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詩中有戲──陳秀珍組詩建構的特色
陳秀珍,出生於台中大肚;大肚地名,源自平埔帕瀑拉(PAPORA)族大肚(Tatuturo)社。2016年9月1日淡水初晤, 發現她鼻挺、大眼、眼窩深,頗有平埔後裔的輪廓特徵。
就讀淡江大學中文系時,她偏愛李白的詩和李清照的詞,曾模仿習作傳統詩詞,收錄在以筆名林弦出版的第一本詩集《林中弦音》第三輯「古典抒情」,從中可以看出尚未建立自己的風格。
1998年開春,忽然起心動念學新詩,於是到台灣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選修「現代詩創作」課程。在前輩詩人李魁賢循序漸進引導及鼓勵下,嘗試以白話文創作,居然愈寫愈順,於同年四至六月間完成詩作189首,其後分成「林中」、「弦音」兩輯,加上「古典抒情」,合成《林中弦音》詩集,延至2010年1月推出,作者簡介中,自認「缺乏耐性,習以短詩記錄生命中的風景」。
值得注意的,從傳統詩詞轉型現代詩,她每常藉同一題材,發揮聯想,擴展為組詩規模。其中,難免有部分衍生類似同質性語境,卻也會蹦出令人眼睛一亮的意象蛻變,譬如〈冬〉之二:
為了歡迎雪
樹葉
讓出了
整座山
「影子」組詩五首,環環相扣如動畫,或隱或顯內心的波折,甚至對立衝突。在之三、之四兩首中,透過使用工具(相機、錄影機、湖或鏡)與否,前者終究追索不出真相,只得繼續「猜」下去,後者「為了/不想一輩子費心去猜」,抱持工具無用論,影子照樣「一路緊緊相隨」糾纏著,無法擺脫。也許,影子的本質,已在之二第二節結尾兩行:「黑暗即是她的/本色」,透露端倪。
陳秀珍用心經營組詩,追求更細致深入而具宏觀遠見的架構,2016年1月出版的第二本詩集《面具》,以「落葉」組詩33首最能代表其創作意圖。《林中弦音》裡的小型組詩,感性抒情成分較濃,「落葉」組詩則融入知性與感性, 筆下帶有感情,兼具思想見識,顯現走出小我框限,正視現實以及歷史境遇,如第21首:
和平
不過是個
假象
在一片
點頭和搖頭
對質中
在
秋風嚴酷
鞭打中
拔除
一片一片
變色的思想
我走在
一張斑駁的落葉流亡地圖
此詩前四節各三行及第五節兩行,原由一句話,斷與連成三或兩行,若予以還原,將使詩句張力鬆散,當機立斷採取分行型式,不僅呈現煥然一新風貌,且能突顯兩者之間的緊張關係和詭譎冷肅氣氛。
很明顯的,詩人賦予落葉扮演台灣歷史演變中的弱勢族群角色,一再被外來政權欺瞞、分化、迷惑、刑罰甚至拔除等種種恐嚇壓迫下,導致思想起變化,意志力動搖,失去自我主張,接受當次等國民的威權體制。
一片斑駁的落葉,猶如一張「流亡地圖」,這樣逼真的比喻,對於曾經出走流寓異域,有家歸不得的台灣鄉親,頗能反映其切身感受而心有戚戚焉。
組詩之外,陳秀珍選擇的題材相當多,好奇心催促她靈感的觸鬚,似乎「無所不至」。且看〈晚報〉,從「一大清早/大人物習慣/攤開報紙檢視」,暗自慶幸「只有其他大人物的惡行/見報」,既然事不關己:「那就繼續貪污、炒股、包庇……無所不至吧」,毫不修飾的直白,暴露官商大人物貪得無厭的共犯結構。到了下午:「哎呀/爆啦/是顆超級原子彈呢」,本尊突然躍上晚報頭版,其他大人物依然幸災樂禍袖手旁觀。詩人乃以「不是不報/是……/『晚報』啦」作結,揶揄、諷刺到極點。這種大快人心的嘲弄筆調,十足展現其嫉惡如仇的處世態度。詩人也者,莫不是飽食人間煙火的庶民,對引發社會爭議的事件,不宜自視清高,保持緘默;沉默大眾,往往助長為惡者氣焰。
