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紀的哲學思潮來襲,
在啟蒙時代中,磨擦出哲學的火花,
本書十五個故事,帶您十五次解讀,十五次腦力激盪!
最愛說故事的Cibala老師,
這次要帶領大家,認識被稱為「啟蒙時代」的十八世紀,
透過思考追求進步的時代會有哪些哲學故事呢!
《百科全書》是怎麼出現的呢?
盧梭的出現帶給世界什麼影響呢?
康德的學說竟開啟了諸多學派的誕生?
市場經濟也與哲學息息相關嗎?
快跟著Cibala老師一起探索,找出意想不到的哲學大小事吧!
線索提示
狄德羅編寫《百科全書》的目的是什麼?
拉美特利的唯物主張是什麼?
孟德斯鳩提到的政府三權究竟是什麼呢?
盧梭對文明的看法是?
少年愛彌兒所認為的幸福是什麼?
康德認為上帝存在對人有重要的意義?
〈獨立宣言〉中有哪些重大意涵呢?
登場卡司:
狄德羅
拉美利特
孟德斯鳩
盧梭
亞當斯密
傑佛遜
康德
羅伯斯比爾
孔多塞
邊沁
目錄
導言
章節細部的介紹
狄德羅與《百科全書》
唯物論者拉美特利
孟德斯鳩的沙龍之旅
文明的枷鎖
少年愛彌兒
亞當斯密的午睡
老闆與教授
保護傑佛遜
自動紡織工廠
四個康德
康德的沙龍之旅
羅伯斯比爾的演講
裁縫瑪莉
學生邊沁
末日後的啟蒙
章節細部的介紹
狄德羅與《百科全書》
唯物論者拉美特利
孟德斯鳩的沙龍之旅
文明的枷鎖
少年愛彌兒
亞當斯密的午睡
老闆與教授
保護傑佛遜
自動紡織工廠
四個康德
康德的沙龍之旅
羅伯斯比爾的演講
裁縫瑪莉
學生邊沁
末日後的啟蒙
序
導言
《哲學很有事》系列是筆者為二○一五—二○一八年兒童哲學課編寫的閱讀教材,簡介西方(歐美)歷史上有名的哲學家、哲學觀點、理論。內容為單篇三千字左右,以哲學家(或文化)為中心的小故事,透過對話與情境展現各種觀點或想法。故事本身是虛構的,哲學思想卻不是。除了作為閱讀教材,也可以當作哲學入門的參考。
然而,在進入正式內容之前,或有讀者擔心「哲學」二字的陌生與難解。基於初次接觸哲學的讀者可能不少,以下是筆者對「哲學」的簡介。
什麼是「哲學」?
「哲學」對一般人聽來或許陌生,其實並不難懂。哲學是研究思考中的重要概念,並提出不同觀點的學問。舉個例子,身處現代,大家一定都知道「科學」的重要,逃不開「科學」的影響,然而認真反省「科學到底是什麼?」就是個哲學主題。有些學派認為只有科學能幫我們擺脫錯誤與迷信,得到真確的見解;也有學派則認為科學只是為了控制自然發明的工具,本身並不特別真確。
大家或許也聽過「不自由,毋寧死」,然而「自由」到底是什麼,真有那麼重要嗎?又是另一個哲學主題。哲學關注如:「真理」、「知識」、「幸福」、「正義」、「美感」這些重要而且抽象的概念,認真思考討論之。
也可以說,哲學就像是一座思考藝術的博物館,收藏著人類從古至今,有趣而精妙的理論觀點。有的真確、有的驚人、有的崇高、有的現實,然而都值得理解欣賞。所以不用想的太難,只要抱著參觀的好奇心進來,哲學必以驚人的收藏回報你,開啟一扇有趣又有料的思想之窗。
本書教的是哪種哲學課?對什麼有益?
本書是哲學史課程,國小五六年級以上的孩子就可以透過閱讀故事培養以下三種能力。
一、形成觀點的能力
二、自由思考的能力
三、抽象思考的能力
傳統教育喜歡談知識,不喜歡談觀點;喜歡給答案,不注意答案怎麼形成。學習中若缺乏形成觀點的過程,會讓學習缺乏趣味與效率。哲學教育與傳統教育相反,喜歡把知識當觀點,把答案當一種想法。這有助於平衡現有的知識模式,增加思考的靈活度與深度。
自由思想並不容易,因為我們很容易被當世觀點侷限而不自知。舉個例子,文明的進步一般而言毫無疑問是有益的,卻有哲學家認為文明發展絕對不好,對人類幸褔只有害處。哲學思想非常豐富多元,有人推崇懷疑,也有人追求信仰,有人宣揚民主的價值,也有人批評民主的弊端。深入了解各種觀點才能在思考上真正自由。
哲學討論抽象概念,能增強抽象思考,這常是現代教育所缺乏的。現代教育追求精細分工,課程內容常因之而過於瑣碎,帶給學習者痛苦挫折。抽象能力幫助孩子有更清楚,更全面的理解。這不但能增加學習的質,甚至能增加學習的趣味。
最後,本書需要邊閱讀邊思考,故事中對話需要仔細的對照琢磨,才能跟上相互詰辯的討論。閱讀過程也可以培養孩子邊讀邊想,專心思考的習慣。
其實這些能力對所有年齡的人都有用,也就是一般所謂思考或思辨能力。哲學教育就是培養思考能力。
光讀別人的觀點,對自己的思考有用嗎?
