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同理心︰道德判斷的偏誤與理性思考的價值

失控的同理心︰道德判斷的偏誤與理性思考的價值
定價:360
NT $ 115 ~ 342
  • 作者:保羅‧布倫
  • 原文作者:Paul Bloom
  • 譯者:陳岳辰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出版日期:2017-09-02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4773038
  • ISBN13:9789864773039
  • 裝訂:平裝 / 320頁 / 21 x 14.8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內容簡介

★耶魯最受歡迎心理學大師,線上開放課程突破30萬人次
★cousera.com全球開放課程最熱門的講師
★最新社會心理學論述,顛覆你我對和諧人際的認知

當同理心變成理盲濫情,當周遭充斥正義魔人與網路公審……
我們不只要有同理心,更要講道理

----------------------------------------------------------------------------
人往往依偏好選擇同理對象、用暴力發洩同理情緒,你以為同理心可以讓世界變得更美好?事實也許沒有那麼簡單!

我們對各種社會事件的反應深受同理心的影響,也就是我們能夠站在別人的立場,感受他人的感受的能力。多數人都認為同理心是善行和道德的驅動力。我們往往覺得,同理心的唯一問題,就是同理心不夠。

但在本書中,作者要帶我們檢視所謂的同理心到底是什麼。它可以是讓人快樂的來源,也是人際關係很有價值的一面。它可以驅使我們去做好事。但整體而言,它卻不是一個好的道德指引。

同理心怎麼會讓我們做錯呢?簡單地說,同理心是將關注焦點放在眼前一群特定的人。我們比較關心他們,卻對自己行為的長期後果無感,也對那些我們無法同情者的遭遇盲目。同理心是帶有偏見的,會把我們推往狹隘或種族主義。它也可能引起暴力,我們對和自己比較親近者的同理心,往往會導致戰爭或敵意。它也會讓我們的情感耗竭。

同理心會蒙蔽我們的眼睛,讓我們在公共政策和各種關係中,做出不符合道德的選擇,或受情緒主導而無法將利益最大化。同理心其實是一種反覆無常且非理性的情感,很容易受偏見所誤導。它會打亂我們的判斷,反而導致殘酷的行為。

本書提出許多開創性的科學證據,主張個人或國家許多錯誤的決定,從要捐錢給誰到決定要不要開戰,從如何因應氣候變遷到要把誰關進牢裡,常常是受情感所驅動。若把同理心拿掉,說不定我們的決定會更清楚、更公平且更符合道德。
究竟同理心為什麼會影響我們的判斷與行為?

首先,是選擇性。世上的苦難何其多,為何我們只關心或特別關心某些事件?這是媒體報道覆蓋率和「可辨識受害者效應」(identifiable victim effect)所造成的現象。媒體對事件的廣泛報導,更容易觸動人們的惻隱之心。二○○五年,美國少女 Natalee的失蹤事件引起美國全國關注,該事件的報導時間遠超出同期在蘇丹發生的種族滅絕。過去三十年,美國發生六場大規模槍殺案,造成五百人死亡,但其實只占全國死於謀殺人口的 0.1%。

另外則是「可辨識受害者效應」,受害者的具體形象,是醞釀同理心的重要元素。經濟學家 Thomas Schelling 早在四十五年前就以一個傳神的例子說明這個概念︰「假設一名六歲小女孩需要好幾萬元動手術,好讓她的生命可以捱到聖誕節,郵局一定會被一個個塞滿錢的信封給淹沒。但假設報道寫的是,再不推行銷售稅籌集資金,曼徹斯特的醫院便無法運作,屆時死亡率將明顯上升,在這種情況下,並不會有很多人慷慨解囊。」有了名字和故事,受害者似乎更顯可憐。通常有具體受害者才能牽動同理心。

其次,同理心容易讓我們重視個體勝過群體。人們對於有魅力的人、和自己相似的人,或具有同樣種族或國家背景的人,會產生更多同理心。研究發現,人們在觀看一系列面孔的照片時,會對與自己同樣種族的面孔產生較多同理心。我們對一個個體愈了解,對個人的關心愈會勝過群體。

同理心也會導致殘酷或侵略性的行為。憤怒和同理心有許多共通點,其一是在碰到可感知的不平等、殘酷或不道德後所產生的反應。許多目睹犯罪或不公不義的人都會對受害者產生深切的同理心,想要替受害者討回公道或報復犯罪者。而研究顯示,天生比較有同理心的人如果看到陌生人受苦受難,會出現更侵略性的行為。

