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與史:華夏世界的歷史建構

經與史:華夏世界的歷史建構
定價:460
NT $ 253 ~ 414
  • 作者:劉仲敬
  • 出版社:八旗文化
  • 出版日期:2018-05-03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8654111
  • ISBN13:9789578654112
  • 裝訂:平裝 / 384頁 / 14.5 x 2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脫掉「中國古代史」的外衣,
呈現「華夏世界」本體的真面目
跳出朝代體系,也跳出大一統吏治國家的價值體系
所看到的「中國史」是?
 
  打破「國史大綱」的儒家史觀,打破「馬克思進化論史觀」
  剖析「華夏世界」真實的演化史!
 
  一般我們提到「經」與「史」時,首先想到的大多是浩瀚難辨的斷簡殘編。而劉仲敬筆下的「經」,是華夏世界運行的憲法原則、核心價值體系;「史」則是圍繞著「經」在時間上的展開。
 
  劉仲敬本書,首次揭示出「華夏世界」的「經」與「史」是:
  ——從周政,變成秦政
  ——從封建多國體系,變成大一統吏治國家
  ——從有機的共同體,變成編戶齊民的散沙社會
  ——從彼此制衡的貴族社會,變成由僭主、冒險家和遊士組成的汲取社會的宮廷權貴集團
  ——從「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論,淪落成「宮廷權貴和朋黨共治」的現實。
 
  《經與史》的結構

  完全跳出傳統「中國史」解釋模式下的「朝代更替」,在作者看來,華夏世界裡固然存在周秦漢元明清這樣的古代王朝國家,但用「正統性理論」把這些珠子串起來的中國朝代史,不過是近代的國族主義虛構。
 
  本書上部認為,華夏世界遵循自己的季候循環。從「歷史的黎明」(第二章章名)開始,經由盛夏之路(第三章)演變為秋收和「嚴冬來臨」(第五章章名),從而實現了歷史的終結。之後則進入史後之人的時代。華夏版的歷史終結論,對應的時間大約是從商周到秦漢,這段時間是華夏世界的形成期,也是其憲政體系從周政發展為秦政,從封建多國體系演化為大一統吏治國家的時期。路徑一旦鎖定,歷史的發展已經沒有其他可能性,只能等待蠻族的秩序輸入。
 
  所以本書的下部,就是華夏世界淪入「蠻族闌入和統治」的歷史。從蠻族的闌入(五胡十六國)、到蠻族披上華夏外衣、優孟衣冠的魏晉隋唐(第七章),再到蠻族素面登場、殖民華夏的元清(第八章),最後在西方近代秩序的輸入之下,華夏世界的天下主義終結,東亞淪為為地方(第九章)。從此,「中國」作為近代國族國家出現在東亞。
 
  本書可以說是一部倒著看的「中國史」

  對於習慣錢穆《國史大綱》或是中國馬克思史觀下的中國古代史的讀者,本書的結構和觀點都是振聾發聵。本著這樣的切入視角,原本「中國史」的關注焦點,在本書中則幾乎看不到,原本「中國史」讚美的價值,本書則可能得出相反的評價。從這個角度看,本書可以說是一部倒著看的「中國史」。這樣的觀點在書中隨處可見,下面僅僅舉例
 
  ——比如對中國史推崇的魏孝文帝漢化改革,本書認為鮮卑部落貴族「淪落」為宮廷權貴,而非「文明化」為儒家官員。

  ——比如從史料看,漢武帝其實比秦始皇更加殘暴,然而一般印象則是秦始皇才殘暴。為什呢?這是因為,秦始皇的時代還大致是封建貴族存有一定勢力的時代,對專制的容忍度非常低,而漢武帝的大一統散沙社會對暴政的容忍度非常高,相較之下,漢武帝就比秦始皇仁慈。這對比今天的台灣民主體制和中國專制制度下,民眾對政府的一般反應就可看出。

  ——比如唐太宗和魏徵的關係,一般中國史視為明君和賢相的政治典範,本書則認為,這只是折射了唐代政治結構而已,魏徵代表了關東客卿,李世民代表了隴西根本。關東和關西的大結構就像清朝的滿漢結構,涉及到地域和族群,皇帝要彌合帝國的東西結構,就必須對魏徵客氣而禮貌。我們生活在外省本省政治結構下的台灣,對於政治人物要照顧到不同族群利益才能拿到更多選票,一定是非常理解的。道理是相同的。
 
  總之,我們一旦跳出大一統吏治國家的價值體系,翻轉來看中國史,就會發現,五胡亂華並非境外蠻族的入侵,而是中原大戰不斷引進外圍蠻族武士來支援的自然後果。就會發現,儒家的教義和政治理想其實是周政(封建主義和多國體系)的產物,但卻發展為以為用單純的道德約束就能保證帝國的和平、並避免暴政。就會發現,大一統其實是散沙順民社會的編戶齊民,而盛世(唐、清那樣的世界帝國)是戰鬥力的喪失,是秩序消耗掉的餘燼,是古典華夏文明終結於吏治國家,而以後的每一次重啟都依靠蠻族的闌入。
 
