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滋味:從探索海洋到殖民擴張,英國如何以全球食物網絡建構現代世界

帝國的滋味:從探索海洋到殖民擴張,英國如何以全球食物網絡建構現代世界
定價:580
NT $ 272 ~ 522
  • 作者:莉琪.科林漢
  • 原文作者:Lizzie Collingham
  • 譯者:呂奕欣
  • 出版社:麥田
  • 出版日期:2019-01-25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3446262
  • ISBN13:9789863446262
  • 裝訂:平裝 / 472頁 / 21 x 14.8 x 2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內容簡介

 

《衛報》、《紐約時報》、《經濟學人》好評推薦
二○一八年飲食作家公會大獎

十六世紀英國為尋找食物開始探索海洋、同時建立帝國。在此過程中,英國人消滅原住民人口,改變地景與農業系統;殖民地的精英餐桌上,擺滿宣揚國族威信的工具;植物的遷移,促成新舊大陸農作物的哥倫布大交換,這些發展所交織的食物網創造出真正的跨全球系統,連結五個洲,塑造出現代世界的飲食樣貌。

本書每章開頭會先提到一頓膳食,之後探索是什麼樣的歷史讓這膳食得以成真。比方說,為什麼在一六九八年,一名法國男子會與一名漂亮的非裔葡萄牙女子共享鳳梨?為什麼在一九〇一年到英屬哥倫比亞探勘銅礦的團隊,最後會吃澳洲兔肉?是什麼樣的因緣際會,促成非裔蓋亞那的鑽石礦工在一九九三年烹煮咖哩鬣蜥?每則故事固然是單獨篇章,然而串連起來,便能看出食物是帝國的驅動力。
作者在跨度四百五十年的時間裡,從遠東到新世界,透過二十多道餐點,解釋非洲人如何教導美國人如何種植稻米,東印度公司如何將貿易商品由鴉片轉變為茶葉,以及美國人如何成為在世界上最能自給自足的人們。在《帝國的滋味》中,科林漢精闢地表達出,只有檢視自十六世紀的紐芬蘭漁業到現在的飲食習慣,我們才能充分了解英國的全球食品體系歷史,並從而充分了解我們的資本主義經濟及其在現代化飲食中所扮演的角色。

 這本極具巧思的歷史書,說明了我們認為相當個人的食慾,其實多是由帝國謀劃而建構。本書以生動的餐食寫照,訴說英國追尋食物、推動帝國雄心壯志的故事。作者如同人類學家西敏司(Sidney Mintz)或瑪格麗特・維瑟(Margaret Visser)帶領讀者踏上動人的旅程。作者對食物的書寫其實在談論人性,討論衝突與文化、經濟與政治。她的文筆與著作令人增長見聞,也讓我飢腸轆轆。——碧‧威爾森(Bee Wilson),著有《食物如何改變人:從第一口餵養,到商業化浪潮下的全球味覺革命》

有趣又可口⋯⋯科林漢在這本有創意、精彩絕倫的書中,巧妙安排二十頓餐點,時間橫跨四個半世紀,地點有住家、船、遠離祖國的軍營⋯⋯若以英國的知名人事物來類比,她是社會調查先驅亨利・梅修(Henry Mayhew)與大眾觀察(Mass-Observation)紀錄資料庫的結合,是個對日常生活的優秀觀察者,也是具有非凡才華的社會歷史學家。——《紐約時報書評》(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本書是充滿豐富知識的學術著作,又精彩好看。雖然作者並未迴避帝國殘暴的一面,卻沒有像部分現代歷史學家用自以為是的態度,一味指責。——路易斯・瓊斯(Lewis Jones),《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

許多軼聞不僅啟發人心,更趣味十足⋯⋯就和作者所有的作品一樣,她閱讀重要的事情,並以慧黠的眼光挑出例證⋯⋯她解開線索,帶領讀者穿越迷宮⋯⋯明快闡述印度淡色艾爾啤酒的由來,就是一例。——菲立普.費南德茲-阿梅斯托(Felipe Fernández-Armesto),《文學評論》(Literary Review

精彩⋯⋯作者的研究題材甚為廣泛,又發揮巧思,以親切的家庭用餐來安排。原本可能無聊抽象的材料,頓時深深引人共鳴⋯⋯讀者一定會喜歡這趟旅程。——凱瑟琳・休斯(Kathryn Hughes),《星期天郵報》(Mail on Sunday

食物史是個蓬勃發展的領域,而本書堪稱其中最優秀、好讀的實例。——瑪雅・賈莎諾夫(Maya Jasanoff),《泰晤士報週日文學增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帝國歷史有其隱藏面:菜單,以及它如何改變世界。莉琪‧科林漢揭開一篇史詩,內容涵蓋家庭喜劇與恐怖片,又訴說稻米送到美國、玉米傳入非洲、及茶傳進印度的種種驚人變化。內容好讀,融合大量的經濟故事,與生動明確的歷史生活片段。若知道餅乾鐵桶在祖魯戰爭的用途之後,絕對會對這東西另眼相看。——麥克・派伊(Michael Pye),《世界的邊緣》(The Edge of the World)作者

