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西雙版納的普洱茶生長與製作現場,是寫這本書時,最艱難的課題,迢遞的旅程裡,山路漫長而顛簸,車搖人晃的昏眩裡,幾度,讓我幾乎放棄前行……
關於人與事的抒情,王美霞是擅長的;對於史料專業,王美霞不僅用心,更是謹慎對待,處處細節,她反覆求證、甚至實地採訪親證。
讀著王美霞的文字,我們可以瞥見1983年陳懷遠與普洱茶的緣起;也可知道為何他1994年初入古茶山易武,就想抽絲剝繭尋找每位喜愛普洱茶的朋友都想知道的答案――茶山、茶號,甚至傳統的製茶工序為何?而彷彿皇家印信的「易武」二字,在當年的茶界,沒有人去過,甚至有沒有這個地方都杳不可考。
「茶在哪裡?我就在哪裡!」陳懷遠笑著說。由於茶人對真、善、美的執念,今天,我們可以一窺普洱的究竟,隨著陳懷遠與王美霞的踏查,我們可以有幸看見傳統製茶工序的漫漫過程以及各大茶山中人與物的珍貴歷史紀錄。
盧敏華說:「茶席的元素,不外是『器』『境』,見器如見人。』,茶人藉著器物而修行,也表述美學理念和學茶知識的底蘊。盧敏華踏入茶的世界時,茶界仍是一片篳路藍縷,她與陳懷遠時時品茗,探入台灣茶的世界、識得茶品真髓,最終在品茶及茶席裡成其一家的風格。
每年都帶領著台灣茶文化協會的學生,以發揚台灣茶文化的精神在大陸各個城市,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地展演茶道的盧敏華,在現今台灣茶界,要談普洱茶的茶湯、茶席,無不以她為箇中翹楚。盧敏華更在文化界展現創舉――將書冊《南方六帖》與茶席結合,用「髮、衣、木、茶、書、樓」六大主題布置茶席,讓茶席不僅是喝茶,更是文化的聚焦亮點,甚至是深度了解城市文化的底蘊,將茶席與茶道的美學走出多元的創意!
茶,是節制的美學,飲茶並非嘉年華會,茶席儘管多采多姿,茶之本質――自然的淡泊、寧靜的觀照,幽微的悅樂,是不可忽視的核心。因此,把握茶席的精神,用減法的思考,簡約而有重點地呈現茶席的意境,方是要領。
茶事,是生活與美學的文化,讓我們一起在茶香的世界乘願而來,而且滿心愉悅地喜願而歸!
本書特色
獨家完整收錄古六大茶山早期珍貴照片。
普洱茶傳統製茶工序
普洱茶的分類、數字解密
詳述從如何識茶、選器、拆解茶絣、選水、掌握水溫到沖泡出一壺好茶湯。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王美霞
喜愛閱讀,習慣書寫,創辦南方講堂,讓美與生活有了去處。在書寫與文字的世界裡,她享受最安然的呼吸。長年參與臺南藝文活動,並撰寫臺南文化創意經營的紀錄,著有《台南的樣子》、《台南過生活》、《南方六帖》、《南方誌:這些人那些事,臺南最迷人的社區圖像》。
陳懷遠
嘉木堂逸茗軒有限公司負責人。現任臺灣茶文化協會理事長、中國雲南普洱茶葉學會顧問、中國普洱茶協會國際評茶評鑒委員會評鑒委員、雲南普洱茶研究院永久顧問。深入普洱六大茶山探索尋覓,做完整的記錄,亦在當地設立「陳遠號」茶莊。
盧敏華