不過說到這裡,有人不免懷疑,由於課程內容是了解哲學家的觀點,研讀別人的觀點真能有益於「自己」的思考,真能幫助「自己」形成觀點嗎?
哲學教育教思考,但「教思考」聽來有些矛盾,因為一個人不用教也能自己思考,而且如果他不主動思考,教也沒用。本書所謂「教思考」不是給答案、教動作甚或給出公式,而是試著「欣賞」。帶領讀者欣賞一下不同的觀點,當作未來建立自己思考的橋梁。這跟欣賞藝術作品一樣,創作者往往先驚嘆於他人作品的完美,再致力於自己的創作。
所以請各位先抱著「欣賞」的態度去理解。我希望本書的讀者能回顧一下人類思考的歷史,不用急著尋找這一課用在哪裡,那個理論可以反駁誰。培養思考不總是要勉強人提出新想法,或一定要批評社會,有時也可以欣賞前人思考的深度,擴張自己的視野。當面對新問題,豐富的視野會慢慢轉化為內在力量,更能被有效運用。
讀哲學會不會有什麼不好的影響呢?
不過因為本書試圖向年紀更輕的孩子介紹哲學,或許有人擔心哲學會不會帶給孩子壞的結果,比方說極端或反社會人格呢?
學任何東西都有可能被設想為好壞兩個極端。發揮一下想像力,我們可以想像學科學的孩子瘋狂偏執,學醫的孩子冷酷無情,學文學的孩子脆弱悲觀,學音樂的孩子恃才傲物,學體育的孩子腦袋空空。這些都是透過想像把學科汙名化的結果。
這些大多不是事實,而是流言與想像。擔心哲學帶來的極端或瘋狂,跟以上擔心一樣—缺乏事實根基,若真的有相似情況發生,常會發現這些往往是學習不夠深入的結果。剛學功夫的人愛與人爭鬥,剛接觸文學的人易多愁善感,但若受到老師正規有系統的引導,全面了解之後,這個狀況幾乎不會發生。與其讓孩子將來因偶然接觸到這些主題,受到不可知的影響,倒不如讓老師在設計好的環境中好好利用這些資源,來培養思考的能力。
後話
最後必須致歉的是,在浩瀚的經典論述中,我對任一哲學家的認識,遠不及該領域專家。我的師長、同輩與學弟妹們都能提供百倍的專業智慧,本書僅僅是入門簡介而已。
然而必須說明的是,哲學如果沒有論點的交互攻防,似乎就少了大半意義,因此我盡可能在故事中補強,有時我會加入自己的解釋或後人的見解,這並非百分之百的報導,我應承擔其責任。但為了推廣哲學的趣味性,我認為這是必要的。
其實到目前為止,我解釋的大多是哲學對所有人的意義,而沒有「特別」點出兒童或青少年為什麼要學哲學,因為我視他們如成人。我覺得哲學思考是有趣的,有意義的,因此介紹給身邊的孩子作為禮物。我對兒童學哲學的看法就跟兒童學廚藝的看法一樣,不一定適合每個人,但接觸一下也不錯,前提是注意安全。以我的經驗,學哲學比學廚藝要安全多了。
我也不主張人人都應當念哲學,只認為能有機會接觸一點哲學思考,對個人來說是件正面的事。哲學思考能刺激各種不同角度的想法,訓練思想更深入與全面。希望本書能在哲學教育上拋磚引玉,透過哲學教育的推動來改善社會。
章節細部的介紹
西洋哲學史的故事之旅終於來到十七—十八世紀,被稱為「近代哲學」的時期。前一本書《近代哲學(上)》介紹十七到十八世紀的哲學,《近代哲學(下)》則是從十八世紀(更精確來說是十八世紀中到末),被稱為「啟蒙時代」的哲學。
「啟蒙時代」的哲學家主要存在於法國、英國與德國這三個國家。啟蒙最具代表性的思想是十八世紀法國的哲學思潮,以巴黎為中心,代表人物有盧梭、伏爾泰、孟德斯鳩、孔多塞等人。同一時間,在英國也有重要的思想運動,主角有經驗論者休謨(前一本書介紹)、本書的亞當斯密以及邊沁。在德國,哲學家康德的批判哲學對啟蒙的闡釋也不可或缺。這些地區的思想各有特色,又異中有同,彼此影響交互辯詰串成的交響曲,便是本書盡力譜出的樂章。
我們提過,每個時代的哲學多少可以歸納出一些導引性的「主軸」。古希臘哲學的主軸是「靈魂」,中世紀是「信仰」,近代哲學的主題是「知識」。啟蒙時代的哲學可以在「知識」之下細分,細到煥然一新。十七世紀知識的主要意義是「認識世界」,啟蒙時代知識的意義更近於「追求進步」,啟蒙瀰漫著追求進步的氛圍,在各種知識、工藝與文化的領域中,甚至延伸至政治與社會生活,不惜以革命追求進步,十八世紀發生了美國獨立革命與法國大革命,是啟蒙精神最重要的標誌。
