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離開了家:全球多元文化趨勢下韓國新移民的離散、追尋與認同

我們都離開了家:全球多元文化趨勢下韓國新移民的離散、追尋與認同
定價:238
NT $ 238
  • 原文作者:김현미
  • 譯者:杜彥文
  • 出版社:台灣商務
  • 出版日期:2019-12-2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0532416
  • ISBN13:9789570532418
  • 裝訂: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x 1.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聆聽離開家的人,述說他們的故事

  新移民在陌生的國度即便艱苦也從未放棄夢想,
  我們如何能不具同理心呢?
  本書透過一位文化人類學者及平權倡議者,
  生動刻劃出在韓國的各國移民之生命軌跡、離散家庭,
  以及他們跟母國的跨境連結。
  這是韓國移民者的溫情書寫,亦具體映現台灣,
  一起跟世界向「多元文化的公民意識」邁進。
  全球化的多變時代,你我都可能成為離開家的人,
  謹記「移民的權利也是我們的問題」。


  在跨國婚姻與商業活動司空見慣的全球化時代,有一群人離開了家,前往異國尋求更好的出路──越南婚姻移民、尼泊爾非法移工、朝鮮族移工、僱用許可制下的蒙古移工、緬甸難民移工──他們來到韓國這個高度資本化的國家尋求一線生機,進入被要求學韓語、融入韓國社會的婚姻體制;從事韓國人不願意做的骯髒(Dirty)、危險(Dangerous)、辛苦(Difficult)的3D產業,只希望讓故鄉的親人過上好日子,讓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卻得因此承受韓國人異樣的眼光,忍受政治、社會與文化上的忽視和歧視,淪為韓國社會底層沒有名字與臉孔的失語者。

  本書作者金賢美教授投身移民研究、田野調查十餘年,親身採訪這些在韓國無法發聲的移民、不見天日的移工,逐一記錄下他們的故事。讓人不禁反思,在高聲疾呼尊重多元文化、促進民族融合的同時,我們是否意識到鋪天蓋地的強勢文化如何掩蓋了少數群體的聲音?是否聽見少數群體的心聲與訴求?由於婚姻或工作而離鄉背井來到陌生國家的他們,需要的是更多的聆聽、理解與認同,而非片面、強硬的對待。從新移民到新住民,從單一同化到多元文化,在全球多元文化的趨勢下,但願更多人能聽到他們被掩蓋的聲音。

  台灣開放婚姻移民定居,以及東南亞籍勞動工作者來台,已經長達三十年。我們必須傾聽移民的話語,共同打造有助於社會融合的「理解環境」,才有機會穿越性別、階級與國族的界線,讓離開家的人得到尊重與自由,實踐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張心潔/復旦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聯合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阿 潑/轉角國際專欄作者
  唐南發/難民與移工服務人員‧聯合國獨立顧問
  夏曉鵑/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
  張 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創辦人
  藍佩嘉/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
  顧玉玲/社運工作者‧台北藝術大學助理教授

好評推薦

  ──越南婚姻移民施芙英
  來到韓國後,丈夫並未給她零用錢,她曾跟公婆一起出去買了幾件衣服,那是她唯一一次為自己花錢,有時她還會穿就讀中學的繼女沒在穿的衣服。婆婆會去市場買菜,而從手機到衛生棉都是丈夫買給她的,所以即便已經待在韓國兩年,她對物價仍沒有任何概念。

  ──越南婚姻移民阮玉英
  阮玉英的丈夫曾給了岳父母家五千美元蓋房子,但由於越南物價急劇上漲和原物料價格上升,這筆錢還不足以蓋好房子,但他們實在沒有餘力再匯錢回去了。她是家裡的長女,對於無法照顧弟妹還讓父母操心感到很抱歉,因而常常掉眼淚。

  ──尼泊爾非法移工萊伊
  萊伊認為總有一天自己會像其他人一樣,在無法告別的情況下被驅逐出境,而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把珍貴的物品整理好,收藏在一個小背袋裡,到了那一天再請別人幫忙寄回家──這個背袋代表他已經做好隨時離開的準備。

  ──朝鮮族移工金紹山
  金紹山曾是一名教師、銀行幹部和詩人,因為不想「老後造成孩子的負擔」而來到了韓國。透過介紹,他做過許多日薪制的工作,包括剝鰻魚皮、打掃游泳池、清掃桑拿房等,他說待了十個月後,自己已經淪落到韓國社會最邊緣的位置。

  ──蒙古僱用許可制移工孟克祖
  孟克祖在通過韓國語能力考試之後,來到當地的行前教育機構受訓,負責的韓國教師警告他們喝酒要節制,因為「蒙古人死於職災的比率,還比不上酒後發生交通事故死亡的比率」。教師們經常把蒙古人形容為非理性且無法控制的,且宣稱能夠到韓國是他們的榮幸。

