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從焦慮通向未來
閱讀《社會向左,資本向右》,你首先可以感受到一種相當古典的理想感,有點天真卻不是純然浪漫——事實上行文間不難看出他無比清楚他的主張多麼難實踐——去呼籲世界。是的,並非一小群菁英或是某個特定領域,在這龐大分工的世界體系下,就算任何的叫喊其實難以跨過文化、階級、國家的分隔,他還是這麼做了:呼喊。不僅是對當代,更大的目標,是面向未來的呼喊。
換言之,整本書的論述,能如此堅定,其實在於:他相信未來。這並非不切實際的幻想,相反,保羅·柯利爾面對現實,面對那讓人覺得難以翻轉的現實。
未來,是的,我們必須回到這本書的原始標題:「資本主義的未來:面對新的焦慮」(The Future of Capitalism: Facing the New Anxieties)。他點出了「目前的未來」:我們面對的未來,是確然可信的反烏托邦。
那麼,還有什麼好談的呢?事實上,他同時指出,面對這一切,其實是有答案的。如果並非悲觀,「未來」的可能,正在於「面對焦慮」。回應「新的焦慮」的關鍵,則在於「老舊的意識形態」。若今天全世界的困境在於分裂、光譜的激化、民粹,又以川普當選、極右派興起、英國脫歐為警訊,這些歷史上反覆歸來的危機,其實是相當漫長存在的問題。
認識這本書,這個基本立論相當重要。無論可能性多少,他的目的在提出解方。也才能明白,為什麼第二部會以「恢復道德」,連續談了國家、企業、家庭、世界等道德。光這部分,接近全書的一半。
乍看我們可能是某種過時的呼籲,但作者出自於經濟學的專業,相當有說服力的將基本問題指出:所謂「經濟人」(economic man)的人性預設,已經根深蒂固。而以這樣的預設,功利主義的道德倫理思考,導致責任一事,在於國家,而非公民。
「人類需要使命感,而資本主義目前沒有提供。其實它是可以的。」
是以,資本主義不需全盤否定,不需推翻。資本主義可以繁榮,可以講道德,也支持尊嚴與歸屬感。道德的根本,在於各個層面,尤以個人能夠在此自覺承擔的責任感。
這樣的解方思維,不僅是將原先資本主義造成的激化、失序彌補,甚至能夠繁榮。或是說,資本主義原來就應該如此。
不僅是呼籲,在許多的層面上,尤其政策上,作者以其經濟學專業,給出了建議。確實,我們所有的政策,包括看似文化、教育,永遠都有經濟層面的必要考量,而非在真空狀態思考。
這些政策,真的可能嗎?作者當然不讓讀者(包括世界的菁英、領袖們、企業家們)有迴避的空間,他的答案簡潔有力:「不計成本」。
新的焦慮,正是我們的未來,且是不需要推翻資本主義的,不需要大革命的,更好的未來。
何況,這些從來不是憑空創造,而是過去曾經有機會做好的事,只要我們願意不計成本的再去做一次。去包容,去承擔責任,從面對焦慮開始,朝向未來。
朱嘉漢(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