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是指統理一個組織的過程,以確保管理與策略的指引朝向對的方向邁進,進而實踐組織的宗旨與使命。社會企業具有「社會目標」及「營利需求」的雙重目標,該如何達到上述兩者,必須深究其治理的方法與策略。
本書內容包括社會企業治理的組織結構與功能、領導階層的組成與角色功能、治理與社會影響,以及與營利部門跨界合作等相關議題。最後以工作整合型社會企業、社區型社會企業、社會合作社三種類型,列舉數個臺港社會企業,比較治理上的異同,藉由不斷深化的探索與研究,為瞭解社會企業的存在樣貌或營運特性,開闢一條新道路。
作者介紹
主編者簡介
王仕圖
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博士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
官有垣
美國密蘇里大學(University of Missouri-St. Louis)政治學博士
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陳錦棠
英國布魯內爾大學(Brunel University)行政哲學博士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第三部門研究中心主任
王仕圖
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博士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
官有垣
美國密蘇里大學(University of Missouri-St. Louis)政治學博士
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陳錦棠
英國布魯內爾大學(Brunel University)行政哲學博士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第三部門研究中心主任
目錄
「社會目標」和「營利取向」孰重孰輕─代序⋯⋯⋯蕭新煌
開啟瞭解「社會企業」的一扇門⋯⋯⋯⋯⋯⋯⋯⋯⋯⋯徐世榮
導論⋯⋯⋯⋯⋯⋯⋯⋯⋯⋯⋯⋯⋯⋯⋯⋯⋯⋯⋯⋯⋯⋯⋯⋯官有垣
第一篇 社會企業治理的理論概念
第一章 社會企業的治理──理論概念/官有垣、陳錦棠、王仕圖
第二章 解釋利益關係人如何經由資源與合法正當性參與社會企業的治理/B. Huybrechts, S. Mertens, and J. Rijpens(杜承嶸、黃柏睿 譯)
第二篇 臺灣與香港的社會企業治理──2006-2013年的實證資料分析第三章 社會企業治理的實證研究─臺灣與香港的比較/官有垣、陳錦棠、王仕圖
第四章 臺灣社會企業的組織特質與經營管理/官有垣、王仕圖、杜承嶸
第五章 臺灣社區型社會企業的資源動員/王仕圖、官有垣、陳錦棠
第六章 社會企業的跨界治理──臺灣社會企業與營利部門之互動合作關係/官有垣、王仕圖
第七章 社會企業的跨界治理──香港社會企業與營利部門之互動合作關係/陳錦棠、黎家偉
第八章 臺灣社會企業的治理與社會影響/官有垣、王仕圖
第九章 香港社會企業的治理與社會影響/陳錦棠、黎家偉
第三篇 臺灣與香港社會企業治理的個案分析
第十章 臺灣工作整合型社會企業的治理個案/杜承嶸、官有垣、王仕圖、陳錦棠、韓意慈
第十一章 香港工作整合型社會企業的治理個案/陳錦棠、官有垣、王仕圖、杜承嶸
第十二章 臺灣社區型社會企業的治理個案/王仕圖、官有垣、陳錦棠、杜承嶸
第十三章 香港社區型社會企業的治理個案/陳錦棠、王仕圖、官有垣、杜承嶸
第十四章 臺灣社會合作社的治理個案/官有垣、王仕圖、陳錦棠、杜承嶸、韓意慈
第十五章 香港社會合作社的治理個案/陳錦棠、官有垣、王仕圖、杜承嶸
開啟瞭解「社會企業」的一扇門⋯⋯⋯⋯⋯⋯⋯⋯⋯⋯徐世榮
導論⋯⋯⋯⋯⋯⋯⋯⋯⋯⋯⋯⋯⋯⋯⋯⋯⋯⋯⋯⋯⋯⋯⋯⋯官有垣
第一篇 社會企業治理的理論概念
第一章 社會企業的治理──理論概念/官有垣、陳錦棠、王仕圖
第二章 解釋利益關係人如何經由資源與合法正當性參與社會企業的治理/B. Huybrechts, S. Mertens, and J. Rijpens(杜承嶸、黃柏睿 譯)
第二篇 臺灣與香港的社會企業治理──2006-2013年的實證資料分析第三章 社會企業治理的實證研究─臺灣與香港的比較/官有垣、陳錦棠、王仕圖
第四章 臺灣社會企業的組織特質與經營管理/官有垣、王仕圖、杜承嶸
第五章 臺灣社區型社會企業的資源動員/王仕圖、官有垣、陳錦棠
第六章 社會企業的跨界治理──臺灣社會企業與營利部門之互動合作關係/官有垣、王仕圖