  ──緬甸難民海蒂
  從緬甸逃往印度、再從印度逃往韓國的過程中,海蒂和父母完全失去聯繫,沒有任何人可以幫助她。她曾期待韓國牧師提供一個「庇護所」,卻因為莫名的理由經常遭到牧師鞭打,還被威脅要把她送回印度。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金賢美(김현미)


  首爾大學英語教育系畢業,於美國華盛頓大學文化人類學系取得碩士和博士學位,主要關心的議題為「伴隨全球化而來的人類、資本以及文化的移動 」。2003年開始致力於韓國國內新住民的研究,十多年來研究了韓國的外籍配偶、經濟性移民、朝鮮族同胞、無證移工、難民等,多元化韓國社會裡的少數者生活與經驗。

  傾向於以文化研究者的身分介入移民生活的實踐性研究方法,偶爾也會給予政府政策上的建言,目前擔任韓國國家人權委員會外國人人權專門諮詢委員,同時也是移住女性人權會的會員。

  其他著書有《全球化時代的文化翻譯:跨越性別、人種、階級的界線》(2005),合著有《親密的敵人:新自由主義如何成為日常》(2010)、《我們都是陌生人:為了共存的多元文化》(2013)等。(以上書名均為暫譯)

譯者簡介

杜彥文


  政治大學韓文系學士班畢業。韓國延世大學韓國學研究所碩士畢業,現為同研究所博士班候選人。研究所攻讀韓國現代社會文化,研究韓國社會裡的移民。曾擔任首爾市外國人市民代表、政治大學韓文系輔系講師、內容力公司韓文版權專員。現為內容力公司特約譯者,翻譯作品有《祥子的微笑》,並曾寫作出版旅遊書《快點來江原道》。
 
 

目錄

推薦序 看看韓國、想想台灣
中文版序 跨越民族國家,建立新的連結
前言 聆聽離開家的人述說他們的故事

第一章 移住的現況與背景
為何會遷移?這些移民是哪些人?
移民的國度──韓國
產業結構的重組與經濟移民
社會再生產的危機與解決方法
問題與回答
韓國的形象與移民的現實
了解他人的生活

第二章 韓國新移民的生活與工作
匯錢與愛情──越南婚姻移民女性的成家
韓國生活說明書
為何選擇國際婚姻?
觀光型相親
同床異夢的家庭
匯錢與愛情
反向移民──克服生存危機的跨國對策
被推遲的夢想與全球化家庭建立的交界
「非法人士」的誠實人生──無證移工萊伊的故事
盛裝在背袋裡的二十二年韓國生活
夢想成為歌手的青年成為「非法人士」
遠距離戀愛與國際家庭
「非法」的代價
「成功」的移住勞工與「失敗」的移住勞工
無證移工的聚集場所
我的家在哪裡──朝鮮族同胞的故鄉與他鄉生活
我們很近卻不被看見
分散與聚集,開拓者的精神
向下的標準化生活
韓國──削自己的肉賺錢的地方
「成功」與「不良」的習慣
電影《黃海追緝》與詐騙電話
我的家在哪裡?
太過韓國化的僱用制度──僱用許可制移住勞工
被選上的人──「好運」的孟克祖
太過先進的制度
多元文化環境中不斷進步的職場
雙重的受害者──女性移工
移住勞工能否在此定居?
從緩刑期的生活朝向穩定的生活──冕馬難民的故事
亡命者──被驅逐的一群人
緩刑期生活的痛苦
逃離冕馬
政治難民譚民宇與冕馬共同體
少數族群難民海蒂所得到的自由
從緩刑期的生活朝向穩定的生活
難民爭論──政治性排擠與未來的民主主義
從孩童的角度觀看──移民孩童/青少年的成長
兩次生日派對
沒有身分的孩童
分歧的希望與期待
身為韓國人擁有夢想,身為少數者懷抱希望

第三章 超越民族國家,邁向市民權
什麼是多元文化主義?
他就跟你一樣
開放的多元文化主義
婚姻的國度──韓國多元文化理論的同化意識型態
從底層開始的多元文化主義
相互影響與社會融合
移民的權利為何也是「我們」的問題?
是誰在利用移民問題?
歐洲的要塞化策略與政治退步
反移民政策與「善意旁觀」的矛盾
移民如何成為被管理的對象
移民的權利為何也是「我們」的問題?
我們都離開了家

參考資料

 
 

