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在這個狂粉時代,
如何服務好那些把你拱上神壇又把你推下去的人們

  激發粉絲文化熱潮、引爆商業魅力變現的終極指南

  .懷舊的熱情粉絲,如何讓老品牌起死回生?
  .如何借用粉絲最重要的死忠特質,使企業品牌屹立不搖?
  .當企業或你自己失去粉絲受眾的信任、遭受唾棄時,應當怎麼辦?

  粉絲文化向來蒙受惡名,不是被當成宅男,就是歇斯底里的迷妹。然而粉絲要的不只是自己熱愛的名人與品牌。今日的數位工具,同時替傳統企業與科技新創公司,帶來直接、即時接觸死忠消費者的管道,人們很容易忘記這種管道具備雙向性質。新興的「粉絲經濟」同時是品牌擁有者與消費者的交會。今日的粉絲握有前所未有的力量,要求主導自己熱愛的事物。

  在這個新興的共生時代,兩位作者為你揭示,遇上百年難得一見的商機,企業與個人該採取什麼方法抓住它:書中檢視消費者市場中深具代表性的各種案例,解釋為什麼有的粉絲互動大獲成功,有的卻造成反效果,全面探討粉絲文化的歷史、消費社會學與行為心理學。

  十九世紀的美國女孩愛麗絲•德瑞克(Alice Drake)賄賂門房,闖進心愛歐洲作曲家的故居,日本虛擬名人初音未來(Hatsune Miku)的歌曲,完全由粉絲創作。熱鬧的粉絲文化──我們為了展現自己是興趣團體一員所從事的活動──可能和文化本身同樣古老。

  不論是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支持者,抑或是暮光之城、魔獸世界、星際大戰的熱情粉絲,消費者關係已經轉型,粉絲經濟正在快速拓展。狂熱的超級粉絲,同時也是關鍵消費者所召喚出的文化魔力和新經濟型態,將影響我們自身及社會如何消費,以及型塑我們是誰!

本書重點特色

  1.    活在狂粉時代中,經營粉絲社群的最佳參考書

  消費者的時代漸趨式微,狂粉時代宣告來臨!過去10年間,由於社群網站的興起、推薦分享力量的日益擴大,企業的經營模式及產品開發也隨之改變。粉絲社群經營方法當然也要更新換代。

  2.    讓狂粉為所愛的事物傳福音
  「一般消費者」只會上美食網對某家餐廳留下評論;但「粉絲」則會對這間餐廳的相關細節深入了解與介紹,他們不僅是企業的忠實顧客,也是企業產品及服務如何精進、改良的最佳顧問,同時是企業對外宣傳的最佳傳道者。書中揭露如何讓粉絲自動替你傳福音。

  3.    幫助你擁有一批互動密切、具影響力的忠心「婉君」
  傳統上,一間組織的品牌形象,通常由內部的行銷、公關等部門,設定基調、制定策略來執行。在「狂粉時代」,企業外部的粉絲群會共同形塑企業的品牌形象,他們自動自發地發表自己對於產品的喜愛,是一股最強大、有影響力,而且可能是免費的行銷「婉君」。

  4.    豐富實務案例,促進行銷技術及社群經營的發展
  全書分為9章,列舉眾多案例,分析「粉絲文化」的發展簡史、機會何在、如何運用這股力量,如何進行「粉絲管理」,甚至當粉絲發表負評、引起網路負面熱議時該如何處理。

名人推薦

  人渣文本(周偉航)
  臺灣科技大學專任特聘教授 盧希鵬

  讚賞推薦

各界佳評


  對於「不相信」或「不瞭解」粉絲經濟的人,本書會是最好的參考書,活生生的個案將讓你理解粉絲經濟會是將來市場的主流。而對於熟悉此道者而言,我也相信本書的某些個案能提示你從未想過的切入點。粉絲經營總是太過「個體」、「唯心」,小眾看久了,有時會忽略大格局的觀點。──人渣文本(周偉航)

