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雅明是二十世紀初最重要的哲學家與文藝評論家
班雅明生活於動盪的二十世紀初歐洲,雖出生富裕的猶太家庭,但學術之路不順,博士後論文因題材新穎、寫法奇特,爭取法蘭克福大學教職未果。班雅明後走上寫作一途,才華也漸漸嶄露鋒芒,作品開始被接納出版。在法蘭克福,他結識了阿多諾並成為摯友,法蘭克福的社會研究院也為他的寫作提供支持。
薄有聲明之際,班雅明卻因納粹壓迫猶太人而流亡巴黎。在巴黎,他認識了漢娜.鄂蘭,兩人結為至交,離開巴黎時,甚至託付部分手稿給鄂蘭。班雅明見德軍迫近,入境西班牙亦受阻,萬念俱灰下,自戕於法西邊境的小鎮。在阿多諾、鄂蘭等友人編纂遺稿出版後,班雅明之名隨即享譽世界。
班雅明受批判理論影響,在對社會現實的反思中,思索著人在其中未竟的價值,而他將這點灌注在他洗鍊的文字,體現於他對於波特萊爾等人的評論中。在著名的《機械再生產時代的藝術作品》中,他指出了複製技術令藝術作品脫離了宗教膜拜、失去了氛圍後,藝術的目的為何成為難題。班雅明反對藝術是「為藝術而藝術」,藝術真正的目的是:讓能使人解放的說故事技藝得以在現代社會之中重新完成。
蘇珊.桑塔格評論班雅明的寫作風格是「巴洛克式的定格鏡頭」,他的每一字都是全神貫注的向內凝視,每一句都得表明一切。班雅明的作品在交互錯綜之間,揭示了一個更大的理論整體。本書則將這些錯綜交織成一段闡明班雅明思想的旅程,並以此邀請讀者一同聆聽班雅明在這段旅程中所說的故事。
序
《西洋文學、文化意識叢書》 總序
自從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崛起之後,名詞及術語令人目不暇給,再加上批評家往往在理論裡平添自傳、政治抗爭、文字戲耍的色彩與作為,使得理論不再容易理解,尤其在一波波的新理論推出後,彼此針鋒相對,互有消長,更令人覺得無所適從,猶如瞎子摸一隻不斷變換位勢及形狀的象,始終無法明瞭理論的體系及其來龍去脈。
以中文發表的論文及專著,雖然已有不少是觸及晚近的文學、文化理論,但是大多只作全景掃描式或作片面的報導,鮮有真正深入某一理論家的原作,就其思想傳承作清楚的交代,並對理論演變及其作用加以闡明,從而進一步評估其成就,不致落入邊陲地帶的完全依賴、毫無判識能力的弊病。
這一套叢書由葉維廉教授提出構想,由我擔任策劃,我們力求平均分配文學、文化理論家的學派比例,希望能藉研究這些理論家,同時對當代的文化、社會理論及活動也有廣泛的接觸。對於古典的文學理論家如柏拉圖、亞理斯多德、乃至啟蒙時代以後的美學、哲學家如康德、黑格爾、尼采,或像馬克思及海德格,這些影響深遠的思想家,我們希望將他們納入當代的文化理論中加以討論,從中看出他們被吸收、轉化、批判的成分,進而對這些思想家在傳統中所形成的效應歷史意識有所反省。
當然,任何一套叢書難免有掛一漏萬的問題,我們儘量做到在地理分布上,從蘇俄、東歐、西歐到美國,不落入英美或法德為本位的理論傾銷;同時,我們對現代主義、詮釋學、批判理論、女性主義、後現代主義、後結構主義、後殖民論述的代言人,也力求均勻,尤其兼顧了弱勢團體的論述,就膚色、種族歧視的分析與批判,以一、兩位理論家作為文化批判的切入點。當我們拿現代主義或早期的女性主義者為研究主題時,已顯出後現代處境自我反省以及重新評估其源頭的態度,是以後現代、後結構的觀點去審視現代主義及女性主義,藉此闡揚、再思現代主義、女性主義與批判理論未完成的構想,並對現下的思潮作重新定位。
這一套叢書集合了臺灣、香港、法國、美國的學者,以目前的陣容作基礎,希望能作到逐漸擴大,並引起學術及文化界的熱烈回響,使理論進入日常生活的意識,思想與文化作為結合。
三民書局暨東大圖書公司負責人劉振強先生使這一套叢書得以問世,在此要向他、參與叢書撰寫的學者與東大圖書公司的編輯群致敬。
廖炳惠
一九九一年七月於風城
自從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崛起之後,名詞及術語令人目不暇給,再加上批評家往往在理論裡平添自傳、政治抗爭、文字戲耍的色彩與作為,使得理論不再容易理解,尤其在一波波的新理論推出後,彼此針鋒相對,互有消長,更令人覺得無所適從,猶如瞎子摸一隻不斷變換位勢及形狀的象,始終無法明瞭理論的體系及其來龍去脈。
以中文發表的論文及專著,雖然已有不少是觸及晚近的文學、文化理論,但是大多只作全景掃描式或作片面的報導,鮮有真正深入某一理論家的原作,就其思想傳承作清楚的交代,並對理論演變及其作用加以闡明,從而進一步評估其成就,不致落入邊陲地帶的完全依賴、毫無判識能力的弊病。
這一套叢書由葉維廉教授提出構想,由我擔任策劃,我們力求平均分配文學、文化理論家的學派比例,希望能藉研究這些理論家,同時對當代的文化、社會理論及活動也有廣泛的接觸。對於古典的文學理論家如柏拉圖、亞理斯多德、乃至啟蒙時代以後的美學、哲學家如康德、黑格爾、尼采,或像馬克思及海德格,這些影響深遠的思想家,我們希望將他們納入當代的文化理論中加以討論,從中看出他們被吸收、轉化、批判的成分,進而對這些思想家在傳統中所形成的效應歷史意識有所反省。
當然,任何一套叢書難免有掛一漏萬的問題,我們儘量做到在地理分布上,從蘇俄、東歐、西歐到美國,不落入英美或法德為本位的理論傾銷;同時,我們對現代主義、詮釋學、批判理論、女性主義、後現代主義、後結構主義、後殖民論述的代言人,也力求均勻,尤其兼顧了弱勢團體的論述,就膚色、種族歧視的分析與批判,以一、兩位理論家作為文化批判的切入點。當我們拿現代主義或早期的女性主義者為研究主題時,已顯出後現代處境自我反省以及重新評估其源頭的態度,是以後現代、後結構的觀點去審視現代主義及女性主義,藉此闡揚、再思現代主義、女性主義與批判理論未完成的構想,並對現下的思潮作重新定位。
這一套叢書集合了臺灣、香港、法國、美國的學者,以目前的陣容作基礎,希望能作到逐漸擴大,並引起學術及文化界的熱烈回響,使理論進入日常生活的意識,思想與文化作為結合。
三民書局暨東大圖書公司負責人劉振強先生使這一套叢書得以問世,在此要向他、參與叢書撰寫的學者與東大圖書公司的編輯群致敬。
廖炳惠
一九九一年七月於風城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95折$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