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菜尾世代:大膽向世界遞履歷,我在哈佛體系的觀察

告別菜尾世代:大膽向世界遞履歷,我在哈佛體系的觀察
定價:280
NT $ 160 ~ 450
  • 作者:Y.C.Hung
  • 出版社:悅知文化
  • 出版日期:2017-11-3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9562027
  • ISBN13:9789869562027
  • 裝訂:平裝 / 240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在台灣,就是畢業了先不要回來。」
現在我明白,這句話背後的沉重。

  未來在哪裡?
  年輕的你,是時候離開舒適圈的安逸,
  看見世界,也被世界看見。

  全球優秀人才正在國際間進行前所未有的大規模流通,出走,不再是「台勞」這樣的狹獈看法,而是一種走進世界、培養大格局的人生選擇。

  我們一起成長在沒有戰亂的時代,從小衣食無缺,內心卻極度徬徨。資訊爆炸、科技快速變遷、文憑薄如一張紙、22K低薪、年金快要破產的年代。如果為求安穩而不敢去世界闖蕩,還能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嗎?

  「台灣社會就像一盤豐盛的桌菜,到了我們念高中大學時,桌上已剩菜尾,到了我們準備就業時,已經杯盤狼藉、吃乾抹盡。」──<像我這樣七年級的人>‧蘇瑋璇

  本書作者誠實記錄了自己曾經如何在高中立定志向,卻在醫學院畢業前夕對未來感到茫然,而決定奮力一擊,尋找新方向。在對世界投遞出一封封履歷表之後,得到聯合國總部與哈佛大學的面試機會,與夢寐以求的世界一流人才共事,以及跨出舒適圈後所看過的、感受過的艱難。

  希望每個正在迷惘中的你,都可以在這些茫然與勇氣裡,重新找到人生的出口。

//各界一致推薦//

  Power錕│臺大最狂教授李錫錕
  呂培川│臺中女中校長
  連加恩│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
  張希慈│城市浪人共同創辦人
  陳彥廷│陽明大學公衛所助理教授
  許毓仁│TEDxTaipei 創辦人、立法委員
  謝哲青│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劉安婷│Teach For Taiwan創辦人
  賴樹盛│全球在地行動公益協會秘書長
  蘇瑋璇│七年級生.文字工作者
  (依照姓名筆畫排列)

//專文推薦//

  ●褚士瑩│國際NGO工作者、作家
  「讓我相信人在世界上最大的所謂成功,其實是成為自己喜歡的那個人成功,所以孩子對於「長大」充滿期待而不是畏懼,不將「未來」當作面臨現在不如意的藉口,而是真實的機會。」

  ●張翔一│《換日線Crossing》主編
  「在這些年紀輕輕即獲得的傑出成績與特殊經歷背後,我看到的,更是一個充滿熱情的人,願意誠懇道出這一路走來,所有重要的學習、思考與行動,所有關鍵的反省、掙扎與挫折,其目的,則是為了告訴正在閱讀此書的你我:告別現在的安逸,起身行動吧!」

  ●謝佩芬│前哈佛臺灣同學會會長、換日線專欄作家
  「一個誠實、直接、毫不含糊的女孩─在她勇敢地踏出地理上與思想上的舒適圈,面對種種徬徨、焦慮與挑戰的同時,誠實地面對讀者,就像老朋友一般,共同分享這一路上的笑聲與淚水。」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Y.C.Hung


  一九九○年生,台中人。

  曉明女中、台中女中、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碩士。

  18歲以前唯一的夢想是當醫生,在夢想即將實現時,卻開始惶恐自己除了當醫生之外什麼都不會,也因為醫學生時在哈佛醫學院交換期間豐沛的學習經驗,打開了視野,畢業後為了「想要追求更大舞台」,而選擇出走台灣,在拿到醫師證書後開始了人生的大冒險。