除了結合政治,為了進步,啟蒙反對一切的偏見,追求改變。舉個例子,十七世紀的笛卡兒或牛頓視科學為發現神造物之理,科學不但不反對宗教,反而像對創造之神的頌讚。啟蒙時代科學與宗教的關係趨於緊張。狄德羅、拉美特利是公開的無神論者,伏爾泰、孟德斯鳩批評基督教,其理由跟他們批評批評前代哲學、封建貴族、傳統價值的原因一樣,因為這些都是不願改變的偏見來源,有礙進步,應戒慎警惕。
另外,資本主義與工業革命的種子也悄悄的發芽了。英格蘭的工業革命誕生了大都市,都市成了大型的市場。工廠生產模式永遠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廉價而且相互競爭的產品大量出現,迅速取代了手工業,今天我們幾乎一切日用品都來自於工廠。這些都在啟蒙時代成形,以難以置信的速度成長茁壯。而對依賴現代生活的我們來說,這可能才是最直接感受到的「進步」。
啟蒙最重要的精神—透過思考追求「進步」,與本書每一個故事都有些關聯。希望讀者能從故事中去感受啟蒙對抗偏見發出的力量,去經歷政治與生活方式面向現代世界的轉變,甚至思考這種以追求「進步」為主軸的觀點是否是正確,是否潛藏危險。對筆者而言,這些思考都是偉大的、有趣的、有啟發性的,但不一定是正確,所以介紹給各位,供各位學習、欣賞乃至於批判。
哲學是一座集合不同觀點與想法的博物館,它整理分析人類的思考結晶,帶你了解各種世界觀,讓思考真正自由成長。筆者深知能力有限,但仍盡力把哲學家豐富思想編成一段段小故事,希望讓各位在閱讀、感受、欣賞小故事時,思考能慢慢成長茁壯。
以下是我為近代哲學(下)準備的十五堂課目錄:
1.狄德羅與《百科全書》
2.唯物論者拉美特利
3.孟德斯鳩的沙龍之旅
4.文明的枷鎖
5.少年愛彌兒
6.亞當斯密的午睡
7.老闆與教授
8.保護傑佛遜
9.自動紡織工廠
10.四個康德
11.康德的沙龍之旅
12.羅伯斯比爾的演講
13.裁縫瑪莉
14.學生邊沁
15.末日後的啟蒙
我就廢話不多說了,直接開始吧。
推薦序
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 冀劍制
有些人很愛哲學,完全不介意哲學的難度,可以融入其間,樂在其中。但是,這種哲學愛好者始終都是少數,這也是為什麼在人類歷史上,哲學始終無法在民間普及。
然而,歷史在轉變,哲學書籍不再只是單純服務愛好者,也開始服務許多因為某些理由而嘗試學習的人。當現代人知識越豐富,就越容易感受到它的重要性。但是,即使理性上知道自己該讀哲學、知道哲學可以帶給人生莫大的助益,但如果缺乏熱情,一樣難以入手。在這種情況下,較易閱讀的哲普書便顯得重要,而且,如果還可以提昇學習樂趣,就更完美了。
Cibala老師這一系列的哲學書籍,便是依據這樣的需求而來,不僅容易上手,還以故事為背景,希望讀起來更生動有趣。
舉例來說,在「唯物論者拉美特利」這篇,他利用酒館裡的閒聊為背景,討論人是否只是機器的辯證。藉由同意與反對兩方交火,將這個問題的主要支持理由和反對觀點提出來,帶領我們深入思考。如果這些內容生硬的出現在教科書裡,除非原本就感興趣,否則,便會感到生澀無聊。但由於事情發生在酒館,在輕鬆閒聊的氛圍裡,化解閱讀的壓力,無意間,讀者便被理路吸引,跟隨思路,啟發自己的想法。這確實能讓人以較輕鬆的方式,踏入哲學思考的世界。
而在「學生邊沁」這篇,討論的地點雖然是在課堂上,但Cibala老師藉由學生挑戰老師的舉動以及同學在旁看好戲的場景,化解哲學辯證時的嚴肅性,讓哲學討論增添趣味。
