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
城市空間品質主要根植於建築之間的公共空間生活的質量,它類同中世紀以實質生活及社會網絡為取向的城市紋理和公共空間,其具有「市民性(civicness)」、「公共性(publicness)」的內涵。「公共(public)」的字源「synoikismos(希臘文)」本身就含有「聚集」的意思,是一種氏族、社區聚集生活的意思。
然而此種具有「社區聚集」的傳統公共空間,已經隨著晚近的城鎮規劃和社會歷史發展而消失了。新的城鎮風貌過分強調了視覺美學的虛幻效果,在壯麗的建築物的都市規劃理念下,我們的外部空間美學標準不是為了人群的互動、社區聚集而存在,而是為了一些壯麗的設計而存在,此種專業的錯誤教育、錯植的空間美學標準加深了這些「偽公共空間」的塑造和生產。
Carl Steinitz(1968)在《城市形式及活動一致性的意義》文章中指出:人們在他所處環境中對形式經驗的組織方法,是由當事者透過對空間中的一些社會性表徵及行為活動的意識去連結視覺形式的知覺經驗,人們在空間中藉著空間活動和象徵意涵來組織意象。
其結論指出:當形式及活動極為顯著時,其意象度指標很高。可是有些地方的意象度高、其活動極為顯著,但形式卻不一定是突出的;相反地,當形式很突出卻沒有連結到有意義的社會性活動時,其意象度指標是偏低的。換句話說,可意象性的高低是隨著社會性活動的強弱而成正相關,和形式的突出不一定有關聯。雖然研究也顯現形式的突出,對於活動較強的地區有正相關的正面作用。
因此我們可以發現社會性活動是城鎮戶外空間被認知、並具有吸引力的關鍵性因素。本書作者蓋爾先生使用很長的篇幅來解釋外部空間品質和戶外活動的關聯,包括外部空間活動的類型(必要性、選擇性及社交性)如何形成及作為一種空間的吸引力,而這種吸引力造就了生活的社會網絡,而社會網絡便能累積人們對地點的經驗和記憶,透過這些經驗和記憶,空間場所的意義便和人們生活的真實連結起來,「空間(space)」也就能凝聚成為「地方(place)」,「地方感」也就深化了城鎮戶外空間的使用及其空間品質。
第一章中透過一些人與環境研究的方法證實了以上的假設,同時也透過了一些歷史城市和當代城鎮,因著人們不同的「空間營造的意識形態」所塑造的空間形式和社會內涵,其中包括中世紀以實質生活及社會網絡為取向的空間脈絡,以視覺取向為焦點的文藝復興時期、以生理空間取向為主的機能主義、及晚近現代主義綜合文藝復興及機能主義為主的規劃思潮。
蓋爾在第二章更仔細地探索城市空間規劃的先決條件:什麼是社區活動的先決條件?社區關係和人們對環境領域的知覺經驗為何?包括領域的層級性、歸屬感、空間形式和知覺經驗(速度、距離、高度、尺度等)。他在本書的結語中強調:外部空間的活動是一種自我強化的過程:「活動的發生啟動了空間活力的生產,死寂的形式則是因為活動的抑制。」(Something happens because
something happens; Nothing happens because nothing happens.)
相對於一般設計者過分著重於視覺性及生理機能性的演練,蓋爾在第三章中強調了透過設計的手法,讓活動能夠在城鎮及一般社區的規劃下,得到激發、參與、並且成長強化,形成一個良好的社會互動,比如尺度、街道、廣場的安排,形成人群活動的聚集(assemble),透過整合的方法(integrate)將不同的類型、不同功能的群體,緊密而合理地配置,形成一種共同的公共空間,並且在日常的活動中彼此相遇而形成良好的社會網絡;透過公共和私有領域間流暢的過渡轉換,比如視覺連結的邀請性、距離便捷的邀請性、動機的邀請性……等,提高活動發生的可能性和經常性,透過空間開放性的設計,使人們可以獲得體驗發生在公共環境與住宅、商店、工廠和公共使用建築物附近的活動機會,人類知覺經驗的可及性(開放或封閉),決定了人們參予的機率和動機的強弱,因此我們應該去注意:被「私有化」了的「偽公共空間」的問題、街道的公共性(公共運輸或徒步的方式創造了街道的公共性)被「私有化」(私人汽車)的問題……就整個城市而言,如果人群被「私有化」的現象封閉起來,造成了分散、隔離和排斥,那麼,最後城市將變得冷清、索然無味,而且十分危險(公共性降低、犯罪率升高)。
因此作者在第四章使用最大的篇幅來描述如何透過這些細部計畫的設計來營造人們駐留的地方、能凝聚活動的街道設計?如何讓人駐足停留?如何讓人坐下來?如何讓環境可以提供人群觀看、聆聽和攀談?讓一個地點在各種條件下(生理、心理及社會性條件),使人們都感到愉快而自在地停留下來並且參與其中?如何營造一個軟性的邊緣,提供戶外活動長時間的持續條件?作者在這個章節中,提供了諸多實際的案例及使用者的研究,使得每一個空間的使用方法成為一種模式語言和設計的核心準則,並且和前面的論述結合成一個具有結構性的發問、課題、策略和方法。
空間的品質並不因美麗的形式而存在,而是因著人群生活互動的存在而美麗。
這本書對景觀建築、建築,乃至於都市設計、城鄉規劃的專業來說,都應該是一本核心課程中必備的好書。
陳朝興Chauhsin Chen
2016年10月於美國洛杉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