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阿圖爾.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
叔本華出生於德意志帝國的但澤(Danzig,今波蘭的格但斯克),雙魚座。
自稱「性格遺傳父親,而智慧遺傳母親」。叔本華的父親是位富商,易怒憂鬱,後因溺水去世;母親是位作家,與歌德、格林兄弟等文壇名家熟識。
憑藉父親的遺產,叔本華一生過著隱遁的生活。
21歲,叔本華到哥廷根大學攻讀醫學;23歲棄醫從文,進入柏林大學;30歲,他的曠世傑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版,但市場反應平平。對此,叔本華異常悲傷:「如果不是我配不上這個時代,那就是這個時代配不上我。」
叔本華曾對歌劇女演員卡洛琳娜.雅格曼一見鍾情,然而女神卻另有所愛。他情路坎坷,終身未婚,晚年陪伴他的,只有一條叫「世界靈魂」的捲毛狗。
63歲,他的封筆之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之《附錄和補遺》出版(本書德文原名《人生智慧箴言》,即取自《附錄和補遺》第一卷),終於聲名大噪。
72歲,叔本華因肺炎死在餐桌上,他的臨終遺言是:「希望愛好哲學的人,都能客觀獨立地理解我的哲學。」
叔本華死後,其所有財產都捐獻給了慈善事業。
夏爾.皮耶.波特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 1821~1867)
波特萊爾是十九世紀法國著名詩人及藝術評論家。他於1821年出生於巴黎,是一位畫家的兒子。他幼年喪父、母親再嫁,因愛母至深,母親的再嫁使他對世界懷著反叛及怨恨。先父的遺產更使他得以過著豪華、頹廢、隨心所欲的奢侈生活。所有的瓊漿佳餚、華服美女及鴉片迷藥,都在他創作的詩歌中增添了奇異而蒼白的色彩。最後他貧病交迫、抑鬱而終,得年46歲。
波特萊爾最早的作品是兩本藝術評論著作《一八四五年的沙龍》和《一八四六年的沙龍》。在這之後,他翻譯了許多愛倫.坡的作品。波特萊爾是法國象徵主義和散文詩的先驅,更影響了後世的蘭波和馬拉美等人。1857年,他最著名的詩集《惡之華》(Les Fleurs du
mal)引起了社會衛道者的強烈反感,當時正處於浪漫主義末期,一些公認的主題在創作上已顯疲乏,多數詩人在那塊擁擠的土地上死守陣地,鮮有大膽創新者出現。波特萊爾堅信「美不應該受到束縛,善並不等於美,美同樣存在於惡與醜之中」,評論界驚恐地稱呼他為「惡魔詩人」,卻也因此奠定了他在詩壇上的不朽地位。
在《惡之華》之後,波特萊爾出版了《巴黎的憂鬱》(即本書),首創「散文詩」體裁之稱,企圖表達「一種詩意的散文,沒有節奏和韻腳的音樂」,後成為風靡全球的曠世鉅作,與《惡之華》並列波特萊爾的最高傑作。
譯者簡介
木云
中國湖南人,畢業於中國暨南大學,深入研究叔本華著作和國內外學術論文,歷時一年主譯全新的叔本華《人生的智慧》(即本書)。
林求是
中國四川人,畢業於中國華東師範大學,曾主持國際重要教育會議的翻譯工作,2006年曾承擔亞太文化研究所文化與資訊中心部分專業領域的翻譯。
胡小躍
法語翻譯與審定,中國翻譯家協會專家會員,全國法國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2002年獲頒法國文化部授予「藝術與文學勳章」(Ordre des Arts et des Lettres),是為文藝騎士。
2010年獲第二屆傅雷翻譯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