《面具》之後,陳秀珍詩興大發,每參加一次國際詩會交流,就催生出組詩專輯,連遭遇車禍骨折,身心內外交迫,備受磨難之苦,亦不忘藉詩排遣,盡情抒懷。9月1至7 日在淡水舉辦的福爾摩沙國際詩歌節,得知她尚未痊癒, 之前已經寫了數十首骨折詩,9月3日當晚又詩成〈練習上樓梯〉:
我還在練習
如何使用骨折的右腳
如何使雙腳和諧行進
右腳和左腳
像你我的新關係
右腳急著學會等待
上樓梯時
禮讓左腳先踏出
害怕被你看到
我走樓梯
進退失據
但願
你整天都看不見我
巧合的是,淡水行前,剛讀過日本作家曾野綾子回憶錄《晚年的美學》(姚巧梅譯,天下版),第一輯「賢者」即提到「我在六十多歲時,曾在墓地摔了一跤,右腳骨折」,
接著說明骨折情形及過程:「摔跤時,我生平第一次聽到自己骨折的聲音,如同樹枝折斷了一般。看到跌倒後的腳,變形成宛如馬腳似的怪異模樣――腳後跟骨頭脫臼而倒轉,腳趾頭則轉向後面去了。」從上引片段描述,予人細膩、生動、有趣之感;或許事過境遷,曾野綾子保持平常心,冷靜看待自己當年突發的狀況。
〈練習上樓梯〉前兩節,舖陳雙腳在平地緩步互動調適的情況。第三節出現準備上樓梯的畫面,心情頓感緊張,受傷的右腳「急著學會等待」,等待呈現的停滯姿態,就是為了「禮讓左腳先踏出」,靜動之間,陳秀珍運用「急著」與「禮讓」這兩個動詞,帶動戲劇化。第四、五兩節,語帶羞怯,我見猶憐,內心戲十足。整首詩的表現,簡潔有序而富于變化。
淡水詩會結束後不久,陳秀珍便寄來《淡水詩情》影本。坦白說,個人還處於回味階段,她已然收穫滿倉了。
這本詩集分成兩輯。第一輯六首,寫於詩會前,可見她已準備就緒。第二輯50首的前13首,都是在詩會期間深夜熬出來的,其他37首依序自9月8至18日完成。以淡水為主軸布局,延伸相關題材,締造自己18天成詩50首的盛產紀錄,比較容易重複出現的場景時態,是淡水暮色。
《淡水詩情》第一輯第六首,即以〈淡水暮色〉為題。詩名來自傳唱數十年的台語歌,葉俊麟所作歌詞,描景敘情貼切感人,深植台灣子民的腦海中,形成淡水特色的印象。
第二輯之〈等待暮色〉,前三節醞釀等待暮色如等待情人的氛圍,很有層次感,四、五兩節,分別出現詩句「溶入淡水暮色」、「曾經像淡水暮色」,有嫌套用,失去創意。
文學誠是苦悶的象徵,骨折後遺症併發在〈你笑的時候〉和〈藥水〉。先看前者第四節:「癢比痛難受/思念比癢/更癢」,因流於概念化,缺乏親炙其間差異的連結。同樣有骨折經驗的已故詩人錦連,於〈石膏腳與秋天〉最後一行,如此訴說:「腳趾頭上有高速公路的車群像工蟻般地在趕路」,整句詩並無癢字,卻令人深刻體會那種癢極了的箇中滋味。
〈藥水〉將女詩人顏雪花贈送的一瓶中藥水,轉化為蘊涵悲憫情懷的文字,促使自己藉「日日寫詩」來療傷止痛;不斷寫詩,也可以分享讀者。整首詩結構嚴謹,兼具移情作用。
同屬贈品,〈詩人送我一塊石頭〉雖涉及本人,就詩論詩,陳秀珍靈活運用這塊石頭為歷史舞台,使得詩中有戲, 劇情關乎台灣歷代子民,饒富寓意:
詩人送我一塊可愛的石頭
或許幾經輾轉才到我手中
外形像我熟悉的島嶼
我土生土長的土地
一見她
我馬上喊出她的名字
台灣
她像一塊
人見人愛的殖民地