  曾同時獲得聯合國日內瓦總部、哈佛大學的面試機會,碩士畢業前,選擇到美國哈佛大學做全球衛生研究。現任職於哈佛大學體系裡的麻州總醫院繼續研究健康不平等。

  國中時,從台中的鄉下到台中的市區唸書,被認為是個庄腳囝仔;高中後漂泊到台北,度過八年的歲月,成為台北人眼中的鄉下人、台中人眼中的台北人。之後,搬著兩箱半的行李來到波士頓,被美國朋友笑稱「從世界的鄉下來的」,從此成為美國社會的局外人、台灣社會的局內人。

  旅美後,於〈換日線CROSSING〉撰寫〔脫下白袍後的各種可能〕專欄,將她在海外的切身觀察分享給台灣的讀者,憑藉著「愛台灣」的心,2016年發表<「愛台灣,就是畢業了先不要回來。」──現在我明白,這句話背後的沉重>這篇文章,引起廣大的轉貼與討論。
 

目錄

作者序| 誠實訴說追夢的勇氣

第一篇    【如果舒適圈一點也不舒適】


01.困在舒適圈的菜尾世代
並不生在大江大海時代的我們,這個時代沒有戰爭、沒有戰亂,我們從小衣食無缺,但內心卻極度徬徨。我們生活在一個資訊爆炸、科技快速變遷、文憑薄如一張紙、超級低薪、退休年金快要破產的時代。

02.終止不斷複製的罐頭人生
有時候我覺得「長大」,就是一個罐頭生產與被複製的過程──國小、國中、高中、大學,然後念研究所或者工作,這,幾乎是每個人必經的人生公式。

03.年齡不該是追尋夢想的阻礙
為了擺脫罐頭人生,很多人決定出走,但在出走前,開始擔心年齡會是個問題:如果我回來了都已經XX歲了,那怎麼辦?但我在美國人身上卻鮮少看到年齡的焦慮。究竟是為什麼呢?

04.多元價值的毀滅
多元入學、教育改革、一綱多本的社會──這是我們長大的環境,受教育時被鼓勵不要單一思考,於是積極參與社團活動。在長大的過程中,被教導生活不該只有單一價值。然而,這些被鼓勵的價值,卻在出社會後一切都變了。

05.夢想,就應該把餅畫大
父母總想保護孩子,常聽華人父母在小孩嘗試要去做和同儕不一樣的事之前,會先問:「萬一失敗了,怎麼辦?」
又或者權威地下令說:「不准這麼做。」
像這樣「擔心小孩失敗」的想法,卻是外國人眼中好「亞洲父母」的反應。
年輕人如果有夢想,究竟為什麼不能努力把夢想畫大呢?

第二篇    【只要敢闖,世界就是你的】

06.為了核心價值而勇敢改變
十八歲時,我想像的未來,是可以穿上白袍懸壺濟世;二十三歲時,握著已經到手的實習醫師短袍,但,所想像的未來卻不再只是那十八歲的未來……

07.離開體制,對未來的人生負責
因為如果不趁著年輕做出改變,不知何時才會有改變的勇氣,也不知道有一天,我會不會因為缺乏勇氣改變,而一輩子被困在過去的決定裡。

08.聯合國與哈佛的面試:你的Commitment是什麼?
Commitment,承諾,是個在台灣社會裡不輕易使用的字,但為什麼我卻接二連三地在西方社會的面試裡,被詢問到對於應徵職位的「承諾」呢?

09.勇敢成為世界的獨一無二
華人社會希望你不要跟眾人不同,否則會顯得很突兀;但世界的趨勢是你要跟別人夠不一樣,才是生存之道。

10.那些大江大海的人們哪
就算在異鄉生活多麼艱難,每個人遇到難挨的關卡時,總會想起那個小小初衷,努力地在這個世界大國,尋找自己的一席之地,奮力在這異鄉生存下來。

11.成功故事的選樣偏差
那些會願意站出來說出自己的故事或經驗的人,通常都是發展得不錯,有個美好結局,畢竟沒有人喜歡說失敗的故事。然而,這個對快速獲得快樂上癮、急著改變世界、無法慢一點吃棉花糖的世代,又要如何將自己的人生套進那些成功故事裡呢?

