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校閱序
本書是在幾位老師共同努力之下而生,正好非常符合社區心理學之互助合作精神。譯者群當初皆任教於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郭郡羽老師後來轉任師大社教系、陸怡琮老師轉調本校教育系),由於本系於102學年開始轉為非師培科系,課程與研究方向從原本著重在兒童心理學與學校輔導工作,慢慢轉向增加社區諮商與社區心理學相關議題。同年,本校也成立「社區諮商中心」(當時名為社區諮商組),試圖將教學、研究與實務結合在一起,提供在地民眾易接近且可負擔的心理健康服務,為全國少數有設置社區諮商中心的大學。105學年起本系也新設立「社區諮商與教育」夜間碩士班,提供跨領域的社區實務工作者(來自社工、輔導、教育、長照、醫護等領域)一個在職進修管道。在這樣的發展趨勢下,我們認為應該要有一本比較新穎的社區心理學教科書,於是興起了合作翻譯書的念頭。市面上現有的相關書籍內容較為陳舊,缺乏最新的研究發現也與當前社會脈絡不太吻合。我們發現這本由Moritsugu、Vera、Wong、Duffy撰寫的Community
Psychology,不但內容豐富且理念清楚,也運用很多實例,並結合時事及實徵研究來說明,很適合用在教學中,於是決定投入翻譯本書的工作。
每位譯者都是在忙碌的教學與研究之餘空出時間來翻譯,且為了確保翻譯品質,彼此還相互檢視與潤飾,盡力讓文稿能忠於原味,又不失可讀性。經過將近兩年的努力,好不容易交出稿件。整個翻譯的過程當然也遇到許多挫折與瓶頸,但後來都一一克服。回頭一望,赫然發現這個團隊就正在體現社區心理學的重要精神:互助合作、動員各種資源、相互支持、賦權與鼓勵、欣賞優勢與正向力量……等。儘管如此,仍有許多不甚完美之處,期許讀者能不吝給予指教。
這本書非常適合做為心理學及諮商與輔導相關科系「社區心理學」或「社區諮商」相關課程教科書,也可當作社會工作、社會學、兒童與家庭、老人服務等相關科系中有關「社區工作」、「社區與家庭」、「社區發展」等課程的參考用書。不可諱言地,本書的許多例子都是以美國為主,與臺灣本土經驗略有不同。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他們的社區心理學專業發展已相當穩固,各種社區方案的成效也已建立,可做為臺灣學習的參考。臺灣的社區心理學起源雖然很早,但並沒有匯集成太大的力量,直到20年前的九二一大地震,各界才開始重視社區心理健康議題。10年前的莫拉克風災再次重創南臺灣,根基於社區心理學原則的助人模式才逐漸被建立起來。目前學校輔導工作的制度也日趨完善,許多學校輔導人員其實也正在運用社區心理學的原理在各種中輟生預防及家庭問題等介入。最後,近年臺灣也遇到各類多元文化、性別與族群的衝突,很多弱勢民眾非常需要心理專業人員的協助,社區心理學強調文化多樣性及社會正義原則,並從生態系統觀點來施展預防、合作與倡議等介入方法,其實更能回應這類複雜的心理社會議題。希望本書能拋磚引玉,引發更多相關領域學者與學生對於社區心理學的重視,並能在更多元化的場域中被實踐出來,以協助許多生命困頓的人們。
王大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