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一份「孩子成長之旅」 的地圖
前臺北市國語實小校長、清華大學客座助理教授 林玫伶
翻開本書目錄,您一定會被鉅細靡遺的章節給吸引,從人際關係、生活常規、自我與性別概念……,一直到心智能力、學校生活,乃至於為這個年紀孩子舉辦慶生會的原則建議,可說一應俱全;每章又分成許多小節,細緻的從孩子身心各面向描述發展情形,可說有如孩子的成長百科,能幫助我們更瞭解自家的孩子。
之所以能有如此具體、細膩、全面的描述,源於耶魯大學吉賽爾兒童發展中心,四十幾年來研究了數以千計的小男孩、小女孩,發現孩子行為成長模式十分有規律,可預測某種行為階段之後將會是什麼行為階段。換言之,本書的論點是根據實證研究說話,而不是光憑感覺或憑經驗描述。
當然,美國的孩子與台灣的孩子身處環境不盡相同,語言文字系統也不一樣,本書很貼心的在適當地方補充了台灣的資料。例如在寫字能力、算術能力、平日與假日花在看電視的時間……,都可看見審稿人員用心的補充台灣相關研究資料,讀者不僅可以瞭解吉賽爾兒童發展中心全體樣本的情形,也能得知台灣該年齡孩子普遍現況。
八歲、九歲的孩子相當於台灣國小中年級學生,我在閱讀本書時,腦中常不自覺浮現我服務學校裡三、四年級孩子的樣貌,關於他們的學習、管教、同儕互動、師生關係等等,更加感到這本書適合家長閱讀,也適合學校教師典藏。比如說,有些孩子升上三年級變得會說黃色笑話,有時還會跟同學跑去附近便利商店逛,某些家長會抱怨這些是受同學影響,或是老師管教不夠好。「因為我孩子以前不會這樣!」家長這樣說。
但閱讀本書之後,很多想法或癥結將豁然開朗,每個孩子在某個階段會出現某些行為,依循著成長發展的規律,有些孩子快一點,有些孩子慢一點,不論家長或老師就不會太大驚小怪,也不會苛責孩子或自己。
本書最後一個章節,記下了許多真實的故事。前面的章節依據不同面向一一闡述孩子的發展特徵,到了最後一章,透過家長一封封的來信,回到以家庭脈絡下的孩子遇到的問題,就像每個家庭都可能遇到的問題一樣,獲得了清楚的說明與具體的建議,讓人有「吾『煩』不孤」之感,每個孩子果真都是家長甜蜜的負擔呀!
最後,本書不斷提醒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書中所提供的資訊是概括式的描述,您可將它當作一張「孩子成長之旅」的地圖,每一站的位置就在那兒,允許每個孩子用自己的速度前進、抵達、再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