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提升科技識讀力的友善讀本
進入2020年的第一個月,Google的母公司Alphabet在1月16日,加入了蘋果(Apple)、亞馬遜(Amazon)與微軟(Microsoft)的陣營,成為美國史上第四家市值突破一兆美元的企業(亞馬遜曾於2018年市值破一兆美元,目前約9,245億美元)。
你有沒有想過,在每天的尋常日子裡,食衣住行育樂各行各業裡,曾經有來自哪些產業的公司,在全球的市值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像是石油、汽車、零售、百貨、金融、科技?又曾幾何時,前面提到的四家兆元俱樂部成員,以及包括臉書(Facebook)、阿里巴巴、騰訊在內的科技大廠,幾乎已經成為全球企業市值排行前十名的固定成員?
就算你從沒想過,但是你其實正在、甚至可以說已經參與了這樣一個商業地貌的成形。每個人天天都活在科技中,每家公司未來都是科技業。
不知不覺的app人生
幾乎從張開眼睛的那一刻起,手機鬧鈴叫醒你,起床第一個碰觸的物件,就是手機。出門前,你要看天氣、查公車到站時間、行車路線;出門後,路上要聽音樂(音頻)、聊天、追劇、看社群媒體。
仔細想想,在這短短一小時間,你沒離開過、也離不開手機、網路和app。如果再將時間拉長到一天24小時,你工作、開會、買東西、吃東西、去運動,甚至躺平睡著沒辦法滑手機時,你可能都還用了app在監控自己的睡眠品質。
你還記得、又能想像iPhone其實是在2007年1月才問世的嗎?就在這短短十幾年間,人類的生活與習慣就起了這麼大的變化,「新常態」很快就成了常態,「手機錢包鑰匙」成了現代人出門前的自我提醒口訣,說不定很快地就只剩下手機了。
當然,討論科技對社會方方面面的衝擊,由來已久,一點都不新鮮,總是隨著技術的迭代更新掀起一番熱議,也總是會帶來正面和負面兼具的作用力。
不過,近三十年來伴隨著網際網路普及而興起一連串科技趨勢的演變,其滲透力和影響力的範圍之廣,已經不限於一時一地、一個產業或一個國家,而是動輒是全球範疇,而且速度之快就在轉瞬之間。
更值得關注的是,當我們嘗試展望未來人類的生活樣貌時,不管你想到的是人工智慧(AI)、雲端、大數據、自駕車、機器人、無人機、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前面提到的那幾家科技巨擘,早已經展開步局,他們不只已經在「預測」你現在會買什麼、吃什麼、看什麼,在未來也將如影隨形,甚至「預先塑造」你的生活世界。
FAAMG如影隨形的未來
影響人類生活的科技和企業有很多,為什麼要一直點名Facebook、Amazon、Apple、Microsoft、Google這幾家大公司?
除了他們是目前商業影響力最大的企業,最主要的原因是,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你會更清楚地發現,這些巨人們不但已經運用他們的終端產品和服務,在全世界吸引幾億、甚是數十億的用戶,許許多多你日常使用的app,即使表面上看似與他們獨立、不相干,像是追劇的Netflix、叫車的Uber、聽音樂的Spotify、訂民宿的Airbnb,實際上這些公司賴以順暢營運的基礎建設,也都與這些公司大有關聯。
檢視本書三位作者的工作經歷,他們正好都待過FAAMG這幾家公司,由他們來解說對於人類的現在與未來影響深遠的諸多科技,確實可以帶來不一樣的洞察。
首先,他們對於科技趨勢的what層面,有比較細緻的處理。有別於字典式或名詞解釋式的生硬說明,作者們顯然站在讀者或科技使用的角度來思考,用提問的方式(例如「Spotify如何推薦歌曲給你?」「Airbnb如何賺錢?」「新節目開播,Netflix如何處理暴增的觀眾?」),帶領讀者既了解趨勢現況,又能夠解讀背後的技術原理。
其次,透過每一個問題(why),作者們更帶領讀者進一步省思企業決策的背後盤算(how),以及對於社會的長遠衝擊和意涵(例如「為什麼微軟要收購LinkedIn?」「亞馬遜如何將商品在半小時內送達?」「這些公司擁有這麼多資料,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