引人入勝、研究詳實,令人大開眼界⋯⋯這些值得紀念的餐點橫跨諸多時空,成為每一章最好的背景,而在精彩的事實之間,還穿插食譜。——美國大學圖書館學會《Choice月刊》

構思有創意,寫作嚴謹。作者建構出英國貿易的樣貌,層次細膩,環環相扣,每個細節清晰明顯⋯⋯書中訴說帝國的陰暗面,讀者能看出作者的憤怒,並受到感動。——《Oldie雜誌》書評

一般認為,大英帝國出現後,才有英國的食物貿易,把大量的茶、麵粉、糖、牛肉、克羅斯與布萊克威爾(Cross & Blackwell)醃菜,送到世界各地的帝國疆域。科林漢顛覆這個概念⋯⋯文字段落有大量的日期與數字,宛若布丁上的葡萄乾。這些細節實在有趣,毫不令人厭煩。恐怕找不到其他書籍,教讀者「如何製作鴉片酊」?——《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精彩⋯⋯這本書對帝國食物的見解相當新穎,讀起來暢快⋯⋯是了不起的成就。——《衛報》(The Guardian

非常好看⋯⋯內容包羅萬象,文字易讀,細節吸引人,闡述著令人意想不到的連結。——《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精彩絕倫的一本書。想探索大英帝國歷史的讀者,別忘了搭配這美味的配菜。——麥克斯・哈斯汀斯(Max Hastings),《週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

有啟發性⋯⋯有創意、發人深省,且趣味橫生。——黛西・古德溫(Daisy Goodwin),《泰晤士報》(The Times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莉琪.科林漢Lizzie Collingham
曾在華威大學教授歷史,也是劍橋大學耶穌學院的研究員,後來成為獨立歷史學家。著作包括《咖哩群像——印度料理文化誌》(Curry: A Tale of Cooks and Conquerors)、《戰爭的滋味:二次大戰與食物戰爭》(The Taste of War: World War II and the Battle for Food)。目前是華威大學的副院士,也是劍橋大學紐納姆學院皇家文學基金會的研究員。甫完成印度總統府廚房歷史研究,常在印度喀拉拉邦的美食之旅演講。

譯者簡介

呂奕欣
師大翻譯所筆譯組畢業,曾任職於出版公司與金融業,現專事翻譯。

 

內容連載

東印度公司如何以鴉片換茶
 
卡瑪拉剛洗完澡,正要幫家人準備晚餐。首先,她把新鮮牛糞推平,圍出一個圈,在上面灑幾滴水,代表純潔的烹飪空間。接下來她拿從住家小屋附近摘來的辣椒,放在研磨石上,灑幾滴紅花油──紅花類似薊草,在她家土地周圍構成漂亮的籬笆,種子可以榨油。她把辣椒磨成泥,和鹽一起加入磨得很細的烤玉米。她踏出火爐區取水,再回來時小心洗手腳,之後才回去烹煮1。她把一點水澆入玉米粉,用力揉成沒煮過的布丁,稱為「糧粉」(chhattu,按:應指「sattu」,是由豆類與穀類混合磨製而成,可以多種方式應用,製成主食或配菜)。
 
同時,卡瑪拉的女兒準備酸甜醬:以些許黑胡椒、鹽與一點點薑,和一把孟加拉漿果混合,那小小的紅黑色莓果,是來自村莊周圍田野野生的刺黃果樹叢。等食物準備好,女人就喚男人來吃。他們本來在把爐火的灰燼肥料撒到罌粟周圍,這時也洗洗手腳,並將一點點食物扔進火中。卡瑪拉和女兒先把食物端給先生,再端給長子與次子,女人等男人吃飽之後才吃。大家都飢腸轆轆,因為中午只吃了點烤玉米。他們辛苦了一整天後所吃的東西,和卡羅來納稻田非洲黑奴吃的玉米粉與酸模燉菜不無類似,餐點中的澱粉成分和美洲奴隸主食的粥也很像。他們沾的醬料固然是印度式的,卻類似非洲人的吃法,右手撕下一塊玉米餅,捲成球之後沾酸甜醬。
 
卡瑪拉和家人住在比哈爾邦(Bihar)的巴特納(Patna)附近。一八一一年,當她和家人坐下來吃飯時,比哈爾邦已由東印度公司統治近四十年。在十八世紀,東印度公司陷入與印度統治者的領土紛爭,在一七六五年,其軍隊在布克薩爾戰役(Battle of Buxar)打敗了蒙兀兒皇帝與孟加拉納瓦卜的聯軍,迫使皇帝把比哈爾邦的統治權授與公司(而不是交給某個印度貴族)。於是一間商業公司成為有統治權的自治體,掌控的私人軍隊規模在世上名列前茅。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47
    $272
  2. 二手書
    55
    $320
  3. 新書
    63
    $363
  4. 電子書
    7
    $406
  5. 新書
    79
    $458
  6. 新書
    79
    $458
  7. 新書
    79
    $458
  8. 新書
    79
    $458
  9. 新書
    79
    $458
  10. 新書
    79
    $459
  11. 新書
    85
    $493
  12. 新書
    88
    $510
  13. 新書
    9
    $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