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憲政變遷最值得關注的就是在總統權力與國安會之間的關係演變,而「省籍—族群—本土化」更是臺灣政治的一個特色。
本書是一部系統研究台灣政治發展的學術論文集,本論文集彙集了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的學者專家近年來的研究力作,內容包括了憲政體制與決策過程、省籍族群的矛盾現象、總統選舉與政黨政治、去中化與台獨問題研究、亞太安全議題等。
目錄
總序
第一篇 「憲政」體制與決策過程
臺灣「憲政」變遷中的「國安會」與「總統」權力
一、「國安會」的設立及其在兩蔣時期的角色與功能
二、李登輝時期的「總統」權力、「國安會」與「修憲」
三、陳水扁上臺後的「總統」權力與「國安會」
四、結語
陳水扁執政以來「總統」權力的演變
一、「修憲」後的「中央政府體制」與「總統」權力
二、陳水扁與三位「閣揆」的權力關係演變
三、陳水扁對「總統」權力機制的其他建構與運作
四、結語
從「罷免案」看臺灣政治的結構性矛盾
一、「罷免案」形成的政治過程
二、「罷免案」的結構性根源
三、罷免案:權謀與體制之爭
四、扁「政府」走出困境的多種選擇
五、結語
臺灣當局的決策系統與決策過程
一、決策系統
二、決策過程
三、現象與本質
第二篇 省籍族群矛盾與臺灣社會
臺灣政治的「省籍——族群——本土化」研究模式
一、省籍、族群、本土化的概念
二、「省籍——族群」問題是臺灣社會的一大特點
三、「省籍——族群——本土化」研究模式的要點
四、「省籍——族群——本土化」模式的驗證與預測
臺灣「省籍族群」的結構功能分析
引言
一、「省籍族群」研究的理論視角
二、「省籍族群」的結構變遷
三、「政治革新」前的「省籍族群」功能演變
四、「政治革新」以來的「省籍族群」功能變遷
五、「省籍族群」結構功能的發展趨勢
臺灣省籍矛盾的社會歷史根源
一、社會文化根源
二、文化意識根源
三、戰後歷史根源
四、現實政治根源
五、結語
臺灣的非營利組織與公民社會建構
一、理論概述
二、臺灣社會力的興起與非營利組織的發展
三、臺灣非營利組織參與治理的兩個事例
四、結語
臺灣的社區總體營造政策及評析
一、社區的定義及臺灣早期的社區發展政策
二、社區的回歸與社區總體營造政策出臺的背景
三、社區總體營造的參與者與主要內容
四、社區總體營造的政治本質:建構新「國家認同」
第三篇 「總統」選舉與政黨政治
2000年臺灣「總統」選舉評析
一、選舉的特徵分析
二、陳水扁當選的原因分析
三、選舉結果的影響分析
四、臺灣新政權何去何從?海內外中國人拭目以待
臺灣3‧20選舉評析
一、3‧20選舉特徵分析
二、民進黨勝選與國民黨敗選的原因
三、選後政局與兩岸關係走向
四、充分認識和平統一的艱巨性
臺灣政治轉型後政黨體制的演變及發展趨勢
一、政治轉型後臺灣政黨體制的發展演變
二、臺灣政黨體制演變的內在動因
三、未來發展趨勢
略析民進黨的派系問題
一、派系在民進黨發展過程中的作用
二、民進黨內派系結合的基礎及存在方式
三、民進黨派系多元化及共治的運作方式的正面意義
四、現階段民進黨內派系的基本格局
民進黨新潮流系的政治影響力
一、對選舉的影響力
二、對決策的影響力
三、對黨內的影響力
四、對政治動員的影響力
五、影響力的評估與發展的瓶頸
民進黨執政之後的困境與走向
一、民進黨面臨的困境及因應之道
二、民進黨自身各方面的調整與建設
三、民進黨全力以赴投入2001年的「立委」及縣市長選舉
評析民進黨執政之後政黨轉型的兩項舉措
一、提升《臺灣前途決議文》的位階
二、陳水扁兼任黨主席
結語
民進黨的世俗化趨向及其困境
一、分析概念與相關理論
二、民進黨的「臺獨教義化」與世俗化
三、民進黨世俗化之體系文化層次
四、民進黨世俗化之過程文化層次
五、民進黨世俗化之政策文化層次
六、民進黨世俗化面臨的三大困境
民進黨發展變革的組織行為模式分析
理論架構和分析途徑
民進黨發展變革的成長模式
民進黨發展變革的動因模式
民進黨發展變革的問題和趨勢
民進黨對媒體及民調的政治運作
一、1948-2000年國民黨對臺灣媒體的控制與黨外、
民進黨的抗爭
二、民進黨上臺後對媒體的資源控制和強制性控制
三、陳水扁「形象工程」的媒體運作
四、民進黨對民調及文宣的操作
五、結語
民進黨與臺聯黨關係分析
一
二
三
信任危機對臺灣政治生態發展的影響
一、信任危機產生的原因
二、信任危機對政黨政治和民眾政治參與的影響
三、幾點結論
