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新世紀:文明社會的世界觀與國際觀(下)

迎接新世紀:文明社會的世界觀與國際觀(下)
定價:600
NT $ 422 ~ 540
  • 作者:林碧炤
  • 出版社:東美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18-05-24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9634613
  • ISBN13:9789869634618
  • 裝訂:平裝 / 616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二十一世紀的國際社會面對許多嶄新的挑戰,從政治、軍事、經濟、金融、宗教、文化,到醫療衛生與氣候變遷等,都成為國際關係的新議題;而重新回籠的民族主義、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更需要國際關係研究知識社群以恢宏及實用的世界觀與國際觀加以因應,建構二十一世紀的文明社會。

  本書以文明社會的建構為目標,提供理論架構、實際個案、概念架構、思考方法,期能從理論引導研究,由研究解決問題,以前瞻的世界觀與國際觀克服新世紀的新挑戰。希望本書能扮演路標的角色,讓走在這條漫長道路上的研究者與決策者不致成為二十一世紀的「漫遊者」。

  本書作者為資深國際關係學者,歷任政府重要職務,為國內少數學術研究成果與實務經驗俱豐的國際事務專家。此一著作融合國際關係理論與國際政治現勢,從臺灣的角度出發,探討二十一世紀的新挑戰與因應之道,為作者累積多年學術研究與實務經驗的心得。也是繼《面向新世界:國際關係的復古與創新》之後的又一鉅作。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林碧炤


  臺灣嘉義人。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畢業,英國威爾斯大學博士。

  歷任:政大外交研究所所長、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任、政大副校長、國家安全會議副秘書長、總統府副秘書長、總統府秘書長等職。
  現任:政大外交系兼任教授、東吳大學文理講座教授。

  研究領域為國際關係、國際安全、外交政策與兩岸政策。
  著有《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面向新世界》等學術論著。
 
 

目錄

第三篇 基本概念及其架構:世界及社會
第一章 多元的世界
第一節 放眼看和用心想的世界
第二節 歷史世界
第三節 政治世界
第四節 經濟世界
第五節 文化世界
 
第二章 變動的社會
第一節 再論國際體系
第二節 封建社會、舊社會及舊制度
第三節 無政府的社會
第四節 工業及資本主義社會
第五節 後工業化社會
第六節 資訊社會

第四篇 發展的動力及阻力
第一章 發展與低度發展
第一節 概念與方法
──從本體論及認識論的角度切入
第二節 國際發展或發展國際關係學
第三節 經濟世界來臨之前
第四節 經濟社會的競爭與合作
第五節 發展經濟學的遠景與侷限
第六節 國際關係的貧困與濟貧
第七節 國際關係的富裕與均富
 
第二章 美國例外主義
第一節 概念架構的起源
第二節 孤立及理想主義
第三節 制度主義的經濟
第四節 多元主義的社會
第五節 例外主義與國際傳播
第六節 例外主義與政治
第七節 突出就是例外
 
第三章 中國崛起
第一節 概念架構
第二節 中國模式
第三節 北京共識
第四節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第五節 中國的例外
第六節 絲路的歷史及地理解釋
第七節 另類的例外主義
── 一帶一路

第四章 台灣的經驗
第一節 台灣近代史就是發展的歷史
第二節 東亞發展模式
第三節 哲學、政治及經濟的解釋
第四節 政府、國家政治與市場
第五節 社會學及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解釋
第六節 熊彼得的期待
 
結語 文明的國際社會
 
後記:方東美先生與東美出版社
參考書目
 
 

後記    

方東美先生與東美出版社


  東美出版社由連正世先生創立,取名東美以紀念一代哲學家,方東美先生,極具深義。方先生於1899年初生於安徽桐城。東南大學畢業後,往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進修,獲得博士學位,1924年起分別在武昌高等師範學院(武漢大學的前身)、中央大學、東南大學及中央政治學校(國立政治大學前身)任教。1948年來台,在台灣大學哲學系任教,1973年退休,轉任輔仁大學,1976年病逝。

