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190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英國作家魯德亞德‧吉卜林,1865出生在印度,很小的時候便被送到英國的寄宿學校就讀,童年生活並不快樂。這樣的經歷讓我想起另一位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同樣是出生在印度(1903年),也同樣是在英國寄宿學校度過不快樂的童年。吉卜林寫下了《叢林奇譚》,歐威爾則寫出了《動物農莊》;兩本著作都描繪了動物與人類兩種社會之間的共通之處。小孩子讀,讀奇幻、趣味;大孩子讀,讀寓意、反思。
《叢林奇譚》裡的狼群有著階級分明的制度,狼族首領阿凱拉在大會岩上說話時,狼群們會以噑叫聲來回應首領。這種制度後來也被引用在幼童軍的儀式中,幼童軍們會大喊:「阿凱拉,我們將竭盡所能」;這也讓《叢林奇譚》的故事更廣為人知、流傳久遠。而故事中的「叢林法則」是叢林居民們必須遵循的生存之道,不遵守的叢林居民將受到懲罰或吃盡苦頭,「就像爬山虎植物一樣,圍繞著每個叢林居民,誰也逃脫不了」。然而,對年幼的狼孩毛克利而言,用說教的方式始終無法讓他將「叢林法則」放在心上,總得經歷過一些事件之後,才能讓他謹記在心。這何嘗不是跟我們所有人一樣呢?「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就讓我們跟著毛克利一起經歷叢林冒險,一起長智慧吧!
游婷雅◎台中古典音樂台閱讀推手節目主持人/閱讀理解教學講師
推薦序
魅力長存的《叢林奇譚》
1907年,吉卜林以《叢林奇譚》一書榮獲第七屆的諾貝爾文學獎,經過一百多年,這部作品依然盤踞暢銷書榜,其影響跨越兒童文學。不論是在童軍領域或是影視媒體,甚至在文創產業,皆能看見「毛克利」、狼群,以及其他動物們的故事與身影。
究竟,吉卜林在這本書裡施了哪些創作魔法,讓這部作品魅力長存呢?我們可以從幾個面向去品味這本作品的魅力:
首先,我們來看作品的終極價值。吉卜林在《叢林傳奇》中透過動物的相處,影射人類社會百態,同時將道德價值隱藏在故事中。譬如狼群面對野狗們的攻擊時,狼群首領要毛克利趕緊到北方躲著,但是毛克利堅定拒絕,因為他認為自己應該要為了保護照顧他的狼群和狼爸媽們戰鬥。又譬如黑豹巴希拉、棕熊巴魯兩名叢林導師與毛克利的相處,無不傳達了勇氣、誠信與慈愛的重要。
其次,是吉卜林的創作手法兼容虛實。他以印度的童年生活為地基,運用在印度當記者時採訪與旅行累積的寫作經驗,兼採當地傳說,為這則虛構敷上「真實」的血肉,打造出精細仿真的小說背景,創造出前所未有的狼孩子的典型故事。
而整本書最出色的地方在角色的形塑。吉卜林用「擬人化」的書寫以及角色對襯等技法,賦予動物人性,使得這群動物們既具有叢林的粗曠個性與野性的浪漫情懷,在面對衝突與挑戰時,又展現出百轉千迴的心緒轉折。
吉卜林藉由角色彼此的外在衝突,以及角色內心的天人交戰,形塑出立體豐富、栩栩如生的角色性格。而這群魅力十足的角色正是成就《叢林奇譚》魅力長久不墜的關鍵。
劉美瑤◎兒童文學家、台東大學兒文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