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不容時間憾動的客家菜
我心中的客家味是──「解膩的酸」「不可或缺的蔥油香」及「令人開胃的醃菜鹹香」……
每個客家阿婆與媽媽心中,皆有屬於自己的完美配方與比例。即便到了我們這個世代,因時代的變遷,加入了一些創新與風味的修正,口味上有些小調整,但基本的大方向原則依舊是不容任何人撼動的!
阿駱與雪玲姐,都是我相識多年的朋友,他倆一位創新、一位傳統,也一直在致力於客家餐廳的經營上。這幾年,已經面臨傳承年紀了,許多客家菜味道都慢慢失傳,但他倆都想為客家飲食文化做點什麼、留下些什麼,所以才有了這本書的誕生。這樣的初衷和想法,讓同樣是身為客家子弟的我非常動容。
阿駱做菜十分快捷、精準,而雪玲姐則是堅持傳統。這是本既傳統又現代的客家家常菜食譜,有傳承的意念,並加上可接受的創新,推見讀者一定要買本回家試試!
「豆油伯」負責人 李明芳(Lulu)
忠於原味的客家精神
「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是阿駱在客家廚藝料理上的堅持,不斷的精進廚藝,為的是讓每個人都可以吃到道地的客家菜,另一方面鑽心研發,在創新美食與道地古早味之間取得平衡,讓老、中、青三代在團圓桌上,都有著屬於自己年代的故事。
另一方面阿駱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協會定期舉辦的公益活動,總是不落人後的付出,他總說「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有能力付出是件快樂的事,我在他身上看到了純真的善良。
在協會裡更致力於推廣客家美食及客家廚藝教學,對於師長們秉持尊師重道的初心,對後輩總不吝嗇的教導與傳授,為的是想將記憶中最寶貴難得的客家滋味,得以延續且傳承下去。
苗栗三灣客家子弟劉雪玲,「經典道地客家菜」是我對她的第一印象,隨著時代改變,客家料理在口味上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變化,但出於雪玲之手的客家菜,吃到的是遵循古法的客家美味料理。
開餐廳是劉雪玲的興趣與副業,所在地鄉間小農園所種植的蔬菜,可以新鮮入菜,是許多廚師所羨慕的,而食材從頭利用到尾,無疑的展現了客家精神,也是她最希望傳承下去的理念。
時代在變,唯一不變的是,堅持忠於原味的客家料理,記憶中永遠不變的好味道,繼續傳承道地客家料理及客家精神。
社團法人中華美食交流協會理事長 郭宏徹
恁香!恁好食!
近年來客家料理在有關單位的努力推廣之下大行其道,不論是家人團聚或是朋友之間打牙祭,每每總會想到客家菜,主要因為客家菜的味道就是一股熟悉的媽媽味,那個醬油鹹香的滋味,那個醃漬後獨特的風味,不論是吃菜或是下飯,哪怕只是配酒都再適合不過了!
駱師傅是轟動全國的料理名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且就我和他合作多年的觀察,我給了他一個封號──當今餐飲界最「機靈」的廚師!一個廚師如果只會悶著頭做菜,相信最後的料理一定無法符合所有消費者的期待,但是駱師傅不但能夠洞悉市場風向,更擅於觀察客人的喜怒哀樂,所以最後吃到嘴裡的菜,保證「恁好食」!
雪玲姐更是苗栗地方之霸,她長期霸在慈善公益的位子,默默的把客家的好滋味分享給所有人,讓大家都能吃飽又吃巧。
如今兩人聯手出書,不需要看內容,光看目錄就讓人口水直流,適合大宴或小酌,適合居家或請客,透過他們詳細的食譜輔助,你一定能夠輕鬆上手,一學就會。如果還不能得心應手的話,沒關係,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反正他們兩個人都有餐廳在那裡,走一趟餐廳親自讓他們做一次給你吃,然後再慢慢為你解說重點的癥結在哪裡,怎麼還能學不會呢!