第四篇 「去中國化」與「臺獨」
試論百年來「臺灣認同」的異化問題
一、鄉土認同變遷與國家認同
二、日據時期的臺灣認同異化
三、戰後的臺灣認同異化(之一)
四、戰後的臺灣認同異化(之二)
結語
臺灣政治文化「脫中國化」現象芻議
一、政治認知「脫中國化」現象
二、政治情感「脫中國化」現象
三、政治評價「脫中國化」現象
四、「脫中國化」現象成因分析
五、「脫中國化」的危機與出路
論「臺獨運動」的階段性及其轉化
一、「臺獨運動」的歷史階段性
二、民進黨「脫臺獨化」之虛實性
三、「臺獨運動」轉化之趨勢
淺析「文化臺獨」的實質與影響
一、「文化臺獨」的內涵及本質
二、海內外分裂勢力在文化領域的「臺獨」主張及活動
三、臺灣執政當局近年來在文化領域推行為
分裂主義路線服務的政策
四、關於「文化臺獨」的若干思考
「臺獨」勢力的「制憲」活動與主張分析
一、「臺獨」勢力「制憲」活動的歷史回顧
二、「臺獨」勢力「制憲」主張的歷史檔
三、「改革」與「建國」:「制憲」主張與活動的雙重屬性
四、「公投制憲」的政治本質
第五篇 亞太安全與美臺、日臺關係
冷戰後的亞太安全與臺灣問題
一、冷戰後亞太安全的特點
二、臺灣問題在亞太安全中的地位
三、兩岸和平統一與亞太安全
「9‧11」事件後中美關係的變化及對兩岸關係的影響
一、中美關係取得的進展及原因
二、布希對華政策的本質和基本取向
三、對兩岸關係的影響
布希臺海政策的變與不變
一、布希臺海政策的微調
二、原因與背景
三、「不統不獨不武」仍然是美國臺海政策的基調
冷戰後的中日關係與臺灣問題
一、冷戰後日本提升日臺關係
二、日本希望兩岸維持現狀
三、中日在臺灣問題上存在著衝突的隱憂
第一篇 「憲政」體制與決策過程
臺灣「憲政」變遷中的「國安會」與「總統」權力
一、「國安會」的設立及其在兩蔣時期的角色與功能
二、李登輝時期的「總統」權力、「國安會」與「修憲」
三、陳水扁上臺後的「總統」權力與「國安會」
四、結語
陳水扁執政以來「總統」權力的演變
一、「修憲」後的「中央政府體制」與「總統」權力
二、陳水扁與三位「閣揆」的權力關係演變
三、陳水扁對「總統」權力機制的其他建構與運作
四、結語
從「罷免案」看臺灣政治的結構性矛盾
一、「罷免案」形成的政治過程
二、「罷免案」的結構性根源
三、罷免案:權謀與體制之爭
四、扁「政府」走出困境的多種選擇
五、結語
臺灣當局的決策系統與決策過程
一、決策系統
二、決策過程
三、現象與本質
第二篇 省籍族群矛盾與臺灣社會
臺灣政治的「省籍——族群——本土化」研究模式
一、省籍、族群、本土化的概念
二、「省籍——族群」問題是臺灣社會的一大特點
三、「省籍——族群——本土化」研究模式的要點
四、「省籍——族群——本土化」模式的驗證與預測
臺灣「省籍族群」的結構功能分析
引言
一、「省籍族群」研究的理論視角
二、「省籍族群」的結構變遷
三、「政治革新」前的「省籍族群」功能演變
四、「政治革新」以來的「省籍族群」功能變遷
五、「省籍族群」結構功能的發展趨勢
臺灣省籍矛盾的社會歷史根源
一、社會文化根源
二、文化意識根源
三、戰後歷史根源
四、現實政治根源
五、結語
臺灣的非營利組織與公民社會建構
一、理論概述
二、臺灣社會力的興起與非營利組織的發展
三、臺灣非營利組織參與治理的兩個事例
四、結語
臺灣的社區總體營造政策及評析
一、社區的定義及臺灣早期的社區發展政策
二、社區的回歸與社區總體營造政策出臺的背景
三、社區總體營造的參與者與主要內容
四、社區總體營造的政治本質:建構新「國家認同」
第三篇 「總統」選舉與政黨政治
2000年臺灣「總統」選舉評析
一、選舉的特徵分析
二、陳水扁當選的原因分析
三、選舉結果的影響分析
四、臺灣新政權何去何從?海內外中國人拭目以待
臺灣3‧20選舉評析
一、3‧20選舉特徵分析
二、民進黨勝選與國民黨敗選的原因
三、選後政局與兩岸關係走向
四、充分認識和平統一的艱巨性
臺灣政治轉型後政黨體制的演變及發展趨勢
一、政治轉型後臺灣政黨體制的發展演變
二、臺灣政黨體制演變的內在動因
三、未來發展趨勢
略析民進黨的派系問題
一、派系在民進黨發展過程中的作用
二、民進黨內派系結合的基礎及存在方式
三、民進黨派系多元化及共治的運作方式的正面意義
四、現階段民進黨內派系的基本格局
民進黨新潮流系的政治影響力
一、對選舉的影響力
二、對決策的影響力
三、對黨內的影響力
四、對政治動員的影響力
五、影響力的評估與發展的瓶頸
民進黨執政之後的困境與走向
一、民進黨面臨的困境及因應之道
二、民進黨自身各方面的調整與建設