本書希望告訴大家,幫助別人不只用心,更要用腦。同理心不該只是一種感性的情緒,亦要有理性的思考。而實際將同理心付諸行動的時候,要運用腦筋將所行之善「最大化」,亦即所謂「有效利他主義」。如果我們理性運用同理心,大眾論述也許能更公平、更符合道德。如果我們能真正體會,失去一百條性命比失去一條命更加嚴重,如果我們能認同,遠在他國、和我們看起來截然不同的人,他們的性命跟我們的家人一樣重要,那麼政策就能有所改善。


★同理心是我們的文化中一項神聖不可侵犯的價值,布倫教授將它拉下聖壇,做了一番生動又有趣的重新檢視。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挑戰你我思維……在這個「後真相政治」的時代,本書是對真相的疾呼。――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巧妙的反同理心論述…… ――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
★清楚點出了人類基於良善用意卻可能造成的風險與危害。 ――美國網路媒體Vox
★挑戰我們一直以來視為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的重要理念……將完全顛覆你對這個世界的認知與你自己的道德感。 ――紐約雜誌New York Magazine
★布倫教授無疑是對的,訴諸同理心確實帶來不好的政策。同理心可以驅使我們關心別人,但還需要理性幫助我們建制與施行旨在減少苦痛的公共政策。――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同理心不是洪水猛獸,但被同理心綁架而失去理智,就未免捨本逐末了。因此,對於同理心的認知,可能不是一味的歌頌讚美……在感同身受之餘,還要有出色的理解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對別人的際遇,我們要懂得克制情緒反應,但不失憐憫。如此,我們追求的,就不只是當下的滿足感,而是人類社會長遠的進步。――資深媒體人 范立達
★本書最引人入勝的就是Paul Bloom流暢的文筆、犀利的文字及說服的功力。他在每一章節中對同理心的正反辯證,真是絲絲入扣,每句話都鏗鏘有力,每一個實例都分析詳細,讀者不得不跟著他的思維走,進入理性思考。――東吳大學心理系兼任副教授林蕙瑛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保羅‧布倫Paul Bloom
耶魯大學最受歡迎的心理學教授,講授的線上開放課程選課人數突破三十萬人次。文章散見於《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大西洋雜誌》(The Atlantic)、《波士頓評論》(Boston Review)及《自然》(Nature)等媒體。現居康乃迪克州紐哈芬市(New Haven)。
著有︰《兒童如何學習字義》(How Children Learn the Meaning of Words)、《笛卡爾的寶寶:從兒童發展學解讀人性奧祕》(Descartes' Baby: How the Science of Child Development Explains What Makes Us Human)、《香醇的紅酒比較貴,還是昂貴的紅酒比較香?》(How Pleasure Works)、《只是嬰兒》(Just Babies: The Origins of Good and Evil)等書;作品曾獲頒美國出版商協會(Association of American Publishers)優等獎,以及美國心理學會伊蓮娜‧麥考比獎(Eleanor Maccoby Award)「發展心理學最佳書籍」。


相關著作:《香醇的紅酒比較貴,還是昂貴的紅酒比較香?從食物、性、消費、藝術看人類的選擇偏好,破解快樂背後的行為心理》

譯者簡介

陳岳辰
師大翻譯研究所畢業,現任專業口筆譯者、大學兼任講師,並參與多款軟體及遊戲中文化專案。譯作有:《死亡之門》、《御劍士傳奇》、《非理性時代:天使微積分》、《非理性時代:渾沌帝國》、《非理性時代:上帝之影》、《無名之書》、《我無罪》、《無罪的罪人》、《原罪》、《把他們關起來,然後呢?》、《誘惑者的日記》等書。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都是同理心惹的禍?
同理心只是聚光燈,光束範圍十分狹窄,將我們喜愛在意的人事物照得熠熠生輝,也將陌生、相異和遭到排斥的人事物捨棄在無法察知的昏暗中。
•同理心不是那顆拯救蒼生的萬靈丹
•與同理心無關的善行義舉
•結果好壞是道德議題重要一環
•同理心和偏見一樣會扭曲道德判斷
•瞭解他人心理是種工具,無關道德

第二章 同理心的魔法
同理心本身無法自動轉化為善心,可是同理心能夠觸動既存的善念。它使原本就善良的人更善良,因為善人不樂見苦痛,同理心卻突顯苦痛。
•整個大腦都是同理心的迴路?
•同理心的共振力道單薄
•理解不等於感受
•同理心為什麼使人善良?
•秤秤你有多少同理心

