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思想史

近代日本思想史
定價:580
NT $ 340 ~ 522
  • 作者:濵田恂子
  • 譯者:周俊宇
  • 出版社:商務
  • 出版日期:2017-07-07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620756665
  • ISBN13:9789620756665
  • 裝訂:平裝 / 257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以較精簡的篇幅,讓你快速掌握當代日本思潮!

  論述日本從明治、大正、昭和初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後的哲學思想的變更及發展,重新審視日本人的美感、觀念、歷史。

  「我常講思想的邏輯和思想的倫理。思想不能只是合乎邏輯就好。思想有道德,有節操,有誠懇,有堅定的良心。且思想中也必須同樣有思想的方法,思想的姿勢。」

  「然而,人也具備了普羅米修斯一般預知的能力。這是樹立理念這個尚未發生之目標的能力,是探究理想形態,應有形態的能力。哲學的根本課題,應該是嚴肅地立足於現有的知識狀況,進而開創知識的普羅米修斯面向。」

  「如今該是重新審視日本人優美感性的時候了。」

本書特色

  1. 本書是築摩書房學藝文庫選書,以比較精簡的篇幅,論述日本從明治、大正、昭和初期,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後的哲學思想的變更及發展,是一本了解日本思想史的入門書。

  2. 三個時期都各有一篇簡短前言,概括該時期的時代背景及重要思想,讓讀者可快速掌握當時的思潮。

  3. 附錄的「近、現代日本哲學思想主要著作刊行年表」,列出思想家的重要著作,可供想進一步了解日本哲學思想的人士一個必備的參考書目。

  4. 思想史不僅是哲學史,也包含了政治、宗教、社會、文化思想的各種演變,此書對了解由「明治維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日本社會的走向有作用。

  5. 一般讀者對日本哲學思想的認識不多,但對日本在美感、觀念、歷史選擇等方面卻很有興趣,例如「菊與刀」就長期很受歡迎,本書可從「了解日本人怎麼想?」的角度作切入點。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濵田恂子


  1932年於東京出生。東京大學德語文學系及倫理學科畢業。同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博士課程(倫理學)畢業。曾獲洪堡基金會研究獎學金赴德國蒂賓根大學(University of Tübingen)哲學系,獲文學博士學位。後於關東學院大學文學部任教。

譯者簡介

周俊宇


  台灣近現代史研究者,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日本東京大學區域文化研究所博士候選人,著有《黨國與象徵-中華民國國定節日的歷史考察》,譯有《國旗、國歌、國慶-近代中國的國族主義與國家象徵》等書,並著有學術論文十餘篇。
 
 

目錄

導讀 i
序言──認識與思考 vii

第一部 明治、大正、昭和前期 3
第一章 第一期‧解放與啟蒙 文明開化的潮流 7
第一節 實證主義與進化論 9
第二節 倫理學與美學 22
第三節 社會哲學與基督教 32

第二章 第二期‧近代日本哲學諸面貌──觀念論的潮流與講壇哲學 45
第一節 西田幾多郎(1870-1945)和西田派的人們 46
第二節 波多野精一(1877-1950)和宗教哲學 75
第三節 教養哲學與人格主義 83
第四節 社會哲學與河上肇 100

第二部 第二次世界大戰敗戰以後 109
第三章 第一世代‧對決與解放 113
第一節 自我對決 115
第二節 與既存的所有對決 122
第三節 解放 147

第四章 第二世代‧從理性到感性 162
第一節 比較哲學的嘗試——川田熊太郎、中村元、井筒俊彥 165
第二節 傳統哲學的立場 信奉理性的哲學 174
第三節 理性的挫折 身體化的動向 188

終章 從那以後 消瘦的哲學 220
後記 人作為矛盾不合理的存在 228
文獻 232
近現代日本哲學思想主要著作刊行年表 235
 

序言

認識與思考


  當今日本,只要不是刻意隱瞞,我們都可以即時知道地球上的大小事件。電波是一種眼不可及的傳播方式,其發展在半世紀左右間給知識的傳播和吸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改變,獲得知識也變成了一件有趣的事。然而,問題卻漸漸產生,自古以來,日本人在任何時期都能吸收海外先進國家的知識和思想,使社會獲得發展。這種靈活性一直是日本的長處和特性,明治以後的日本近代化,也是透過吸收歐美的知識和在此基礎上發展而得的技術,而迅速獲得了發展。

  知識是豐富多樣的。無論是社會、經濟、政治等各方面或國際情勢,有關人類活動的事務並無固定方式,我們必須不斷地意識到當中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懷抱意識的主體,其形態就反映在由何種觀點來認識的這一點上。與此相反,屬於自然科學的領域,其重點則在於學習、認識推演出來的法則性。無論如何變化,認識的重點都在於變化本身的法則性上。既然具有法則性,那麼只要有理解能力,這個知識任憑誰都能適用。

  然而,在自然科學的領域中,姑且不論屬於純粹理論結構的數學,重點在觀察和實驗的各領域,其法則性也可能隨着研究而變動,長期以來的範式有時會因新發現而改變。對於從事研究的當事人來説,這正可説是無上的喜悦。然而,這個現象從另一方面也令人體會到人類的知識是未臻完善的。人類只能了解目前所了解的事,在其背後有多少事物是尚未被理解的,實在還未可知。因此,我們應當謙虚以對。

  即便如此,對於已經了解的事,人類是具備了加以應用的技術能力的。這使得我們的生活變得方便,這種觀念也已遍及全球。當然對於這種恩惠不能加以否定,但在這種甘於便利,卻讓促進技術化的資本體制稱心如意的生活情況下,如果思及對將來社會所帶來的影響,遲疑之念無可避免地油然而生。我們將被迫面對到「何謂自我?」、「何謂人類?」等哲學的根本性問題。

