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這本書會使你的人生邁向圓滿。
好,我終於把這句話說出來了。
我的整個學術生涯都花在避免講像上面這種沒有防備的諾言。我是研究科學家,而且是相當保守的一個,我敢講上面那句話是因為它有很仔細的科學實驗基礎:統計測驗,有效問卷,仔細的研究設計,很大、有代表性的樣本群。它跟通俗的心理學和外面那堆自我改進的書很不一樣,你可以相信我的書,因為它有科學的根據為基礎。
心理學的目標是什麼,自從我出版上一本書《真實的快樂》(Authentic
Happiness,中譯本遠流出版)後,改變了很多,更好的消息是,心理學本身也改變了很多。我絕大部分的學術生命是花在改變心理學是一個負向的、研究不幸事件對人生不可避免影響的學問,我致力於正向心理學的研究,人生不必是悲慘的、無能的概念。坦白說,一路以來做得很辛苦,談到憂鬱症、酗酒、精神分裂症、創傷以及其他構成傳統心理學主要成份那把大傘下面的各種精神痛苦,可以說是靈魂的折磨。當我們用盡全力去增加病人的幸福感時,傳統的心理學並沒有對我們這些治療師有什麼幫助。假如治療師有所改變的話,即是他的人格更傾向到憂鬱症那一端去了。
我曾是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這個科學和專業運動的一分子。在一九九八年,身為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的主席,我鼓勵心理學應該朝新的目標前進,以彌補過去為人垢病的只談病態的、不正常人的心理問題的這個缺陷。(譯註:美國心理學會是美國最大的心理學組織,現已分裂成幾個小的專業領域,如主要成員為認知神經心理學家的美國心理學協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Society,
APS〕,及其他人格、社會心理學的協會,不過美國心理學會的會員還是最多的,因此仍然很有影響力;而正向心理學是在作者擔任學會主席時,才正式發展成為心理學的一個領域。)心理學應該探索是什麼使生命值得活下去,找出值得活下去的生命基本元素。了解幸福是什麼、建構一個值得活的生命,絕對跟了解悲傷是什麼、把人從無望的生活中解救出來的傳統心理學目標不一樣;也就是說,正向心理學的目標不是傳統心理學目標的反面。此時此刻,全世界有數以千計的研究者在努力朝著人生幸福的方向推進,這本書就是在講他們的故事,至少是他們故事可以公開的那個層面。
私下的層面當然也應該提出來,正向心理學使人快樂,無論是教正向心理學,研究正向心理學,把正向心理學當作治療工具,在十年級的教室中用正向心理學作練習,教導小孩子正向心理學,指導軍隊的士官長如何去教創傷後的成長,跟其他的正向心理學家聚會,甚至只是讀正向心理學的文章都會使人比較快樂,在正向心理學領域工作的人是我所見過幸福感最高的人。
這內容本身──快樂、滿足感、有意義、愛、感恩、成就、成長、更好的人際關係──建構出幸福圓滿的人生。學習如何使自己擁有更多這些生命中重要的事,會改變你的生活;能夠看到人類未來的欣欣向榮,也會使你的生活改變。
所以這本書會增加你的幸福感──它會使你的人生圓滿。
推薦序
從快樂到圓滿
陳怡蓁
我與精神科醫師王浩威十年前一起成立「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那時塞利格曼博士剛剛出版《真實的快樂》一書,而我們正在努力引進各學派的心理治療理論,尤其致力於佛洛伊德與榮格的理論教學,比起憂鬱、創傷、精神分裂、強迫症、阿尼姆(anima)、阿尼瑪斯(animus)等等,「快樂」實在太膚淺,因此並未認真對待「正向心理學」,也不認為「生活滿意度」能夠解決人類內心說不清的痛苦。
後來認識了洪蘭老師,知道她鍥而不捨地翻譯並推薦塞利格曼關於正向心理學的書,包括《學習樂觀•樂觀學習》、《一生受用的快樂技巧》和《改變》等書,開始覺得像洪蘭老師這樣治學嚴謹、講求實證的人都認為快樂可以學習,可以教育,也許箇中有真義,值得去研究。
我認識許多心理諮商師,身邊周圍也有不少為憂鬱症所苦的親友,我知道除非是事件引起的一時沮喪,再優秀的心療師也很難真正治癒憂鬱症的病人,通常總是求助於安眠藥與百憂解,而同樣的低潮一再重演,自我放棄的案例所在多有。憂鬱的起因千百種,結果卻大同小異:對生活不滿意。
