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寫給黃淑儀的新書
我愛吃。吃過和讀過的美食大半記得,老了還記得。主編《大成》雜誌的沈葦窗先生精醫道,精饌飲,早年和沈先生聊天最有趣,故事多得不得了:張大千親自下廚為清真回教徒馬連良做了一道雞肉獅子頭;李麗華愛吃鮑魚,家居飯菜必有鮑魚,慈母張少泉女士親自採購上佳貨色;張大千家的清燉鯽魚羊肚湯但求一個「鮮」字,因為「鮮」字一半是魚,一半是羊;大千說北方館子燒豬頭酥爛的秘訣是用普洱茶先煮豬頭,煮爛了棄掉茶渣加醋再煮,豬頭自必碎嫩如豆腐;徐悲鴻最愛鹹帶魚下飯;章太炎愛吃花生米;魯迅說廣東水果中楊桃最好吃,滑而脆,酸而甜;蘇州女人愛吃松子做的糖果,說話聲音格外柔媚,吳儂軟語也。沈先生這些故事後來都寫進他的名著《食德新譜》。
我結識黃淑儀數十年了,每次聽她說烹飪總是想起沈先生,總是慨嘆學問之大,不輸七藝。她做的菜不論盛宴不論家常,發明既多,驚喜更多,絕不討巧,也不花哨,樣樣好吃。梁實秋《雅舍談吃》自序說,一位先生問梁先生:「您為什麼對飲食特別有研究?」梁先生聽了惶恐,說他根本沒有研究過:「只因我連續吃了八十多年,沒間斷!」這句話說出境界最高是尋常,做菜的人不矯情,吃菜的人也不矯情,尋常之中見道行,那正是黃淑儀讓人敬愛的本領。陸放翁《老學庵筆記》記北宋年間開封炒栗子炒得最好的李和,說別的店舖怎麼仿效都比不上他。清代文豪袁枚的《隨園食單》連鹹蛋怎麼吃才好吃都寫了。這是美食的意趣更是廚藝的神髓,黃淑儀最懂。我討厭造作的廚師也討厭矯揉的菜餚,那跟亂擺山林架子的假名士一樣低俗。黃淑儀倒是隣家會煮菜的媽媽,帶着鄉土情懷撫慰現代味蕾的能手。她和徐景清一家是我的舊隣居,日落時分他們家炒菜的香氣裊裊飄散,至今不忘。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美好的老歲月。
董橋
二〇一九年己亥端午節在香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