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版序
一生的幸運
一般來說,能得到暇滿人身是非常幸運的一件事,因為依靠這個人身,我們可以利益自己,也能成就廣大的利他事業。然而,這一切還需要依靠正法—未進入佛門的人需要先進入;已經進入佛門的人需要憶持正法,付諸實修。
這不是迷信或人云亦云的說法,因為暇滿人身與自己的一生息息相關,並具有特殊的意義。唯有透過「轉心四思惟」的方便法,我們才能夠清楚認知這一點。一旦清楚明白,就會讓我們想要精進的修持佛法,最後得到好的成果。
因此,能出版一本開示「轉心四思惟」的書是非常重要的。此書得以再版,我衷心的感謝。希望此書能鼓勵更多人轉心向法,成就廣大的利益。
願善妙增長!
創古仁波切
寫於南無布達靜處
前言
修持佛法的四種共同基礎
西元前五世紀,地球上出現了哲學思想的大爆炸。在中國,老子及孔子創立了對中國影響極其深遠的社會及宗教系統;在希臘,西方哲學也開始發展;在中東,以色列人有系統的將他們的信仰整合為《聖約》;在印度,耆那教徒及佛教徒也在發展極為複雜的哲學及宗教系統。
在這個時期,佛陀開始傳授一套不可思議的法教。他教導:「與其仰賴神或物質的追求,我們可以簡單的經由審察及修持自心而得到真正和永久的快樂。」佛陀在第一次的開示中闡明了這些觀念,當時他才三十五歲,說法地點在印度波羅奈城(Beneres)的一個鹿園,即佛教歷史上著名的「鹿野苑」。
兩千五百年後的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到此佛陀初轉法輪的聖地參訪,並沉思他所教授的四聖諦(亦作四聖義諦、四真諦或四諦)的意義。他的法教並不是以神或宇宙如何被創造出來的抽象理論作為起始,而是以所有人類的共同願望—快樂為開始。接下來,他解釋到:「我們大家所擁有的痛苦及不快樂,都和我們對事物的執著傾向有關。」我們或許想要得到財物、配偶、享樂、他人的尊敬、重要的地位或愉悅的時光,而這一切都只是基於我們所持有的「快樂」及「不快樂」的觀念而產生的欲望。當我們仔細去觀察四周的一切事物時,將會很驚訝的發現,擁有極大物質財富的人並不比幾乎什麼都沒有的人快樂。太平洋及非洲地區的一些原始部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一整個部落或許只擁有幾十件財物,但是他們卻充滿了喜悅和快樂。同樣的,擁有美麗的妻子及許多社會關係的人,並不比獨自在山洞裡修行的隱士快樂。放眼望去,那些不斷出入宴會或享受快樂時光的人,並不比生活型態較為平淡的人更感到滿足。佛陀說,達到真正及持久快樂的方法,並不是汲汲營營的往外尋求,而是要如理如法的依循正道,並藉由禪修不斷的審視自心。
佛陀繼續傳法五十年,他數以千計的弟子不遺餘力的保存了這些法教。他們不僅將佛陀所說的一切謹記於心,並按照佛陀的建議精進修行,進而獲得完全及恆常的快樂—開悟的境界。這些法教後來記錄成經典,在回教入侵印度期間,若不是佛陀的許多法教於數世紀之前,已流傳至西藏並且被翻譯為藏文,佛教可能已經失傳了。西藏人保存了一百冊以上的佛經—佛陀法教的紀錄。這些佛經的長度比起老子、摩西、耶穌、穆罕默德及其他偉大宗教導師的教理長達數十倍。
當西藏於第八世紀初成為一個佛教國家時,來自印度的大修行者及學者們正面臨一個考驗:如何將佛法傳授給西藏主要的族群—一群目不識丁的牧民及農夫。阿底峽尊者於第十一世紀時將修行的四種基礎法門「四共加行」由印度帶至西藏。這四種基礎法門和所謂的「轉心四思惟」完全一樣。偉大的禪師暨學者岡波巴自噶當派領受轉心四思惟的法教之後,加以詳盡的闡述以幫助數以千計的西藏弟子瞭解「為什麼必須開始修持佛法」。由於這四種思惟是修行的基本原因,因而稱為「修持佛法的四種共同基礎」,即「四共加行」。這四種基礎或加行法門是佛教所有傳承及教派都必須修持的法門,而「四不共加行」則是金剛乘佛教特別修持的法門。
第一種基礎思惟是瞭解到生而為人,而不是其他動物是多麼重要,但是生而為人有伴隨人身而至的義務或責任。第二種思惟是要瞭解我們生命當中什麼是恆常和珍貴的事物,什麼是瞬間即逝的東西?要使生命更具意義,首先我們必須瞭解「無常」的觀念。第三種思惟是瞭解因果業報的定律,這極為重要,因為,如果我們不瞭解因果業報,我們就沒有任何行善、助人或禪修的理由,我們就可以為所欲為了。第四種思惟是瞭解輪迴痛苦的本質,若我們不認為在輪迴中的生活及對世界觀點有什麼不好或不對,我們就無法步入法道並得到修持佛法的成果。
我們非常幸運,這些法教能由岡波巴大師持續不斷的歷代傳承直至尊貴的第九世創古仁波切。仁波切在三歲時,即被認證為第八世創古仁波切的轉世;五歲時,他以住持的身分駐錫於歷代創古仁波切在西藏的祖寺—創古寺,並開始研習及記誦極為複雜的佛教典籍。此外,他也為了自身的開悟而實修佛法。創古仁波切現在已經八十多歲了,他一生致力於教導他人開悟的法門。為了利生,他的足跡遍布二十多個國家,為西方及遠東地區的弟子開示佛法的精義,並給予實修的指導。
克拉克.強森博士
(Clark Johnson, P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