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學習不生氣
年輕時,我是出了名的壞脾氣,員工都很怕我,因為我破口大罵是常事;更可怕的是:我會毫無預警的發脾氣,而且脾氣一來,所有的人都要倒大楣。只要我生氣,我會恣意說我想說的話,罵人、傷人我都不在乎,身體語言更是誇張,我幾乎是不計後果。
記得在一次冗長的商業談判中,由於不耐煩,我不自覺地輕拍了一下桌子。這個小小的舉動,被對手當成把柄,被解釋成失禮、看不起對手的行為,結果是,我不但要賠禮道歉,而且在日後的談判中也付出了代價。
有人曾經問我:「為什麼老闆都愛生氣?」還有一位和我比較親近的員工,壯大膽子問我:「為什麼一件事您要生氣三年?」我不禁自我檢討,年輕時的我,就知道生氣要付出代價,並且得到教訓,為何年長了還因憤怒付出代價?
我發覺,要不生氣實在很困難,因為永遠有不可思議的事發生,我生氣的理由都很充分。我實在無法不生氣,或許生氣對我而言,就是一種情緒上的發洩吧!我決定要控制生氣的規模及時間。
我試圖少說話、試圖降低音量、試圖不要有衝動的身體語言,更重要的是,我要求自己生氣不要超過三分鐘,「只能生氣三分鐘」。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我常要和自己對抗,也要在人前暴露自己的弱點,承認自己的壞脾氣。但好處是,我在公司的人緣變好了,大家都說我年紀大了,轉性了!
人生不如意常十之八九,生氣沮喪也必不可少,生氣是害事、傷身的事,用三分鐘控制生氣,是我花了許多年才頓悟的方法。
如今,看了心定和尚的書,我發現他不只是從佛學、科學、哲學和經驗的層次談禪修,而是從更廣闊的人生意義談情緒管理,之後再透過「修習禪定」的方法,一步步調整我們的身口意三種行為,進而達到身體的健康與心靈的平靜。
心定和尚認為,「修習禪定」是做好情緒管理的不二法門,也就是書中提到的「安那般那念」(數息觀),照顧呼吸是一個最簡單的修行法門,每日只要利用 10到15分鐘,內心保持正念,從數呼吸的過程中讓心意識集中,就可以立即感受到身心的輕盈與放鬆。
以往我對禪修的了解,一直停留在宗教、哲學、形而上學的心靈摸索,心定和尚則從內心出發,將他自己多年禪修與佛學心得,帶領大家管理情緒、看清人生真相,進而找到心靈的快樂,均衡、健康、創意、活力的人生方向也隨之而來,才能開展出各種無限可能的人生。
提到禪修,我認為,不需要聯想到宗教,或是任何宗教活動與儀式,實際上,照顧呼吸是一個最簡單的修行法門,離不開古人的智慧,卻也和現代科學和醫學原理息息相關,閱讀這本書所帶來的益處,遠遠大於一般書籍。
對我而言,「只生氣三分鐘」的過程已經安全過關了,接下來,要學習心定和尚在書中提到的「不生氣」技巧和心法。因為不生氣,內心才會平和,快樂湧現慈悲,也能生出智慧,一個慈愛而有智慧的人,人生是不可能不快樂的!
何飛鵬(城邦集團首席執行長)
推薦序
從佛法的觀點,為生活煩惱解套
定和尚是我非常敬重的大師兄,可以說,他是當今全球佛教界少有的「十項全能」法師,舉凡講經說法、梵唄唱誦、水陸焰口、法會儀軌、法務行政、著書寫作、填詞作曲、翰墨書法、寺廟建築、社會教化……等等,十八般才藝無一不通,堪稱文武全才,我等望塵莫及。
此外,定和尚的慈悲、耐煩、忍辱、柔軟、包容、不起分別心的境界,也是我等所不能及。有人提出要求,他從不說「No」,是有口皆碑的「好好先生」、菩薩心腸,儘管在佛門的資歷深厚,卻從不擺架子,非常平易近人。
定和尚披剃於佛光山開山第二年,協助大師開山及弘法度眾迄今已近五十年,歷任佛光山普門中學董事長、馬來西亞龍華寺、美國西來寺、高雄普賢寺、台北普門寺的住持,以及最後擔任佛光山寺第五任(代理圓寂之心平和尚未完的兩年任期)與第六任總住持(佛光山宗務委員會宗長)。
雖然長年都忙於法務行政,定和尚仍然不忘修持,同時不斷深入經藏,特別對於「緣起性空」有非常透徹的領悟,對於《雜阿含經》中的「緣起正觀」更是有很深入的修持,而且力行實踐,具體運用於生活。
這本新書《心定自在——結合禪修的情緒管理11堂課》,就是他多年來的修學心得,主要針對現代人的各種身心問題現身說法,並運用《雜阿含經》中的「緣起正觀」,做為對治各種身心煩惱的良藥,最後達到心定自在的境界。
其實,佛法的修持綱領,不外乎「戒、定、慧」三學與「聞、思、修」三慧,而修持的具體下手處,不外乎「身、口、意」三業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在書中,定和尚深入淺出地指導大家,如何將《雜阿含經》中的義理實際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清心減壓;如何培樣專注力;如何在「戒、定、慧」與「聞、思、修」上用功;如何轉化我們的三業和六根;如何化解減少煩惱、離苦得樂;如何安頓我們的身心……這些都是現代人亟需修學的生命課題。
感謝定和尚將自己的寶貴心得與大眾分享,也祝福各位讀者能從中獲得法益,同時透過「戒、定、慧」與「聞、思、修」,讓自己的身心得以安頓!
