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兒子不問,媽媽更要說的「男孩性教育」
我在知道自己懷了個男孩時,便打定主意要把這孩子培養成不同於我父親及孩子的爸的「好男人」,於是我特別重視兒子的性教育。
從孩子還不會說話時就跟他說身體的事;在孩子讀幼兒園有喜歡的小女生時,和他一起煩惱要怎麼跟女生相處;孩子第二性徵發育前,就讓他了解自慰、射精的注意事項;孩子上國中後,和他一起思考A片、性行為等話題。除此之外,我還特別注意正確的性觀念和性別敏感度(gender sensitivity)等議題。
就這樣,在日常生活當中陪著兒子了解「性」,一眨眼過了二十多年,身為媽媽的我,也跟著孩子一起成長。為了教好兒子,我重新學習性教育和親職教育,到現在成為輔導講師,以韓國兩性平等教育振興院委任整合暴力預防講師身分進行活動也有十七年時間。不僅獲頒大韓民國女性家族部部長獎(二○一二)、法務部部長獎(二○一五),也曾獲選為優秀講師赴美國研習。
在這些榮耀之中,我最開心的事莫過於兒子順利長大成人。相民是我最親密的朋友,因為我們彼此間有信賴感作基礎,他可以輕鬆自然地與我分享任何有關「性」的話題。
許多人看過我和兒子討論性的影片後,都表示非常衝擊,紛紛給我們回應「如果我和爸爸媽媽也能這樣討論性,該有多好」「我也想要這樣教育孩子」,甚至我還獲得「來自五十一世紀的開明媽媽」的稱號。
特別是在世界各地興起的「me too」運動展開後,我受到更大的關注。之所以會有性暴力問題,就是因為這個社會長久以來的性別扭曲以及性別不平等。更有父母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兒子也有可能成為性暴力的受害者,甚至是加害者,也認同灌輸兒子性教育對於預防性暴力的重要性。
所以我特別撰寫本書,希望父母能藉由本書掌握面對新時代的性教育方法,提高對於性別教育的關注。尤其是許多媽媽都認為對於兒子的性教育很難啟齒、交給爸爸就好,我特別希望幫助這些媽媽。兒子的性教育可以自然、輕鬆、愉快地笑著進行;從小就開始的性教育將左右他的人生。
撰寫書籍的過程中,我想起好些之前在性教育課堂上遇到,坦率說出個人經驗的孩子,其中也有很多令人心痛的故事。多虧有這些孩子,讓我能夠不囿於教材中,持續思考新的教育內容,真心感謝這些孩子。
也謝謝我的兒子,孫相民。因為有他,才讓我開啟性教育專家的道路、擁有面對並治癒性暴力、家庭暴力的經驗。期望本書可以陪伴更多有兒子的父母。
2018年 春 孫京伊
推薦序
給男孩及家長的性教育:將性別與性的互動織就親子日常對話
目前國內關於性教育的書籍並不算少,但以「男孩」此性別為主體的性教育書籍,《致,被兒子搞瘋的媽媽2-兒子,你鎖房門在幹嘛?》卻是第一本。
本書作者從一位母親、性教育專業輔導講師和女性的角度,以男孩成長過程中常見的生活情境和生理、心理與社會發展議題為基底,使用淺顯易懂及貼近生活的語言,與家有兒子的家長們分享如何實踐具有性別敏感度的性教育。本書與一般性教育書籍不同之處有三:
點出「性的性別化」(gendered sexuality):性教育實踐需以性別平權意識為基底
一般性教育書籍多聚焦於男性、女性等生理性別(sex)的差異,鮮少提及「社會性別」(gender)對於個體的性所產生的影響,以及該如何據此以作為實施性教育的依據。其實,性是被性別化(gendered)的。在《男性駐守(The Male in the
Head)》一書中就提到,不管是男性或是女性,所學到的性,皆是一種父權宰制的異性戀性知識。透過性別化的性學習,男性接收到的是以男性為主體且具宰制性的性關係圖像,如男性要主動積極、有慾望時不需要隱忍。男孩從小就開始學習自己的性該如何展現,才能符合異性戀關係的標準。這個歷程雖然讓他們得到權力,卻也常以自己的身心健康和親密關係為代價。
