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2014春天,我匆忙走馬上任,擔任國防部副部長一職。
我身為國防部第二號人物,肩上扛著養成美國軍隊規模與優勢的責任。美軍的技術優勢,因為俄羅斯與中國在軍事上的種種進展而受到動搖,益發讓我感到不安。國防部對軍事武裝的規劃,一向十分重視尖端技術,正因如此,美國從來都不必透過軍備競賽和潛在敵人拚高下。然而今非昔比,令人憂心,我不斷琢磨該如何才能讓美軍在技術上重新奪回「居高臨下」的水準。
聲譽卓著的「美國國防科學委員會」(Defense Science
Board,DSB)是由平民專家組成的單位,專門提供國防部有關科學暨科技事務的諮詢建議,我向他們請教了美軍究竟應該牢牢把握哪些關鍵科技,才能維持技術優勢,甚至加以精進。據DSB推斷,以人工智慧及機器學習所驅動的機器自主能力,所具備的價值已經「攀升至『引爆點』」。委員會評估了機器自主性「在作戰上的實質好處和潛在危險」之後,建議我應該盡快推動美國軍隊加強自主功能。
這個建議真是深得我心。我早預料到在新一代的戰爭型態中,將增加無人系統的運用,這是專屬於「機器人時代」的戰爭特色。若想朝自主無人系統與操作發展,人工智慧是不可或缺的技術祕方,但坦白說,我並不曾好好思考過益發精良的人工智慧究竟將帶來何種影響。為了彌補這個缺失,我竭盡所能地研讀各種研究論文、書籍和文章,以便深入瞭解軍隊以智慧機器來作戰會有哪些實質好處及潛在危險,並設法在這二者之間取得平衡。
我在研讀的過程中,接觸了大量的論述,這些論述當然有好有壞。有些文章過於深入鑽探科學與科技方面的原理,以致於見樹不見林。然而,最令我反感的恐怕是太多說法都只執著於二種分歧的觀點,不是主張邁向人工智慧將嚴重威脅人類生存,最好不計代價極力阻止,就是認定人工智慧必能解決世上所有問題,應想方設法發展此技術。但答案並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和其他事物一樣,存乎於中庸之道。
後來我偶然看到埃米爾・侯賽因的佳作《AI創世紀》。這本書雖然不是大部頭之作,卻侃侃而談各種見解與觀點,探討AI在不遠的未來對人類生活各層面會產生的影響,包括金融、能源、健康醫療、網路資安和戰爭等等。他的著作之所以大大有別於其他論述智慧機器(有朝一日說不定還會成為知覺機器)的文章和書籍,主要是因為他用了幾個獨特的方式來闡述種種見解與觀點。
第一,由於人工智慧所牽涉到的科學十分複雜,故以此為主題的文章論述多半令人敬而遠之,但埃米爾卻能將演算法、人工智慧(弱人工智慧與強人工智慧)、機器學習、認知運算、互聯網、零時差漏洞等技術與概念講得淺顯易懂,讀者無論有無技術背景或是否愛好科技,都能輕鬆閱讀。此外,對於有興趣瞭解更多AI相關知識的人來說,這更是一本容易入門且不容錯過的好書。
第二,儘管埃米爾對AI技術具有廣泛深厚的造詣,但直覺告訴他,一本講述AI的書,最好少提技術原理,反而應該多談AI可能對人類產生的影響,無論這些影響是好是壞。從他在「前言」一開始就花了一些篇幅描述他跟Commodore
64個人電腦結下的緣分,以及他本能知道後來不斷改良的電腦一定會成為他的「終極創意工具」,就可以清楚看到他的用心。發炎性腸道疾病是各種和腸道內部發炎有關之病症的統稱,埃米爾將罹患此疾病的互助團體所發生的故事娓娓道來,並以此為引子,講述醫學界如何借重AI來終結這些病患的痛苦。他也透過WannaCry
勒索軟體的攻擊行動,以及未來的AI如何能從其他類似的資安威脅「推敲」出背後的戰術與手法,進而加以封鎖的案例,點出AI的能耐。埃米爾把故事說得津津有味,文筆討喜又發人深省,帶領讀者踏上一段兼具娛樂性與知性的旅程。
第三,埃米爾無疑是一名技術專家,但字裡行間卻也透露出他以人為本的氣息。儘管埃米爾本身對即將到來的知覺機器時代抱以樂觀的態度,但他的著作卻以平衡的角度,深入探索廣泛運用人工智慧對人類生活具有何種意義,並沒有避談AI技術潛在的危險,讀者因而能夠針對AI的益處或威脅歸納出自己的結論。
