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的藝術:文革期間的文化生產及實踐

複製的藝術:文革期間的文化生產及實踐
定價:685
NT $ 461 ~ 637
  • 作者:彭麗君
  • 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學
  • 出版日期:2017-07-07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82370055
  • ISBN13:9789882370050
  • 裝訂:平裝 / 318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文化大革命不單破壞文化,也重構文化,其宣傳藝術通過欽定典範、複製樣板等方式,為毛時代的政治帶來了巨大能量,讓文革的理想和暴力走向極端。文革時期的中國,到處是一式一樣的複製品以及千篇一律的行為,任何人若要展示自己的獨特性,都必須背負極大的壓力。然而,許多參與文革者在服從權威的同時,卻又感受到一種難以名狀的自由。到底如何解釋這種現象?文革除了是一段佈滿傷痕的歷史,我們還可以從甚麼角度去理解那高度同質的世界中,各式各樣的文化經驗?

名人推薦

  本書詳細分析文革時期不同種類的文藝作品與檔案文件,並深入訪談幾十位文藝工作者和平民百姓,以解釋這種在威權統治之下、個體卻自認為經歷著解放的現象。作者認為即使文革充滿肢體暴力,但文鬥才能觸及人民的靈魂;因此,解讀文藝活動及其背後邏輯,是理解文革的關鍵。

  這本著作對文革時期的文化史做出了周全而細緻的研究,卓有貢獻。關於中國人民如何生活在火紅的革命時期,以及如何在其中感知與創作藝術的問題,彭麗君提供了嶄新的觀察與思考角度。—— 安德魯.瓊斯 Andrew F. Jones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東亞語言及文化系教授)

  本書是對文革研究領域的一項重要介入—彭麗君融合了新與舊的研究進路,推動我們重新思考中國十年文革期間文化生產的政治與歷程。—— 柯瑞佳 Rebecca Karl(紐約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彭麗君進行了細緻的研究,引領讀者進入文革的世界,包括各種複製、建構樣板與典範的藝術行為,它們構築了文化和政治領域,然後在社會景觀中被廣泛傳播,以至成為生活時尚。本書建基於無懈可擊的研究,帶來了令人振奮的新見解,絕對是理解中國文化大革命不容錯過的書。—— 杜登教 Michael Dutton(倫敦大學金匠學院政治學教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彭麗君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哲學博士。研究興趣包括中國現當代視覺文化、知識產權論述、文化政策、美學理論、政治理論等。

李祖喬

  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科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博士生。
 
 

目錄

圖片目錄   xi   
中文版序   xiii  
鳴謝   xv  

導論   1

(一)藝術、政治與經濟
第1章  毛式美學   31
第2章  文革的文化經濟:文學的生產與流通   59

(二)典範與複製品的文化
第3章  典範與複製品的藝術與文化   85
第4章  赤腳醫生與女性形象   109
第5章  跨地方文化的戲曲與移植   137
第6章  革命芭蕾舞的類型和形式   163
第7章  毛澤東作為社會道統   197
第8章  知識分子作為牛鬼蛇神   221

結語   247
參考書目   255
索引   289
 

中文版序

  2014年9月,我在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休假正式開始,我計劃好好利用這一年的安靜,把過去幾年累積的文革文藝研究整理出來。可是,香港社會同時進入極度的不安和躁動,我也變得神經兮兮,一方面盡量把自己鎖在距離當下很遠的中國文革中,努力尋找它的秩序和邏輯,但另一方面,我又無法不讓自己的情感被運動綁架。書就在這樣跌跌撞撞的環境中定調—紙上,文革跟雨傘一點關係都沒有,但我也知道香港的當下,或多或少影響了我書寫文革時應該擁有的泰然。

  我寫文革的初衷很單純:出於簡單的好奇。我跟大部分在香港長大的同齡人一樣,對毛時代的中國一無所知,這是殖民者對被殖民者植入的無知。無知不是福,因為它會生根發芽,演變成愚昧和歧視。我想填補自己對中共的知識貧窮,也希望為自己既有的觀念帶來衝擊。是好是歹,這是一本沒有親歷文革的香港人所寫的文革書,這個位置自有它的視角。我選擇從文革入手,也隱隱帶著對革命的浪漫想像。當然,這想像很快被厚實和互相矛盾的史料所沒頂。到最後,我只希望,面對這樣一段暴烈的歷史,能夠寫一本溫柔一點的書。

  雖然中國政府依然把文革定義為「不是任何意義上的革命」,但事實是,無論它最後如何失敗,也掩飾不了它亮相時所帶出的暴力、速度、義無反顧、連根拔起,它的能量在二十世紀世界各場革命中都毫不遜色。可是在五十年後的今天書寫這一革命,我們能否溫吞一點,多些轉彎抹角,留自己也留歷史多些迴轉和對話的餘地?這書見證了自己對待這段歷史的蹣跚和關懷,有些話講得不清不楚,是自己力有不逮,也多少反映了我對當時(和現在)複雜世界的猶豫。但書寫文革,沒有讓我害怕政治,反而,我確信人們從私入公是一個實踐平等的過程,只是文革沒法堅持這個政治願景。也因此,雨傘運動在某程度可以是文革的一個反證,還看這一代人的定力,以及虛心的經營。 

彭麗君 2016年5月 香港
 

內容連載

秩序與失序
 
如果現代的歐洲藝術靠詩和藝術去觸及秩序世界的背後,毛式藝術的任務卻是相反,是要去建構秩序。毛式藝術的責任,是要在一個高度散亂的政治現實中,提供一些情感和美學上的碇泊處(affective aesthetic anchorages),建構一個相對於政治混戰來說比較連貫的存在領域。毛式藝術試圖為人們提供一個安穩的象徵,讓人確信萬物的背後存在一個超越性的結構。如果法國大革命是打造出歐洲浪漫主義的催化劑,所回應的是人們對啟蒙理性的幻滅;那麼,毛式浪漫主義則要呈現一種「準理性」(quasi-reason),作為一種可以合理解釋現實生活為何如此混亂的想像力。可以說,高度不穩定的政治環境,是文革藝術充滿力量的原因,因為它們有助把分散的政治能量拉在一起。
 
毛式浪漫主義有其超現實主義的面向。即是說,這種美學能夠超越物質性的現實。例如,在電影《紅色娘子軍》原版本的處決一幕中,我們看到男主角洪常青在飽受折磨後,拖著滿身傷痕的身體就義。但是,在樣板芭蕾舞劇中,江青要求製作團隊把他刻劃成強壯有力,給他安排一些充滿力量的舞蹈,如同一隻準備一飛衝天的鷹。19我們看到一個超現實的洪常青,面對死亡仍然充滿力量和勇氣、不屈不撓,展示出強大的毛澤東精神。這種安排,肯定會使那些稱許《聖女貞德蒙難記》(La Passion de Jeanne d’Arc,1928年由德萊葉[Carl-Theodor Dreyer]執導)的西方觀眾感到煩厭。不過,《紅色娘子軍》卻是在當時被確認為既「現實」又「浪漫」的新中國模範作品。我們可以說,刻劃洪常青的整體的情感強度違反常理。但是,不屈不撓的英雄和壯觀的美學,可以為迷失方向的社會提供一層額外的現實,使人在其中找到慰藉。如果說,對大部分中國人來說,1964年到1979年是最變化無常的一段時期;那麼,宣傳文化中所展示的浪漫氛圍,則穩定和持久得多了。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67
    $461
  2. 新書
    85
    $582
  3. 新書
    9
    $617
  4. 新書
    93
    $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