三、民進黨全力以赴投入2001年的「立委」及縣市長選舉
評析民進黨執政之後政黨轉型的兩項舉措
一、提升《臺灣前途決議文》的位階
二、陳水扁兼任黨主席
結語
民進黨的世俗化趨向及其困境
一、分析概念與相關理論
二、民進黨的「臺獨教義化」與世俗化
三、民進黨世俗化之體系文化層次
四、民進黨世俗化之過程文化層次
五、民進黨世俗化之政策文化層次
六、民進黨世俗化面臨的三大困境
民進黨發展變革的組織行為模式分析
理論架構和分析途徑
民進黨發展變革的成長模式
民進黨發展變革的動因模式
民進黨發展變革的問題和趨勢
民進黨對媒體及民調的政治運作
一、1948-2000年國民黨對臺灣媒體的控制與黨外、
民進黨的抗爭
二、民進黨上臺後對媒體的資源控制和強制性控制
三、陳水扁「形象工程」的媒體運作
四、民進黨對民調及文宣的操作
五、結語
民進黨與臺聯黨關係分析
一
二
三
信任危機對臺灣政治生態發展的影響
一、信任危機產生的原因
二、信任危機對政黨政治和民眾政治參與的影響
三、幾點結論
第四篇 「去中國化」與「臺獨」
試論百年來「臺灣認同」的異化問題
一、鄉土認同變遷與國家認同
二、日據時期的臺灣認同異化
三、戰後的臺灣認同異化(之一)
四、戰後的臺灣認同異化(之二)
結語
臺灣政治文化「脫中國化」現象芻議
一、政治認知「脫中國化」現象
二、政治情感「脫中國化」現象
三、政治評價「脫中國化」現象
四、「脫中國化」現象成因分析
五、「脫中國化」的危機與出路
論「臺獨運動」的階段性及其轉化
一、「臺獨運動」的歷史階段性
二、民進黨「脫臺獨化」之虛實性
三、「臺獨運動」轉化之趨勢
淺析「文化臺獨」的實質與影響
一、「文化臺獨」的內涵及本質
二、海內外分裂勢力在文化領域的「臺獨」主張及活動
三、臺灣執政當局近年來在文化領域推行為
分裂主義路線服務的政策
四、關於「文化臺獨」的若干思考
「臺獨」勢力的「制憲」活動與主張分析
一、「臺獨」勢力「制憲」活動的歷史回顧
二、「臺獨」勢力「制憲」主張的歷史檔
三、「改革」與「建國」:「制憲」主張與活動的雙重屬性
四、「公投制憲」的政治本質
第五篇 亞太安全與美臺、日臺關係
冷戰後的亞太安全與臺灣問題
一、冷戰後亞太安全的特點
二、臺灣問題在亞太安全中的地位
三、兩岸和平統一與亞太安全
「9‧11」事件後中美關係的變化及對兩岸關係的影響
一、中美關係取得的進展及原因
二、布希對華政策的本質和基本取向
三、對兩岸關係的影響
布希臺海政策的變與不變
一、布希臺海政策的微調
二、原因與背景
三、「不統不獨不武」仍然是美國臺海政策的基調
冷戰後的中日關係與臺灣問題
一、冷戰後日本提升日臺關係
二、日本希望兩岸維持現狀
三、中日在臺灣問題上存在著衝突的隱憂
序
總序
1980年7月9日,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的前身廈門大學臺灣研究所成立,這是大陸方面提出「尊重臺灣的現狀和臺灣各界人士的意見,採取合情合理的方法,不使臺灣人民蒙受損失」的對臺政策新主張後,海峽兩岸第一家公開成立的臺灣問題綜合研究學術機構。從那時起,以專業的學術眼光和深厚的人文關懷觀察和研究臺灣問題,就成為一代又一代廈大臺灣研究學者的神聖使命。
在過去的歲月當中,廈門大學臺灣研究團隊湧現出陳碧笙、朱天順、陳在正、陳孔立、范希周、黃重添、翁成受、韓清海、李強、林長華、林仁川等一大批知名學者,沒有這些曾經為廈大臺灣研究嘔心瀝血的學者專家不懈的努力,就不會有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今天的格局。在此,我們要特別紀念陳碧笙教授、朱天順教授、范希周教授、黃重添教授等故去的學者,他們為廈大臺灣研究做出的重大貢獻,早已鐫刻在海內外臺灣研究界不朽的豐碑中。
廈門大學的臺灣研究最早可以溯及1960年代的「鄭成功研究」。臺灣研究所成立後,研究觸角迅速擴展到臺灣的歷史、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研究各個領域,最近由陳孔立教授撰寫的《臺灣學導論》公開出版,標誌著廈門大學的臺灣研究開始朝嚴謹的學科體系建設方向發展。無庸諱言,廈門大學的臺灣研究與海內外許多成熟的研究機構一樣,有自己的風格特色,因此也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讚譽。但在眾多「溢美」之詞中,我們始終對各種以「某某派」相稱的戲謔之言敬謝不敏,因為廈大臺灣研究的特色遠非這些簡約的語彙所能準確描述。