逸茗軒茶藝中心負責人,現任台灣茶文化協會茶藝總監、「佛光山人間大學中華茶藝班」指導老師。以發揚台灣茶文化的精神在台南耕耘茶文化,亦在大陸各個城市,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地展演茶道,豐富茶文化國際交流。
王美霞
喜愛閱讀,習慣書寫,創辦南方講堂,讓美與生活有了去處。在書寫與文字的世界裡,她享受最安然的呼吸。長年參與臺南藝文活動,並撰寫臺南文化創意經營的紀錄,著有《台南的樣子》、《台南過生活》、《南方六帖》、《南方誌:這些人那些事,臺南最迷人的社區圖像》。
陳懷遠
嘉木堂逸茗軒有限公司負責人。現任臺灣茶文化協會理事長、中國雲南普洱茶葉學會顧問、中國普洱茶協會國際評茶評鑒委員會評鑒委員、雲南普洱茶研究院永久顧問。深入普洱六大茶山探索尋覓,做完整的記錄,亦在當地設立「陳遠號」茶莊。
盧敏華
逸茗軒茶藝中心負責人,現任台灣茶文化協會茶藝總監、「佛光山人間大學中華茶藝班」指導老師。以發揚台灣茶文化的精神在台南耕耘茶文化,亦在大陸各個城市,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地展演茶道,豐富茶文化國際交流。
目錄
前言 南方有嘉木
第一篇 我從山中來
那一次轉身再入易武
1994年初入易武
再入易武,這次不走了
美女蛇居住之地
人情似故鄉
多少易武舊事
易武老街映畫
車順號的瑞貢天朝
斷案碑
茶馬古道
易武茶號知多少
鬥茶大會
寫在茶山的故事
茶山的美麗與哀愁
倚邦街達逮的馬蹄
趙庄號的殘碑與老照片
刮風寨的午餐
攸樂的老茶樹
丁家寨的瑤族老婆婆
孔明山的落日
在千年茶樹的呼吸裡
南糯山栽培型茶王樹
老班章茶王樹
邦威過渡型茶王樹
鳳慶茶王樹
勐海巴達野生型茶王樹
思茅鎮沅千家寨野生型茶王樹
賀開古茶樹
落水洞栽培型古茶樹
凡走過,必然踏出證據
在象明的夜色裡
李家能的回憶
廖文祺手稿筆記
第二篇 都道普洱深如海
揭開普洱茶的神秘面紗
從無到有的普洱茶版圖
狂飆中的一柱擎天
投資新茶、賞飲好茶、品鑑老茶
大樹茶永恆的春天
普洱茶的普世知識
茶園的型態及分類
普洱茶的分類
造型探源
數字解密
普洱茶製茶工序
以正統工序為宗
挑選好茶的條件
陳遠號的製茶精神
製茶的美學工程
茶湯之美在舌尖
山在,茶在,人在
第三篇 茶學,是一場美學的盛宴
與茶有約的因緣
箇中三昧識茶湯
識茶基本功
陶壺為上選,飲杯見其白
入湯溫壺以醒茶
水質出自然
入茶方寸間
瀹茶試溫度
洗茶去腥垢
收納天地無盡藏
款待的敬業茶席
器與境的合和
多元文化的交流
第一篇 我從山中來
那一次轉身再入易武
1994年初入易武
再入易武,這次不走了
美女蛇居住之地
人情似故鄉
多少易武舊事
易武老街映畫
車順號的瑞貢天朝
斷案碑
茶馬古道
易武茶號知多少
鬥茶大會
寫在茶山的故事
茶山的美麗與哀愁
倚邦街達逮的馬蹄
趙庄號的殘碑與老照片
刮風寨的午餐
攸樂的老茶樹
丁家寨的瑤族老婆婆
孔明山的落日
在千年茶樹的呼吸裡
南糯山栽培型茶王樹
老班章茶王樹
邦威過渡型茶王樹
鳳慶茶王樹
勐海巴達野生型茶王樹
思茅鎮沅千家寨野生型茶王樹
賀開古茶樹
落水洞栽培型古茶樹
凡走過,必然踏出證據
在象明的夜色裡
李家能的回憶
廖文祺手稿筆記
第二篇 都道普洱深如海