  粉絲的行為代表的是一種新的商業文明,這方面的學術研究還不夠多,但是這本書的作者以自己的經歷與觀察,描述了許多案例,讓讀者能夠了解粉絲文化,並進一步進行粉絲管理。──臺灣科技大學專任特聘教授 盧希鵬

  想多方利用粉絲經濟的人,不能錯過這本書。書中提到的新型企業顧客互動模式,趣味性十足。書中會告訴你,利用粉絲的企業,有時慘遭滑鐵盧,有時一飛沖天,還提到迪士尼社群的明爭暗鬥。不論各位對哪個故事感興趣,讀了之後不會後悔。你的粉絲文化會愈變愈好。──約拿‧博格(Jonah Berger),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Wharton School)教授、《瘋潮行銷》(Contagious: Why Things Catch On)暢銷作者

  粉絲不只是消費者──他們關心的範圍超出你公司的業務,這種事有好有壞──沒人比兩位作者更清楚粉絲為什麼會起反應,以及粉絲對於企業的意義。──克雷‧薛基(Clay Shirky),《鄉民都來了》(Here Comes Everybody: The Power of Organizing Without Organizations)作者

  一針見血又娛樂性十足的粉絲文化探討,從早期的文化,一路探討到今日,有理有據。讀完後會發現,似乎完美符合自身品味的新型產品,可能真的經過量身打造──行銷者知道我們要什麼,我們也大聲要求他們提供那樣的東西。很有趣,也挺嚇人。──《書單》(Booklist)

  《週六夜現場》(Saturday Night Live)1986年播出的短劇中,平日飾演星際爭霸戰艦長的威廉‧薛特納(William Shatner),在紐約萊伊假日飯店(Holiday Inn in Rye)舉辦的影迷活動上呼籲:「麻煩你們……找點正經事來做好嗎?」此後粉絲文化滄海桑田,翻天覆地的科技進展與網路帶來的機會,影響著文本、品牌、愛好者之間的複雜互動。本書引人深思,透過數量驚人的例子,探索三者間不斷演進的關係,研究粉絲不但消費而且還影響一樣東西時,將發生什麼事。文化的塑造過程中,新聲音被聽見,不過書中除了替這個現象歡呼,還提到超級粉絲同樣也能讓人超級頭痛。」──羅伯特‧湯普森(Robert Thompson),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布萊爾電視與大眾文化中心(Bleier Center for Television and Popular Culture)主任、紐浩思公共傳播學院(Newhouse School of Public Communication)教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柔依‧弗瑞德-布拉納(Zoe Fraade-Blanar)


  美國紐約大學互動電子傳播研究所(ITP)與新聞所兼任教授,群眾外包捏捏玩偶公司(Squishable.com, Inc.)共同創辦人與顧客長,集科技專家、教師、互動設計師於一身,以使用者設計和營運粉絲社群實現社會參與見長。

亞倫‧M‧葛雷澤(Aaron Glazer)

  捏捏玩偶公司共同創辦人與執行長,擔任過企業顧問與記者,文章散見Inc.、CNBC/NBC新聞、《城市報》(City Paper),曾接受紐約公共電台《布萊恩‧萊勒秀》(The Brian Lehrer Show/ WNYC)、《沙龍談話》(Salon Talks)、威斯康辛公共電台《喬伊‧卡登秀》(The Joy Cardin Show/WPR)訪談。

  Squishable.com, Inc.是一家結合群眾力量、生產設計絨毛玩偶的電子商務製造商。

譯者簡介

許恬寧


  英國愛丁堡大學文化研究碩士,自由譯者,譯有《超熱賣商品的祕密》等書。
 
 

目錄

推薦序  迎接萬神並存,眾粉抓狂的新經濟  人渣文本(周偉航)
推薦序  粉絲是一種新商業文明  盧希鵬
序曲
前言  歡迎來到無限延伸的粉絲世界
第1章  粉絲文化是動詞
第2章  商業粉絲文化出頭天
第3章  從反傳統大集合到成為傳統
第4章  把粉絲身分穿在身上
第5章  世上最快樂地方的會籍與位階
第6章  粉絲是幹嘛用的?
第7章  出入真真假假的粉絲世界
第8章  粉絲不高興時怎麼辦
後記
謝辭
注釋

