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試圖重寫中國3000年的歷史哲學,尋找當代中國的國際定位及未來走向。它強調中國內部各區域的多元互動性,以農耕文明、遊牧文明、海洋文明的衝突和交融為主要內容,以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為主幹,在吸收了中原史觀、唐宋變革論、新清史、地緣政治理論、帝國理論、革命理論等多學科理論資源的基礎上,構築出一套視野宏闊、系統生動的史觀。
本書認為,當代中國處於大陸秩序和海洋秩序的樞紐地位,應該不斷追尋具有世界關懷的普遍意識,擺脫民族主義的束縛,積極融入並改造世界秩序,承擔起中華民族作為世界歷史民族的使命。
本書共分緒論、上篇、下篇三部分。緒論介紹全書思路;上篇講述古代中國(西周至晚清);下篇講述近現代中國(晚清至當代)。
本書特色
1)開創性。本書試圖重構3000年的中國歷史,這在歷史研究日趨碎片化的當代,讓人眼前一亮;這種宏大敘事,也開啟了由國人書寫中國歷史哲學的起點。
2)學術性。本書對許多跨學科前沿理論、著名中外學者的觀點能夠集其大成,彰顯了本書宏闊的學術視野和融通的學術理解。
3)時代性。本書是順應中國崛起之際,國人內心的迷茫和混亂(中國的歷史走向、民族主義問題等)而寫就的,因而對於探究當代中國人的心理變遷亦有價值。
推薦書評
作者以湯因比式的歷史哲學視野,考察農耕文明、游牧文明與海洋文明互動中的中國大歷史。如此之大手筆、大氣象、大格局,為當今中國學界所罕見。在碎片化研究的時代,本書不啻為令人精神一振的難得力作。——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紫江特聘教授、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長 許紀霖
到了中國人書寫中國歷史哲學的時候了。……作者力圖對我們這個人群遭遇的苦難,給出歷史哲學和社會學的解釋。施展邁出的這一步,是零到一的創造。它將結束這個巨大人群如此長時段、對自我認知和定位的焦慮和迷茫,也將引起激盪,誘發更廣泛、深刻地對這個人群未來命運和擔其所當的思考。——萬聖書園創始人 劉蘇里
這是這一代青年人在大時代進行大構想的一個可貴的嘗試。——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上海市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原主任 劉吉
第一次聽施展講述他的研究,就給了我一個巨大的驚喜,讓我看到了理解中國問題的一種前所未有的視野,也解釋了很多令我困惑的問題。中國到底從哪裏來,中國未來可能會向何處去?這是我想了很久的問題,相信許多人也在思考。施展的這本書,給了我一個非常有衝擊力的答案。——真格基金創始人 徐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