相信只要稍加練習,你也能做出「恁香!恁好食!」的好客日常菜。
美食節目製作人 焦志方
作者序
傳承記憶中的客家味
出生於客家莊的我,從小就愛在廚房看著母親做美味佳餚,她的手藝中除了充滿媽媽的味道,再來就是各種令人讚嘆的製作手法。而我看著看著,在耳濡目染之下慢慢喜歡上料理了。
料理一直在我的生活中,在一次因緣際會之下,朋友邀請我去參加廚藝比賽,我沒想太多便傻傻的答應了。於是他請我負責設計菜單,我便開了十道常見的宴席辦料理給他,並開啟了我參加比賽、精進廚藝的路。我分別在2010年、2015年、2016年、2017年和2018年,拿下4面金牌、1面銅牌及佳作,也曾經參與客委會主辦的三場海外交流活動三場。
我是在多次比賽中認識駱師傅的,一開始他只是比賽的評審,我也上了很多他所教授的課程,當時並未與他有太多的認識,但他卻毫無保留的指點我不足的部分。直到兩年前他來苗栗尋根走訪,我們聊起了客家菜的看法,才猶如相見恨晚。駱師傅對我來說是亦師亦友的夥伴,當他跟我提出一本傳承客家料理的書時,我也很開心的答應了。殊不知這是辛苦的開始,但當書完成時,心中是滿滿的感動,因為我們能將記憶中傳統的客家菜傳承下去,不至於因為時間而流逝。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會開始喜歡做菜呢?我都回答是我的興趣,許多人都認為做菜怎麼可能是興趣呢?我笑著回答是真的,因為每當看到我所煮出來每道菜,一下子就被吃得乾乾淨淨,心裡不禁有滿足的成就感,這也是我一直努力下去的動力,也希望這份心意可以讓讀者們感受到。
劉雪玲
飯桌上讓家人團聚的好菜
想起我剛進入漢亭樓餐廳學藝,憑著一股氣一直做,就是想把功夫底子打好,問我有沒有任何撇步?我只能說就是穩紮穩打,每天勤勞的練習,多觀察老師父們的烹煮過程,從中找到味道差異細節。我踴躍參加任何比賽、任何活動及任何協會,比賽時的壓力會使得我更上一層樓,增進經驗中還獲得了不少獎項及肯定,也因為參加這麼多活動,也讓我認識了很多跟我一樣是客家子弟的朋友。
2014年,我開了屬於自己的一間餐館,身為客家子弟且學習四川料理的我,將兩個菜系加以結合,在老味道和新口味中取得平衡。面對不斷變化的飲食文化,我也不停歇的研發新菜色,以食材在地化、原汁原味、少加工和傳統滋味為基礎,增加香氣口感的豐富度,進而創造出很多創意料理,一開就到現在五年之久。
在幾次的客家比賽中,我對於這位來自苗栗三灣,開設「阿戊嫂的店」的劉雪玲非常有印象。她得過好多次的客家比賽冠軍,但就算是這樣,當比賽一結束後,都還是會過來問當時身為評審的我,她的料理上有什麼需要改進或是不妥的地方?讓我發現她非常認真上進,做人也親切,竟然還熱情邀請我帶著家人去三灣走走,了解更多傳統的客家菜餚及食材。雪玲姊做的料理都非常道地,不僅加了自己的創意進去,又不會因為這樣而失去了原本客家菜的傳統本質。因為共同的理念及嗜好,成為了生活上互相交流、幫忙的好朋友。
有次聊天中,發現我們都有對於客家菜的堅持,我開口說:「不然我們一起出書,傳承客家菜的精髓。」雪玲姊二話不說直接答應。我們為什麼會想出關於客家菜的書呢?是因為彼此都發現,現今已經很難找到早期客家人使用的食材,客家子弟幾乎都做不出原本傳統的味道,無法真正呈現出早期原汁原味的佳餚,為了讓大家知道客家菜其實也是台灣傳統美食之一,我們希望能夠把記憶中的味道傳承給下一代,才誕生了這本「客庄媽媽的傳家菜」。
相信在大家印象中,客家菜就是油膩且重鹹,口味清淡的朋友是無法接受的,但隨著時間流逝,客家人慢慢的改良,做成現在適合大眾都能接受的佳餚。這本書不僅有傳統道地的客家菜,也有作法創意的菜餚,我相信這本書絕對會顛覆你印象中的客家料理,讓你在家看著書烹煮時,都能感受到當時傳統客家人的堅持。簡單一桌菜餚,一家人坐下來吃飯聊天,這不就是傳承嗎?
駱進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