推薦序

看看韓國、想想台灣

張心潔(復旦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我們都離開了家》是一位平權主義研究與理念實踐者的溫情書寫。本書作者金賢美教授,進行超過十年的民族誌研究,見證書中的主角們在韓國社會的長期移住與工作經驗後,生動刻劃出遷移者生命軌跡、跨國家庭安排,以及與母國的跨境連結。作為文化人類學者,金教授精闢的研究視角,帶領讀者細膩地體察比本地社會底層生活更邊緣的移民文化。作為平權運動的倡議與行動者,金教授對韓國社會普遍存在的自民族中心主義、多元文化論述背後的父權陰影與階級假設直言不諱。她提出「多元文化的公民意識」這個概念:與移民共享公民權利,是足以克服新自由主義經濟危機的關鍵思路,也是讓公領域變得更加平等和公平的道路。

  本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韓國從三十年前的主要人口移出社會,成為亞洲主要人口移入社會的發展脈絡。作者於此鋪陳來自亞洲十多國的移民,遷移到韓國的多重動機與途徑,以及韓國政府陸續接收婚姻移民、政治難民、移住勞工、同族移民的歸還移居(return migration),其相應制度、社經結構和文化變遷。第二部分,主題式呈現在受限的聘僱制度、被壓縮的生活空間、惡劣的勞動條件,以及對少數群體之文化帶有偏見,期待進行「同化式融合」的韓國社會,新移民接受無奈現實並盡力調適,亦未曾放棄追逐夢想的歷程。這部分精彩之處,在於作者深入剖析移民工的母國社會與家庭,受到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影響的多重面向,導致移民工必須持續調整工作與家庭策略,包括延長勞動年數來因應子女在母國高漲的生活費,或是以反向移民(reverse migration)來兼顧經濟與子女養育的需求。上述過程是分析移民議題容易被忽視的「母國因素」。第三部分則參照歐洲經驗,探討東亞社會依循「父權家庭式的福利模式」(patriarchal family-oriented welfare model)的意識型態,思考「移住民的權利為何也是我們的問題」可能存在的迷思,以及突破迷思的多元視角。

  隨著金教授如實地描繪身處社會邊緣的移民工生命起伏,讀者不難發現,台灣與韓國在成為人口移入社會的過程,有許多相似之處值得互相參照,也可藉此反思對待移民工的社會氛圍與態度。例如:婚姻仲介提供「韓國生活說明書」中對通婚媳婦的傳統美德期待;透過商品化國際婚姻結合的越南女性與韓國男性,在有限的經濟條件下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逐步建立情感的連帶,是部分台灣男性與東南亞女性通婚家庭的寫照。而「不管是在中國還是韓國,都沒有活著的感覺」的朝鮮族,可能反映在台陸籍人士的身分認同;蒙古工程師到韓國農畜產業從事勞動工作的複雜感受,或許與在母國擁有高學歷,卻選擇來台擔任看護工的東南亞女性相似。因專業技術被雇主重用的無證移工萊伊,每隔一週會到老人安養院擔任志工,把二十二年的韓國人生放在背袋,隨時準備好一旦被抓到,就必須在三天到一週內出境回尼泊爾。是否也提醒讀者,台灣城鄉的工廠與農地,亦存在即使付出勞力維持社會日常運作所需、努力參與公民社會,卻必須擔心被通報的「逃跑外勞」呢?

  《我們都離開了家》是一本知識含量極度豐富的人文科普書,適合多重需求與不同背景的華語讀者。透過金教授的文字,讀者將深刻感受,本書主角面對不被主流社會理解與聆聽的無奈,依然發展出獨特的自我規範與移民文化。這些「從不起眼的國家來的人」,在不起眼的角落生活與工作,透過「邊緣的存在」所感知到韓國社會的日常歧視與結構問題,是主流人群無從體驗的真實。即使身為無證移工,韓語能力日漸進步,工作表現受到肯定後,對於能夠參與全球注目的「韓國製造」(Made in Korea)過程,亦感到無比喜悅。

  台灣開放婚姻移民定居,以及東南亞籍勞動工作者來台,已經長達三十年。移民工母國的歷史語言與飲食文化,日漸受到公民社會的關注。本書作者再三強調,比文化展演與共享美食更關鍵的行動,是我們必須傾聽移民的話語,共同打造有助於社會融合的「理解環境」,才有機會穿越性別、階級與國族的界線,讓離家的人得到尊重與自由,實踐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當我們試圖了解移民工在台灣生活的日常點滴與支持需求,用彼此感到舒適的方式與角色,建立新的連結與關係,不只有助於學習彼此的多元生活觀,亦可能提供解決生活危機與競爭矛盾的靈感,體現作者提倡的「多元文化的公民意識」。