第七章 社會企業的跨界治理──香港社會企業與營利部門之互動合作關係/陳錦棠、黎家偉
第八章 臺灣社會企業的治理與社會影響/官有垣、王仕圖
第九章 香港社會企業的治理與社會影響/陳錦棠、黎家偉
第三篇 臺灣與香港社會企業治理的個案分析
第十章 臺灣工作整合型社會企業的治理個案/杜承嶸、官有垣、王仕圖、陳錦棠、韓意慈
第十一章 香港工作整合型社會企業的治理個案/陳錦棠、官有垣、王仕圖、杜承嶸
第十二章 臺灣社區型社會企業的治理個案/王仕圖、官有垣、陳錦棠、杜承嶸
第十三章 香港社區型社會企業的治理個案/陳錦棠、王仕圖、官有垣、杜承嶸
第十四章 臺灣社會合作社的治理個案/官有垣、王仕圖、陳錦棠、杜承嶸、韓意慈
第十五章 香港社會合作社的治理個案/陳錦棠、官有垣、王仕圖、杜承嶸
序
代序
「社會目標」和「營利取向」孰重孰輕
這本新書是官有垣和陳錦棠教授等人對臺港社會企業進行比較研究的第二本書,前後兩本書也都列在「臺灣第三部門研究叢書」出版,身為叢書主編,我深表歡迎和高興。
記得我為前一本書寫序時,曾推薦說「本書作者很用心地將歐美起源的社會企業加以經驗化和本土化,也很認真地將臺港社會企業的在地經驗加以理論化」。我讀了這一本書後,我的第一個印象還是一樣,這本書各章作者除細緻鋪陳臺港兩地社會企業治理調查結果,以及認真探討臺港社會企業治理的經驗事實外,更有心將西方相關理論加以本土化。在我看來,本書內容比前一本書在比較分析上更具企圖心,這也是我對這本書特別感到興趣的地方。
本書有兩章分別針對臺港社會企業組織與營利部門的互動關係加以觀察。有趣的發現是,在臺灣這兩部門的跨界合作不但不是「必然」,有時反而會「倒退」,究其深層原因在於臺灣的社會企業還是「不忘初衷」地以「社會目標」的達成作為合作的前提,絕不會為了滿足「企業經營能力」的提高,而輕率跨界到營利部門。相反地,在香港,這種跨界合作似乎已成為社會企業的財政發展策略,而營利公司也視之為表彰自己「企業社會責任」的手段;這種工具性的結合似乎也讓作者們警告,千萬不可產生「社會目標漂移或沉淪」的後果。
這本書在臺港社會企業的「社會影響」(或社會效應)這個「大哉問」上,也做了有意義的探討。在臺灣,社會組織比香港來得執著和固本,亦即臺灣社企一般說來,仍然相當堅持「社會化」的價值才是根本,「企業化」畢竟只是手段而已。因此臺灣社企對「走向營利化」總是比較遲疑和卻步,而香港社企似乎對「營利化」興趣滿滿。
我認為上述兩個層面的臺港社企比較,很有實務和理論的意義,我希望也鼓勵本書各位作者能就此做更長期和深入的追蹤和分析。這本書在很多方面都已跨出重要的一步,我在此道賀,也樂意大力推薦。
「社會目標」和「營利取向」孰重孰輕
這本新書是官有垣和陳錦棠教授等人對臺港社會企業進行比較研究的第二本書,前後兩本書也都列在「臺灣第三部門研究叢書」出版,身為叢書主編,我深表歡迎和高興。
記得我為前一本書寫序時,曾推薦說「本書作者很用心地將歐美起源的社會企業加以經驗化和本土化,也很認真地將臺港社會企業的在地經驗加以理論化」。我讀了這一本書後,我的第一個印象還是一樣,這本書各章作者除細緻鋪陳臺港兩地社會企業治理調查結果,以及認真探討臺港社會企業治理的經驗事實外,更有心將西方相關理論加以本土化。在我看來,本書內容比前一本書在比較分析上更具企圖心,這也是我對這本書特別感到興趣的地方。
本書有兩章分別針對臺港社會企業組織與營利部門的互動關係加以觀察。有趣的發現是,在臺灣這兩部門的跨界合作不但不是「必然」,有時反而會「倒退」,究其深層原因在於臺灣的社會企業還是「不忘初衷」地以「社會目標」的達成作為合作的前提,絕不會為了滿足「企業經營能力」的提高,而輕率跨界到營利部門。相反地,在香港,這種跨界合作似乎已成為社會企業的財政發展策略,而營利公司也視之為表彰自己「企業社會責任」的手段;這種工具性的結合似乎也讓作者們警告,千萬不可產生「社會目標漂移或沉淪」的後果。
這本書在臺港社會企業的「社會影響」(或社會效應)這個「大哉問」上,也做了有意義的探討。在臺灣,社會組織比香港來得執著和固本,亦即臺灣社企一般說來,仍然相當堅持「社會化」的價值才是根本,「企業化」畢竟只是手段而已。因此臺灣社企對「走向營利化」總是比較遲疑和卻步,而香港社企似乎對「營利化」興趣滿滿。
我認為上述兩個層面的臺港社企比較,很有實務和理論的意義,我希望也鼓勵本書各位作者能就此做更長期和深入的追蹤和分析。這本書在很多方面都已跨出重要的一步,我在此道賀,也樂意大力推薦。
蕭新煌
(本序文作者為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合聘教授)
(本序文作者為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合聘教授)
內容連載
