水準的成果。
其二,歷史脈絡的梳理,古今貫通。譬如近代國家僑務政策,一支筆前後二十年論述,可能再也找不到第二人。不是應景之作,而是脈絡梳理之下水到渠成的認識與成果,這幾篇論文彙集於本書第二部分。又如,關於中國移民的歷史,從古代移民的考證,到近現代移民的闡發,再到當代移民的考察,包括少數民族的境外遷移,每一項研究都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而作者鍥而不捨,孜孜以求,形成了難能可貴的系列成果,呈現出清晰的脈絡。同時,這種歷史感又融入其相關研究與工作中,從而具有歷史的深邃與高度。
其三,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相得益彰。論從史出,貫通古今的僑史研究,形成系統性與理論思維。與此類似,來自實踐的認識也經提煉和整理昇華為理論,或為理論提供基礎。僑務理論與戰略在本書占有相當份量,集中於第三部分,顯示了本書的高度。而理論運用於具體的僑務工作,以其系統思維跳出就事論事的藩籬,不被具體瑣事迷亂了方向,遇到問題不至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在本書中的僑商工作、地域僑務工作、民族問題等具體事務上,都體現出理論思維所帶來的前瞻性與大局觀。
其四,「學術評論及其他」體現了作者的學術情趣。對研究動態的把握,需要閱讀大量的論著,沒有興趣驅動是做不好的。對學界前輩的訪談,則體現了學術傳承的擔當與使命。在本書中讀者還可以發現,一次旅行、一場會議,引發作者的感想與思考,繼而形成反思性或啟發性的文字。這種有心人不多見,而研究能力與認知水準,就是在這種日積月累中不斷提高的,正如本書中的一個標題——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理論來自實踐,特別重視調查研究,對此我作為國僑辦的專家諮詢委員感受至深。天星與國僑辦的同仁,幾乎隨時都與僑界同胞在進行訪談,廣泛徵求意見,鼓勵海外華僑華人建言獻策,這些都變成了日常工作,如同家常便飯。而中國僑資企業的普查,海外僑情的全球性調查,這些高門檻的艱巨工程最終都得以完成,非得有堅定的信念來支撐。在調查研究基礎上進行資料甄別與整理,並力求數據化、定量分析、科學論證。凡此大量的工作當然都在本書之外,但為本書的相關成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龍登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