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當前經濟與社會問題

臺灣當前經濟與社會問題
定價:343
NT $ 343
  • 出版社:五南
  • 出版日期:2019-10-25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7634834
  • ISBN13:9789577634832
  • 裝訂:平裝 / 424頁 / 17 x 23 x 2.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以「臺灣」為本,緊扣當今局勢,討論經濟面向、社會面向的多元議題。
  ♦內容包含美中貿易戰、轉型正義、一例一休,以及新南向政策等等。
  ♦集結各研究領域的專業學者,理性且嚴謹地探討臺灣現階段的困境與展望。

  本書以臺灣為主體,緊扣當前局勢,爬梳歷史脈絡,是一本期望以理性思辨經濟方面及社會方面的論文集。
 
  在經濟面,近期影響全球局勢的美中貿易戰,於臺灣是危機亦是轉機,臺商該如何應變?深入至臺灣內部,經濟發展呈現兩極化趨勢,政府應有何作為?一例一休的勞資衝突,從制度變革到產業界立場,提出產業/勞工政策的建言。

  在社會面,臺灣是一個民主自由的國家,存在多元的意識形態。其中衝突的類型,以政治立場為首要,如何從內在/外在機制的影響出發,解決各種長期對立的僵局?世界各國推動轉型正義的過程中,阻力總大於助力,反顧臺灣自身,也有關於國族建構及群體想像等課題需要面對。同時,臺灣也正經歷少子女化及高齡化,社會永續發展的關鍵,除了高等教育及民間運動,亦關乎社會企業。 

  內容涵蓋臺灣面臨的多樣議題,適合所有關心臺灣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讀者及研究者閱讀。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劉孟俊


  學歷 澳洲蒙納許大學經濟學博士
  現職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所長

吳佳勳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博士
  現職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副研究員兼副所長

王國臣

  學歷 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
  現職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助研究員

李明軒

  學歷 美國波士頓大學經濟學博士
  現職 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副教授

林祖嘉

  學歷 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經濟學博士
  現職 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系特聘教授

龐建國

  學歷 美國布朗大學社會學博士
  現職 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大陸研究所教授

李孔智

  學歷 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
  現職 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副教授

唐玉禮

  學歷 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
  現職 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

林大森

  學歷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博士
  現職 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蕭瑞民

  學歷 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與資訊管理博士
  現職 國立宜蘭大學應用經濟與管理學系副教授

姚蘊慧

  學歷 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
  現職 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助理教授

林奕辰

  學歷 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博士
  現職 華南理工大學IPP公共政策研究院兼職研究員

倪仲俊

  學歷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歷史學博士
  現職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副教授

陳芬苓

  學歷 英國巴斯大學社會政策學系博士
  現職 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陳宜亨

  學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
  現職 健行科大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莊旻達

  學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
  現職 臺北市立大學都會產業經營與行銷學系助理教授

黃馨慧

  學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
  現職 逢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張善楠

  學歷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教育理論與政策博士
  現職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兼任教授

曾冠球
  
  學歷 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
  現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副教授

江明修

  學歷 美國南加州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
  現職 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特聘教授兼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吳建忠

  學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政治學博士
  現職 臺北海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編者簡介

洪泉湖 主編


  現職 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兼任教授、前院長
  學歷 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
  經歷 國立清華大學副教授兼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教授、中華民國族群與多元文化學會理事長
 
 

目錄

導論  探討臺灣公共議題的衝突與解決(代序言)
壹、前言 
貳、撕裂的社會無法建立現代化的國家 
參、對公共議題的學術研究是知識份子的責任 
肆、回到理性思考的正軌 
伍、結語 

第一章  美中貿易戰對臺灣產業發展的影響
壹、前言 
貳、美中貿易糾紛的進展 
參、美中臺三角貿易與產業分工 
肆、實證分析 
伍、結論 
附錄 衝擊反應函數的信賴區間 
參考文獻 