第三篇    【站在語言、文化與價值觀的十字路口】

12. 出國生活,需要花十倍的力氣
出國之後,我才發現以前在台灣認為輕而易舉的事,小至買東西、問路,大至找工作、職場生存……換成異地後,常要花上十倍力氣才能完成。原來「生存」,可以這麼困難。

13.英文是能力,不是托福的分數
以台灣的標準來看,我的英文程度算是還不錯,但到了美國以後,才發現我過去理解英文的方式完全錯了。

14.美國社會裡的局外人
畢竟不是自己的國家,我的社會認同感依舊在生我、育我、地球另一端的那個亞熱帶小島。

15. 文化衝突與反文化衝突
在異鄉經歷了文化衝突後,再回頭看台灣,也開始發現許多反文化衝突(Reverse culture shock)。有時候我甚至會在心裡不小心驚呼:「天啊,台灣人,你為什麼要這麼做?」

第四篇    【在地球另一端,從異鄉看家鄉】

16.為何有家回不得?
我為何出走,是來自世界給我的震撼;我為何還不能回家,因為還捨不得離開這個天天帶給我震撼的世界。

17.小確幸與旅行構成的世界觀
透過「旅行」瞭解世界,是許多人採取的方式,也曾是我的方式,但這樣的世界觀可能並不完整。

18.國際志工與貧窮產業
很多人批評國際志工根本是花錢體驗貧窮,但,花錢體驗貧窮,錯了嗎?

19.手心向下的快感
做善事的時候,你是真心為援助對象著想?還是只是在享受把手伸出去、甚至「手心向下的快感」?

20.永遠記得不卑不亢
世界這麼大,是需要闖一闖的,而闖蕩世界的時候,心態該如何調整?如何調整世界兩端帶來的衝擊?又,如何面對異鄉與故鄉的拉扯?

附錄|寫在<「愛台灣,就是畢業了先不要回來。」──現在我明白,這句話背後的沉重>之後
 

//編輯推薦//

  有時,我們選擇一份「職業」,可能是來自長輩、社會的推薦,等到真正獲得該「職業」後就停住了,好像就這樣了。那麼,這樣的未來是否太無聊?因此,這本書提出一個不錯的反思──做到夢寐以求的事情之後,就句點了嗎?

  作者努力為自己的未來畫下大餅,透過不斷地自我詰問,並且一步一步實踐,只因為最初的恐懼──未來只能當醫生了嗎?她並不是畏懼做醫生,而是難道沒有更多的可能嗎?她因為出走,看到很多選項,原來醫生可以跟科技合作,可以與商業管理結合等。

  如果人們抓住不放原有的光環、眷戀既有的成績,這樣的自己是永遠不會進步的,未來不過是另一個可以快速說完的故事。

  在這本書中,除了讓我見識到哈佛人是如何工作、他們如何思考未來,更重要的是,面對一個安逸的環境,我該如何讓自己不要安然紮根而停止前行。

作者序

誠實訴說追夢的勇氣


  我還清晰記得,收到總編輯第一封詢問我是否有意願寫書的訊息。

  那是我第一次到巴爾的摩,因為事先沒有做好功課,從華府到巴爾迪摩的巴士總站,位在荒郊野外,只好再花三倍的巴士費用坐Lyft(類似Uber 的App)朋友家,在Lyft 的車上,我百般無聊地拿出手機,赫然看見臉書有個訊息要求。

  不以為意地打開訊息要求,才發現竟然是一封書稿的邀約。

  那時,我剛開始在<換日線>寫文章,發表了<台灣,就是畢業了先不要回來。─現在我明白,這句話背後的沈重>這篇文章出乎意料的引起兩萬人按讚、轉發,不同朋友都笑著跟我說我紅了,說他們好多朋友都看過,也轉發過這篇文章。但因為身處國外,對於很多人讀過或轉發沒什麼感覺,依舊上班、下班、依舊在異鄉生活裡掙扎著,對此並不以為意,而且我希望把私人生活和網路上的發文分開來,