除了哲學思辨之外,書裡也談哲學理念以及提出問題引人思考。像在「少年愛彌兒」這篇,除了介紹教育理念,順道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例如,「為了保護自己而殺人是否正確?」以及「我們是否可以因為職業而看輕他人?」這些問題雖然沒被討論,但是,藉由故事的接地氣,讀者可以感受到問題的重要性,以及容易套用在自己的生活中。而這些,都可以啟發哲學思考力。
我認識Cibala老師已經很多年了,他曾在我服務的華梵哲學系教了幾年書,讓我有機會和他一起聊哲學。他是一個有熱誠、又受學生歡迎的老師,下課時間總被學生圍繞,具有個人魅力與創意。而這些長才,也逐漸在他的生命歷程中轉化成文字,藉由書本的媒介,傳遞哲學思想。事實上,在我個人的兒童哲學著作中,裡面有個「普老師」的角色,其原型也是由他而來的。
近幾年來,臺灣哲學風潮所形成的一股力量,正努力讓各種拒絕思考的反智文化現形,並驅逐它們,社會將因此而進化。那麼,就讓我們繼續走下去,並且拭目以待。
哲學,並非求個一勞永逸的答案
哲學新媒體共同創辦人
哲學床邊談,甜甜的 專欄作家 小英
讀哲學讀久了,會有一個顯而易見的副作用,那就是講故事的能力變差。因為哲學的訓練過程,會讓你對於知識的分析能力提高,探求問題本質的敏感度提高。每個提問,感覺都像一拳準備要KO對方一樣。
但撰寫故事不一樣,要有敏銳的情感轉折捕捉,人物性格的立體鋪陳,重點是要把情節寫得有趣,而這些特質很容易被哲學的訓練消磨掉。
但Cibala就很厲害,在他這《哲學很有事》的系列套書中,很巧妙的融合了身為一位作家對於故事建構的豐富度,與身為一位哲學人對哲學知識傳達的厚度。
其中有幾篇小短篇一直讓我回憶起我讀西哲專書時,那些令人糾結難解的思辨過程。但在Cibala筆下,卻把那些糾結難解,令人望而生畏的大部頭論著,換成有趣生動的「事件」。
事件,讓這本書變得很立體
沒錯,我要說的是「事件」!
因為是「事件」,就具有故事性,它讓每個理論與觀點的時空突然立體了起來。
讀者彷彿可以走近那座舞臺,清楚感受到每個理論在被闡述時,所呼應的時代特質。
而這樣的立體性,其實不光是對兒童理解「哲學理論」來說,對初接觸到哲學的人,都是非常有效的切入路徑。
Cibala厲害的地方是,他讓每個「事件」都感覺很真實。
我會如此說,主要是因為我熟悉裡面部分哲學家所闡述的理論,因為熟悉就會去一一檢證。但有趣的是,Cibala在鋪陳故事的過程中,將這個哲學家行為的小細節,人生的過程,都一併真假混雜的融在故事內,譬如在〈康德的沙龍之旅〉此篇,我就一度懷疑是否康德曾經真有過此次沙龍聚會!
而這樣的成功的事件構置,是非常需要寫作與哲學理解的真實力。
章節構置,很適合教學,也適合自學
不得不說,近代哲學是我覺得內容最為複雜,卻也最吸引人的部分。
Cibala很貼心的將這本書鎖定在近代社會的幾個重要議題去做開展,分別是:「民主啟蒙」、「幸福」、「資本主義」、「什麼是真正的道德」、「女性主義」,以此建構出十五個章節。
而十五個章節的量,相當於大學教育中十八週的安排(扣除開學第一週、期中考、期末考),非常適合老師拿來課堂上做每週的操作。
而每篇故事的最後又設計了「哲學很有事,你也來試試」的問題,有效的幫忙老師與學生進行收斂、回顧,讓閱讀者免於泛泛的看過而已。
寫在最後
我跟Cibala認識起源於四年前的合作,那時看他致力於兒童教學現場,默默的、一步一步踏實的,建立起自己的對兒童哲學的教學模型,我就心生敬畏。
而後自己孩子漸漸長大,由襁褓中的嬰孩,漸次到能溝通,到現在能與我聊點哲學觀點。更打從心底理解與兒童講述哲學,搭配不同年紀、階段,其技巧設計的重要。
兒童哲學可以多小開始訓練?根據我在我自己小孩身上實驗的結果是四歲半開始,原因在於,正如Cibala在〈老闆與教授〉此篇最後所言:「對立的對話是為了培養讀者權衡思考的習慣。」而四歲半的孩子開始能操作「對立對話」了!