揭開普洱茶的神秘面紗
從無到有的普洱茶版圖
狂飆中的一柱擎天
投資新茶、賞飲好茶、品鑑老茶
大樹茶永恆的春天
普洱茶的普世知識
茶園的型態及分類
普洱茶的分類
造型探源
數字解密
普洱茶製茶工序
以正統工序為宗
挑選好茶的條件
陳遠號的製茶精神
製茶的美學工程
茶湯之美在舌尖
山在,茶在,人在
第三篇 茶學,是一場美學的盛宴
與茶有約的因緣
箇中三昧識茶湯
識茶基本功
陶壺為上選,飲杯見其白
入湯溫壺以醒茶
水質出自然
入茶方寸間
瀹茶試溫度
洗茶去腥垢
收納天地無盡藏
款待的敬業茶席
器與境的合和
多元文化的交流
序
自序
亙古的茶山傳奇
王美霞
四月,普洱春茶已成,我頂著酷熱的艷陽,走在雲南西雙版納的六大茶山,一座座連綿的高山,望不盡的稜線,千年古茶樹在山坳深處,矗立著不老的傳奇。
望不盡的古茶山,是我的功課,將近三年來,我捧讀一本本關於茶的書冊,彷彿課堂上聆聽教誨的學子,在文字間閱讀茶界前輩用心書寫與紀錄的考察資訊,每一本書都是珍貴而且讓我尊敬的,因為這些線索,我才得以按圖索驥,在兩度進入雲南西雙版納古茶山時,懂得指認茶山世界的天地方圓。當這本茶書完稿時,我檢點閱讀的書冊,一一收篋歸箱,數量竟然將近八十本之多,所以,完稿之際,我必以誠摯的感謝之心,對於這些耕耘筆錄的前輩致敬,是這些文字帶領我,對於茶的知識從無明到有知。
進入西雙版納的普洱茶生長與製作現場,是寫這本書時,最艱難的課題,迢遞的旅程裡,山路漫長而顛簸,車搖人晃的昏眩裡,幾度,讓我幾乎放棄前行,然而,茶山的美麗與驚嘆,足以喚醒我的攀爬能量,在茶山上,我用盡了「洪荒之力」貼近它、認識它。幾百年的茶馬古道,湮滅,幾百年的古碑古牆,頹圮,然而我仍然在陳懷遠老師的帶領下,頑強地探究那一草一木的滄海桑田。
在曼庄、倚邦以及易武,我在那些漶漫殘破的石碑上,一一指認文字,讓繁體文字的紀錄,字字被明確定義,穿越時間長廊,照見過去茶山的歲月,在扶起碑文的當下,我感慨良多。我很記得在攸樂茶山時,站在千年的大葉古茶樹的頂梢,茶香的芬芳彷彿自天地溢來,一畦畦的古茶樹,沿著斜緩山坡,鋪成一片綠絨,這是茶山子民千年來的視野與地平線,古茶山,一直都招引著許多尋茶人的腳步,每個來到茶山的所見、所憶皆不同。而我,只是以代筆的謹慎之心,紀錄曾經實際踏查茶山二十幾年的陳懷遠老師,那茶香的山中傳奇。
由於習茶之緣,盧敏華老師邀我書寫茶人在茶山的故事,對於書寫,我並非聰慧,我只是一向謹慎,而且用心對待。我並非茶人,也無博雅的茶學底蘊,為了鋪陳書寫的基本材料,我用兩年多的時間大量閱讀各種關於茶的書籍,以此累積,方能有一點提筆寫茶書的腕力。對於故事,我有親證的堅持,我很感謝盧敏華老師、陳懷遠老師兩年多來忍受我一再反覆求證的訪談、詢問,而且,願意兩度帶我入茶山,面對面採訪當年恢復普洱茶傳統工序的重要人物李家能、廖文祺(啓),關於1994年找回普洱茶工序的見證史料,在他們的敘述中,一一撥雲見日,我的茶書,才能落筆完稿。
此刻,《普洱茶錄――易武的茶香歲月》付梓,我的腦海裡,滿滿地都是孔明山夕陽餘暉的印象,那霞色之美,千年來越過每一座高峰,以慈眉善目審視茶山子民,夕陽無限好,晚晴甚溫存,但願,那一片溫煦照人的霞色,以及孔明山千年傳說的信仰,永在茶香傳奇裡。