  因此,心態還是一樣,工作、念書、為未來煩惱。

  直到收到總編輯傳來的訊息,我才驚覺,這篇文章不分年齡層,真的很多人都讀過啊。

  這封訊息是這麼說的(請容我出賣我的編輯)

  Y.C.Hung,您好:很冒昧傳訊息給您。我是悦知文化總編輯。看到您在<換日線>寫的文章:「台灣,就是畢業了先不要回來。─現在我明白,這句話背後的沉重」頗有感觸,不知道您是否有寫書的意願? 或許可以透過出版將您在國外的經歷及感觸,完整地傳遞給在台灣的年輕人。謝謝您寫了這麼讓人省思的文章,期待您進一步的回覆。祝週末愉快。

  接到訊息後,一向喜歡寫作的我,在擔心自己是否能勝任「寫書」前,早被開心、喜悅與驚喜給佔據。唯一的擔心,大概就是害怕極度忙碌的我能否空出時間完成這樣的挑戰,但這樣的擔心在看到總編輯第一次商談細節的email 裡誠摯的語氣後消失殆盡。在大綱擬定完成,我簽了書約,準備開始動筆寫這本書。

  然而,在簽了書約後,真的開始動筆寫這本書(也就是被退稿的時刻),終於感受到了寫書應有的恐懼與質疑─有好幾個月的時間,我一個字都寫不出來,因為我一直在質疑自己,是否可以是那個寫出這本書的人? 我總覺得自己的人生相當平凡無味,比我成功的人多的是、過著比我精彩人生的人也多的是,又怎麼會輪得到我站出來說故事呢? 甚至,連我都還在對自己的人生感到茫然的時候,又要怎麼寫出一本告訴別人如何追夢、跨出舒適圈,或是找到人生新方向的書?

  說實話,有幾度真的很想打退堂鼓,就在這時,剛好和天下雜誌<換日線>主編翔一聊到(他是我的另一個主編)這本書的邀約與我預計要寫的內容,我說:「我這麼年輕,除了膽子大一點出走台灣,我到底又有什麼資格可以寫一本『書』?」

  他告訴我:「年輕,不代表你的文字不值得閱讀。你可以把一本書看得很大,也可以把一本書看得很小,不管如何,它都只是你眾多身分的一個。在這個可以自費出版、網路寫文章的時代,『作家』這個詞的界定,或者,能夠寫一本書的『資格』,已經跟以前已經不太一樣了。」

  我說:「那我會不會有一天回頭去看,覺得自己寫的這本書真是爛透了!寫了一本老了、未來一輩子都後悔自己年輕時的迂,用來嘲笑自己的書。」

  他說:「有可能啊,但我也相信張愛玲或三毛都有年輕的時候,如果因為年輕而不寫作,那麼,也不會有『新銳作家』的出現。所以,你就放膽去寫吧,只要你對自己的文字誠實。」

  他的這段話,徹底點醒了我。對,如果我要寫,我必須寫一本誠實的書:一本老了以後,可能會笑自己年輕時文字的稚嫩、可能會說自己的想法好傻好天真,但我可以想起年輕時的自己是如何鼓起勇氣,跨出舒適圈、闖蕩世界的故事。

  畢竟,勇氣有時是在了解「現實」中更加茁壯,但更多時候,卻是在了解「現實」的過程逐漸磨損。

  我想要用這本書誠實地記錄下,我,身為一個迷惘的人,曾經如何嘗試去尋找夢想、如何踏出舒適圈,如何在對未來茫然的時候,奮力一擊、跨出舒適圈,尋找人生新方向。

  我不願別人認為跨出舒適圈都是值得令人讚許的光環、就是人生勝利組。踏出舒適圈的過程,老實說,充滿了鳥事,也經歷過許多狗屁倒灶的爛事。因此,這本書並不只誠實記錄下我曾經歷的掙扎、茫然與困惑,也想誠實書寫出那些在世界闖蕩的辛苦,以及我所看過的、感受過的艱難。