若對兒童而言,由於內容文字的複雜度,建議國小四年級以上的孩童可以以此系列書為思考訓練的徑路,而當你「習慣思考」訓練,其實你就同時在進行「哲學」學習。所以哲學,並非求個一勞永逸的答案。
衷心喜悅此系列書出版,真心推薦之。
《哲學很有事》系列是筆者為二○一五—二○一八年兒童哲學課編寫的閱讀教材,簡介西方(歐美)歷史上有名的哲學家、哲學觀點、理論。內容為單篇三千字左右,以哲學家(或文化)為中心的小故事,透過對話與情境展現各種觀點或想法。故事本身是虛構的,哲學思想卻不是。除了作為閱讀教材,也可以當作哲學入門的參考。
然而,在進入正式內容之前,或有讀者擔心「哲學」二字的陌生與難解。基於初次接觸哲學的讀者可能不少,以下是筆者對「哲學」的簡介。
什麼是「哲學」?
「哲學」對一般人聽來或許陌生,其實並不難懂。哲學是研究思考中的重要概念,並提出不同觀點的學問。舉個例子,身處現代,大家一定都知道「科學」的重要,逃不開「科學」的影響,然而認真反省「科學到底是什麼?」就是個哲學主題。有些學派認為只有科學能幫我們擺脫錯誤與迷信,得到真確的見解;也有學派則認為科學只是為了控制自然發明的工具,本身並不特別真確。
大家或許也聽過「不自由,毋寧死」,然而「自由」到底是什麼,真有那麼重要嗎?又是另一個哲學主題。哲學關注如:「真理」、「知識」、「幸福」、「正義」、「美感」這些重要而且抽象的概念,認真思考討論之。
也可以說,哲學就像是一座思考藝術的博物館,收藏著人類從古至今,有趣而精妙的理論觀點。有的真確、有的驚人、有的崇高、有的現實,然而都值得理解欣賞。所以不用想的太難,只要抱著參觀的好奇心進來,哲學必以驚人的收藏回報你,開啟一扇有趣又有料的思想之窗。
本書教的是哪種哲學課?對什麼有益?
本書是哲學史課程,國小五六年級以上的孩子就可以透過閱讀故事培養以下三種能力。
一、形成觀點的能力
二、自由思考的能力
三、抽象思考的能力
傳統教育喜歡談知識,不喜歡談觀點;喜歡給答案,不注意答案怎麼形成。學習中若缺乏形成觀點的過程,會讓學習缺乏趣味與效率。哲學教育與傳統教育相反,喜歡把知識當觀點,把答案當一種想法。這有助於平衡現有的知識模式,增加思考的靈活度與深度。
自由思想並不容易,因為我們很容易被當世觀點侷限而不自知。舉個例子,文明的進步一般而言毫無疑問是有益的,卻有哲學家認為文明發展絕對不好,對人類幸褔只有害處。哲學思想非常豐富多元,有人推崇懷疑,也有人追求信仰,有人宣揚民主的價值,也有人批評民主的弊端。深入了解各種觀點才能在思考上真正自由。
哲學討論抽象概念,能增強抽象思考,這常是現代教育所缺乏的。現代教育追求精細分工,課程內容常因之而過於瑣碎,帶給學習者痛苦挫折。抽象能力幫助孩子有更清楚,更全面的理解。這不但能增加學習的質,甚至能增加學習的趣味。
最後,本書需要邊閱讀邊思考,故事中對話需要仔細的對照琢磨,才能跟上相互詰辯的討論。閱讀過程也可以培養孩子邊讀邊想,專心思考的習慣。
其實這些能力對所有年齡的人都有用,也就是一般所謂思考或思辨能力。哲學教育就是培養思考能力。
光讀別人的觀點,對自己的思考有用嗎?
不過說到這裡,有人不免懷疑,由於課程內容是了解哲學家的觀點,研讀別人的觀點真能有益於「自己」的思考,真能幫助「自己」形成觀點嗎?