 
 

推薦序

迎接萬神並存,眾粉抓狂的新經濟


  我是個作家。初識者聽到我這樣自介,總會問:「現在還有人買書嗎?」「只靠賣書能活嗎?」台灣的出版業的確走向快速萎縮,但還是有一線生機:如果你能顧好幾千個會掏錢買書的忠誠支持者,你就「混」得下去。

  除了寫作之外,我也推動訂閱式的網路新媒體,這同樣會招來類似的問題:「誰會花錢看網路文章呀?」「這樣能賺到錢嗎?」當然,大多數的網路訂閱專案都不太有人捧場,但如果你能顧好那一千個會定期刷卡的忠誠支持者,你不只「混」得下去,還可以混得蠻穩定的。

  除了上兩個工作之外,我也會擔任顧問,協助企業或創投業篩選投資對象。每當老派投資者對著創業者大談「薄利多銷」、「TA(目標受眾)要多點」的理念時,我總是提出反對的看法。對於那些小公司來說,顧好那些現有的幾千粉絲,就很夠了。

  當然,這些投資者往往不放棄地追問:「為什麼不把餅做大一點呢?」

  餅當然可以做大,但依各流行產業的現實狀況來說,要做出廣受社會歡迎的單一爆紅產品,其先期投入成本會高到嚇死人,不如生產大量的異質「小餅」,滿足各種偏好的消費者。反正最後各小餅商家加總起來,還是能創造驚人的產值。

  日本的AKB集團就是採用這樣的模式。常人總會問,韓國偶像團那種十幾人的就已經很誇張了,AKB及其分支團體搞到兩三百人,到底是在想什麼?三、五個人不好嗎?

  但AKB集團,或專業歌迷說的「48G」、「46G」,其每個成員就是一個或大或小的餅,她們共享集團軟硬體資源來節省成本,並且透過人海戰術把市場規模撐到極限,不但攻下過去沒有偶像能立足的階層(中年男性),甚至讓非相關體系的其他女子偶像幾乎沒有生存空間。

  你在「48G」或「46G」(都是由秋元康所製作),有非常高的機率能找到讓你入迷的女孩,因為她們高的、矮的、胖的、瘦的、搞笑的、嚴肅的、美形的、像型男的,還有「不知為何她會在裡頭」的類型,通通都有。她們有些人或許只有三五百鐵粉,但全部加總起來呢?那就是幾十萬大軍了。這些忠誠的鐵粉,就是AKB集團能年年飆出數百億產值的重要原因。粉絲們幾乎是掏盡身上的每一分錢來投入偶像的消費活動。

  台灣人熟悉日本的影音動漫產業的分眾行銷手法,但對於「造神」另有一套傳統的歐美粉絲經營,長久以來是相對陌生的。本書作者由親身經營粉絲的個案談起,泛論了整個商業粉絲文化:橫向面,是由東方的初音未來,談到西方的各種大小商品的市場策略與經驗,而縱向部分,也探究了當代粉絲文化的歷史脈絡,以及如何由邊陲成為新中心的情狀。

  對於「不相信」或「不瞭解」粉絲經濟的人,本書會是最好的參考書,活生生的個案將讓你理解粉絲經濟會是將來市場的主流。而對於熟悉此道者而言,我也相信本書的某些個案能提示你從未想過的切入點。粉絲經營總是太過「個體」、「唯心」,小眾看久了,有時會忽略大格局的觀點。

  我認為所有人都有潛力成為瘋狂的粉絲,因為在演化的過程中,人類腦裡早就內建了某種「宗教性」,加上長時間的傳統文化與商業行銷的薰陶,就算你不信有神,你也很可能在某種人生向度中信了某種「邪教」,甚至還是該「宗教團體」中的核心幹部。