第二章  臺灣人民當前所面臨的經濟與就業機會
壹、研究緣起 
貳、我國人民所面臨的經濟機會 
參、亟需克服的困境 
肆、結論 
參考文獻 

第三章  近年來臺灣「悶經濟」的形成與對策
壹、前言 
貳、從全球價值鏈看臺灣產業發展的出路 
參、從生產網絡看臺灣產業發展的出路 
肆、從社會網絡看臺灣產業發展的出路 
伍、臺灣產業發展出路的綜合分析 
陸、臺灣陷入「悶經濟」的原因 
柒、代結語—臺灣超脫「悶經濟」的對策 
參考文獻 

第四章  從反服貿議題看臺灣未來的外貿問題
壹、全球服務貿易的興起 
貳、臺灣的服務貿易發展與對外貿易問題 
參、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與反服貿事件 
肆、反服貿議題對臺灣對外經貿的影響 
伍、結論 
參考文獻 

第五章  從一例一休制度的拉扯看臺灣工時制度變革與產業發展
壹、前言 
貳、一例一休制度引發爭議之重點 
參、產業界之立場 
肆、OECD總工時與工時制度 
伍、結論 
參考文獻 

第六章  政經主觀意向對臺灣社會衝突意識之影響:以宜蘭縣為例
壹、緒論 
貳、宜蘭民眾社會衝突觀的基本分析 
參、影響社會衝突意識之內在/外在機制 
肆、結論與討論 

第七章  「意識形態」對立的臺灣社會
壹、前言—意識形態的發展與民粹政治 
貳、臺灣社會形成意識形態對立的歷史根源與其演變 
參、臺灣意識形態對立之轉化 
肆、臺灣意識形態對立的解決方案 
伍、結論 
參考文獻 

第八章  轉型正義、集體記憶與歷史論述
壹、前言 
貳、轉型正義和歷史知識 
參、歷史記憶、歷史著述與轉型正義 
肆、從國族建構工程看現階段轉型正義的困境 
伍、結論 
參考文獻 

第九章  臺灣少子女化現象與政策討論
壹、前言 
貳、少子女化造成的影響 
參、少子女化原因 
肆、政府因應的政策 
伍、討論與結論 
參考文獻 

第十章  大學的角色與責任:臺灣社會永續發展的一支箭
壹、前言 
貳、臺灣社會發展的困境與挑戰─永續發展 
參、臺灣社會發展的可行解方─地方創生 
肆、臺灣社會永續發展的關鍵─大學教育 
伍、結語 
參考文獻 

第十一章  臺灣兒童讀經運動的文化意涵與公民社會發展
壹、前言—傳統讀經教育到當代讀經運動 
貳、讀經教育的實施概況 
參、兒童讀經之爭辯論點 
肆、一場復興傳統文化的另類社會運動 
伍、結語—讀經運動提供另一種視野看臺灣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第十二章  臺灣公民社會的形塑:促進社會企業發展的政策議題
壹、前言 
貳、臺灣社會企業的緣起與現況 
參、臺灣社會企業的議題分析 
肆、結論與建議 
參考文獻 

第十三章  臺灣教育新南向的迷霧與曙光:以泰北教育的側身觀察為例
壹、前言—新南向政策的變與不變 
貳、教育新南向首選是泰國 
參、泰國華文教育與跨國人文網路 
肆、教育異化—少子化視野的教育產業擴大再生產 
伍、混亂中的秩序—教育點燈 
陸、代結論—自己人還是工具人? 
參考文獻 
 

導論 

探討臺灣公共議題的衝突與解決(節錄前兩節)

  壹、前言


  臺灣當前的社會,由於意識形態和民粹(populist)1 的作祟,導致社會撕裂,許多公共議題和公共政策,只要一經提出,都變成了藍綠對決,而難以達成共識。這使得臺灣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限於原地踏步,甚至有向下沉的趨勢。

  舉例來說,臺灣能源缺乏,卻又不斷強調經濟發展,於是在面臨此一困境下,就發生了核能政策的爭議。強調經濟發展的人,認為只有使用核能,才能避免國際石油漲價、天然氣供應不足等風險,而且可以避免煤燃料所產生的空氣汙染;而警告核能有危險的人,則強調核電廠有核輻射外洩,以及核廢料無法處理的問題。可是雙方講話都只講了一半,而且不願意認真回答對方的質疑,因此擁核派和反核派自是長期相互拉扯,相互詆毀,能源政策也就一再搖擺不定。