哲學教育教思考,但「教思考」聽來有些矛盾,因為一個人不用教也能自己思考,而且如果他不主動思考,教也沒用。本書所謂「教思考」不是給答案、教動作甚或給出公式,而是試著「欣賞」。帶領讀者欣賞一下不同的觀點,當作未來建立自己思考的橋梁。這跟欣賞藝術作品一樣,創作者往往先驚嘆於他人作品的完美,再致力於自己的創作。
所以請各位先抱著「欣賞」的態度去理解。我希望本書的讀者能回顧一下人類思考的歷史,不用急著尋找這一課用在哪裡,那個理論可以反駁誰。培養思考不總是要勉強人提出新想法,或一定要批評社會,有時也可以欣賞前人思考的深度,擴張自己的視野。當面對新問題,豐富的視野會慢慢轉化為內在力量,更能被有效運用。
讀哲學會不會有什麼不好的影響呢?
不過因為本書試圖向年紀更輕的孩子介紹哲學,或許有人擔心哲學會不會帶給孩子壞的結果,比方說極端或反社會人格呢?
學任何東西都有可能被設想為好壞兩個極端。發揮一下想像力,我們可以想像學科學的孩子瘋狂偏執,學醫的孩子冷酷無情,學文學的孩子脆弱悲觀,學音樂的孩子恃才傲物,學體育的孩子腦袋空空。這些都是透過想像把學科汙名化的結果。
這些大多不是事實,而是流言與想像。擔心哲學帶來的極端或瘋狂,跟以上擔心一樣—缺乏事實根基,若真的有相似情況發生,常會發現這些往往是學習不夠深入的結果。剛學功夫的人愛與人爭鬥,剛接觸文學的人易多愁善感,但若受到老師正規有系統的引導,全面了解之後,這個狀況幾乎不會發生。與其讓孩子將來因偶然接觸到這些主題,受到不可知的影響,倒不如讓老師在設計好的環境中好好利用這些資源,來培養思考的能力。
後話
最後必須致歉的是,在浩瀚的經典論述中,我對任一哲學家的認識,遠不及該領域專家。我的師長、同輩與學弟妹們都能提供百倍的專業智慧,本書僅僅是入門簡介而已。
然而必須說明的是,哲學如果沒有論點的交互攻防,似乎就少了大半意義,因此我盡可能在故事中補強,有時我會加入自己的解釋或後人的見解,這並非百分之百的報導,我應承擔其責任。但為了推廣哲學的趣味性,我認為這是必要的。
其實到目前為止,我解釋的大多是哲學對所有人的意義,而沒有「特別」點出兒童或青少年為什麼要學哲學,因為我視他們如成人。我覺得哲學思考是有趣的,有意義的,因此介紹給身邊的孩子作為禮物。我對兒童學哲學的看法就跟兒童學廚藝的看法一樣,不一定適合每個人,但接觸一下也不錯,前提是注意安全。以我的經驗,學哲學比學廚藝要安全多了。
我也不主張人人都應當念哲學,只認為能有機會接觸一點哲學思考,對個人來說是件正面的事。哲學思考能刺激各種不同角度的想法,訓練思想更深入與全面。希望本書能在哲學教育上拋磚引玉,透過哲學教育的推動來改善社會。
章節細部的介紹
西洋哲學史的故事之旅終於來到十七—十八世紀,被稱為「近代哲學」的時期。前一本書《近代哲學(上)》介紹十七到十八世紀的哲學,《近代哲學(下)》則是從十八世紀(更精確來說是十八世紀中到末),被稱為「啟蒙時代」的哲學。
「啟蒙時代」的哲學家主要存在於法國、英國與德國這三個國家。啟蒙最具代表性的思想是十八世紀法國的哲學思潮,以巴黎為中心,代表人物有盧梭、伏爾泰、孟德斯鳩、孔多塞等人。同一時間,在英國也有重要的思想運動,主角有經驗論者休謨(前一本書介紹)、本書的亞當斯密以及邊沁。在德國,哲學家康德的批判哲學對啟蒙的闡釋也不可或缺。這些地區的思想各有特色,又異中有同,彼此影響交互辯詰串成的交響曲,便是本書盡力譜出的樂章。
我們提過,每個時代的哲學多少可以歸納出一些導引性的「主軸」。古希臘哲學的主軸是「靈魂」,中世紀是「信仰」,近代哲學的主題是「知識」。啟蒙時代的哲學可以在「知識」之下細分,細到煥然一新。十七世紀知識的主要意義是「認識世界」,啟蒙時代知識的意義更近於「追求進步」,啟蒙瀰漫著追求進步的氛圍,在各種知識、工藝與文化的領域中,甚至延伸至政治與社會生活,不惜以革命追求進步,十八世紀發生了美國獨立革命與法國大革命,是啟蒙精神最重要的標誌。
