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路盛世:當代東南亞的權力與衝突
- 作者:麥可.瓦提裘提斯
- 原文作者:Michael R. J. Vatikiotis
- 譯者:張馨方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出版日期:2018-06-07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4774581
- ISBN13:9789864774586
- 裝訂:平裝 / 424頁 / 21 x 15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金融時報》選書
深入東南亞脈動四十年,剖析該區政經情勢與社會文化的重量級著作
台灣一起夢想公益協會秘書長、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 張正
亞洲週刊特約撰述、前中國時報東南亞特派員 梁東屏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陳國棟
關鍵評論網內容總監、共同創辦人 楊士範
國立政治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執行長、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副教授 楊昊
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劉必榮
——重磅推薦(依姓氏筆畫序)
東南亞既是經濟快速成長的盛世,也是踩踏著鮮血前進的民主社會。
東南亞雖然施行民主政治,泰國、馬來西亞、汶萊、柬埔寨和印尼卻仍存在著君王;
冒犯君主罪、國內安全法、軍人干政,這些全是東南亞的政治現實;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過世後,社會中隱隱流動的不安是什麼?
為什麼富裕如馬來西亞,卻充滿嚴重的貪汙問題?
為什麼滿是虔誠佛教徒的泰國和緬甸,卻持續發生暴動與政變?
柬埔寨在赤柬之後,是否已真正成為民主國家?
印尼和馬來西亞的宗教衝突如何影響整個東南亞地區,甚至全世界?
東南亞,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看待它?
作者麥可.瓦提裘提斯因從事媒體和衝突調停工作旅居東南亞四十年,不僅擁有豐富在地經驗,也親身參與了當代東南亞諸多重大事件。他以媒體記者犀利的眼光與文筆,從經濟與文化、殖民與歷史角度分析,講述他對東南亞民主社會、君主政體與獨裁者的觀察,描繪他與東南亞各國重要政治人物、軍方高層與精英分子的往來經驗,以及他和升斗小民、學運領袖、抗爭人士的訪談,反映出東南亞的政治與社會真實面。此外,他也聚焦該區的族群與宗教衝突,特別是近年伊斯蘭激進思想滲透此地所造成的動亂與紛擾。
在本書中,你將穿梭於以下現場:一九八六年菲律賓獨裁者馬可仕下令刺殺反對黨領袖艾奎諾後所引發的人民力量運動、一九九八年五月雅加達街頭爆發的印尼排華運動、二○一○年曼谷紅衫軍反政府示威、二○一七年緬甸若開邦羅興亞族遭軍隊武力鎮壓所引發的難民潮……。此外,作者與泰國南部激進穆斯林叛亂分子面對面、斡旋於菲律賓南部的敵對部族之間,以及安撫印尼政治暴力受害者的實際過程,種種經歷亦逐一釐清區域性衝突的背後原因,內容發人深省。讀完本書,猶如讀完一部豐富多元的東南亞濃縮史,亦得以一窺此區現狀對國際情勢的影響。
各界好評:
這本「血」字開頭的書,勾起我「未看先讚」的期待……因為這些近在咫尺的血腥與不公不義,也是對台灣的提醒:我們目前在台灣所擁有的一些小確幸,並不是理所當然的,也不是不會失去的。
──台灣一起夢想公益協會秘書長、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 張正
讀一本像是《血路盛世》這樣條理清晰的書,跟自己去做研究比起來,簡直就是「桌頂拈柑」一般,輕而易舉啊!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臺大歷史學系教授 陳國棟
這本書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察出發點:對於那些很想要進攻、搶占、前進的企業家或政治家,或對於想要去那邊工作的年輕人而言,都可以有多一點的歷史社會背景知識和觀察視角,也刺激你從不同角度去思考所謂「東南亞」背後的發展脈絡和現況。
──關鍵評論網內容總監、共同創辦人 楊士範