第三章 做好事,也要做對事
若要避免自以為是的行善,追求真正有效的善舉,首先得願意處理複雜糾結的議題,再者必須面對阻力,有些阻力背後是邪惡、是貪慾……結論不是呼籲大家別再付出,而是希望付出得更有智慧,能夠瞻前顧後。
•一人的死是悲劇,一百萬人的死是數據
•別掉入同理心的陷阱
•仔細看看自己為什麼做好事
•暫且放下自己

插曲:同理心政治
政治辯論中,立場衝突通常出在關注焦點不同。也就是說大眾雖然選邊站,但分歧點並非應不應該同理,而是應該同理誰。
•你是自由派,還是保守派?
•差距並不極端,但已經足夠

第四章:人際關係與同理心
或許任何親密關係都一樣,它能「增進幸福、減輕苦難,因為快樂倍增,但悲痛減半」。但我個人期盼當自己恐慌時,關心我的人能夠鎮定,當自己陰鬱時他們能帶來活力。
•絕對共存程度的高低
•少點同理,多些慈愛
•以理解和關懷取代同理心
•同理心的代價
•一定程度的痛苦有其必要

插曲:同理心作為道德基準
同理心的功用僅在於接收別人的感受,可惜如果我感受到你的難受,卻沒發現難受的是你,還誤以為是自己,那麼根本不會試圖幫忙。
•選擇自私,不能推給基因?
•同理心沒有餵奶重要

第五章 暴力和惡意
量刑根據有邏輯且公正的分析,而不是奠基在同理被害者的苦痛上。乞兒來討錢,我們若確定了給錢只是造成更多問題,就要克制自己的情緒。這麼做不是否定世上的痛楚和苦難,也並非值得憂慮的非人化思維,而是為大局著想才有所取捨。
•惡與道德缺口
•同理心的成本效益評估
•同理心如何引發暴力?
•心理變態與同理心
•缺乏同理心才會導致非人化?

第六章 一個理性越多越好的時代
一旦人意識到自己進入了真正的決策過程就開始運用理性思考,做出論述、表達意見、也接納別人的想法,有時候還願意改變立場。
•我們的心智與大腦
•人類能夠批判自己,因此才有無窮可能性
•理智和理性的必要性
•思考、表述、接受、改變
 

推薦序
對同理心鏗鏘有力的正反辯證
東吳大學心理系兼任副教授/林蕙瑛


同理心是諮商的基本技術,諮商心理師一直都在運用此技術,抓出案主的情緒,說中他的感受,案主覺得有被重視及瞭解,諮商關係較容易建立,諮商也就隨之啟動。身為諮商心理學學者,看到這本《失控的同理心》,以為是一本如何正確運用同理心的心理學書籍,興高采烈地開始閱讀,但是在自序部分就看到作者明確的表達寫書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說服讀者也反對同理心,於是立刻激起了好奇心,很想一探究竟。

Paul Bloom教授自己也是心理學家,他當然瞭解多數心理學家和哲學家使用同理心一詞的真正涵意,但他認為不能光看字面,而且也不是一對一或一對少數人的範圍,個人與社會所面臨的各種議題其實並非同理心不足,實際上問題往往肇因於同理心過剩,因此整體而言,同理心是個薄弱的道德指標。

乍讀之下,覺得作者的論調相當武斷,他自己也知道這會是有爭議的,因此他就先從社會心理學及神經科學的角度來探討同理心的心理過程。他廣博閱讀,蒐集文獻,並不反對前人所言,一一列舉同理心的好處。然而他主張,光是「情緒同理」及「認知同理」是不夠的,且源於同理心的善行常常常造成惡果,而後他從討論親密關係、惡與暴力、政治等層面來呈現同理心可以造成族群整體的影響。

Paul Bloom教授引經據典,如數家珍,包括學術研究、書籍、電影、實驗等等,很有條理的列出理性思考及自我控制的重要性,並列舉全世界已經發生及正在進行的大小事例,自小孩溺水至國際戰爭,其實就是在闡揚有效利他主義,結合心靈與頭腦的新社會運動。他的主旨在於發揚大善大愛,不要侷限於同理心的小善小愛,才更適合做為道德標準。

因此作者闡釋的同理心是遠大於心理學家所指出的同理心,由字裡行間來看,他非常心服於亞當‧斯密的理念,並融會貫通。斯密原本是贊成同理心的,後來卻認為「不是大自然在人心中點燃善惡的火苗」,轉而主張審慎考量和行正道的念想兩者結合,才能成為足夠的驅力。作者認為斯密三百多年前的主張,放諸今日仍準,以許多篇幅來探討斯密的言論並引用其話語,尤其強調其提醒人們謹言慎行,難過的人要有自覺別人不一定想要同理,傳遞情緒時要有所節制,此正表達了作者在本書中的主題。