首先,廈大臺灣研究團隊有一個比較寬鬆自由的學術環境,團隊內部向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如果有誰要以「某某派」自稱,在研究院內部就會立刻招致非議;其次,廈大臺灣研究團隊一直注意吸收海內外臺灣研究學者不同的思想精華,廈大臺灣研究學術生命的延續離不開海內外同行的「知識加持」。個人認為,廈門大學臺灣研究的最大特色,就在於有完整的學科體系為依託,注重基礎研究,特別注意研究的學術規範性。廈門大學的臺灣研究還得益於多學科綜合研究優勢,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和文學等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打造了廈大臺灣研究最堅實的知識基礎。
最後要感謝長期以來關心和支持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的各位領導和朋友們!
劉國深
1980年7月9日,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的前身廈門大學臺灣研究所成立,這是大陸方面提出「尊重臺灣的現狀和臺灣各界人士的意見,採取合情合理的方法,不使臺灣人民蒙受損失」的對臺政策新主張後,海峽兩岸第一家公開成立的臺灣問題綜合研究學術機構。從那時起,以專業的學術眼光和深厚的人文關懷觀察和研究臺灣問題,就成為一代又一代廈大臺灣研究學者的神聖使命。
在過去的歲月當中,廈門大學臺灣研究團隊湧現出陳碧笙、朱天順、陳在正、陳孔立、范希周、黃重添、翁成受、韓清海、李強、林長華、林仁川等一大批知名學者,沒有這些曾經為廈大臺灣研究嘔心瀝血的學者專家不懈的努力,就不會有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今天的格局。在此,我們要特別紀念陳碧笙教授、朱天順教授、范希周教授、黃重添教授等故去的學者,他們為廈大臺灣研究做出的重大貢獻,早已鐫刻在海內外臺灣研究界不朽的豐碑中。
廈門大學的臺灣研究最早可以溯及1960年代的「鄭成功研究」。臺灣研究所成立後,研究觸角迅速擴展到臺灣的歷史、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研究各個領域,最近由陳孔立教授撰寫的《臺灣學導論》公開出版,標誌著廈門大學的臺灣研究開始朝嚴謹的學科體系建設方向發展。無庸諱言,廈門大學的臺灣研究與海內外許多成熟的研究機構一樣,有自己的風格特色,因此也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讚譽。但在眾多「溢美」之詞中,我們始終對各種以「某某派」相稱的戲謔之言敬謝不敏,因為廈大臺灣研究的特色遠非這些簡約的語彙所能準確描述。首先,廈大臺灣研究團隊有一個比較寬鬆自由的學術環境,團隊內部向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如果有誰要以「某某派」自稱,在研究院內部就會立刻招致非議;其次,廈大臺灣研究團隊一直注意吸收海內外臺灣研究學者不同的思想精華,廈大臺灣研究學術生命的延續離不開海內外同行的「知識加持」。個人認為,廈門大學臺灣研究的最大特色,就在於有完整的學科體系為依託,注重基礎研究,特別注意研究的學術規範性。廈門大學的臺灣研究還得益於多學科綜合研究優勢,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和文學等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打造了廈大臺灣研究最堅實的知識基礎。
最後要感謝長期以來關心和支持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的各位領導和朋友們!
劉國深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79折$474
-
新書85折$510
-
新書85折$510
-
新書85折$510
-
新書9折$540
-
新書93折$558
-
新書95折$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