除了結合政治,為了進步,啟蒙反對一切的偏見,追求改變。舉個例子,十七世紀的笛卡兒或牛頓視科學為發現神造物之理,科學不但不反對宗教,反而像對創造之神的頌讚。啟蒙時代科學與宗教的關係趨於緊張。狄德羅、拉美特利是公開的無神論者,伏爾泰、孟德斯鳩批評基督教,其理由跟他們批評批評前代哲學、封建貴族、傳統價值的原因一樣,因為這些都是不願改變的偏見來源,有礙進步,應戒慎警惕。
另外,資本主義與工業革命的種子也悄悄的發芽了。英格蘭的工業革命誕生了大都市,都市成了大型的市場。工廠生產模式永遠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廉價而且相互競爭的產品大量出現,迅速取代了手工業,今天我們幾乎一切日用品都來自於工廠。這些都在啟蒙時代成形,以難以置信的速度成長茁壯。而對依賴現代生活的我們來說,這可能才是最直接感受到的「進步」。
啟蒙最重要的精神—透過思考追求「進步」,與本書每一個故事都有些關聯。希望讀者能從故事中去感受啟蒙對抗偏見發出的力量,去經歷政治與生活方式面向現代世界的轉變,甚至思考這種以追求「進步」為主軸的觀點是否是正確,是否潛藏危險。對筆者而言,這些思考都是偉大的、有趣的、有啟發性的,但不一定是正確,所以介紹給各位,供各位學習、欣賞乃至於批判。
哲學是一座集合不同觀點與想法的博物館,它整理分析人類的思考結晶,帶你了解各種世界觀,讓思考真正自由成長。筆者深知能力有限,但仍盡力把哲學家豐富思想編成一段段小故事,希望讓各位在閱讀、感受、欣賞小故事時,思考能慢慢成長茁壯。
以下是我為近代哲學(下)準備的十五堂課目錄:
1.狄德羅與《百科全書》
2.唯物論者拉美特利
3.孟德斯鳩的沙龍之旅
4.文明的枷鎖
5.少年愛彌兒
6.亞當斯密的午睡
7.老闆與教授
8.保護傑佛遜
9.自動紡織工廠
10.四個康德
11.康德的沙龍之旅
12.羅伯斯比爾的演講
13.裁縫瑪莉
14.學生邊沁
15.末日後的啟蒙
我就廢話不多說了,直接開始吧。
推薦序
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 冀劍制
有些人很愛哲學,完全不介意哲學的難度,可以融入其間,樂在其中。但是,這種哲學愛好者始終都是少數,這也是為什麼在人類歷史上,哲學始終無法在民間普及。
然而,歷史在轉變,哲學書籍不再只是單純服務愛好者,也開始服務許多因為某些理由而嘗試學習的人。當現代人知識越豐富,就越容易感受到它的重要性。但是,即使理性上知道自己該讀哲學、知道哲學可以帶給人生莫大的助益,但如果缺乏熱情,一樣難以入手。在這種情況下,較易閱讀的哲普書便顯得重要,而且,如果還可以提昇學習樂趣,就更完美了。
Cibala老師這一系列的哲學書籍,便是依據這樣的需求而來,不僅容易上手,還以故事為背景,希望讀起來更生動有趣。
舉例來說,在「唯物論者拉美特利」這篇,他利用酒館裡的閒聊為背景,討論人是否只是機器的辯證。藉由同意與反對兩方交火,將這個問題的主要支持理由和反對觀點提出來,帶領我們深入思考。如果這些內容生硬的出現在教科書裡,除非原本就感興趣,否則,便會感到生澀無聊。但由於事情發生在酒館,在輕鬆閒聊的氛圍裡,化解閱讀的壓力,無意間,讀者便被理路吸引,跟隨思路,啟發自己的想法。這確實能讓人以較輕鬆的方式,踏入哲學思考的世界。
而在「學生邊沁」這篇,討論的地點雖然是在課堂上,但Cibala老師藉由學生挑戰老師的舉動以及同學在旁看好戲的場景,化解哲學辯證時的嚴肅性,讓哲學討論增添趣味。
除了哲學思辨之外,書裡也談哲學理念以及提出問題引人思考。像在「少年愛彌兒」這篇,除了介紹教育理念,順道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例如,「為了保護自己而殺人是否正確?」以及「我們是否可以因為職業而看輕他人?」這些問題雖然沒被討論,但是,藉由故事的接地氣,讀者可以感受到問題的重要性,以及容易套用在自己的生活中。而這些,都可以啟發哲學思考力。