本書最引人入勝的就是Paul Bloom流暢的文筆、犀利的文字及說服的功力。他在每一章節中對同理心的正反辯證,真是絲絲入扣,每句話都鏗鏘有力,每一個實例都分析詳細,讀者不得不跟著他的思維走,進入理性思考。整本書其實是在討論人性,人們就是太有情感了,不論是正面或負面情緒,往往流於濫用同理心,導致許多不好的事情發生。因此作者引領讀者由微觀及宏觀面來看待人們的情緒、思考及行為,強調理智與理性應建立在觀察與邏輯原則上,並以科學方法為典範。也就是說,大家在為同理心辯護時,仍應帶有理智。

「同理心是狹隘的偏頗的」、「目光短淺」、「不合邏輯」、「運作模式太愚蠢」,這些武斷的字詞是作者在本書開端直言的,然而到了後來,他的說詞放鬆了,「我反對同理心言論是立足於理性,主要是基於政策面,並非人際關係中的同理心。」他的結論是要為同理心找到合適定位,他並不反對同理心而是反對誤用同理心,同理心和理性可以是最佳拍檔。

由此可知,作者的周密辯才與他思考的詭譎與邏輯化,先是激發讀者的錯愕與好奇心,被他引領至思想世界遊歷一番再出來,就同意他有趣又有理的觀點。這是一本內容豐富、言之有物的好書,舉凡對人及人性有興趣的讀者都要人手一本。我在此也特別推薦給心理學界的諮商、臨床心理師及社工師,可以幫助你自我成長,進而善用同理心,更為洞察人心,在專業上得心應手。




推薦序
控制同理心
資深媒體人/范立達

同理心,在現代社會中似乎成為人人都能朗朗上口的名詞,但可能很多人不曉得,兩千三百多年前,孟子就已經提到過同理心這個概念。

孟子是這麼描述的。他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什麼叫「不忍人之心呢?」孟子解釋:「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用白話來說,孟子認為,如果看到小孩子要跌到井裡去了,任何人一定都會浮現驚駭同情的心情,而這樣的情緒反應,不是因為想要討好孩子的父母,不是為了要在親朋鄰里間博取名聲,更不是出自於厭惡那孩子的驚呼哭號聲。那全然都是因為「不忍人之心」所致。

這種「不忍人之心」,其實指的就是同理心。

但孟子後來又擴張解釋,把不忍人之心定義為「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四者的組合。他並說:「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如果仔細推敲,惻隱、羞惡這兩種反應毋寧更偏向先天,是不經學習而具有的感性活動,與辭讓、是非這兩種必須經過後天教育方能習得的理性判斷大不相同。

孟子或許不是一位稱職的心理學家,所以在分辨情緒與理性時難免混淆,但不得不說,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古人,就能注意到人類心緒的活動,知道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道理,也算難得。

孟子也認為同理心可應用於政治。他說:「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從同理心出發,即能行仁政。

到了現代,同理心有另一個代名詞,即「換位思考」。說起來,「換位思考」這樣的講法比同理心更能具體描繪出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的情緒活動。因為更清楚易懂,所以這樣的概念就更易被眾人接受。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指控一個人沒有同理心,不懂得換位思考,簡直就像是指控此人毫無人性一般。

但同理心太過氾濫也可能是場災難。

台版「羅倫佐三兄弟」的故事,迄今在網路上都還找得到。張家這三個孩子先後被診斷罹患ALD(腎上腺腦白質退化症),如果要接受醫治,就必須到美國進行骨髓移植,龐大醫療費粗估一人就要一千五百萬元。這件事經媒體披露後,全台愛心大爆發,短短三天,張家就募到了七千四百多萬元,但同時,因為如此龐大的捐款集中在少數人身上的結果,也造成嚴重的排擠效應。在那段時期,很多慈善團體都很難募到款項。

這就是見樹不見林效應,也就是社福界最擔憂的事。

站在理性的角度思考,社福界能夠勸募到的捐款就只有這麼多,如果集中在少數人身上,其他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就無法分配到這些救急或救命的資源。所以,不患寡而患不均,最合理的捐款方式應該是把款項捐給聯合勸募,再由他們按每一個不同需求的個案或社福團體妥適分配,才能讓捐款的效益最大化。但事實上,聯合勸募大概是社福界最苦哈哈的團體之一。說穿了,因為他們沒有故事,沒有辦法聚焦,善心人士難以產生同理心,所以很難得到金援。

