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新感覺:發展夢裡的情感政治

中港新感覺:發展夢裡的情感政治
定價:580
NT $ 377 ~ 522
  • 作者:黃宗儀
  •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2020-09-1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0855789
  • ISBN13:9789570855784
  • 裝訂:精裝 / 352頁 / 14.8 x 21 x 4.9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以2000年初至2015年的時間跨度,
從文化政治與感覺結構的分析框架,
探討新的中港台發展敘事如何在都會空間中生成,
尤其關注此一過程對於新興社會主體的形塑。

  《中港新感覺:發展夢裡的情感政治》共分兩部分,第一部分聚焦中國,在「中國崛起」以及此後「中國夢」的論述脈絡之下,探究發展的大敘事孕育了怎樣的感覺結構,又再生產了何種文化想像與社會新主體。第二部分以香港為主軸,聚焦中港矛盾與港台連結現象,試圖論證香港如何回應如北進或區域整合這類主流發展論述,同時分析香港近年出現的新城市發展連結與主體性的建構方式。新的發展敘事是以本土爲訴求、反中爲內在結構、情感政治爲依託;在此情感結構下,台灣成為香港重要的參照與連結的新對象。透過分析文化文本與論述,本書試圖建構跨地域視野的可能性,亦即打開封閉在國族或本土中的局限與盲點。

名人推薦

  王德威(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講座教授):

  在全球化時代,中港台關係不再局限於認同與否的簡單選項,而是深刻嵌入地緣經濟、政治競合、歷史因緣和不斷變動的感覺結構中。這些關係所引發的情感流動與敘事,從希望到恐懼,憎恨到狂熱,小確幸到大國崛起,無一不左右我們的存在與未來。本書是第一本從情感政治的角度,提出理解當代中國與華語世界的專書。

  廖咸浩(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臺灣大學外國語文系特聘教授):
  本書探索中港台三地在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主導下,因歷史與地緣而各自形成的發展之夢及其時依時違、愛恨交雜。本書雖了然於情感結構的易結難解,但同時亦能拔高緯度,開拓出當下台灣最缺乏的整合性視野,因而能不落陳言俗套,在國族情緒的圍困中,尋得更開闊的論述風景。

  彭麗君(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及系主任):
  在愈趨繃緊的政治關係下,歸根究底,中港台的互動畢竟還是在一個一個活生生的人之間展開。作者在這本無論是理論基礎或細節描寫都非常出色的著作中娓娓道來,構成我們這個時代的内容,不是簡單的敵我權力關係,而是深嵌在社會的個人夢想與複雜情感,以及由這些個人所組成的糾纏關係及其質感。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黃宗儀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比較文學系博士,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2014-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副教授 (2014-2016),著有Walking Between Slums and Skyscrapers: Illusions of Open Space in Hong Kong, Tokyo, and Shanghai,以及《面對巨變中的東亞景觀:大都會的自我身分書寫》。
 
 

目錄

致謝辭   
導 論 中港的發展敘事、「文化感覺」與地緣政治     
一、發展敘事       
二、研究方法與概念   
三、章節概述     
  
第一章 中國南方「新流動女性」
   
女性發達史敘事與珠江三角洲的發展想像
一、女性企業家張茵的成功模式與珠三角區域發展       
二、女職員變鳳凰:《杜拉拉升職記》與廣州的世界城市化 
三、結論       

第二章 從「小城青年」到「新上海人」       
《小時代》與大都會「新中產」之自我想像
一、「小城」:「鄉土中國」與「城市中國」     
二、「小城青年」的身分認同:由「故鄉」到「都會」 
三、郭敬明:大都會想像與「外省人」敘事   
四、文學上海:《小時代》的「上海性」悖論 
五、「新上海人」的《小時代》:「貴族」與中產的辯證 
六、結論:小城青年、中產階級與都會神話   

第三章 「富二代」與「父親之名」       
重構「後社會主義」中國的城市與階級敘事
一、「後社會主義」駁雜的電影圖景 
二、從「後社會主義」到「中國建構的資本主義」       
三、後社會主義新階段的地方與世界感覺:富二代作為敘事符號       
四、《老炮兒》:藉外省「官/富二代」重構老北京「江湖」       
五、《山河故人》:無父無母的國際化之子       
六、結論       

第四章 想像跨界社群       
晚近香港電影中的中國移動女性
一、從蛇蠍美人到靈魂救贖者:「北姑」的轉變     
二、從妓女到母親:在城市中重新想像移民   
三、人人都愛「杜拉拉」?專業白領成為新的慾望客體       
四、結論       

第五章 「襟兄弟」與「自己友」   
從親密性談《低俗喜劇》的本土主義與中港合拍片想像
一、前言:後CEPA時期的合拍片與流行文化的地緣政治     
二、親密性/低俗/本土   
三、親密他者:定義香港本土身分之中國想像       
四、斷片:香港面對合拍片的兩難?       
五、宣傳行銷與謝票活動:《低俗喜劇》戲外的(extradiegetic)親密經濟與本土主義     
六、結論       

第六章 出生公民權的文化政治       
內地孕婦與女性主義的人道敘事
一、女性主義地緣政治的批判取徑   
二、香港出生公民權的脈絡       
三、內地孕婦:非符合資格人士與生育觀光消費者       
四、看見單非孕婦/港人內地配偶   
五、提升能見度及其挑戰   
六、結論       

第七章 為愛走他方   
晚近香港「哈台」敘事中情感的地緣政治
一、從冷戰到回歸:近代台港關係歷史   
二、台灣是個好地方?生活方式型移民的選擇與他者化的集體地緣想像   
三、愛台、愛港與反中:「小確幸」與情感政治     
四、化「無用」為「有用」:「小確幸」與新企業人主體       
五、結論       