我認識Cibala老師已經很多年了,他曾在我服務的華梵哲學系教了幾年書,讓我有機會和他一起聊哲學。他是一個有熱誠、又受學生歡迎的老師,下課時間總被學生圍繞,具有個人魅力與創意。而這些長才,也逐漸在他的生命歷程中轉化成文字,藉由書本的媒介,傳遞哲學思想。事實上,在我個人的兒童哲學著作中,裡面有個「普老師」的角色,其原型也是由他而來的。
近幾年來,臺灣哲學風潮所形成的一股力量,正努力讓各種拒絕思考的反智文化現形,並驅逐它們,社會將因此而進化。那麼,就讓我們繼續走下去,並且拭目以待。
哲學,並非求個一勞永逸的答案
哲學新媒體共同創辦人
哲學床邊談,甜甜的 專欄作家 小英
讀哲學讀久了,會有一個顯而易見的副作用,那就是講故事的能力變差。因為哲學的訓練過程,會讓你對於知識的分析能力提高,探求問題本質的敏感度提高。每個提問,感覺都像一拳準備要KO對方一樣。
但撰寫故事不一樣,要有敏銳的情感轉折捕捉,人物性格的立體鋪陳,重點是要把情節寫得有趣,而這些特質很容易被哲學的訓練消磨掉。
但Cibala就很厲害,在他這《哲學很有事》的系列套書中,很巧妙的融合了身為一位作家對於故事建構的豐富度,與身為一位哲學人對哲學知識傳達的厚度。
其中有幾篇小短篇一直讓我回憶起我讀西哲專書時,那些令人糾結難解的思辨過程。但在Cibala筆下,卻把那些糾結難解,令人望而生畏的大部頭論著,換成有趣生動的「事件」。
事件,讓這本書變得很立體
沒錯,我要說的是「事件」!
因為是「事件」,就具有故事性,它讓每個理論與觀點的時空突然立體了起來。
讀者彷彿可以走近那座舞臺,清楚感受到每個理論在被闡述時,所呼應的時代特質。
而這樣的立體性,其實不光是對兒童理解「哲學理論」來說,對初接觸到哲學的人,都是非常有效的切入路徑。
Cibala厲害的地方是,他讓每個「事件」都感覺很真實。
我會如此說,主要是因為我熟悉裡面部分哲學家所闡述的理論,因為熟悉就會去一一檢證。但有趣的是,Cibala在鋪陳故事的過程中,將這個哲學家行為的小細節,人生的過程,都一併真假混雜的融在故事內,譬如在〈康德的沙龍之旅〉此篇,我就一度懷疑是否康德曾經真有過此次沙龍聚會!
而這樣的成功的事件構置,是非常需要寫作與哲學理解的真實力。
章節構置,很適合教學,也適合自學
不得不說,近代哲學是我覺得內容最為複雜,卻也最吸引人的部分。
Cibala很貼心的將這本書鎖定在近代社會的幾個重要議題去做開展,分別是:「民主啟蒙」、「幸福」、「資本主義」、「什麼是真正的道德」、「女性主義」,以此建構出十五個章節。
而十五個章節的量,相當於大學教育中十八週的安排(扣除開學第一週、期中考、期末考),非常適合老師拿來課堂上做每週的操作。
而每篇故事的最後又設計了「哲學很有事,你也來試試」的問題,有效的幫忙老師與學生進行收斂、回顧,讓閱讀者免於泛泛的看過而已。
寫在最後
我跟Cibala認識起源於四年前的合作,那時看他致力於兒童教學現場,默默的、一步一步踏實的,建立起自己的對兒童哲學的教學模型,我就心生敬畏。
而後自己孩子漸漸長大,由襁褓中的嬰孩,漸次到能溝通,到現在能與我聊點哲學觀點。更打從心底理解與兒童講述哲學,搭配不同年紀、階段,其技巧設計的重要。
兒童哲學可以多小開始訓練?根據我在我自己小孩身上實驗的結果是四歲半開始,原因在於,正如Cibala在〈老闆與教授〉此篇最後所言:「對立的對話是為了培養讀者權衡思考的習慣。」而四歲半的孩子開始能操作「對立對話」了!
若對兒童而言,由於內容文字的複雜度,建議國小四年級以上的孩童可以以此系列書為思考訓練的徑路,而當你「習慣思考」訓練,其實你就同時在進行「哲學」學習。所以哲學,並非求個一勞永逸的答案。
衷心喜悅此系列書出版,真心推薦之。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5折$238
-
新書85折$238
-
新書9折$252
-
新書9折$252
-
新書9折$252
-
新書95折$266
-
新書$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