  不信自己會如此瘋狂?那就思考一下,選舉的造勢晚會、職業運動的冠軍決戰、偶像歌手的演唱會,和宗教佈道大會,到底有哪些地方相同?給你兩個提示:「場地」與「硬體」。

  然後,又還有什麼樣的活動形式,和這些很類似,只不過是「縮小版」?所以,別輕易相信什麼「我是無神論者」的宣言;說話的人可能轉頭就在黏鋼彈模型,又或是在限量款球鞋上花掉所有積蓄。

  就先放下成見,好好看看這個萬神並存,眾粉抓狂的世界吧。

人渣文本(周偉航)

推薦序

粉絲是一種新商業文明


  最近我提出了一個新經濟,討論在隨處科技(Ubiquitous Technology)下的新商業文明,稱之為「隨經濟」(Ubiquinomics),並主張「時間」與「弱連接」將成為新經濟中的有限資源。而「粉絲」在隨經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省時間的資訊來源,也是弱連結的龐大使用者。我們必須要區分「使用者」(user)與「客戶」的不同,使用者是用你服務的人,客戶是付你錢的人。這兩種人中,有著一群較積極的參與者,姑且先叫做粉絲。而這群粉絲的影響力,已經漸漸地大於主流媒體。

  讓我舉個例子。在臉書上,我是安心亞的粉絲,她的粉絲超過二百萬人,而臺灣的主流雜誌的訂戶不超過十萬戶,你說,誰是主流媒體?安心亞說一句話,兩百萬人看到,在雜誌上報導一句話,又有多少人會看完整本雜誌?廣告主看見了雜誌上的文章,卻看不見那二百萬人的想法,等看到了,一切就都來不及了。

  此外,有一天晚上近十一點 ,安心亞在臉書說上只說了「晚安」兩個字,一個小時後兩萬八千人按讚,我在我的臉書上說了五百個我自認有理的文字,一天下來只有三百人按讚,誰是意見領袖呢?有一天我學安心亞,附上逗趣的照片,也只講晚安兩個字,一天下來,竟然也有五百人按讚。粉絲需要熱情,教授的臉書沒有熱情,但是逗趣的照片,安心亞的晚安,卻充滿了熱情。

  有一次聽臺灣一位私立科技大學的校長講到大陸去招生,他理性地介紹了學校許多特色與優勢,結果學生都沒什麼感覺,後來他說,阮經天、豆花妹是這所學校的校友,大陸學生才豎起大姆指說,這真是一所好學校啊。理性的資料,聽起來假假的,而阮經天與豆花妹,卻是那麼的真實。

  粉絲喜歡誠實與直白,過多的包裝與公關,只會引起反感。阿基師的國際禮儀事件,因為解釋太多,被判出局,王世堅偷情,花了三十三秒講了八十二個字認錯,結果仍然高票當選。簡單的事實與直白的認錯,勝過鉅細靡遺的解釋。當初柯P選市長的旋風也印證了這件事,或許因為他的亞斯伯格症,讓他在社交上顯得直白,溝通上過於簡單。這種簡單的直白,讓他在鄉民間獲得許多粉絲。

  粉絲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接受偶像的瑕疵」,因為溝通的時間很短,網路言論充滿了瑕疵,但是有了瑕疵就認錯,是可以被赦免的。另外,偶像可以犯錯,但是政府企業公關不能犯錯。年輕的馬英九總統很帥,犯的過錯都可以原諒,就是這個道理。

  過去的政府企業的發言,都有公關與發言人制度,這些冠冕堂皇的話語給人感覺不像人類的聲音。真實人類的話語是草根的、是酸酸的、而且不一定完全精確。一些仁義道德八股教條,在網路上聽起來都很刺耳。有一次我在網路上找到一家墾丁民宿,老闆花了很多錢做廣告,網頁也設計得美輪美奐,但是我上網找到一位陌生人的評論,只說了「千萬不要去」五個字,你覺得我相信誰?我竟然相信了這位陌生人,因為民宿的廣告充滿了公關話語,而千萬不要去,卻是那麼的草根、那麼的酸、雖然不一定完全精確,卻是真實人類的聲音。

