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理性樂觀的發現時代
黃貞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我們無疑是活在一個加速的時代,幾乎每隔十年的世代,就會出現各種程度的鴻溝。
過去在沒有電腦的時代要獲取知識有多麻煩已難以想像,現在我們可以輕易上網在維基百科就能查詢到比大英百科全書更新、更多、更準確的資訊,這還能發生在我們手中的智慧手機上,而且其運算能力都遠比登月計畫的電腦還強大!還能聯繫起全世界各個角落的人們!
我們人類知識擴展的速度和邊疆之快之廣,讓我們現在能夠體驗到人類前所未有的事物。這還包括虛擬實境、人工智慧、自動駕駛、精準醫療等等大幅提升感官能力、便利性以及健康的新發明。這讓我們的政治、社會、教育、生活產生了重大改變。而我們也漸漸地發現,似乎有些人已經趕不上時代的飛速轉變,落後的甚至還包括政治領導菁英和公共機構。
我們人類真的是初次遇見這樣的巨大變革嗎?英國牛津大學馬丁學院的伊恩・戈爾丁(Ian Goldin)及克里斯・庫塔納(Chris Kutarna)卻要在《發現時代:駕馭21世紀的機遇與風險,實現成就非凡的第二次文藝復興》論證出,我們人類早已有過類似的經驗了!
《發現時代》的原文書名Age of Discovery,原本特指的是15世紀到17世紀時期,當時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新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在這些遠洋探索中,許多著名的航海家發現了許多當時在歐洲不為人知的國家與地區。在中世紀晚期發源於義大利中部佛羅倫斯的文藝復興也差不多發生在這段時間,然後擴展至歐洲各國。
兩位作者從多方面探討第一次文藝復興時代中,西方社會遭遇到的天翻地覆改變!當時的世界在古騰堡、達文西、米開朗基羅、哥白尼和哥倫布的推動下,產生了一系列的飛躍,在藝術和科學上都有巨大的認知升級及重塑,而且新世界的發現帶來的衝擊比起登月是不遑多讓,可謂貨真價實的大躍進。
雖然最早發明活字印刷術的是中國人的老祖宗,可是中文字的特性及古時的社會狀況讓活字印刷術在中國難有用武之地,但是卻非常適合拼音文字的歐洲,古騰堡的成功讓馬丁・路德能夠挑戰天主教會對知識的壟斷和禁錮;在我們這個網際網路如同電流和自來水一樣普及的年代,知識的傳播也逃脫了紙墨的限制,而能夠以零邊際成本的方式無限傳播。
我們可能活在人類有史以來最美好的時代,我們這百年內在壽命、健康情況、識字率、財富上都有質和量的顯著增長,幅度甚至比過去幾千年還高。窮國不僅有大量人口脫貧,過去落後國家只能看著先進國家的國民使用高科技產品流口水,可是現在拜自由貿易和全球高度分工的供應鏈所賜,最新、最潮的高科技民生消費品是無遠弗屆,甚至不少發展中國家跳過市話直接使用智慧手機已經不是新聞。全球正以通訊科技和自由貿易的革新更緊密結合在一起。即使僅用像GDP成長這樣的指標來衡量,我們人類的財富在幾十年間的增長速度就比過去幾百年還快了,更甭提太多科技帶來的便利是無法用經濟指標評量的。
不過,飛快的變革也超過了一般人所能夠適應,在先進國家已有好一大部分的勞力似乎不再被需要,大幅加劇了窮富差距;更緊密聯繫的貿易及交通網也帶來新興傳染病快速傳播的危機及挑戰,這過去已在歐洲造成了黑死病蔓延。另外,社會對立、仇外心理和意識形態極端主義也在侵蝕進步的根基。
戈爾丁及庫塔納認為,我們現在的狀況需要以史為鑒,而該把這個時代視作新的文藝復興,才能懂得處理現在面臨的問題。我們如今享受著第一次文藝復興帶來的各種美好事物,可是如果穿越到那個時代,西方社會也面臨著知識創新、貿易、移民等帶來的磨擦,那就是個沿續了幾個世紀的動蕩時代。
新文藝復興的潘朵拉盒子(Pandora’s box)已經打開,不管放出的是啥,都不太可能再收回去了,時代的潮流已無法停止。該採取行動時猶豫不決,是符合人性的,但卻解決不了問題。我們不該再幻想要回到過去虛幻的美好,保持開放的想法、愛上藝術、擁抱移民和城市的活力以及建立社會安全網,是作者認為能在這個新文藝復興時代成為贏家的最佳解方!