  我與金教授第一次相遇在二○一一年的夏天。當時我到韓國進行博士論文的田野研究,比較越南移民女性在台灣與韓國的通婚和移住經驗。對於第一次到韓國,因外國人身分租屋不便,住在「考試院」體驗韓國文化的我,金教授在百忙中提供關鍵的指點,並表達身為前輩的暖心關懷。後來,我們陸續在台北、首爾與美國西岸的城市會面與交流。金教授熱情而有趣的性格、批判而不失幽默的學術洞見與社會觀察、對晚輩的無私建議,總讓我受到深切的鼓舞與啟發。期盼《我們都離開了家》中文版的問世,不只帶來對移民工社會融合議題更深入的思辨,台灣社會在厭惡排斥與同情施捨「他者」這個二元光譜上,也能進入同理與尊重的第三次元。認可「移民的權利也是我們的問題」,受益者不只有移民。全球化的多變時代,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你我都可能成為離家的人。

中文版序

跨越民族國家,建立新的連結


  很高興這本二○一四年出版並於二○一七年再版的著作,能夠翻譯成中文與台灣讀者見面。首先,過去十五年來,台灣一直是我在做韓國移民研究時的重要參照對象,台灣的移工政策、婚姻移民組織和移民運動,以及有關多元文化主義的政治討論,有助於我更了解韓國移民的情況,以及找到未來韓國移民運動前進的方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讓中文讀者更了解韓國移民的情況。

  跟移民有關的方面,韓國和台灣可以說是「落後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國家為了重建,早已大規模接納移民。一九六○年代以後,美國也開始接受家庭移民。另一方面,台灣、日本、韓國等東亞經濟發展國家,長期以來一直透過單一民族組成的家庭來提供穩定的勞動力,在經濟方面也達到驚人的成長。之後,隨著低工資和單純勞動領域的勞動力短缺,為了填補勞動力的短缺而開始引進外國工人。日本在一九九○年建立了產業研習生制度;台灣在一九九二年制定了《就業服務法》(Employment Services Law);韓國則在一九九三年建立了產業實習生制度(industrial trainees),並開始制定與外國人相關的出入境政策。但是,根據補充國內勞動力的原則,外國人只能在政府指定的某些產業工作,如果違反了規定,則會被當作「非法居留」,而且移民的勞動權利也得不到保障。在長期滯留的期間,不僅家人不能陪同,也沒有任何永久定居或移民的途徑。和台灣一樣,唯一可以在韓國定居並獲得國籍的方式,就是通過國際婚姻的婚姻移民。

  韓國跟台灣一樣,正在經歷人類再生產(human reproduction)危機,也就是面臨低生育率、不婚人口增加、地區間婚姻市場的性別比不平衡,以及老年人口增加等問題。以現況來說,很難單憑同民族間的婚姻和家庭組成來確保穩定的人口和社會勞動力。社會迅速地變成以消費為中心,生活本身也轉為高支出(high costs)結構。台灣和韓國都已經走向發展後期國家(post-developed state)的低增長狀態,雖然對生活品質的期望不斷增加,卻不具備歐洲國家那樣的社會福利制度。家庭代替國家擔任解決危機和提供福祉的角色,但在東亞的三個國家卻有越來越多人無法通過婚姻組織家庭。自一九九○年代以來,台灣和韓國國際婚姻的迅速增長,是國內婚姻市場處於劣勢的低收入男性──特別是農村地區和城市的低收入男性──對於婚姻需求增加的結果。這也是由於全球化造成的資本、勞動力和文化迅速交換的情況下,對於開放性與跨國性親密關係的渴望增加所導致。移民的增加正在快速改變東亞以單一民族為中心的公民權概念(East Asian mono-ethnic citizenship),並希望能採取更具包容性的多元文化主義模式。為了因應這些新的變化,台灣在二○○三年引進了多元文化政策(multiculturalism);韓國政府則在二○○六年宣布邁向多元文化社會,並建立了「多元文化家庭」──也就是國際婚姻家庭──的社會融合制度。

  但是整個過程並不順利。對移民和移民二代的差別待遇、刻板印象和種族化(racialization),造成無法認同「差異」的反移民情緒逐漸擴大。台韓兩個國家已經將「國民」視為所有權利和義務的唯一合法對象,移民問題挑戰了國家統治和長久以來公民身分的政治、文化和經濟的根本。如今我們應該跨越以國家為中心的思維,思考如何才能擴大所有幫助社會建立的人的基本權利。移民也必須跨越現在所居住的民族國家,去想像如何建立新的連結與關係。在這方面,我曾多次訪問過南洋台灣姊妹會(TASAT),並深受婚姻移民女性移民運動的鼓舞。透過與台灣移民研究者夏曉鵑、張心潔和藍佩嘉教授的交流,我也得到了許多靈感和知識方面的刺激。

  這本書是一位人類學家傳達來到韓國的多樣化移民的經歷和聲音,也反映了與來自不同國家的移民、活動家和研究人員互相交流和聆聽的經驗。只有當我們連結在一起時,才會產生力量。

  我們都曾離開過家。不論是本國民還是移民,搬到新地方時的恐懼、期待和積極行動,是每個人都擁有的共同情感和經驗。透過這些經驗,期待未來能夠產生更多民主的政治變化。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