最後,我個人認為,就戰爭領域而言,採用新科技的嶄新作戰概念以及組織上的進步,才是促成變革的關鍵,新科技本身的開發並非造就創新的原因,能夠充分瞭解此番道理的技術專家僅在少數,埃米爾就是其中之一。他在書裡提到AI在動態與資訊戰爭(他和已退休的海軍將軍約翰‧艾倫稱之為「極速戰」)中的應用,不但充滿真知灼見,所秉持的觀念也和五角大廈的「美國第三次抵銷戰略」相互呼應。
很多人相信,人工智慧也許就是影響21世紀社會與人類存在意義最深刻的力量,埃米爾的著作可以說彰顯了這一點。換句話說,這本書既談知覺機器,也談全人類的生存意義。希望各位讀者會喜歡,同時也和我一樣,能夠從中瞭解人類共同的未來,並持續邁開探索的步伐。
沒錯,埃米爾這本著作對我的思維就是有這麼巨大的影響,我總盼望有朝一日能與他見上一面,針對他書裡提到的觀點大聊特聊一番。現在我已經離開五角大廈,到新美國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CNAS)AI任務小組擔任副主席之一,此任務小組的宗旨就是探索AI應用於國防安全時對道德、倫理、法規與實務等層面所產生的影響。埃米爾・侯賽因也是小組成員之一,我們因此有幸成為同事和朋友,只要有機會見面聊天,我又能從他那裡吸收到AI的新觀念,當然也對他有更多新的認識。我鼓勵各位用這本書好好認識這位出色非凡的作者。
享受閱讀!
羅伯特・沃克(Robert O. Work)/前美國國防部副部長
推薦序
現代煉金術——AI科技
趙坤茂/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
當今的人工智慧(AI),既有軟實力、又有硬底子,其精算能力在許多特定領域早已遠遠凌駕人類,我們不禁要問:
我的工作是否會被AI取代?若是的話,何時會發生?
AI的極限在哪裡?AI能否在各個面向都超越人類?
我們該恐懼AI或者擁抱AI?AI是永不背叛的忠僕,或是必須處處提防的管家?
AI的認知有感嗎?它能否像人類般具備意識?
AI是否該被賦予基本權利?
以AI對決AI,全體人類將瞬間陪葬嗎?
雖然這些問題目前尚無定論,但AI早已無所不在,成為各領域從業人員的必備技能。本書作者透過數以百計的案例,以淺顯易懂的生花妙筆娓娓道出AI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涉獵範疇包括健康照護、金融科技、國防軍事、自主裝置、資訊安全、人文哲思等。
如果你是AI的初學者,本書是很棒的入門書,能讓你一窺AI殿堂的奧妙;如果你已有些AI的運用經驗,本書可協助你建立系統性的概念,讓你的功力大進,從而擴展你的視野。
2018年8月初,台積電因電腦病毒感染而發生機臺停擺事件,一夕之間就損失了數十億元,令人咋舌。當今產業鏈結已逐步導入AI科技,其仰賴程度日益加深,有朝一日,AI的魅力將可一「肖」傾城,其安全性絕不容忽視。
弔詭的是,不少精準度極高的AI深度學習方法,其決策過程目前仍無法解釋,這隱藏了許多潛在危機。例如在自動駕駛時,若發生了事故,可能在究責時就無法確認事故發生的原因以及未來改善的方式。各國法規若無法適度規範其黑箱式的決策過程而讓它貿然上路,街頭亂象將是無可避免的災難。
AI已是國安層級的科技,各國無不摩拳擦掌,希望能在這波競賽中取得領先。當各家逐鹿中原之際,不要忘了物理學家霍金的警語:「全方位發展AI可能宣告人類的絕跡,一旦人們發展了AI,它將自主前行,並愈來愈快速地重新設計自我,而人們由於緩慢的生物演化,將無法與AI匹敵而被超越。」
此刻,我蹲在倫敦西敏寺祭壇前方霍金長眠之地,耳際隱約聽到了老前輩的話語:「或許我們都應該暫停一下,不僅專注於讓AI更好、更成功,同時也應多多著重它對人類福祉的助益。」
聰明的你,快快拿起本書,讓作者引領你的天工智慧,共同迎向人類物種最具創造力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