《發現時代》帶你進入兩個文藝復興時代的宏偉世界,探索曾經且正在發生的巨變,更理性樂觀地面對未來的世界!
推薦序
發現時代裡的大膽出走
葉家興∕香港中文大學金融系副教授
每年1月學測到9月開學,臺灣媒體總會不斷報導優秀年輕人流失到境外求學的新聞。事實上,近幾年這趨勢如滾雪球般,愈演愈烈。
高中畢業生大膽離開家鄉,到語言文化、風俗習慣都陌生的環境求學,目標是什麼,夢想在哪裡?臺灣《商業周刊》曾以「18歲開始拚履歷」為封面故事,以斗大字體宣稱「這是一個很早就學會精打細算,提早賺錢的務實世代。」遺憾的是,這種說法反映既得利益者的偏見,不僅簡化年輕世代,擅自貼上標籤,也缺乏對大環境的深刻反思。年紀輕輕離鄉背井,告別父母的呵護照料,為了追求更好的未來,吃盡各種不足為人道的苦頭,背後的原因絕不只是為了賺錢。
回望臺灣家鄉,當權者近親繁殖,故步自封,形成液態空氣一般的惰性同溫層。年輕人不可能從中汲取什麼養分,更遑論感受生命的溫度、孕育未來的夢想。既得利益者的自以為是妨礙進步,年輕人的勇敢出走就是義不容辭。惟有這樣才能回應心靈深處「野性的呼喚」,才能避免30年後淪為一樣自嗨度日的老人。
英國牛津大學的戈爾丁(Ian Goldin)教授和庫塔納(Chris Kutarna)博士合著新書《發現時代》,結合浩瀚歷史材料的大數據分析,將1990年代以來的當代世界發展,與始於15世紀中的百年文藝復興並置觀照、互成隱喻,意在說明人類文明正迎來第二次文藝復興,一個大發現的年代。這本氣勢磅礡的巨作,也對年輕人發出同樣的呼籲:要勇敢出走,尋找新文藝復興時代的「佛羅倫斯
」。
當代的「佛羅倫斯」在哪裡?作者沒有明確答案,但指出「技藝」(craft)與「集中」(concentration)是關鍵所在。「技藝」常與一個特定地點結合在一起;「集中」則意味著,如果你還未找到心之所往,就應動身前往最偉大或勢將崛起的城市。這些城市人才濟濟、智慧充沛,自己自然會受到滋養,發光發熱。
愈來愈多臺灣年輕人奔赴世界各地尋找機會,一方面表明臺灣愈來愈難成為他們心儀的中心舞臺,一方面也顯示去向抉擇實在不易。不過,有一個臺灣年輕人普遍忽略的城市或許正是佛羅倫斯的雛型,而且近在咫尺:深圳。
英國《經濟學人》、美國《彭博商業週刊》、臺灣《商業週刊》及《天下雜誌》都曾以長篇報導,介紹這個擺脫山寨形象、充滿創新能量的城市。1979年改革開放至今,深圳經濟年均增長22%。如今,深圳一個城市的財政收入就比整個臺灣多。深圳證券交易所位處的深圳南山區,人均所得也已超過香港。深圳人口平均年齡33歲,低於世界主要城市年齡中位數10年以上。人口構成所自生的冒險精神,引來大批年輕創客(maker),築起新一代創業家的逐夢天堂,甚至獲《經濟學人》譽為「皇冠上的寶石」(Jewel
in the crown)。
深圳不但熱血衝刺,也講求「合規與風控」(compliance and risk management)。 因為幾乎所有人都是外地來的移民,大家講規矩、講制度,不易被盤根錯節的人際關係掣肘。如果深入內地去,恐怕大城市也難有如此環境。
這麼年輕的「明日矽谷」,高等教育機構卻寥寥可數。2014年,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區開始招生,顯示前後幾任校長的遠見。然而,兩個校區仍欠缺交流,對於深圳的突飛猛進,香港本地學生多半懵懵懂懂,更別說一海之隔的臺灣年輕人。更荒謬的是,前年新竹清華大學在深圳開設MBA班,竟限於法令,不能招收當地大陸學生,臺灣自縛手腳的陳舊法令到底還要綁架下一代多久?