在不同統治者手中
也許被叫過好幾個
不屬於她自己的名字
若你看到我
卻呼喊她人名字
我必定馬上轉身離去
叫對我的名字
是愛我的第一步
從一塊石頭的長相――像台灣,聯想先來後到這塊土地討生活者所經歷的坎坷命運。石頭變身歷史現場,輪番上演各種劇碼,今昔對照,喚醒台灣意識抬頭,不甘再接受名不副實的稱謂。全詩句句語意真摯,節奏輕快流暢,顯示對台灣充滿了信心。
順此交代這塊石頭的來源,印象中,是在鳳山的雞母山發現撿回收藏。我有蒐集圖案石的癖好,具有台灣意象的石頭,不管拾得或購置,每常愛不釋手玩賞。偶爾也會轉贈有緣人,正如此詩首節第二行所云「或許幾經輾轉才到我手中」。記得曾有一劉姓山友暨石友,送我一顆酷似台灣, 不,簡直維妙維肖的台灣石,至今還捨不得轉予他人保管, 自覺玩石等級差人一大截。
對我來說,〈詩人送我一塊石頭〉是意外迴響的難得經驗。對陳秀珍而言,此詩造詣堪稱《淡水詩情》壓卷之作,她結合鄉土草根與台灣自主意識,但未使用強烈宣示的字眼,採取以退為進、以柔克剛方式,寫出「叫對我的名字/是愛我的第一步」這樣特具女性親和魅力的詩句,迎向未來。可不是嗎,她在〈矛盾〉第末段自我加油打氣說:「我想要/趕快走出圍牆/找回自己的步調/與平衡感」,不妨拭目以待其早日實現。
莊金國(詩人)
2016年10月7日寫於鳳山
自序
淡水詩情情未了……
感謝詩人莊金國老師為我寫序!請他寫序當時,只預定出版【輯一】淡水暮色、【輯二】等待暮色,所以這篇序是針對這五十六首而寫。為了撰寫這篇序,他細讀了我已出版的詩集《林中弦音》、《面具》,以及散文《非日記》。精闢序文,為詩集增光;嚴謹態度,值得我學習。
我非意識先行詩人,寫詩一向即興。《淡水詩情》能獨立成書,是意外。2016淡水福爾摩莎國際詩歌節後,我寫了二十多首淡水詩;感謝李魁賢老師一句:「若能寫到五十首,就出一本詩集。」於是我前後花了十八天時間,〈淡水詩情〉組詩繁衍成五十首。對我,這是創紀錄。其後又意外寫出六首,沒料到會「淡水詩情情未了……」。
《淡水詩情》原定2017年初出版,不料延至2018,其間又經過2017淡水福爾摩莎國際詩歌節,於是把2017所寫淡水詩一併輯入。
最後詩集呈現:
【輯一】 (2016.04.12~2016.05.06)2016淡水福爾摩莎國際詩歌節之前寫的六首。
【輯二】 (2016.09.01~2016.09.18)2016淡水福爾摩莎國際詩歌節後所寫五十首。
【輯三】 (2016.09.23~2016.10.04)五十首後接續寫出的六首。
【輯四】 (2017.01.20~2017.12.06)2017年所寫。
【附錄一】 數首翻譯詩,其中〈島與海〉目前已有英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以及阿爾巴尼亞語四種譯本。
【附錄二】 〈走詩淡水―2017淡水福爾摩莎國際詩歌節紀要〉。
【附錄三】 〈如山似水―像山的企業家.似水的詩人Aminur Rahman〉。
我第一次為台灣的一個定點寫出一本詩集,淡水真不愧為詩的故鄉,感謝她的好山好水,給我源源的靈感,我很認真祈禱她不再被怪手迫害,好讓人們因她而成為詩人,好讓國內外詩人為她留下更多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