我一向被認為是個樂觀的人,過去常有人問我:「你為什麼總是這麼快樂?」我就順口答:「因為我膚淺,不識人間愁滋味。」被問多了,開始想:「快樂很難嗎?為什麼這麼多人求而不得?」「保持樂觀也是一種特殊才能嗎?」
我回頭去讀塞利格曼的書,開始明白快樂的深度,原來凡人純粹的「感覺」,是可以被科學家解析成三個不同元素的:正向的情緒、全心投入和意義。「生活滿意度」可以用精準的問卷測量出來,而正向心理學的目標就是增加生活的滿意度。
正當我好不容易有點領悟「真實的快樂」,洪蘭老師卻又遞過一本新譯作《邁向圓滿》。啊!快樂畢竟還不夠嗎?現在我們要追求的是幸福(well being)與圓滿(flourish)。我唯恐追不上進度,趕緊拜讀。
「這本書會使你的人生邁向圓滿。」前言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就使人震撼,接著第一章始於反省並批判自己的「真實的快樂」理論,終於引導出新的「幸福圓滿」理論,「幸福是一個概念,而快樂是一個事實。」除了重新定義原有的「正向情緒」、「全心投入」與「意義」之外,又加入多年觀察研究所得,而總結出另兩項幸福的要素:「人際關係」與「成就」,完整建構出圓滿的藍圖。
我最佩服的是在理論之外,塞利格曼正面迎戰人生不圓滿的本質,那無時無刻侵襲我們的負面思考。他甚且發展出確切的實行方針,千錘百鍊的問卷,以及簡單容易的治療步驟。不只是理論,也不只是實驗室裡的實證,而是確實經過大量而普遍的施行之後,得到正面的,可以量化,可以被驗證的科學方法。看他舉例如何長期應用在美國軍隊與學校,提升學員在受創之後的「回彈力」,而得到可以被測量的進步成果,的確令人振奮而充滿了希望。
一個早已成名的科學家、學者與名作家,如此勇於反省,承認自己的錯誤和缺點,並且繼續追求更深入、更實際的方法論,塞利格曼果然是正向心理學的奉行者。
我做完這本書最後所附的個人強項測驗,更了解自己的長處,也準備好應用在日常行事中。過去我是不明所以的樂觀主義者,現在我是明心見性的領悟者。幸福是可以學習的,圓滿是可以追求的。「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也將開始推廣正向心理學的治療法,以幸福圓滿取代憂鬱創傷。
感謝洪蘭老師信雅達的翻譯,我尤其愛讀她的「譯註」,總如醍醐灌頂,教人更上一層樓,偶而流露出來的率真本性更令人莞爾。她當然也是正向心理學的實行者,更是教導「幸福圓滿」最有力的說服者。
(本文作者為趨勢科技文化長/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活力自足,滿意達陣
曾志朗
馬汀‧塞格利曼(Martin Seligman)在我們心理學界是一位公認的奇才,不但研究做得好,而且書也教得棒,在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數十年的教研生涯中,一言一行都會撼動那個知名常春藤盟校師生的心靈。尤其最近二十多年來,他由嚴謹的實驗證據中所建立的「正向心理之行為發展學說」,引導心理學研究者走出「病態心理」的迷失,強化「樂觀學習」的成效,對個人、社區、學校,和企業經營的模式,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一直是我心目中最敬佩的典範教授之一。
塞利格曼教授不但學問好(這一點我以下會再細說),而且很能把他的理念和其實踐的含義,闡述得清清楚楚,不只口齒清晰,修辭美妙,更重要的是所說的話「句句令人心動」。你若讀過近代心理學的發展,而且有點心得,一定會同意我的評語。但讓我舉個最近他在TED(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演講的一個實例,就可以知道他是個多麼好的老師。
TED是近幾年來最受歡迎的「創新知識」的推介平台,由一群專精於不同領域卻有著非常前衛思想的審議人,從眾多的創新提案中,選出該年度最富潛力的新科技、新思維或新的設計,其應用和推展可以改變生活的環境,更可以豐富生命的內涵。被邀請去做那十八分鐘演說的多媒體展示者,皆是一時之選,很多設計和新的科技理念也吸引了企業的眼光,而成為影響生活的產品。透過Youtube,這些TED影片更「教育」了千千萬萬的網路人。
