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
不忘初心
李瑞騰
詩社是一些寫詩的人集結成為一個團體。「一些」是多少?沒有一個地方有規範;寫詩的人簡稱「詩人」,沒有證照,當然更不是一種職業;集結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通常是有人起心動念,時機成熟就發起了,找一些朋友來參加,他們之間或有情誼,也可能理念相近,可以互相切磋詩藝,有時聚會聊天,東家長西家短的,然後他們可能會想辦一份詩刊,作為公共平臺,發表詩或者關於詩的意見,也開放給非社員投稿;看不順眼,或聽不下去,就可能論爭,有單挑,有打群架,總之熱鬧滾滾。
作為一個團體,詩社可能會有組織章程、同仁公約等,但也可能什麼都沒有,很多事說說也就決定了。因此就有人說,這是剛性的,那是柔性的;依我看,詩人的團體,都是柔性的,當然程度是會有所差別的。
「臺灣詩學季刊雜誌社」看起來是「雜誌社」,但其實是「詩社」,一開始辦了一個詩刊《臺灣詩學季刊》(出了四十期),後來多發展出《吹鼓吹詩論壇》,原來的那個季刊就轉型成《臺灣詩學學刊》。我曾說,這一社兩刊的形態,在臺灣是沒有過的;這幾年,又致力於圖書出版,包括吹鼓吹詩叢、同仁詩集、選集、截句系列、詩論叢等,迄今已出版超過一百本了。
根據彙整的資料,2019年共有12本書(未含蘇紹連主編的3本吹鼓吹詩叢)出版:
一、截句詩系
王仲煌主編/《千島詩社截句選》
於淑雯主編/《放肆詩社截句選》
卡夫、寧靜海主編/《淘氣書寫與帥氣閱讀──截句解讀一百篇》
白靈主編/《不枯萎的鐘聲:2019臉書截句選 》
二、臺灣詩學同仁詩叢
離畢華詩集/《春泥半分花半分》(臺灣新俳壹百句)
朱天詩集/《沼澤風》
王婷詩集/《帶著線條旅行》
曾美玲詩集/《未來狂想曲》
三、臺灣詩學詩論叢
林秀赫/《巨靈:百年新詩形式的生成與建構》
余境熹/《卡夫城堡──「誤讀」的詩學》
蕭蕭、曾秀鳳主編/《截句課》(明道博士班生集稿)
白靈/《水過無痕詩知道》
截句推行幾年,已往境外擴展,往更年輕的世代扎根了,選本增多,解讀、論述不斷加強,去年和東吳大學中文系合辦的「現代截句詩學研討會」(發表兩場主題演講、十六篇論文),其中有四篇論文以「截句專輯」刊於《臺灣詩學學刊》33期(2019年5月)。它本不被看好,但從創作到論述,已累積豐厚的成果,「截句學」已是臺灣現代詩學的顯學,殆無可疑慮。
「臺灣詩學詩論叢」前面二輯皆同仁之作,今年四本,除白靈《水過無痕詩知道》外,蕭蕭《截句課》是編的,作者群是他在明道大學教的博士生們,余境熹和林秀赫(許舜傑/臺灣詩學研究獎得主)都非同仁。
至於這一次新企劃的「同仁詩叢」,主要是想取代以前的書系,讓同仁更有歸屬感;值得一提的是,白靈建議我各以十問來讓作者回答,以幫助讀者更清楚更深刻認識詩人,我覺得頗有意義,就試著做了,希望真能有所助益。
詩之為藝,語言是關鍵,從里巷歌謠之俚俗與迴環復沓,到講究聲律的「欲使宮羽相變,低昂互節,若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宋書‧謝靈運傳論》),這是寫詩人自己的素養和能力;一旦集結成社,團隊的力量就必須出來,至於把力量放在哪裡?怎麼去運作?共識很重要,那正是集體的智慧。