  又如兩岸關係問題,早在1970 年代以前,臺灣就有一部分人主張臺灣獨立,這些人一面反對中國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一方面反對在臺灣的「中華民國」。反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原因是它不採取民主政治,而且在國際上一直圍堵我國的國際參與空間,甚至一再聲言要統一中國(臺海兩岸),因此這個主張頗能為臺灣民眾所接受。但它的另一個主張「反對中華民國」,則引起臺灣很多民眾的反對,甚至認為這一種幾近「叛國」的主張。

  由於臺灣民眾對兩岸關係的見解不同,而且主張「兩岸統一」的論調,對主張「臺灣獨立」者而言,會產生一種壓迫感,認為臺灣將被征服,臺灣人將過著不民主的生活;主張「臺灣獨立」的論調,也對主張「兩岸統一」者產生一種危急感?認為臺灣獨立將導致戰爭,而中華民國也將滅亡。因此,雙方在兩岸政策上,都會顯露出意識形態上的思考,而無法認清其實在統和獨之間,還有其他選項的可能性;而臺灣人所面臨的是同一個對手,將來彼此也可能要面臨著同樣的命運,大家共同努力面對困局都來不及了,怎麼彼此還要反目成仇呢?

  反服貿事件(太陽花學運)則是另一件影響重大的公共議題,這個爭議的起始點,是一群不滿意執政的國民黨立院召委在審查會時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方式,未經充分討論即宣布通過服貿協議的審查。因此,反對服貿協議的學生一開始是訴求「反黑箱」服貿的,後來由於在野黨等反對團體的加入,才變成「反對中國大陸人員、資金入臺」、「反對中國以強大資金掌控臺灣」,到最後甚至變成「反中」、「反賣臺」的政治性訴求。接著,又演出「進佔立法院」並破壞院內公務等失控的行為。立法院本是可以示威遊行的地方,但破壞公物則已違反集遊法的規定。更重要的是,我國如果因此而不能與中國大陸簽服貿協議,便無法再簽貨貿協議,更不可能與東南亞、東北亞國家簽訂此類協議。這樣的話,臺灣的廠商即無法同享關稅優惠,即又如何在國際貿易上與他國競爭?當然,反對服貿協議者則認為政府在與中國大陸簽協議時,對於開放項目太過寬鬆,將會衝擊到臺灣的中小企業尤其是服務業,因此雙方無法取得共識。

  貳、撕裂的社會無法建立現代化的國家

  臺灣社會的衝突與撕裂,從二、三十年前就已經開始了。反核四廠的興建,從1985 年開始,到了2000 年陳水扁總統停建核四,擁核派和反核派的衝突,達到高峰。但為期十五年的抗爭,擁核派沒法說清楚或證明「核電廠是否能被安全地管理?」「核廢料是否有辦法安全地存放?」而反核派同樣也沒說清楚或證明「如果不使用核能,臺灣的經濟發展光靠石油、天然氣和燃煤,夠用嗎?」「如果核能不安全,那為什麼不保留嶄新的核四廠,而逐年封閉核一廠、核二廠、核三廠?」是否反核人士和擁核人士都只是為了動員選票,只抓住對方的痛腳猛打,因此沒有真心要解決臺灣的能源問題呢?

  有關兩岸關係的政策問題,也是一樣。主張臺灣化的本土派,從二二八事件(1947 年)以來,就把中華民國說成是「外來政權」,他們主張臺灣要獨立,以「臺灣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並認為這樣就可以排除「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侵占。1991 年民進黨的「臺獨黨綱」就明白說出這個主張。可是就支持「中華民國」的人士而言,主張臺獨就是分裂國家,甚至形同叛國,叫人如何接受?為了爭取中間選民的支持,民進黨於1999 年通過「臺灣前途決議文」,改說「臺灣已經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它目前的名稱為中華民國」。可是陳水扁當選總統後,又推出「一邊一國」論,說臺灣海峽兩邊各有一國,一個是中國,一個是臺灣。這個「臺灣」,究竟是「臺灣共和國」呢?還是「中華民國在臺灣」呢?顯然陳水扁又使用了政治話術,一邊討好他的獨派深綠選民,同時又可以應付中間選民或淺藍色選民,但這並無益於統獨之爭的緩解。