最後、也最難得的是,書中的每一個技術名詞,都用了非常淺白的文字、貼近生活的例子做類比,我在閱讀過程中,幾乎不曾因為看不懂科技行家的專業術語,而產生「自己笨」的念頭,或要請他們「說中文」「講人話」。我想這也是在提高「科技識讀力」上很重要的一道門檻。
齊立文/《經理人月刊》總編輯
推薦序2
像賈伯斯一樣思考!秒懂現在及未來的科技、商業與影響
別再說自己是電腦白痴,或科技與你無關這種話了!當然,現在很少人好意思這樣笑話自己。畢竟每天滑手機、使用社群媒體,或是LINE免費通話,線上購物,卡片嗶一聲就能行動支付。各種科技應用的全面商業化,已是我們每日生活的現在進行式。
本書三位作者將21世紀影響我們深遠的科技世界產品及其商業策略,以基本知識(軟體如何開發、網際網路怎麼運作、應用程式app商業模式)、基本組成(大數據、雲端運算、安全性以及相類似的內容)及未來趨勢(商業策略、新興市場、科技政策與科技的下一步)三大部分,作了鉅細靡遺、卻又言簡意賅的介紹。三位作者都擔任過不同科技產業領域的產品經理,很能由使用者的角度,淺顯易懂地說明這些賦予科技世界力量的軟體、硬體等核心技術是什麼,以及說明其為什麼這樣做、這麼設計的商業理由。
不是理工人、不是相關領域工作者,完全不妨礙我們一樣可擁有商業科技如何運作的基本素養。只要是你/妳是這些科技應用服務的使用者、你就已是這些科技產品及軟體,不斷在分析瞄準的對象,已被這些科技所形塑。
比如我愛用的Spotify,一向被稱讚為比你更了解你的音樂品味。看了書中的介紹,我了解了Spotify的核心技術,了解它著名的「每週探索」(Discover
Weekly)推薦歌單是怎麼來的。Spotify聘用很多音樂專家,再以「協同過濾」演算法,結合一部分你輸入的歌單,以及一部分與你品味檔案類似的人的歌單,就能神奇地為你製作個人化推薦曲目;你雖沒聽過、但卻符合你的喜好。此外,我也知道了Spotify為何要投資在推薦歌單上。原來,雇用工程師建置這樣的推薦引擎,成本很高。但因為每個音樂串流平台都擁有龐大的音樂曲庫,只要有錢去買音樂授權,各平台都差不多,但如果有厲害的協同過濾推薦,你就能與眾不同。因為個人化的推薦令用戶黏著度更高,一旦用戶生產了許多個人播放清單,他們也不會輕易改用其他家音樂服務,這就是高轉換成本(switching
cost)的創造。因此,Spotify就是以這樣的強力推薦系統,個人化的播放清單,拉開它與競爭對手的差距,這是很厲害的商業策略。
看了這本書的內容,大致都能在上述兩個面向獲得了解:不只是科技,而且還是這些科技背後的生意算盤、商業策略。非常像原英文書名《Swipe to Unlock》所形容:立即解鎖、秒懂科技及其商業策略。
而看了這本書,我們也會有滿實用的雙重助益。一方面,了解演算法、大數據、雲端等原理,我們會有關於科技世界如何運作的洞察力,如作者們建議,這也是同時獲得一些工具,讓我們可以開始了解、分析與形塑科技,甚至用來在科技公司尋找一份非工程師的工作職位,像賈伯斯一樣。但我們也可以變身為更有科技、數位素養的公民,讓自己去關心未來的工作、生活如何被科技及其背後的商業利益所攪亂或操控。比如書中最後一部分談的科技與社會的關係,談被遺忘權、開放資料的政治與政策、談機器人是否奪走工作;談亞馬遜如何由貨運及倉儲基礎設施,造就它令對手們畏懼的超強競爭力,因為它,不只是一家科技公司。這些議題,都需要更多具有數位素養的公民能參與議論,才更能促使政府規畫適當的政策。
我很喜歡這本書的前言對賈伯斯那段話的引用:「擁抱它、改變它、改進它,在上面加上你的印記」,還有那則註解:「順道一提,他並沒有為蘋果公司寫過任何程式碼」。這應該能鼓舞很多人,一如你我,讓這個已越來越由科技所打造的世界,有更多我們的情感、理智與人性可投入的印記。
簡妙如/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新媒體傳播及流行音樂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