千年來,山在;千年來,茶山古樹在;我多麼希望人與人之間一心二葉的愛,千百年後,也依然都在。
亙古的茶山傳奇
王美霞
四月,普洱春茶已成,我頂著酷熱的艷陽,走在雲南西雙版納的六大茶山,一座座連綿的高山,望不盡的稜線,千年古茶樹在山坳深處,矗立著不老的傳奇。
望不盡的古茶山,是我的功課,將近三年來,我捧讀一本本關於茶的書冊,彷彿課堂上聆聽教誨的學子,在文字間閱讀茶界前輩用心書寫與紀錄的考察資訊,每一本書都是珍貴而且讓我尊敬的,因為這些線索,我才得以按圖索驥,在兩度進入雲南西雙版納古茶山時,懂得指認茶山世界的天地方圓。當這本茶書完稿時,我檢點閱讀的書冊,一一收篋歸箱,數量竟然將近八十本之多,所以,完稿之際,我必以誠摯的感謝之心,對於這些耕耘筆錄的前輩致敬,是這些文字帶領我,對於茶的知識從無明到有知。
進入西雙版納的普洱茶生長與製作現場,是寫這本書時,最艱難的課題,迢遞的旅程裡,山路漫長而顛簸,車搖人晃的昏眩裡,幾度,讓我幾乎放棄前行,然而,茶山的美麗與驚嘆,足以喚醒我的攀爬能量,在茶山上,我用盡了「洪荒之力」貼近它、認識它。幾百年的茶馬古道,湮滅,幾百年的古碑古牆,頹圮,然而我仍然在陳懷遠老師的帶領下,頑強地探究那一草一木的滄海桑田。
在曼庄、倚邦以及易武,我在那些漶漫殘破的石碑上,一一指認文字,讓繁體文字的紀錄,字字被明確定義,穿越時間長廊,照見過去茶山的歲月,在扶起碑文的當下,我感慨良多。我很記得在攸樂茶山時,站在千年的大葉古茶樹的頂梢,茶香的芬芳彷彿自天地溢來,一畦畦的古茶樹,沿著斜緩山坡,鋪成一片綠絨,這是茶山子民千年來的視野與地平線,古茶山,一直都招引著許多尋茶人的腳步,每個來到茶山的所見、所憶皆不同。而我,只是以代筆的謹慎之心,紀錄曾經實際踏查茶山二十幾年的陳懷遠老師,那茶香的山中傳奇。
由於習茶之緣,盧敏華老師邀我書寫茶人在茶山的故事,對於書寫,我並非聰慧,我只是一向謹慎,而且用心對待。我並非茶人,也無博雅的茶學底蘊,為了鋪陳書寫的基本材料,我用兩年多的時間大量閱讀各種關於茶的書籍,以此累積,方能有一點提筆寫茶書的腕力。對於故事,我有親證的堅持,我很感謝盧敏華老師、陳懷遠老師兩年多來忍受我一再反覆求證的訪談、詢問,而且,願意兩度帶我入茶山,面對面採訪當年恢復普洱茶傳統工序的重要人物李家能、廖文祺(啓),關於1994年找回普洱茶工序的見證史料,在他們的敘述中,一一撥雲見日,我的茶書,才能落筆完稿。
此刻,《普洱茶錄――易武的茶香歲月》付梓,我的腦海裡,滿滿地都是孔明山夕陽餘暉的印象,那霞色之美,千年來越過每一座高峰,以慈眉善目審視茶山子民,夕陽無限好,晚晴甚溫存,但願,那一片溫煦照人的霞色,以及孔明山千年傳說的信仰,永在茶香傳奇裡。
千年來,山在;千年來,茶山古樹在;我多麼希望人與人之間一心二葉的愛,千百年後,也依然都在。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79折$379
-
新書85折$408
-
新書9折$432
-
新書9折$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