結 論 告別「大中華」?建構跨地域視野的可能性   
中文書目       
英文書目
 
 

導論(節錄)

中港的發展敘事、「文化感覺」與地緣政治


  當我們嘗試講述21世紀以來的東亞發展敘事時,不得不驚嘆十幾年來所發生的地緣經濟及政治格局翻轉。20世紀下半葉還是另一番光景,東亞資本主義地帶正迎來各自的繁榮:60年代日本經濟起飛,70年代、80年代則分別是「亞洲四小龍」和「亞洲四小虎」的騰躍。再到90年代,冷戰終結了,正式宣布轉向市場經濟的中國開始嶄露頭角。之後,世紀末的一場金融風暴,幾乎讓世界經濟體系中曾經最活躍的東亞國家遭遇了「降維」級別的打擊;而進入新世紀以來,轉型中的中國則作為一個巨大經濟體不斷崛起。發展的事實令中國開始置身全球權力的中心地位,也衝擊了舊有的亞洲區域結構,尤其是開啟了東北亞地區統合的新想像 ── 然而這種想像不盡然正面樂觀。在新的經濟文化融合的過程中,各地(尤其是與中國有著深切文化連結和複雜歷史糾葛的港台地區)真實而混雜地經歷了「中國崛起」所帶來的不安、憂慮、反感乃至恐懼。

  從以上的觀察出發,本書將以2000年初至2015年的時間跨度為主,從文化政治的分析框架,探討新的中港(台)發展敘事如何在都會空間中生成,尤其關注此一過程對於新興社會主體的形塑。本書的組織邏輯建立在對於東亞區域連結、中港(台)政經文化拉扯的整體性理解之上,希望能以此為視野,確實切入人們具體而複雜的情感/情緒和精神結構之中,並在此一過程中加深對兩岸三地的歷史過程、以及人們何以如此的理解與批判性分析。全書共分兩部分,第一部分聚焦中國,改革開放的成果具體地展現於新興社會主體的生產 ── 新世紀形成的新富人、富二代與中產階級文化主體,探討他們如何援引本土語境與西方資源來創造自身的形象與文化形式。換言之,本書將在「中國崛起」以及此後「中國夢」的論述脈絡之下,探究發展的大敘事孕育了怎樣的「感覺結構」,又(再)生產了何種文化想像與社會新主體。第二部以香港為主軸,分析中港矛盾與港台連結現象,我們將試圖論證香港如何回應如北進或區域整合這類主流發展論述,同時分析香港近年出現的新城市發展連結與主體性的建構方式。具體來說,新的發展敘事是以本土為訴求、反中為內在結構、情感/情緒政治為依託。矛盾的是,此類敘事雖以排除中國為前提,但實際的操作又與中港親密的地緣關係與經濟連結糾葛難分。在此「感覺結構」下,台灣亦成為香港重要的參照與連結的新對象。以下將分別梳理中國與香港代表性的發展敘事,繼而概述本書研究方法、理論脈絡與各章論點。最後,我們將試圖揭示當代中港(台)的發展敘事與主體形塑的差異,從文化與情緒的微妙層面來剖解紛繁難解的現實症候。

  從中國崛起到中國夢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迎來了它的「崛起時代」。90年代以來,中國憑藉對國家、市場和政黨的制度整合實踐(肖濱,2014),告別受挫的計畫經濟,融入世界市場秩序,並由此急速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世界工業生產第一大國、世界最大的國內投資國、第三大貿易國以及世界人力資本最大的國家(胡鞍鋼,2005)。高速的經濟起飛與日益增強的綜合國力,都在情感/情緒和認識層面上召喚著一種與之相應的「感覺結構」:「中國需要自己的夢想」,這種情緒後來在官方及民間的表述便是「中國夢」。

  「中國崛起」過程中的心態轉變,同樣體現在外交論述的不斷修正之中。90年代市場經濟改革之初,鄧小平在外交上倡導「韜光養晦」、「善於藏拙」以及「決不當頭」。2003年底,胡錦濤悄然扭轉了此一對外基調,最高領導人首次使用「和平崛起」的概念。此後,「做負責任大國」的外交新論述明確提供了一種以「崛起」作為感覺框架、富有進取意味和擔當興致的未來形象表述,與改革開放之初作為第三世界「後發展國家」的自我定位真正拉開了距離(賀照田,2014:215)。某個意義上,「中國崛起」作為事實、話語及想像,編織並改寫著當下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孕育了下一階段的代表性論述 ── 中國夢。

  「中國夢」最廣為人所知的說法,來自習近平政府的官方話語。一定程度而言,「中國夢」被確立為國家層面的發展話語,成為對此前「和平崛起」論述的修正與補充。2012年11月,習近平在十八大接任中共最高領導人後,旋即高調提出中國夢之願景,稱「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摘編】習近平關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述〉,2013)。次年,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即出版《習近平關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述摘編》(2013),收錄習有關「中國夢」的講話、書信、批示等50餘篇文獻。習近平將先人的理想追求與當下中國的發展夢想掛鉤,指出「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並由國家層面具體落實到人民的層面,提出「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國夢的本質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摘編】習近平關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述〉,2013)。中國夢經由官方話語的推動成為全民擁抱的流行語彙,各地政府及教育部門均展開相應的宣傳教育活動,以「中國夢」為題的報導、論文和書籍數目隨之飆升。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電子書
    65
    $377
  2. 新書
    78
    $450
  3. 新書
    79
    $458
  4. 新書
    79
    $458
  5. 新書
    79
    $458
  6. 新書
    79
    $459
  7. 新書
    9
    $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