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2013年11月30日和12月1日本系舉辦「跨越想像的邊界:族群、禮法、社會中國史學術研討會」。此一研討會主題標示了本系教師的研究專長,也幾乎涵蓋了人類歷史的各種面向。歷史研究者在特定的想像空間中掘發
史料,任由思考馳騁,解釋歷史,建構歷史。本次會議,參與者眾。不同領域的歷史學者分享研究成果,討論熱烈,跨越了各自的想像空間。
2014年,本系研擬學術發展特色,決定以「族群論述與國家治理」作為近期學術發展的方向。2015年,本系開始在研究所規劃「中國族群關係史」課程,由呂春盛、葉高樹、陳健文、陳昭陽四位教授擔任不同歷史階段的授課。2016年底,本系進一步籌畫於2017年12月1、2二日召開國際學術研討會。有鑑於2013年研討會成果豐碩,以及族群相關問題至今仍是臺灣受到普遍關注的議題,本系決定仍以「跨越想像的邊界:族群、禮法、社會」作為會議研討的主題,並以「第二屆」冠之。所不同者,2017年的研討會,討論的歷史空間不限於中國,而是臺灣史、中國史和世界史三者兼容並蓄,跨越了中國史的邊界,亦可視為想像空間之擴大推升。就以上諸事觀之,2013年研討會之意義不言可喻。
2013年研討會籌畫之時,即有於會後出版會議論文集之構想。2017年春天決定著手編輯,並開始與宣讀論文之學者聯繫,請其賜稿,學者亦表支持。本次研討會除有2篇專題演講,另有宣讀論文18篇。其中,陳弱水、黃銘崇二位教授表示論文正在投稿審查中,陳健文教授另有投稿計畫,自是不便納入;劉淑芬教授之論文已在期刊發表,然以該文多達76頁,彩圖10張,惟恐多佔篇幅,謙辭刊載。除以上四者,本論文集共收錄16篇論文,包括1篇專題演講及15篇宣讀論文,其中8篇已在各式刊物發表,獲得同意轉載,在此同時感謝與會所有學者以及本論文集之賜稿者。此外,本論文集編輯期間,承蒙本次會議籌備委員會祕書長葉高樹教授協助指導、碩士班黃千嘉同學擔任編輯助理、博士班齊汝萱、陳鴻明二位同學悉心校誤補闕,李文珠、歐詠芝二位助教與廠商接洽出版事宜,在此一併致謝。
2013年研討會結束至今,匆匆四年已過。時光荏苒,能夠履行當初承諾,仍是倍感欣慰。本論文集的出版,一方面為研討會留下記錄,一方面在跨界、跨領域幾已成為流行話語之今日,將它分享學界與一般社會大眾,期能激發更廣泛的對話,為知識傳播略盡棉薄之力。付梓前夕,爰作此序,以述其要。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系主任 陳惠芬
2018年5月25日謹識於師大
序二
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說:「歷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出自Victor Hugo, L’homme qui
rit)。歷史也是一面鏡子,它呈現了往古的跡象,照亮了當代的鑒戒也映廓了未來的實踐。而歷史學者的責任就是要因應現時社會的訴求,通過嚴謹科學的考證澄清,復活歷史的真實並讓研究成果服務於社會。正所謂:「夫史者,所以記政治典章因革損益之故,與夫事之成敗得失,人之邪正,用以彰善癉惡,而為法戒于萬世,是故聖人之經綸天下,而不患其或敝者,惟有史以維之也(出自《南山集•史論》)。」
多年以來,師大歷史系在致力於保持與發展優秀的學術傳統的同時,也致力於與國際和台灣學界更加緊密的學術交流,不論在中國史、世界史與台灣史方面,都陸續舉辦多次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作為國內外學者交流學術見解與學術對話的平台,在學術研究這個層面,師大歷史系是從不缺席的。從2012年陳登武主任任內,本系已著手規劃此國際學術會議,經過一年多的籌畫,在教育部、科技部(舊稱國科會)、文學院等機構的支持贊助;暨本系師長:林麗月老師、陳登武老師、葉高樹老師、呂春盛老師、劉文彬老師、陳惠芬老師,以及其他師長與同仁的辛勤努力與付出,終於在2014年11月29-30日成功舉辦了「跨越想像的邊界:族群•禮法•社會―中國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此次研討會以中國史為範圍,邀集國內外各個斷代、不同領域的學者專家,分就各自的學術專長,針對由來已久、約定俗成或源自想像的各種面向的「邊界」,進行廣泛的省思。為期兩天的研討會議,共舉辦2場專題演講、7場論文研討,發表論文18篇(國外:4篇、國內:14篇),與會人員合計共達325人(國外:5人、國內:320人)。來自海內外多位專家、學者和歷史研究的新生代齊聚一堂,深入研討,精琢詳證,疑義相析,發表了豐碩的成果。在此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的論文題目,更涵蓋了政治、社會、族群、經濟、文化各個面向,並兼及中國史正在發展中的文化論述。透過本次會議,促成中國史研究社群的學者之間的良性互動與相互交流的機制。
這部論文集即是此次中國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的濃縮精華,它涵蓋族群、國家建構、政治多元化、身份認同、國家考試、貿易、社會禮俗、官場升遷、婚育制度、都市規劃與佈局、自然災害的應對與民間信仰、國家變革、法制、民族問題、外族政體、信仰與禮儀以及特定歷史人物諸方面,這是各位與會學者在其研究領域的最新研究;因此,這部論文集不僅僅是最前沿的史學研究成果,也足為其它科學領域提供有價值的參考材料。本人希冀讀者在濟覽這部雖不浩繁、卻嚴謹簡潔,也經得起時間檢驗的論文集之際,能夠在拓展眼界、明晰國家事物發展軌跡層面,獲得真實而又完整的收穫。值此論文集付梓出版之際,爰綴數語,略述緣起與所感,並致誠摯謝忱。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陳秀鳳 謹識
誌於2018年5月臺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