  現在問題來了,「千萬不要去」真是鄉民說的嗎?還是婉君(網軍)的攻擊。網路上有一種物以類聚的現象,很容易產生「群體極端化」(polarization)的現象,讓原本小小的聲音,放大成巨大的聲音,而形成社會上的主流意見。所以,在技術上,大數據中的社會傾聽(social listening)功能,在發現負面聲音的第一時間,就發動婉君來消滅火源,也是婉君越來越夯的原因了。

  粉絲的行為代表的是一種新的商業文明,這方面的學術研究還不夠多,但是這本書的作者以自己的經歷與觀察,描述了許多案例,讓讀者能夠了解粉絲文化,並進一步進行粉絲管理。粉絲是一種大型的「自組織」(有生命且會自己啟動與停止的組織),如果用傳統的「他組織」(接受他人指令而啟動停止的組織)管理方法會失控,自組織管理靠的是成員互動的規則,我們還需要更多的學習。

盧希鵬,臺灣科技大學專任特聘教授
 

內容連載

前言(摘錄)

粉絲心態存在於人性


人類永遠充滿「連結」的欲望,想彼此連結,也想與自己的內心連結。連結是深植於大腦的直覺,我們天生就會遵從本能,尋覓四周,永遠在看文化中有沒有什麼能讓自己「更好」的東西。從演化觀點來看,一群原始獵人,要是能找到團結彼此的外在因素,當晚就比較可能吃到東西。那個外在因素可能是大家都喜愛月亮女神,或是都討厭山丘另一頭那些詭異的太陽女神崇拜者。

「粉絲文化」(Fandom,又譯「粉都」、「迷文化」)是指某一大眾文化的體系與做法,是一種十分古老、人類所獨有的現象;表現得像一個「迷」的現象,可能和文化本身一樣古老。歷史上流傳著眾多朝聖者的故事──不為美學或經濟利益,旅行至一地,只求親近某項重要事物。在喬叟(Chaucer)十四世紀坎特伯里(Canterbury)故事中,騎士、廚子、修士、醫生以及其他同伴,前往聖托馬斯‧貝克特(Saint Thomas Becket)聖所。遠離歐洲世界的另一頭,日本的紀伊半島上,依舊布滿千年前熊野神社參拜者踏出的交錯小徑。

瑪潔麗‧坎普(Margery Kempe)今日以大量戲劇性小說的創作者身分聞名:講家庭紛爭、明爭暗鬥、創傷與痊癒的故事。雖然坎普的作品一般被視為自傳故事,她的冒險故事主角不完全是她自己。坎普的作品依據了聖經中的人物──也就是她的年代最著名的文學作品。坎普一四三八年去世時,累積出篇幅如大部頭小說的著作,自創聖母馬利亞、耶穌及其他新約人物日後的旅程,有如今日的同人小說(fan fiction)。

坎普有時依據官方文本的時代背景,自創官方文本中沒提到的場景,有時則完全是原創情節,把自己想像成聖母馬利亞的侍女;約瑟與馬利亞到別人家拜訪時,她替兩人提包袱;馬利亞替耶穌哀悼時,她帶著酒與雞蛋混合而成的稀粥,到馬利亞床邊安慰她。在其他作品中,坎普把自己的朝聖經歷,融入自己創作的其他故事;她依據自己前往義大利阿西西(Assisi)參觀類似聖物的旅行經驗,想像自己詢問馬利亞要用哪塊嬰兒布,包裹尚在襁褓中的耶穌。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6
    $228
  2. 新書
    7
    $266
  3. 電子書
    7
    $266
  4. 新書
    75
    $285
  5. 新書
    79
    $299
  6. 新書
    79
    $300
  7. 新書
    79
    $300
  8. 新書
    79
    $300
  9. 新書
    79
    $300
  10. 新書
    79
    $301
  11. 新書
    85
    $323
  12. 新書
    85
    $323
  13. 新書
    85
    $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