  方東美教授一生研究哲學,最主要的貢獻是將中國哲學與佛學、西方哲學、文化學及人類學融合在一起,達到科際整合及學術滙通。他同時也是宋明理學的主要倡導者,更是新儒學的代表性學者之一,與牟宗三、唐君毅、熊十力、錢穆等人齊名。他最早研究西方哲學,特別是美英哲學界的「新實在主義」、黑格爾及康德。在嚴謹的邏輯訓練之下,他運用《易經》的哲學架構,提出「哲學三慧」、「文化四相」,並融合中國、歐洲及希臘哲學,將以上的三種文化加上印度文化,提出「廣大和諧」的哲學觀。

  他對《華嚴經》的研究最精深,認為此經是「經中之經」,闡述中國的大乘佛教,他說:「佛學是宗教,也是哲學。」簡單的說,「以易經為基,以儒家為體,以道家為用,以西方哲學為法」就是方東美先生的哲學,同時將中國佛學的「蘊發慈悲」的道理融入了哲學。一生追求哲理,從未介入政治。

  他確實做到謙沖為懷,從不自稱為儒學家,畢生努力的教學,常說:「一位老師最大的悲哀就是,沒有學生超越老師。」方東美先生進入了儒家、道家、墨家的世界,心中並沒有忘記黑格爾、康德及尼采,他受懷海德的影響很大,分享杜威及羅素的哲學觀,經常說:「作人必須是要成就他的神性。」他的思想為的是建立人與世界的連接,發揮每個人的創造力,承續了演化論對於哲學的影響,這是作為一位正統的新儒家很難得到的貢獻。趙敬邦在聯經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思想》第三十一期的專文中,稱方東美先生是哲學的人類學家。《傳記文學》在2007年6月曾出版專集,紀念這一位學貫中西,通曉古今的學人。方東美先生文集由黎明文化公司出版。

  「哲學是追求事理的學問」,其實擺在其它人文及社會科學的學科也是一樣的。方東美先生經常勉勵青年學子:「窮其源,搜其真,盡其妙。」,以此和連正世先生及東美公司的全體同仁互勉。

林碧炤
 

內容連載

前言 為什麼要學習世界
 
地理學對於「世界」的說明是每位研究國際關係者的基本知識。就專業而言,讀者可能比較不注意《山海經》、《水經注》、《天下郡國利病書》、《讀史方輿紀要》等中國古典著作,它們都是地理的書籍,而且有一定的代表性,是否完全正確則有爭議。國家地理雜誌出版的《中古歐洲》(The Medieval World)、《古代世界地圖》(Atlas of the Ancient World)、《世界史的地圖》(Almanac of World History),維克多(Jean-Christophe Victor)及其他人合寫的《世界為什麼是這樣子》(le Dessous des Cartes: Itinéraires Géopolitiques)提供簡明的地理知識。更進一步的研究要從地緣政治或政治地理的領域中著手,在此先不介紹。
 
每個人對於地理的了解是一致的,因為地球不能改變,山脈、河川、土地及礦產都有科學的根據。這是硬體的世界,或者是眼睛看到的世界。本書所討論的世界觀及國際觀更重視心理的世界、抽象的世界。羅斯諾(James N. Rosenau)在《似近似遠》(Distant Proximities: Dynamics Beyond Globalization)一書中,將每個人的世界在全球化的架構之下,分成了地方世界(local worlds)、全球世界(global worlds)、私人世界(private worlds),再細分為十二個世界,讓研究者了解國家像個人一樣如何溝通、互動及解決問題。羅斯諾所指的世界不是地球,他沒有提到任何礦產、資源或氣候,但他所指的世界是一個「非領域型的世界」(nonterritorial dimension of world affairs),詳細的說明了全球化及現代化對於國際關係、外交政策、公共政策及大眾傳播帶來的政變。他的著作相當完整,而且融合了社會學、比較政治、公共管理及國際關係,在概念分析上,羅斯諾的《似近似遠》這本書確實有獨到之處。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
    $422
  2. 新書
    79
    $474
  3. 新書
    79
    $474
  4. 新書
    9
    $540
  5. 新書
    9
    $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