作者結合敘事與評論的筆法,平順地銜接歷史片段與個人經驗,除了刻畫他對於東南亞社會觀察的深入了解,也同時呈現了理解東南亞的宏觀視角與微觀體驗。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主任暨東南亞研究中心執行長 楊昊
討論亞洲崛起的書籍通常只聚焦中國與印度。瓦提裘提斯對多個東南亞國家的政治現狀、人民性格與族群衝突做了生動又博學的導引,填補了這樣的缺口。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血路盛世》不是枯燥無味的社會政治分析。瓦提裘提斯觀察到了古怪現狀,比如泰國皇室的狗被授予空軍官階,而來自泰國南部的穆斯林分離主義分子在喀土木與賓拉登一起禮拜,卻發現這名恐怖主義首腦不具煽動性且毫不起眼。但最終,前景充滿了威脅。印尼也面臨著「今日在中東可見的種族和宗教派別衝突」;馬來西亞人因為「多種族協議的緩慢解體」而沮喪;在泰國,「軍人願意放棄權力的可能性很低」;菲律賓仍是「寡頭政治的囚徒」;甚至緬甸的翁山蘇姬都讓她的自由派支持者感到失望。我們可以期望瓦提裘提斯是錯的,但恐怕並非如此。
──Victor Mallet,《金融時報》
可謂一本博雅的羊皮紙文獻,唯有如麥可.瓦提裘提斯這般長年研究東南亞的學子與文人始能濡筆。
──吳丹敏(Thant Myint-U),《失落足跡之河》(The River of Lost Footsteps)
一本富企圖心又及時的書。
──《經濟學人》(Economist)
瓦提裘提斯的論點流暢而令人信服,他的書寫充滿了對東南亞及其人民的深刻理解和情感。
──《文學評論》(Literary Review)
〈推薦專文〉慢讀,了解我們的東南亞鄰居
楊士範/關鍵評論網內容總監、共同創辦人
這不是一本好讀的書,尤其是對多數對於東南亞的資訊來自於媒體上關於經濟或發展潛力的報導的讀者。
我拿到這本書的書稿超過三週,花了很多力氣閱讀。這符合我原本對於東南亞的理解,特別是在政治和社會發展這一塊,但大量的研究資訊、來自作者第一手的觀察和整合推論,讓這本書的理解和進入門檻是比較高的。但想要更清楚了解一個區域或這樣幅員遼闊、人種和文化多元的「市場」而言,從歷史、政治和社會發展背景切入,是絕對必要的一個過程。
我個人覺得這本書有很重要的一個優點,也有一個弱點。優點是,作者以一個西方研究者和記者的角度,花了四十年的時間在地生活和觀察,搭配上對於不同東南亞國家社會歷史的研究和梳理,提供了比較廣泛的視角,去解釋東南亞現在樣貌(不論好壞)的原因,這點是比較零碎的事件報導或是純以經濟發展可能性的分析比較少能夠提供的觀點。
缺點是,東南亞並非單一市場的集合體,而是擁有東協十國或加上東帝汶這個候選國和巴布亞紐幾內亞這個觀察國在內十二個不同歷史背景、人民組合和文化傳承的複雜集合體,而這本書想要用「東南亞」這個整體來談述的時候,勢必偶爾會有跳來跳去,讓讀者眼花繚亂不知所措的時刻。
我並非東南亞的專家,所以我也沒辦法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告訴讀者,這本書是讓你了解近代東南亞最好的一本入門書,或是讀完了你就能夠完全了解東南亞。但對我而言,這本書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察出發點:對於那些很想要進攻、搶占、前進的企業家或政治家,或對於想要去那邊工作的年輕人而言,都可以有多一點的歷史社會背景知識和觀察視角,也刺激你從不同角度去思考所謂「東南亞」背後的發展脈絡和現況。
這不是一本好讀的書,讀完之後我幾乎可以肯定你不會是愉快的,但如果台灣讀者真心想要更深入了解距離我們如此近的鄰居們,這是一本值得花點時間,靜下心來慢讀的書。
〈推薦專文〉血路盛世:精彩的危險與抵抗的希望
楊昊/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主任暨東南亞研究中心執行長
耀眼成長的暗黑路程
亞洲是世界經濟成長的引擎,而東南亞則是驅動引擎的推進器。東南亞近期亮眼的經濟表現,以超過六億人的市場與年輕充沛的勞動力成為吸引國際矚目的焦點。近二十年來,東南亞各國歷經政治、經濟與社會的自我轉型,結合東南亞國協(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的整合步調,逐漸形構出嶄新的區域共同體。
人們總是習慣讚揚成功、繁榮的光明面,對於亮眼的經貿統計數據與發展指標尤其感到興趣且記憶猶新。當東協共同體(ASEAN Community)於二○一五年末宣布建成之際,各種區域經濟成長數據的耀眼展現,對照過去零星、小規模的跨國主義合作計畫,的確讓東南亞成為外資、國際主流媒體與各大智庫觀察的焦點。