  再說服貿和反服貿問題。服貿是指當時(2014 年)國民黨政府想與中國大陸簽訂的「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雙方在會議中所承諾優惠或限制的項目,政府的基本想法是借重中國大陸的人力和資金,來發展臺灣經濟,另外是透過雙方良性的合作,進一步與中國大陸再簽訂貨貿協議,然後再與其他國家簽定相關的貿易協議,以爭取優惠關稅,有利於臺灣廠商之進出口貿易。但反對者卻認為該項協議的簽訂將不利於臺灣,且臺灣從此易受大陸之控制,尤其執政黨立委竟用偷渡的方式,臨時宣布該協議已通過立法院之審查,是「黑箱作業」,因此發起群眾運動,予以抵制,導致該協議停擺。其實,如果是「抵制黑箱作業」,一般民眾應會完全支持的,但如改為「反服貿、貨貿」,甚至於再變為「反中國」、「護臺灣」的政治對抗,國人就會分裂成支持派和反對派了。因為反對者固然可以指責該項服貿協議的缺點,例如把臺灣當成「已開發國家」,把中國大陸當成「開發中國家」,在雙方對等關係上,我方顯然要犧牲比較多的利益;又如哪些項目如開放進口,會對臺灣的產業產生衝擊?哪些項目又有可能導致我方將來受制於中國大陸等等,這些都是可以提出來要求修改的5,但總不能演變成「拒簽服貿協議」,事實上我們是不可能跳過中國大陸而跟其他國家簽約,那這樣臺灣的經濟要如何發展?這是支持服貿和反對服貿的雙方,都應冷靜思考,並坦言告訴國人的。但結果是反對服貿的一方獲得更多民眾的支持,與中國大陸的服貿協議也就停擺了,甚至國民黨也因施政無能而在2016 年的大選中大敗,而社會的對立與撕裂則依然無解。

  2016 年對臺灣來說,是個很重要的一年。這一年,民進黨在總統和立法委員的大選中,大獲全勝,國民黨則因施政不力和被批為過度親中,在這次大選中再度失去政權。獲勝的民進黨,本有很大的機會來處來臺灣社會的重大爭議,例如轉型正義、課程改革、年金改革、南向政策、能源政策和勞資糾紛等等,可是卻操之過急,以致每一項改革都顯得粗糙,且導致更大的社會怨懟。因此,在2018 年的地方選舉中,選民就提出臺灣最大黨是「討厭民進黨」之說,該次選舉結果果然是民進黨大敗。如果民進黨2016 年再度執政之初,能改採溫和、包容、公正的態度,來進行各項改革,也許如今的局面就不是這樣了。

  由於政治人物以意識形態和民粹主義來動員選民,屢屢生效,因此他們自是樂此不疲。但這樣做的結果,臺灣的選民就被撕裂成藍、綠兩大塊,彼此相爭相鬥,而任何一方獲得執政時,也只能得到一半民眾的支持,如果執政的表現再差些,則其支持度更會下滑,這樣的政府(不論藍綠)怎可能會有效能?怎麼可能建構一個現代化的國家?所謂「現代化國家」,殷克爾斯和史密斯(A. Inkeles & D. Smith)認為至少有下列幾個方面的指標:一是民主政體的建立,二是經濟的穩定成長,三是社會多元而開放,四是國民教育素質提升,五是科技的發展,六是醫療資源的充實等。如果就以這六個方面的指標而言,臺灣的民主政體是建立了,但在運作上,效率、廉潔、理性、法治還有待加強;臺灣的經濟本來是高成長率的,且顧及了均富的問題,可是近年來兩岸因素左右了臺灣經濟成長與穩定。臺灣的社會歷經各種社會運動及民間社團的發展,而呈現蓬勃的發展,各種意識形態、價值觀、族群意識、文化風貌等隨之多元化,只可惜某些意識形態也綑綁了國人,因此臺灣還需要培養理性、包容、尊重和妥協的態度和能力。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