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人類經常在思考何謂幸福。
我的職業是心理治療師,來看診的病患通常都處於某種不幸狀態,來找我就是希望能擺脫不幸,獲得幸福;或是過於絕望,根本不敢渴望幸福,只是被其他人硬拖來看診罷了。
我見到這樣的病患,首先都讓他們思考何謂「幸福」。生病的人認為健康就是幸福,沒錢的人認為富有就是幸福,或者認為社會地位愈高就愈幸福。但果真如此嗎?我見過形形色色的人,聽過許多真心話,感覺幸福沒那麼簡單,因為有人富可敵國,位高權重,卻說自己因而不幸。
我絞盡腦汁思考,也見過了許多人,甚至想過:「幸福真有那麼重要?」即使幸福很重要,把幸福當成努力的最高目標似乎也不太妥當;幸福固然好,但把幸福當成目標,反而容易撲個空。「幸福」像是個頑皮鬼,我們愈想靠近他,他就逃得愈快。
問題終究在於怎麼努力過好自己的人生,幸福只是其次。再者別人評價你幸福不幸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本身覺得是否幸福。就算沒有權力、名聲、金錢,兩袖清風的人也可以擁有幸福心境。
這個論點確實沒錯,有時遇見人家宣稱:「名利於我如浮雲。」確實了不起,但大聲嚷嚷有點此地無銀三百兩。我覺得這種心態確實了不起,不過可以更低調些,而這就是「幸福」有趣之處。畢竟有錢、有權、有名聲,也不是什麼壞事。
總之,如果要我正面探討「幸福論」,是不可能談出個結論來。不過當中日新聞報的記者林寬子小姐邀我寫個輕鬆的連載,標題叫做<幸福眼鏡>,我立刻排除萬難扛了下來。
如我所言,我的職業比一般人更加關注「幸福」,正面探討幸福固然有難度,但當我與眾多來看診的客戶談過,確實有很多人是自己選擇了不幸的生活,令我忍不住想說:「你再精明點不就得了嗎?」所謂精明,並不代表要聰明、要深思熟慮,其實只要戴上另一副眼鏡,換個新觀點,看看不同的世界,幸福似乎就在你身邊。
因為這個念頭,讓我開始了連載,每隔一個月輕鬆地分享自己的見聞與讀書心得,於其中直接或間接討論關於幸福。文章裡引用了許多他人作品,在愧疚的同時也深深感謝各位作者大德。前面提到的林記者不時將她自己與讀者的反應迴響分享給我,為我打氣。我本來沒打算連載太久,但回過神來,份量已經累積到足以出書了,於是就先停下連載,整理成冊。
本書並沒有一個完整架構,讀者從哪裡開始看都可以,只要其中一篇能夠幫助讀者稍微了解幸福,那就是我的幸福。
最後是我個人對本書出版的小小感言。其實前面提到的林寬子記者,以及為本書擔任編輯的海明社辻和子小姐,都是我任職於京都大學教育學院時教過的學生。我們有緣一同出版本書,而我看到優秀的學生有所成就,並與我一同打造講述幸福的書本,這正是我的喜樂與幸福。
平成十年五月四日
河合隼雄
連載期間
中日新聞 一九九三年一月至一九九七年二月
東京新聞 一九九三年一月至一九九六年九月
導讀
前言提過,本書是將一九九三年一月到一九九七年十二月間連載於中日新聞與東京新聞上的<幸福眼鏡>專欄整理成冊,並在一九九八年首次由海鳴社出版。可惜本書缺貨許久,才由PHP編輯部重新出版《河合隼雄之幸福論》(編註:此為日文新版書名,中文版書名沿用改回專欄名稱)。
這個書名並不是以系統分析來剖析幸福,或者強迫讀者接受某種幸福。正如前言所說,心理治療師河合隼雄經常碰到陷入某些不幸的人,試圖追求自己的幸福。因此河合先生必須考慮何謂「幸福」,然而幸福的特徵就是你猜不透幸福的源頭在哪,也不清楚幸福是否重要,而且想得愈多就愈糊塗。
作者在本書中根據自己多元的經驗來探討幸福,比方說某位客戶的經歷,援交問題流行,旅途中遇見的人,讀者透過本書分享作者的經驗,藉此探究幸福。像是<孩子的幸福>這篇文章,就談一個父親他唸國中的兒子不肯上學,從中深入探討人們如何追求自己孩子的幸福。
以實際經驗探討幸福是相當有趣的作法,畢竟抽象的幸福論、幸福觀都只是紙上談兵,我們必須在有限的人生之中找出幸福,所以從實際經驗來探究幸福確實是很好的方法。但他人的例子總有限制,會關係到作者的個人特色,同時也會發現河合隼雄不斷強調「案例研究」在心理治療中有多重要。
本書有趣的是並不特別探討幸福本身,而是透過各種觀點來思考幸福、體驗幸福,所以專欄原題<幸福眼鏡>確實頗具巧思,暗指幸福只是一副眼鏡、一種觀點。本書將幸福解釋為觀點,具備普通散文集所沒有的深度。
閱讀本書的感想之一,就是作者不僅工作內容多元,連人生也很豐富,從經驗中獲得感動與獨特的觀點。我想人生在世,自然就會產生幸福。
作者同時也提出了警世的訊息,比方說<媽媽>這篇溫暖的文章,最後引用的童詩卻是:「為什麼喜歡,還要一直吵架?我想知道。」<押寶>這篇提到一位老師教放牛班學生拳擊,自己也得以成長,其中引用老師的話說:「掉幾滴眼淚之後重新做人?那是電視劇,現實社會可行不通。」
通常與幸福有關的感動故事容易趨於圓滿,甚至陷入作者本身的美好錯覺,河合先生巧妙地避開了這個問題。
由於作者都是參考時事寫心得,所以具有時代意義。本文在報上連載期間,正值一九九五年的阪神大地震與地鐵沙林毒氣案,日本被迫大幅改變價值觀。傳統的價值觀與幸福觀遭到粉碎,同時也重新喚醒了日本人心靈深處的「向心力」。本書第一次出版於一九九八年,與阪神大地震相隔三年,這次重新出版於二〇一四年,又與東日本大地震相隔三年,在日本同樣需要改變價值觀的時間點上重新出版,或許是對現代人的重要警訊。本書巧妙且均衡地描述如何放慢腳步,如何經營人際關係,如何在享受傳統風情的同時又能應對新變化。
本書是從多種角度去思考幸福,並沒有提出任何具體結論,其實作者在連載後半也驚覺自己原來並不太了解幸福(<終生學習>一文),但本書依然包含了作者一貫的幸福觀。第一個觀點是以幸福為目標相當危險,幸福應該放在次要地位上。我想除了幸福之外,人生和心理治療都應該重視這種「老二哲學」。
另外一點則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人不僅不明白什麼才是幸福,即使幸福了,背後也一定有不幸與哀傷作為基礎。最後一篇<安靜的聲音>描述作者自己吹奏長笛,發現無聲的和音很重要,尤其吹高音的時候一定要有無聲的低音打底。作者表示:「人類的幸福也是如此,即使站在幸福的巔峰上,若沒有深沉的悲傷撐著腳,幸福會變得膚淺。」
這次重新出版也修正了文中些許錯誤,由於本書非專業書籍,並無必要修改或註明任何用詞。文末感謝PHP編輯部的田畑博文先生,熱情推動本書再版並協助處理繁枝末節。
二〇一四年 盆節
河合俊雄(京都大學 心靈未來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