臺灣詩學季刊社將不忘初心,在應行可行之事上面,全力以赴。
自序
挽起流水的詩
白靈
這本書彙輯了二十七篇序文,其中二十三篇寫詩集、四篇則是詩選的序,是筆者繼《世界粗礪時我柔韌》(秀威版)後性質相近的第二本。其中論述到的作者群中,年齡最大的管管(1930-)近九十歲,最小的大陸小女詩人朱夏妮(2000-)才十幾歲,寫下第一首詩時她才十歲,出版第一本詩集才十三歲。他(她)們都是「超齡的詩人」,身上天生裝著敏度極強的震波測定儀,風來疏竹、風還未過而竹就已留聲,雁渡寒潭、雁尚未落而潭已留影,都無法做到「竹影掃階塵不動,月穿潭底水無痕」(雪峰禪師)的境地,他(她)們屬於「水過無痕心知道」的家族。
二十三篇專寫詩集的序文中就有八篇寫的是女性詩人,這幾位女詩人多數不是平媒經常出現的作者,而大半出沒在網媒上。15比8,約2比1的男女比例,也與主流平媒詩壇男極多女極少(7比1至10比1)形成很大的反差。這正反應了網媒時代發表園地的多元開放、群聚分歧,以及女力爆發、自由不受控、無意投入於男性掌持的傳統詩國中,但求「網過無痕詩知道」即好。
這些專寫詩集的序文中有五篇寫的竟是同一位作者,這還是筆者平生所僅為。這位詩人不曾在平媒和網媒上出現過,筆名山林,本名張燦文,做過全國電子、震旦行等企業團體的總經理,雖年過八十,目前仍是一間有七十幾家連鎖分店的食品企業的掌舵者。過去寫傳統詩,六十歲後開始寫新詩,一寫二十載,中間經歷妻罹癌、自己腰椎開刀感染住院七個月、心臟換瓣膜等濱臨死亡的重大傷痛,卻仍執筆不懈。即使臥床起不了身,依然拿鉛筆對空中紙張書寫。其對文字的執著和奮進不懈的精神,真非常人可比擬。
此書四篇寫詩選的序文,有三篇與小詩和截句有關,且分屬東南亞泰華、越華和緬華詩人們的詩選集,這是近幾年小詩運動和截句風潮的一部份,與台灣詩壇的關係密切。此部份卻常為兩岸主流詩人所忽視,卻是更庶民化、全方位化的大腦思維模式,乃「有框的無框化,有界的無界化」未來進程的必然趨勢,可惜為多數詩人所不見,只有拭目以待來日證明了。
此書的最末篇〈美的救火隊與合夥人―人機共詩時刻的來臨〉一文,是為「微軟小冰」軟體所「書寫」的詩選集《陽光失了玻璃窗》(台灣版,2017/07)撰述的序文。光由此軟體透過大數據和讀圖判圖的累積能力,寫得出這樣有創意的書名,和為數不少的佳篇,對人工智慧(AI)欲拉近冰冷理性的科技和柔軟感性的人文之可能,豈可小覷和漠視?此詩選集的書名「陽光失了玻璃窗」既指陽光也可不指陽光,既指玻璃窗也可不指玻璃窗,厲害的是在二無生命之物間加了個「有生命感」的「失」字,使大而恆久的陽光與小而易碎的玻璃窗之間產生了極大的張力,二者間遂有了極柔軟的互動和意涵,引發我們一連串對此二者有何可「失」的疑惑、詰問、乃至哲思。此書也為「微軟小冰」軟體立下了界碑,要昭告世人,AI要向詩國進軍了!
對於擁有的事物,人不一定珍惜,唯有對挽留不住、乃至流逝無痕的諸多人間事、心裡藏、世間相等,不得不面對、生生見其從眼下失去時,心,往往才會痛、悵惘、最後默然以對。流水挽不起又有何妨?詩即心,水過無痕心知道,詩,也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