同理心就是聚光燈,但它能投射的距離有限,能照亮的範圍太小,非常容易發生偏誤,而造成種種問題。所以發生在我們周遭的故事,我們常會隨之而喜、隨之而悲,但遠在異鄉的悲慘消息,我們卻往往視若無睹。廣島核爆瞬間奪走十萬條人命,但因為沒有產出十萬則悲情故事,在我們心中那就只是個數字。「小燈泡」妹妹的不幸,卻讓台灣絕大多數人流下熱淚。這樣的例子證明:死一個人是悲劇,死一萬人就變成了數據。我們對個體敏感,但對於統計數字卻常常無感。鮮明的個案故事,會激發大量的同理心,但同理心過於氾濫,會造成輕重失衡,會讓判斷失準,會讓理性被情感蒙蔽,會讓人做出錯誤的抉擇。我們在乎少數人受苦,卻往往忽略更多人身上的悲慘命運。我們的道德判斷和行動往往強烈受到同理心左右,其結果卻常導致世界變得更糟。

同理心不是洪水猛獸,但被同理心綁架而失去理智,就未免捨本逐末了。因此,對於同理心的認知,可能不是一味的歌頌讚美。一如本書作者在書中反覆強調的,同理心能夠催動善念,善念能使世界更美好;就算因同理心而起的報復,也可能會引導世界朝向更好的方向發展。但人的行為不能被同理心操控,在感同身受之餘,還要有出色的理解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對別人的際遇,我們要懂得克制情緒反應,但不失憐憫。如此,我們追求的,就不只是當下的滿足感,而是人類社會長遠的進步。

下回,當你在新聞中看到某些富太太擔任某慈善團體的義工,在感動之餘,或許可以想想,若她們願意將些珠寶首飾捐出,效果可能更勝於沿街賑災施粥。

最後,還是回頭看看孟子。孟子歌頌同理心,肯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但他也提醒,「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他認為,執政者不能被短淺的現實而迷惑了雙眼,必須看到問題的癥結。遇有餓孚,不是問責地方官,而是思考如何輕徭薄賦,減少百姓的負擔;地方不靖,不是只有派兵圍剿,而是著眼於如何提振朝綱,讓四方蠻夷近悅遠來。

看來,古人的智慧還真是值得我們後人學習呢!


 

內容連載

第一章都是同理心惹的禍?

道德的最低限度是基於理性行事,考量受到自身決定影響的個體,平等對待各方利益,做出理由最為充分的選擇。――James Rachels

過去幾年間如果別人問我最近在忙什麼,我會說自己正在寫書。他們追問細節,我便回答「和同理心有關」。一聽到同理心三個字,眾人點頭微笑,直到我補上一句:「我反對同理心。」

通常對方會一笑置之。我起初訝異不解,後來才意識到原來「反對同理心」就像「反對小貓咪」一樣,多數人覺得莫名其妙,不可能是認真的。再者,這種立場極其容易引起誤會,學到教訓之後我明白打從開頭就得解釋清楚:我並非反對道德、憐憫、仁慈或愛,我也希望大家做好人好事好鄰居。我會寫這本書,無非期待大家繼續朝這個方向努力並創造更美好的世界,只不過我意識到想靠同理心達成目標,恐怕會走上不少冤枉路。

反對同理心會引來他人錯愕,原因之一在於大眾習慣視同理心為絕對善,就好比我們絕不嫌錢多、絕不嫌自己太瘦……也絕不嫌同理心過剩。

就此而言,同理心很不一樣。我們對其他情感、情緒、能力的態度相對批判,看得到一體兩面,像是一個做父親的可能因為憤怒而失手將年幼孩子打死,但同樣的憤怒若發自不公不義則足以重塑世界。崇拜放在值得的對象身上很美妙,若放在連環殺人魔之類則很危險。我認為慎思明辨才是正途,所以會在書中多所強調。不過我也要聲明,理性同樣能致人犯錯。勞勃‧里夫頓(Robert Jay Lifton)以《納粹醫生》(The Nazi Doctors)一書探討二戰時期集中營醫師對囚犯進行人體實驗的心路歷程,(註1)他們都是聰明人,卻利用那份聰明說服自己接受慘無人道的行徑。那時若他們聆聽了自己心聲,結果也許好得多。

所有人類心智功能都可以接受檢視、辨別好壞。所以就讓我們來好好看看同理心。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32
    $115
  2. 二手書
    38
    $135
  3. 電子書
    67
    $240
  4. 新書
    75
    $270
  5. 新書
    79
    $283
  6. 新書
    79
    $284
  7. 新書
    79
    $284
  8. 新書
    79
    $285
  9. 新書
    85
    $306
  10. 新書
    88
    $317
  11. 新書
    9
    $324
  12. 新書
    95
    $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