  如果你認為這是一本可以幫助你「實踐夢想」、「踏出舒適圈」、「找到人生新方向」的書,很抱歉,可能會讓你失望。因為要達到以上這些目標,除了自己,沒人能幫你完成,也沒有人能替你走出目前正經歷的人生困境。

  但,假使你正面臨人生的抉擇與選擇的交叉入口,需要一本給你勇氣的書,或者是訴說勇氣的書;甚至是,如果你正在人生裡茫然打轉,急迫地想釐清一些頭緒,躊躇著是否要跨出你所熟知的環境,那麼,這就是你在尋找的書。

  希望每個正在迷惘中的你,都可以在我記錄下的這些茫然與勇氣裡,重新找到人生的出口。

Y.C.Hung
 

內容連載

第一章
 
困在舒適圈的菜尾世代
 
並不生在大江大海時代的我們,這個時代沒有戰爭、沒有戰亂,我們從小衣食無缺,但內心卻極度徬徨。我們生活在一個資訊爆炸、科技快速變遷、文憑薄如一張紙、超級低薪、退休年金快要破產的時代。
 
似曾相識的出走悲歌
 
「你為什麼抽菸?」我問。
 
他給人感覺並不是一個會抽菸的人,對他的第一印象是整套的筆挺西裝,禮貌又友善,再加上讀的是醫學,大家都明白對抽菸對身體的危害─我還深深記得當初學解剖的大體老師是個老菸槍,那暗黑色又肺氣腫化的肺,在福馬林浸泡過後,一碰就癱軟到不行,從此下定決心我這輩子都不要抽菸。
 
「因為我想要傷害我自己。」在我們對彼此熟稔後,他終於鬆口對我說。
 
沉默大概持續了五秒,這回答如此直白,我沒有繼續追問為什麼,只是深深抱緊了他。
 
仔細回想他曾經告訴我來到美國這五年,他所經歷過的生活,我知道那代表什麼─在異國生活如此的困難,那些心碎與寂寞無以名狀的時刻,用一種具體與社會化/商業化認可的方式傷害自己,彷彿最能撿拾碎落一地的憂傷。
 
從埃及醫學院畢業後,他來到美國,為了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你知道在台灣買房子,比在美國還貴嗎?」有天我們談論到關於未來,我告訴他。「我可以理解,在埃及,買房子也可以比在美國華府(D .C)買一層公寓還貴。」他如此回覆。
 
我很驚訝地重複了一次他說的話,「在埃及買房子比在美國華府(D .C)買一層公寓還貴?」我以為這是個在如台灣地狹人稠的國家才有的困境─買房是台灣年輕人獨有的艱難。
 
「是的。埃及大概有九千兩百萬人,但大部分的人口都集中在兩個大城市,約1%的土地,所以房價不可思議的昂貴。」
 
他曾經告訴我,他在醫學生時期就立定志向要成為移植外科醫師,但埃及的法律並不准許移植,他唯一的辦法就是來美國。
 
「妳呢? 妳為什麼來美國?」第一次一起出去吃飯的時候他問我。
 
「因為我對全球衛生有興趣,我看到哈佛的全球手術推廣團隊當初在徵人,我知道要完成夢想就必須離開我的國家,而且我真的很喜歡法默醫師的理念,於是我申請了,也上了,所以我來了……」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57
    $160
  2. 二手書
    57
    $160
  3. 二手書
    61
    $170
  4. 二手書
    68
    $190
  5. 電子書
    7
    $196
  6. 二手書
    71
    $200
  7. 二手書
    74
    $206
  8. 新書
    79
    $221
  9. 新書
    79
    $221
  10. 新書
    79
    $221
  11. 新書
    79
    $221
  12. 新書
    79
    $221
  13. 新書
    79
    $222
  14. 新書
    9
    $252
  15. 新書
    $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