儘管如此,對於東南亞國家、社會與人民來說,從無到有的共同體整合議程與持續成長的經濟指標背後,其實隱藏了一段漫長的暗黑路程。每一個東南亞國家幾乎都經歷這段路程,從獨立到抵抗,從抵抗到各種形式的革命,再由革命邁向轉型。此一暗黑路程反應在殖民主義對於東南亞的介入與滲透,依附在大國政治的國際角力結構中,更被壓縮在國內政治社會的派系鬥爭裡。
這是一條血路,是一條東南亞人民在面臨國家建構(state-building)與區域建構(region-building)雙軸並行過程中的抗爭之途。有些國家在抗爭後突破重圍,殺出血路並且開展盛世;但也有若干國家陷入內部爭鬥,不僅無法跨越轉型的門檻,甚至重回封閉舊途。對於東南亞人民來說,這段暗黑旅途之所以刻骨銘心,在於它處處危險但不失精彩,每個角落都有著充滿希望的抵抗故事。《血路盛世》一書,便是在刻畫這段屬於東南亞與它的人民的故事。
溫度與氣味的雙重濃郁
溫度與氣味是東南亞的特色。在這個區域裡環遊,無論你走出機場或者步下巴士,立刻襲來的是空氣裡的濕潤與濃烈的香氣。這種雙重的濃郁感會讓人目眩神迷,就好像置身於作者敘述的曼谷精華地段的無限暢飲酒吧裡,又或者像立足在擁擠的新加坡大拍賣與曼谷午夜拍賣的場景中,將自己揉入豐富的色彩與毫不違和的多元裡。
這種雙重濃郁也巧妙地鑲嵌在作者的敘事筆法中。他以十二個主題鋪陳《血路盛世》的權力與衝突,從追溯東南亞史一路展開作者自身對於東南亞各國政治與社會轉型的評論。作者對於事件的書寫甚為獨特,有時會跳躍時空,有時則會貫穿東西,藉由不同的時間軸與地方軸,重新彰顯個別事件對應本書主軸的意義。
作者結合敘事與評論的筆法,平順地銜接歷史片段與個人經驗,除了刻畫他對於東南亞社會觀察的深入了解,也同時呈現了理解東南亞的宏觀視角與微觀體驗。事實上,這也是本書相較於其他類似主題的專書更值得一讀之處。
精彩的危險環繞身旁
作者筆下的東南亞,充滿危險。東南亞的危險,在於殖民時期的壓迫與暴力,也在於國家建構與轉型過程中的武裝衝突。譬如,過去荷蘭殖民時期上萬名印尼人因為投入農忙或基礎建設而過勞身亡、赤柬的百萬人民屠殺事件、印尼亞齊的武裝衝突,以及菲律賓與泰國的分離主義與恐怖主義活動等,藉由作者的詳實紀錄,各種隱藏在史料檔案中的精彩片段得以呈現。
當然,細讀此書也能充分了解,危險的角落總有精彩的故事。猶如作者曾在清邁的公開演講裡提及泰國身分證非法買賣的詐騙事件,因而引起了當地利害關係人的關切,幾乎惹禍上身。另外,作者在關鍵時刻對於東南亞權力精英與社會意見領袖的提醒與對話,更成為東南亞政經轉型的重大事件的註腳。
我對本書印象最深的片段,出現在第八章作者對於馬來西亞貪腐政局的細膩檢視,抽絲剝繭地分析了潛在的網絡關係。同時,他以自己與納吉搭乘軍用運輸機前往砂巴參加政治集會未果而直接返回的故事,意有所指地批判政治人物對於人民抗爭的過慮與膽怯。
抵抗的希望深植人心
作者認為東南亞的民主充滿「假象」,但對於握有權力的東南亞政治精英而言,這是國家與政府如何揮別過往,並且以切身利益來定義「民主」的舉措。或許民主是東南亞國家在面對政治進步與倒退之際的自我選擇,但尚未到攸關存亡之際,人民很難理解民主的真義與價值。這就好比我們早已習慣呼吸清新潔淨的空氣,一旦置身於高山、深海或者是嚴重汙染的大都會中,因為缺乏新鮮空氣而感到不適、甚至陷入生命危險,方能感受其重要性。
對於東南亞人民而言,抵抗早已深植人心,唯存在的形式多有不同。人民從過去對於強權殖民勢力的介入,到現在對於威權或貪腐政治領袖的抗拒,始終展露十足的勇氣,帶領國家與社會前行。菲律賓的新政與杜特蒂總統的崛起、馬來西亞歷經二○一八年政黨輪替後與馬哈迪總理的再現,都是人民的集體選擇。
對於本書而言,精彩的危險與抵抗的希望構成了《血路盛世》的主要場景,它儘管暗示過去的東南亞並不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而是不同民族、國家,或者是利害關係人的加總。但對於未來的東南亞而言,由東協所編織「以人民為中心」(people-centered)的發展議程,卻可能是邁向盛世的重要轉折。
臺灣正重新啟動新南向政策,致力於建構多元、豐富且深入的社會鏈結,以醞釀臺灣與周邊國家的共同體意識,並且促進互利共贏的夥伴關係。在此同時,我們必須更瞭解臺灣所處的東南亞與亞洲脈絡,藉由深入探索區域變貌的歷史與過往,體會周邊社會與人民的期待與轉型歷程,我們才能更完整地參與區域發展的現況與共同體的未來。
《血路盛世》中文版的問世令人期待,個人在拜讀譯著後更感到振奮。這本書透過作者的豐富經驗與生命故事,提供臺灣讀者鉅細靡遺的東南亞經驗與考察;中文版譯文通順易讀,更針對東南亞的地方城市名、歷史文化元素與人物提供豐富的中文譯名,尤其值得參考,謹在此誠心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