塞利格曼的TED影片真的很精彩,他在介紹他最近一本新書的內容,書名是Flourish(即這本《邁向圓滿》)。影片一開始,他講了一段一九九八年擔任美國心理學會(APA)主席上CNN接受訪問的小故事做為引子,CNN要問他一個問題,而因為時間關係,他「只能回答一個字」。什麼問題?攝影機啟動了,CNN提問:「塞利格曼教授,你認為心理學的現況如何?」塞利格曼回答:「Good」。製作人連忙喊卡,說:「這個回答太模糊了,能不能再清楚一些?看來我們得讓你多講一點,再給你多加一個字好了,可以回答兩個字。」塞利格曼就說:「兩個字嗎?Not
good!」
製作人一聽,再度喊卡,說:「還是不清楚,能不能說得更精細一些?可能你對媒體不是很習慣,這樣好了,再加一個字,請好好用三個字回答。」塞利格曼想了一下,答:「Not good
enough!」所有在場的聽眾都笑出聲來,顯現出對塞利格曼如何詮釋三個回答充滿了期待。塞利格曼慢條斯理的解釋,Good,因為心理學終於走向科學,以實證來檢驗理論,確有進步;但一進科學之門,卻專門研究不正常人的行為,把病態變成常態的反面,錯了,所以Not good;還好這些年,心理學研究者覺醒了,開始尋求生命的正面元素,但很多面向都沒釐清,所以Not good
enough。
這段話真的很有意思,但讓我把它說得更明白一些。第一個Good,指的是心理學在百年來以科學的方法測量行為的各項指標,建立了相當優秀的社會行為模式及基本學習歷程的認知理論,也對腦神經的運作系統有了初步的了解,這些成就以Good形容,當之無愧;但是心理學研究行為常常以「行為產生問題」為核心主軸,來考量這些問題的源由和變態的適應方式,令人感到人人都有問題,而社會就是問題的集合體,以這種消極的觀點看人生,其實是基於一種「疾病模式」(disease
model)的想法,這當然是Not good!
至於他第三個回答的詮釋,那就是這本書內容的精義了。他認為他十幾年前看到了「疾病模式」做為行為研究的災難,於是分析其成因,也謀求解決之道,因而主張拋棄「問題行為」的概念,提出「正向心理學」的研究途徑,同時發展了許多建立「學習樂觀,樂觀學習」的妙方,對一般人有相當的激勵作用,更在憂鬱症病人的治療上,產生意想不到的優異成效。他認為從這些積極的發展上,心理學終於走對了方向,意即關心「正常」的行為,不再去強調病態的指標了。然而這只是走出「疾病模式」陰影的第一步,拋開Not
good,回到Good,但還有很多正向行為的證據要收集,更多的研究待進行,更好的理論要建立,所以說Not good enough!
我必須在此肯定塞利格曼的學問,這樣的一字、二字、三字(Good, Not good, Not good enough)言簡意賅,卻能畫龍點睛,道盡心理學研究的滄桑發展史,怎能不讓人由衷感佩!
這本新著以Flourish為書名,在內容上對如何「邁向圓滿」做了相當精闢的說明。如何才能尋找自我正向的活力?如何改變自己?如何迎接挑戰?如何建立抗拒失敗的毅力?如何在團隊中架起相互學習的網絡關係?這些主題在書中都已詳述,此處就不再重複。我想說的是,這不是一本尋求快速解決人生問題的「成功寶鑑」之類的書,也不是一本在心智上容易消化的書。它所提的各項「策略」都來自實際的例子,證據的檢視和理論的分析都需要經過深思,才能欣賞「活力」的泉源和步步為營的自我建設。每個實例都值得仔細閱讀,因為從一個又一個的案例中,你會發現為什麼生命是那麼值得活下去,而這些值得活下去的元素,就在我們的態度和意志力裡。要生命圓滿,不但要正向,要積極,要樂觀,更要廣結良善的社群網絡,有了永續的活力,才能達陣!
最後,我也要為塞利格曼的三字真言再加一個字:「Not good enough yet!」也就是說,心理學的研究終於走對了,但在方法的精進以及生命正向元素的界定和分析上,都還未臻完善,同志仍需更加努力。我加上的第四個字yet,這最後一個字是警惕,也是希望!
(本文作者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特聘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