導論|官有垣
前言
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在臺灣與香港兩地華人社會裡,目前是處於成長的階段,且組織形式與活動內容愈來愈多樣化。臺港兩地的社會企業組織或事業單位之創設,解決失業問題與舒緩貧窮是最為顯著的兩大努力目標。本書編著者官有垣、陳錦棠、王仕圖三人於2006年開始,從事臺灣與香港的社會企業比較研究,在2012年出版了《社會企業:臺灣與香港的比較》(巨流)一書。該專書內容探索臺灣與香港社會企業的組織特質與運作的異同,強調香港和臺灣雖然同為華人社會,但各自身處的政經結構、文化脈絡和社會環境卻有差異,二地所發展的社會企業特徵和功能,以及兩地在運作、管理、法規等許多方面應有所異同。該等研究對釐清和豐富臺港社會企業的概念,發展社會企業的理論與實踐模式大有裨益(官有垣等人,2012;Chan, Kuan & Wang, 2011)。
然而我們認為,若要對臺灣與香港兩地社會企業的發展有更進一步的探索,研究焦點置放於社會企業的治理相關議題乃有其重要性。所謂「治理」(governance)一詞,指涉的是統理一個組織的過程。社會企業的治理是要達成組織設定的目標、確保管理與策略的指引朝向對的方向邁進,以增強組織的生存發展能力,進而實踐組織的宗旨與使命(Schmidt and Brauer, 2006)。因此,本專書編著的目的在於使讀者瞭解臺灣與香港社會企業的治理情形,論述的重點包括社會企業治理的結構與功能、董事會的組成以及執行長的角色、董事會與執行長角色與功能的制度性調整、社會企業的事業體之人力資源聘用如何影響治理功能及表現,以及其他相關的動態議題。
本書各章節論述所依據的資料,為研究團隊從2006年迄今對臺灣與香港社會企業的治理議題所做的各項比較研究的實證數據,包含從2006年至2013年期間從事的三次問卷調查,以及針對不同類型社會企業所做的個案訪談與親身觀察資料。本書共有十五章,根據其內容性質歸納為三篇,分別是第一篇「社會企業治理的理論概念」、第二篇「臺灣與香港的社會企業治理─2006-2013年的實證資料分析」,以及第三篇「臺灣與香港社會企業治理的個案分析」。
前言
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在臺灣與香港兩地華人社會裡,目前是處於成長的階段,且組織形式與活動內容愈來愈多樣化。臺港兩地的社會企業組織或事業單位之創設,解決失業問題與舒緩貧窮是最為顯著的兩大努力目標。本書編著者官有垣、陳錦棠、王仕圖三人於2006年開始,從事臺灣與香港的社會企業比較研究,在2012年出版了《社會企業:臺灣與香港的比較》(巨流)一書。該專書內容探索臺灣與香港社會企業的組織特質與運作的異同,強調香港和臺灣雖然同為華人社會,但各自身處的政經結構、文化脈絡和社會環境卻有差異,二地所發展的社會企業特徵和功能,以及兩地在運作、管理、法規等許多方面應有所異同。該等研究對釐清和豐富臺港社會企業的概念,發展社會企業的理論與實踐模式大有裨益(官有垣等人,2012;Chan, Kuan & Wang, 2011)。
然而我們認為,若要對臺灣與香港兩地社會企業的發展有更進一步的探索,研究焦點置放於社會企業的治理相關議題乃有其重要性。所謂「治理」(governance)一詞,指涉的是統理一個組織的過程。社會企業的治理是要達成組織設定的目標、確保管理與策略的指引朝向對的方向邁進,以增強組織的生存發展能力,進而實踐組織的宗旨與使命(Schmidt and Brauer, 2006)。因此,本專書編著的目的在於使讀者瞭解臺灣與香港社會企業的治理情形,論述的重點包括社會企業治理的結構與功能、董事會的組成以及執行長的角色、董事會與執行長角色與功能的制度性調整、社會企業的事業體之人力資源聘用如何影響治理功能及表現,以及其他相關的動態議題。
本書各章節論述所依據的資料,為研究團隊從2006年迄今對臺灣與香港社會企業的治理議題所做的各項比較研究的實證數據,包含從2006年至2013年期間從事的三次問卷調查,以及針對不同類型社會企業所做的個案訪談與親身觀察資料。本書共有十五章,根據其內容性質歸納為三篇,分別是第一篇「社會企業治理的理論概念」、第二篇「臺灣與香港的社會企業治理─2006-2013年的實證資料分析」,以及第三篇「臺灣與香港社會企業治理的個案分析」。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5折$408
-
新書9折$432
-
新書9折$432
-
新書9折$432
-
新書9折$432
-
新書9折$432
-
新書9折$432
-
新書$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