本書透過許多具體的生活情境,點出性的性別化現象,如「男孩欺負女孩表示喜歡她?」與「讓兒子練習憋尿」,這些篇章皆指出社會中以男性標準為尊、要求女性順應的現象,就是造成且強化父權社會的關鍵。因此,作者諄諄邀請家長檢視自身的性別敏感意識,強調性教育必須要延伸到性別平等教育。她以具體轉化語言的行動,示範如何將性別平權意識實踐於性教育之中:如一般人常用「男生有小雞雞,女生沒有小雞雞」來和孩子談性器官,但這樣的言談方式其實隱含以男性為正常/異常判斷標準的價值觀,是一種性別歧視,因此作者強調要用「每個人都有的:男生有陰莖和睪丸,女生有小陰唇和大陰唇」,而不是「男生有/女生沒有」的語言來培養男女平等的尊重意識。
對照現今台灣社會,父權中心文化仍常見於「男性騷擾女性是因為他很喜歡她、男性強暴女性是因為他無法控制其性慾……」等言論之中,本書以性別平權意識為基底的教育策略,可以提供家長或教師作為實踐男孩性教育時的重要參考。
性的本質是「關係」:關係有賴於持續的親子對話
本書點出「關係」才是性的核心。作者認為「性教育不只是性知識或性姿勢,而是要告訴孩子該採取何種態度、哪種意識的生活教育」,能讓孩子與你談性的前提是一段自在、不被評價的親子關係。而這樣的關係該如何建立和維繫?作者認為可以從「對話」開始,因為性教育的基本原則就是對話;透過對話,我們才有機會開展以自我為中心的內在皺褶,相互傾聽、彼此說話,繼而跨越關係的邊境,進入新的視野。
但對話從來都不是易事,特別是在重視權威與孝道的華人家庭中,親子關係常被囿於道德和禮法之間;許多家長因承載著希望自己或孩子符合社會主流的期待,而難以接受孩子真實的樣貌。尤其是性這個禁忌的議題,更加劇親子對話的難度。去年婚姻平權與性平教育公投案中,就有好多孩子渴望被父母理解,卻屢屢受傷的生命故事。作者認為「想讓孩子和自己說真心話,父母就必須先放下架子;當父母告訴孩子自己並不完美時,孩子反而能輕鬆地與父母聊煩惱。」她也建議家長可以「從每天的生活日常開始」。因此,與其說本書在談性教育,我更認為邀請家長反思自我、檢視自己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更靠近作者書寫的中心。
循著「親子對話中,家長需持續學習聆聽孩子」此思考軸線,書中時常穿插年輕一代的觀點,為本書增添「成人/專家」以外的聲音,豐富了讀者對性的認識。在「發現兒子自慰了,怎麼辦」這個篇章中,作者分享她的兒子與其他同齡男孩的回饋,發現濕毛巾或濕紙巾在清潔上會比一般面紙更好用,所以她也在兒子的房間中準備了濕毛巾。此段描述實在極為貼近生活現場,亦充分體現出作者願意傾聽孩子的主張。讀來莞爾之際,也給同樣身為一個兒子的母親的我上了一課。
「兩人做愛,社會就在現場」:性教育是社會/公民教育的一環
本書獨特之處也在於作者不將性教育實踐侷限於家庭,而認為應擴充為社會及公民教育的一環。她認為「孩子的性教育需要左鄰右舍一起來」,更主張社會政策應從「預防受害者教育」移動至「防止加害者教育」。因為性是整體社會所建構出來的;家庭的改變會為既有社會價值打開更多的空間,而社會規範的鬆動也會產生回饋,成為支撐個人、關係及家庭改變的沃土。
作者以平易的論調,串起性別與性的互動關係,並將之具體實踐於男孩性教育現場。篇末,我也以性別敏感觀點出發,從本書書名譯作方式,延伸兩個思考面向:一、「被兒子搞瘋的媽媽」--相較於女孩,男孩會更被認為是問題或麻煩嗎?「視男孩為問題」的視角,會如何影響親子互動關係及性教育實踐?二、被搞瘋的為什麼不是爸爸,而是媽媽?書名是否也點出了現今社會中「親職(parenting)=母職(motherhood)」的現象?上述思索回應作者之餘,亦邀讀者共同發想。
葉致芬(國立清華大學心諮系兼任助理教授、新竹市諮商心理師公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