  基本上,華夏文明的演變,乃是一種每下愈況的變化;從春秋戰國到秦漢、再歷經魏晉隋唐、兩宋明清,我們可以清楚看見一個趨勢,即構成社會的中堅團體——國人、宗族等等,隨著一次次的社會清洗而逐漸消滅;進入近代之後,華夏社會已經變成「原子化的個人」組成的鬆散群體,無力抵抗外來秩序的控制與統合。
 
  劉仲敬將這種淪亡的過程,用他獨特的筆鋒加以表達,呈現出一副完整的圖像,然而,這並不是一部悲觀的書,而是一道曙光,有力地透過史家之筆,呈現出作者想要表達的「經」(法則),可謂現代經史結合的代表傑作。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劉仲敬

  四川資中人,生於一九七四年,畢業於華西醫科大學,二〇一二年在四川大學獲得世界史碩士學位,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博士候選人。作者目前旅居美國。著有《遠東的線索》、《中國窪地》、《民國紀事本末》、《近代史的墮落:晚清北洋卷/國共卷》等書。譯有大衛.休謨的《英國史》、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所著的《麥考萊英國史》等書。
 

目錄

一、原始豐饒
1、巫與德
2、邑與國
3、無形態戰爭
4、秩序的湧現
 
二、歷史的黎明
1、天命無常
2、封建與宗法
3、軍事殖民與地緣政治
4、周禮社會的各等級自由
 
三、通往盛夏之路
1、諸夏與夷狄
2、文明共同體的憲制秩序與世界秩序
3、遊士與啟蒙者
4、禮崩樂壞
 
四、革命時代
1、  軍國主義與群眾的解放
2、  暴秦與歷史的終結
3、  貴族的反動和毀滅
4、  天漢與諸夏的灰燼
 
五、嚴冬將臨
1、  秋收時節的世界帝國
2、  儒士與法吏
3、  新莽與王道的最後破產
4、  家族征服帝國
 
六、蠻族的世界
1、  漢魏君統在江東的傳承與滅亡
2、  蠻族與士族
3、  吏治國家的復活與強化
4、  部落與軍戶
 
七、優孟衣冠
1、士族的沒落與科第的興起
2、蠻族傭兵的興起和沒落
3、殘唐五代的藩鎮、憲制與共同體
4、東亞世界體系
 
八、吏治國家的沒落
1、士紳社會的榮耀與殘缺
2、蠻族輸入秩序
3、流氓無產者的天下
4、垂死文明的戰利品爭奪者
 
九、東亞的地方化
1、  新春秋時代的世界秩序:殖民主義在遠東
2、  諸夏淪為蠻夷
3、  新戰國時代的挑戰者、順應者和投機者
4、 羅馬與萬國
 
 

內容連載

宋人將金人入侵描繪成野蠻人的大洪水,恰好就是因為金人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蠻族。文宣攻擊的關鍵就是歪曲,否則就達不到傷害的效果。宋代的記錄者都經歷過黨爭的薰陶,習慣于將金人當做需要譭謗的敵對黨派,總覺得自己遭到了本來可以避免的侮辱和傷害,因此非要發洩和報復不可。他們對元人的破壞沒有同樣的反應,簡單地將後者視為異類,仿佛猛獸捕食一樣殘酷而並不反常,沒有表現出曖昧的恥感。晉人記錄五胡的屠殺,態度也是這樣單純。明人對待清室,態度就非常接近于宋人待金。
 
羞恥感和名譽傷害都是同儕之間才會發生的現象,說明宋人其實認為金人屬於自己的世界。金人在立國之初,就已經具備許多吏治國家成熟期的特徵。他們的親王和將帥大多有漢名,輩分、排行和寓意經得住士大夫的審查。他們擄掠書畫,表現出良好的鑒賞力。他們進攻汴京的軍隊不是自行遷徙的部落,而是完整的軍隊。這支軍隊不像戰國諸侯和早期帝國,有全權負責的元帥;卻運用了晚期帝國習慣的權術,任命了不止一位品級相近的統帥,讓最高指揮權隨著反覆無常的君恩而搖擺。汴京之圍體現的紀律、節制和審慎令人歎為觀止,是五胡、遼人、元人、流寇望塵莫及的。他們登上城牆,佔據制高點,卻拒絕進城,通過談判接管了宋人的全部行政和軍事機構。他們允許和協助外省運糧入城,免費發給京師居民。他們允許軍人和京師民眾交流和貿易,居然沒有引起似乎不可避免的混亂。他們利用宋軍指揮系統鎮壓了企圖背盟的軍官,自己卻沒有露面。他們利用宮廷和百官搜集戰爭賠款,交出二帝。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55
    $253
  2. 電子書
    7
    $322
  3. 新書
    79
    $363
  4. 新書
    79
    $363
  5. 新書
    79
    $363
  6. 新書
    79
    $363
  7. 新書
    79
    $363
  8. 新書
    79
    $364
  9. 新書
    79
    $364
  10. 新書
    88
    $405
  11. 新書
    9
    $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