從年輕人跨境流動的方向來看,臺灣似乎離「佛羅倫斯」候選城市的資格愈來愈遠。為什麼臺灣自中心落入邊陲?為什麼民主變吃老本?為什麼優秀人才在外流浪?為什麼年輕學子離鄉背井?一個坐視人才逐漸流失的地方,近悅遠來成為奢想空談,薪資還會希望成長嗎?未來還能綺麗嗎?
如果故鄉無法逃脫被歷史仇恨與意識型態囚禁的命運,年輕人的未來也要跟著一起葬送嗎?在新文藝復興的《發現時代》裡,上一代如果沒有將家鄉打造為舞臺中心的能力與雄心,下一代只能嗅覺敏銳、大膽出走,為開展璀璨的未來,在新時代的佛羅倫斯與最好的同輩惺惺相惜,既競爭且合作,讓生命發光發熱。
找到安身立命的「聖堂」之後,修身齊家,再謀治國平天下的可能。
致臺灣讀者序
這是一個大發現的時代。在這個全球充滿衝突,不確定性的時刻,能夠辨視真理並記取教訓者將是未來的領先者和最大贏家。
在2016年初,我曾在一場座滿全球商業鉅子的演講中,非常有自信地做了兩項預言:第一,英國的公投結果將是脫離歐洲。第二,川普將當選美國總統。類似的事件常令多數人感到驚訝,但讀過這本書的人卻能洞察先機,預料這一切的來臨。
這個世界正在快速改變。不幸的是,大多數的人看待這個世界的角度卻沒有跟上腳步。傳統的想法大多數都已經過時了。而這正是他們面對這些事件來臨時,會感到無所適從原因,同時也對於現今的改變感到掙扎迷茫。
這本書將會打破你以往的刻板印象,帶你從全新的視野看這世界,並與你一同聚焦在推動世界改變的重要力量,同時帶領你認清如何去因應它。若能愈早以新的觀點看待這個世界,你和你的家人及國家將愈快地成功克服這些挑戰所帶來的震撼,而無須浪費無謂的時間。
一旦你洞悉所處的這個大發現時代,成功的路將會更加清晰。你會領悟為何要成為與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並肩的「新文藝復興人」,並努力成為這一類的人。你會明白如何打破陳規,做出大膽的選擇;如何培養你的新習慣,取代舊的。你也將體悟,如果你要成為各領域間的佼佼者,在哪裡完成你的學業,及在哪裡就業將會是你最重要的決定。
除此之外,你會更清楚知道我們每一個人該如何順應這個全球化的世代。在這個世代,臺灣是一座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建立東方與西方的連結。正因為如此,臺灣在這個大發現的時代裡,得以領先群雄。然而,「全球化」不只是一種趨勢,更是對領導力的一種考驗。至止,很多國家都無法成功的完成這項考驗,他們無法有效將全球化帶來的新財富轉化成國家的福祉,他們也無法妥善分散風險亦或是平均分配報酬,導致只能有少數人成功致富。在社群間,他們也因為瞬息萬變的世界無法在社團中建立起穩固的信任。更可惜的是,他們無法運用過往的一切經驗及智慧替他們實踐夢想。而現在,他們的人民正感到憤怒。失去了對當局的信任及對全球化的信心。
但是,全球化也是一件正確的事。現在正是輪到臺灣藉由克服其他國家無法完成的層層試煉,應證它的時刻。而這本書將呈現給臺灣讀者如何突破這些試煉。
大發現的時代充滿著危機與報酬。「大發現」有光明的一面,也有著不為人知的黑暗;在這個時代,機會和風險正在與日俱增。
在這個世代,要瞭解世界的潮流是愈來愈困難與急迫的,我們需要在各種令人困惑的外力間求生存。《發現時代》將與你一同放下手邊的事務,深呼吸,並重新瞭解,我們曾經走過這種時代。藉由重新回顧過往的經驗,你會清楚看未來的方向,努力達到成功。
克里斯‧庫塔納,201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