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約納.羅生福(Jona M. Rosenfeld)
以色列社會工作的先驅。1922 年出生於德國,1933 年舉家移民到巴勒斯坦,於倫敦經濟學院和芝加哥大學社會服務管理學院求學。在以色列建國初期,社會工作尚處起步階段,羅生福很快就在這個領域脫穎而出,他是以色列全國社會工作學院理事會、社會工作協會與以色列國家兒童委員會的創始人,也是以色列布魯克達兒童與青年研究中心(JDC-Brookdale
Institute)首席科學顧問,他在該中心創立了「從成功學習與永續學習」服務學程。
羅生福教授在職業生涯一開始就是先驅者,是以色列軍隊第一位精神衛生官員。他在耶路撒冷精神健康和兒童輔導中心開始了他的社工實踐,還與阿里亞兒少輔導診所合作,主要工作是協助大屠殺的倖存者。
1998 年,以色列建國五十年之際,羅生福成為首位以色列社會工作獎的獲獎者;2011 年,美國芝加哥大學頒給他艾伯特社會工作獎(Edith Abbott Award)的殊榮,羅生福的研究與教育工作為以色列與國際社會做出了無數貢獻。
羅生福著作等身,在一百多份刊物發表過文章與研究成果。他的許多研究與行動直接影響到國際思潮,特別是關於社會與各體制如何促成赤貧公民的參與,不僅視窮人為平等的合作夥伴,更意識到他們是不可或缺的貢獻者。六○年代,羅生福進行了以色列復國後首次貧窮研究,並得到美國國際事務辦公室、美國衛生教育福利部的贊助,1970
年他在聯合國於歐洲舉辦的一場國際研討會發表了這份研究,在那裡遇到了國際第四世界運動創立人若瑟神父,從此開啟了他和這個國際組織長期合作的因緣。
他和第四世界運動合作編寫了三本書:1989 年出版的《出離赤貧》(Emergence From Extreme Poverty)、1998 年的《民主藝匠》、2016 年的自傳《從排斥到互惠:從成功經驗學習》(From Exclusion to Reciprocity: "Learning from
Success"),藉此他澄清了社會工作的任務:為飽受排斥的同胞服務。
唐弟予(Bruno Tardieu)
三個孩子的父親,巴黎高等工程師大學(Par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畢業,擁有應用數學博士學位。1981 年加入第四世界持久志願者團體,擔任過第四世界盟友國際網絡召集人,和羅生福教授合作寫就了本書。1990 年春曾來台介紹第四世界運動。
擔任第四世界兒童運動紐約負責人期間,他在該市貧困區開展了「電腦上街」的行動,不久更成為美國第四世界運動的祕書長;2006 至 2014 年任法國第四世界運動秘書長,目前是若瑟.赫忍斯基國際史料與研究中心主任。
旅美期間,他也是哈佛歐洲研究中心的客座教授,曾任教於麻省理工學院都市研究與規劃學系,並擔任該系社區實踐反思中心(Center for Reflective Community Practice)的委員,主持一項名為「釋放潛能」(Unleashing Hidden
Potential)的研究計畫,促使赤貧家長、教師、學者和社區工作者共同參與,探討親師如何合作,釋放底層兒童的潛能。
曾擔任第四世界人類關係研究與培訓中心的負責人,以及「複雜思維協會」董事,該協會由法國當代著名思想家莫蘭(Edgar Morin)和勒莫旺(Jean Louis Lemoigne)所領導。
他也是《終止對窮人和貧窮的誤解》(En finir avec les idées fausses sur les pauvres et la pauvreté, 2013)一書的共同作者,該書名列法國書店暢銷排行榜前二十名;卸下法國第四世界運動祕書長職務後,寫下《當底層子民站出來發聲:第四世界,闢一條希望之路》(Quand un peuple parle,
2015),敘述他過去三十多年來,做為知識份子與底層同胞一起奮鬥的旅程。
譯者簡介
楊淑秀
畢業於輔仁大學社會工作系,是全台第一所合作式中途班「宜蘭善牧學園」的首屆主任。1990
年加入國際第四世界運動持久志願者行列,領取微薄津貼,試著體會底層同胞的捉襟見肘。先後在法國、台灣和加拿大,學習分享赤貧家庭的日常;與同為志願者的加拿大籍先生艾山及四個孩子派駐台灣多年,旅居花蓮山邊,向赤貧同胞與樂意和窮人結盟的朋友學習。譯有《一段珍貴的歷史》、《讓赤貧節節敗退》、《給明天的話》、《希望的秘密》、《親吻窮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