  若單單只是客觀地吸收知識和技術,個人內在的主體性便無需質疑。在吸收思想時情況就不同了。如果我們只是將思想視作書寫記錄的知識而加以吸收,只作表面、片面上的理解,那麼就可以將之作為無涉自身內在的客觀知識來吸收,這在一方面既有不斷地形成新的立足點,在社會上巧妙進退應對的成功者;另一方面對思想作知識性吸收,以其文獻研究形成學問領域,哲學就託付給了依此方式訓練出來的專家,成為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學問。若是思想,則吸收的主體本身之間將會與過去以來形成的內在發生緊張關係,若能加以克服則能形成個人新的自我。雖然也可能因為與個人的內在不相容而產生否定性的理解,但在否定當下痛苦的同時,主體的內在性作用也會作動。這就是作為科學、客觀性知識來吸收和作為思想來吸收兩者之間的差異。

  問題在於認識什麼問題?如何認識問題?怎樣藉由認識問題去思考與行動?等等對於知識主體內在性的提問。若只是扮演一個將已了解的事物作為絕對性命令來接受,自己不作任何積極性思考中規中矩的機器人的話,在和平時代或許會被視為一個值得信賴又認真的人。然而,人類社會和自然界都時常發生變化,一旦意想不到的事態發生,就必須依據主體式判斷來行動。民主主義社會中的每個人必須隨時隨地為自身的行為負相對應的責任,若是個人擅自行動則社會將無法順利運作。維持國家這個政治組織,主要的官職都是由國民全體選出的;法律等基本決策皆交由這個組織決定,但其內在必須是國民意識的反映,因此我們要明確展現面對所有可能變化的態度。於是作為主體的個人,也就是我「思考什麼?」「如何思考?」便顯得很重要,該做的就是作為主體摸索自身的答案,並付諸行動。

  科技的進步以及我們所生存的這個規模擴及全球的社會,不時要面對各種問題。例如,隨着醫學的進展,與臟器移植相關的腦死問題和延命措施的是非對錯等倫理學問題,就很需要患者和家人的判斷。醫療的進步也帶來了「壽終正寢不再」這種悲喜劇的現象。而例如核能發電的利弊也是你我活在當下所面臨的問題。種種「有能力做」並不等於「可以做」的案例,都需要大家去判斷取捨。目前討論不少問題的是非對錯時,時常都只優先考慮到經濟,實在令人慨嘆,我們力當加以避免。作為主體的自我並非不上不下的真空狀態,而是在自然中求生,又受歷史或社會規範,活在當下的生活者。為了判斷與行動,我們不要偏離現實,要看清現實,為此我們要充分敞開意識,立足於在精神上累積而來的各種狀況。

  本書俯瞰日本近現代的思想狀況及變遷,企盼解明現下各種精神狀況,指引前往未來方向的一個指標。期盼各位讀者能自主地吸收這只能以文字傳達的知識內容,作為自身的內在涵養形成一個自我形塑的踏板。
 

內容連載

第二章
 
第二期 近代日本哲學諸面貌──觀念論的潮流與講壇哲學
 
本書第一章介紹的思想家們,不只專注於哲學,也站在各自的立場對新時代的政治或教育、文化、社會問題抱持有強烈的關心。在當時的日本,他們堪稱是「文藝復興全才(Uomo Universale),不僅是哲學家或限於某一領域的專家,而是率先覺醒並走向近代化的啟蒙家。許多引領明治時代的人物,在政治、社會、文化等各方面追求新秩序,其共同特質是皆具備了廣泛視野。而這些在知性方面發揮領導特質的人們,為了確定新的方向,也必須不斷擴大自身的地平圈。然而,當明治時代接近尾聲,情勢便趨於穩定。搖擺不定的教育制度也隨着教育敕語的發佈,仿效德國的編制而逐漸整頓完備。明治時代便在這樣一個局面下過渡到大正時代。所有學問逐漸專業化、細分化,各個領域間的界線趨於明確。各個學問的水平都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境界,縱使是沒有自覺,在許多研究者身上還是可以看到依循新的政治、社會體制,全力集中於自身專長研究的傾向。這個情勢一直持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哲學亦然。哲學作為哲學科和文學部內其他專門學科並列,不再展現出嘗試給人類所有知識活動賦予意義的企圖,也不再顧及與其他研究領域間,甚至是與社會之間的相關性,哲學思索本應有的開展宛如被哲學忽略了。若提到這個時代精神狀況的特色,一般會想到大正浪漫主義,而這個思潮的旗手多半是大學教授。作為名詞或是稱謂的哲學或哲學家,意思就近乎不通世俗。即便如此,這個時代的日本哲學仍然留下了重要的軌跡:不只被動、單純地吸收歐洲哲學,也出現了建構獨自哲學體系的動向。不過,它整體而言仍然受到了西歐哲學動向的影響。在新康德學派影響所及下,首先吸收了德國的觀念論。一如列於本書末尾的著作年表所示,許多人都與康德哲學作了對决。這個時代出現了許多展開獨特思考的哲學家,如西田幾多郎、波多野精一、九鬼周造、和辻哲郎等人,他們在國內外留下強烈影響,以至今日。這些哲學家的業績頗具時代性,唯整體而言仍屬於一種講壇哲學,也就是象牙塔的哲學。不過,也有少數哲學家,如河上肇、戶坂潤(1900-1945)、永田廣志(1904-1947)、三枝博音,致力於投入政治性的抵抗運動。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59
    $340
  2. 新書
    79
    $458
  3. 新書
    79
    $459
  4. 新書
    85
    $493
  5. 新書
    9
    $522
  6. 新書
    9
    $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