釋慧開(南華大學生死學系教授兼使命副校長)
自序
按下停止鍵,速度再快的風扇也會停下來
2005年,我把在禪堂修學的心得寫成《禪定與智慧》,讀者們反應內容很實用,後來也促使英譯版在美國問世。令我感到欣慰的是,本書還榮獲美國獨立出版業詹金斯集團(Jenkins Group)「活在當下」(Living Now)書籍評委會,評選為2015年度最佳「禪坐與放鬆」類書籍金牌獎。
換句話說,不管東方人還是西方人,大家對於佛教一直有極大的興趣與重視,包括近年來不少暢銷書都從中挑出觀點,並加以生活化解釋,例如《秘密》談的是念力;《正念的力量》以八正道為主;《當和尚遇到鑽石》則以《金剛經》的空性理論來做決策;《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講的是輪迴現象;《正念療癒力》更在序文中明白闡述,「正念」修行的重要。
佛陀出生在人間、出家在人間、成道在人間、弘化在人間,佛陀對人類所說的法,都是有助於幸福人生的教法。但依我個人淺見,人生最幸福的事就是心中了無罣礙,因此,不管是學佛的人還是沒有學佛的人,都要學習情緒管理、學習因緣法,相信世間萬物都是相關條件產生,這也是我之所以撰寫《禪定與智慧》的續集--《心定自在--結合禪修的情緒管理11堂課》的緣由。
我認為,「修習禪定」是做好情緒管理的不二法門,透過長期的心理調伏,調心、攝心、守意或安心等,達到一心不亂。一旦心不會隨境轉、不受外在影響,就能影響身邊及周遭氣氛,進而達到人際的和諧。
不過,如何修習禪定?佛陀告訴我們要用入出息觀,也就是所謂的「安那般那念」(數息觀)來修習。照顧呼吸是一個最簡單的修行法門,每日只要利用10到15分鐘,內心保持清淨,從數呼吸中讓心意識集中,就可以立即感受到身心的輕盈與放鬆。日子一久,細胞也會漸漸轉化,身體也會維持輕安狀態。
值得一提的是,我在書中引用了大量的《阿含經》,因為我覺得這部經有其人間性的特點,著重個人自我身心實際問題而修行,不談玄說妙、不離開現實生活。
過去,一般人都將《阿含經》歸入小乘佛教,以自我解脫為目的。其實,小乘佛教才是大乘佛教的根本與基礎,畢竟,這些阿羅漢的修行法門都是因緣法、緣起法、四聖諦、八正道。最大的差別在於,達到無學位、證得涅槃的聲聞眾,不像菩薩是透過自己本願的激發,或由諸佛的加持善護念善咐囑,大行菩薩道。也就是說,菩薩必須有阿羅漢的基礎,也要懂得透過禪定來調伏自我身心才行。《大般若經》說:「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於一切法無所著故,便能增益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就是這個道理。
此外,阿羅漢的「無所著」就是菩薩的第八地,在這個階位中,沒有任何念頭,從此以自我的悲願激發,廣行一切善事、普濟一切眾生。我們可以說,唯有遵循佛陀教導阿羅漢的法門,即八正道、三法印和緣起法,才能達到這個境界(第八地)。因此,阿羅漢與菩薩道兩者之間有密切的銜接之處,這是本書在後半部所討論的重點。
至於什麼是「大悲心」?在《金剛經‧大乘正宗分第三》佛陀對須菩提說:「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意思是說,不管任何種類的眾生,我都要想盡辦法幫助他們成就圓滿佛道,這是最徹底的大悲心願了。
該怎麼做?基本上要做到「三好四給」: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若再進階一點,就是隨時隨地祈願全天下的眾生都能平平安安,免於恐懼或是自然界的災難,心心念念都是眾生。
情緒管理是現代人必修的課程,禪修能讓心靈平靜,之後再透過修行,修正我們的身口意,才能滅除煩惱,真正達到幸福與安樂。人之所以有煩惱,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經常追逐見聞覺知所生起之念,進而產生染著不捨的貪、瞋、癡等占有欲望,讓人深陷其中而無法自拔。
一台高速運轉的電風扇,只要按下停止鍵,不管風速多快,風扇慢慢就會減速,最後停止不動。情緒或是煩惱也是一樣,如果我們懂得運用內心智慧觀察種種因緣和合的假相,就有辦法降龍伏虎、轉煩惱為快樂了。
這本書的完成,得力於許多師兄、師姐的細心校對,我銘感於內。也感謝大立文創的慨然應允出版,以及副總編輯楊東庭提供的專業企畫,併此致謝。最後祝福各位:心定自在、天天都快樂!